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三届中国档案学博士论坛
第三届中国档案学博士论坛

第三届中国档案学博士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10-18

主办单位:中国档案学会;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通讯》杂志

会议文集:第三届中国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通过对中西方档案开放理论发展概况的研究,比较双方理论的发展背景、理论基础、发展模式与发展历程,并分析我国在对西方的档案开放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借鉴中存在的问题。以档案休闲利用观为例,后续的研究中,尽管很多档案学者十分关注欧美档案馆开放的理论与实践,但是,往往只是简单地进行介绍,并简单地与我国档案馆的现状进行对比,而没有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档案馆的定位与职能等深层原因进行探讨,没有深入探讨休闲利用观在我国应该如何发展。另外,我国对西方档案开放理论的介绍与引进大多停留在对实践案例的介绍,而很少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总结与提炼,这就很难为构建我国休闲利用的理论提供直接的参考与借鉴。因此在今后的借鉴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立足我国实际情况,不全盘照搬;善于总结与提炼,不流于形式;重视实践情况,提出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 摘要:本文构建了数字档案馆研究主题分类表,包括13个一级主题类目和相应的二级主题类目.以此为基础,选择了自"数字档案馆"概念出现在学术文献以来(1998-2013)十五年间WOS(Web of Science)收录的661篇和CNKI收录的1631篇数字档案馆研究文献,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及其发表来源对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与比较研究,发现:WOS收录文献更关注系统与软件设计开发、利用与服务、数字保存等主题,而CNKI收录文献更关注基本理论分析、战略规划、收集与归档研究;国内学者更多地讨论概念性新技术在数字档案馆发展中的应用趋势,而国外学者则更注重数字档案馆的实用技术;WOS与CNKI收录文献中用得最多的都是概念与理论分析研究方法,用得最少的都是实证研究方法,但是WOS收录文献中计算机与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分析、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献所占比重均高于CNKI收录文献;国外大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数字图书馆类的学术会议与期刊上,国内则主要发表在档案学专业期刊上.
  • 摘要:目前,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中美档案部门介入社会记忆进行对比研究。从时间来看,档案介入美国社会记忆的建构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则于近年来才逐步开展,时间上迟于美国。从规模来看,随着美国自上而下“记忆工程”的开展,档案部门的介入也形成了自上而下、横向合作的网络结构。我国的社会记忆建构则较为零散,没有形成系统化工程,相应档案部门的介入也比较分散凌乱。从合作机构来看,美国的档案部门主要与图书馆和学术团体合作,并鼓励公众参与。我国的档案部门则主要与政府机关、图书馆合作,相对来说合作机构较为单一。从内容来看,美国社会记忆内容较为生活化、平民化,我国则注重历史性和政治性,从技术手段来看,美国主要将档案数字化后,按统一的标准建成数据库,我国目前则以提供实体档案为主,以翻拍档案、编纂工作和数字化档案为辅。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探明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以档案来建构社会记忆的问题和优势,并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我国档案事业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结合我国国情,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提升档案学理论水平,并指导实践.
  • 摘要:随着"数据自然界"能够实时展现"真实自然界",海量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与此同时,其也带来了档案的鉴定、安全保管、开发利用以及成本控制等难题.为构建协同演进、可持续发展的我国文件档案生态系统,本文尝试提出文件生态系统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文件生态系统理论,是指运用生态子方法论,分析我国整个国家纷繁复杂的电子文件档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区别各级各类组织的业务活动及其电子文件的生成、管理与提供利用等的特征,采取相适宜的文档信息管理策略。具体来讲,文件生态系统理论,主要研究我国文件档案生态系统的信息人、文档信息与信息环境等基本构成要素。鉴于我国实际,建议从复杂生态系统的生态子方法论出发,研究我国及其各个层级、各个行业领域信息化的互联互通问题,以及研究构建我国极其复杂的文件档案生态系统。笔者坚信,大数据时代,文件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配置我国极为复杂的文件档案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有利于合理地、有效地构建我国协同演进、可持续发展的文件档案生态系统,有利于我国各级各类组织决策更加科学化与追求管理创新。
  • 摘要:本文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以国外档案学译著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译著的时空特征、被引情况、自身特点等进行的分析来管窥国外档案学对中国档案学研究的影响.从时间阶段来看,这些译著未能反映出第一次中外档案学交流高潮;从空间分布来看,这些译著以欧美国家的著作为主;从被引情况来看,大多数国外档案学译著的利用率较低,当代学术价值并不高;另外这些译著的出版、主题及翻译等自身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利用.文章最后对译著在中国档案学科建设及国外档案学理论引入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评析,并对今后档案学译著的出版提出了建议.
  • 摘要:梳理了国内和国际档案界自其第一次会议以来的各种重要会议;罗列了它们的总主题;以国际档案大会为主线,分四个阶段,分析了其主题特点,与国内情况作对比,并探讨了会议中所体现的国外对国内的影响.结论为2000年后国外会议对国内的影响较明显,国内外共同的论题也增多,主要是新技术以及档案与社会;国外其它的热点论题,如治理与问责、司法正义、记忆与认同,国内关注少,这一方面与我国行政和司法大环境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与档案实践部门相隔离,不利于发现问题,建议加强合作.
  • 摘要:档案学作为一门学科,既是与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同时也指代与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业务等相关的一种功能单位,本文首先分别从这两个层面阐述了中国当代档案学的功能定位,即标识界定功能、汇聚融合功能、增值创新功能、人才培养功能、科学研究功能和服务社会的功能.然后论述了当代背景下,中国档案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站在当代的时间线上,可以发现,对档案学核心基本问题的探究仍然不会止步,而且将逐渐丰富内涵,并体现出时代的特征与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而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一直都是档案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代档案学对于社会记忆的关注与探索,使档案学的视野重新回归到“档案是最原始的社会记录,也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的“本体论”问题。对于档案与社会记忆关系的探索,使得技术与人文精神更好地协调整合。
  • 摘要:当代中国档案学完成了从现代档案学向当代档案学的转变,进入一个更高的 发展阶段.研究视野更加广阔,研究内容更加多元,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在基础理论、档案史学、应用理论、应用技术、交叉和边缘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今世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标志着当代档案学已基本成熟.
  • 摘要:本文重点讲述赫鲁晓夫"解冻"时期(20世纪50年代下半叶)苏共中央委员会所关注的部门——苏联内务部档案总局的档案文献开放问题.将这一时期的档案文件开放总结为雏形阶段、立法阶段和执行阶段,这三个阶段所做的努力为档案解密及对外开放开辟了新的视角.
  • 摘要:档案规范控制是档案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档案资源体系与利用体系等的建设.本文分别从档案专业视角与概念逻辑视角解析了档案规范控制的概念,并分析了档案规范记录嵌入集成式与专门独立式检索系统典型应用案例,最终为我国档案规范控制的标准化及其标准体系构建提出了多项建议,如包括:构建我国档案规范记录概念模型;制定我国档案规范记录需求规范;制定我国档案规范记录著录规则;制定我国档案规范记录编码标准,加强规范记录的共享,并推进档案规范记录的本体应用等.
  • 摘要:云技术的出现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云技术具有存储容量巨大,存储方式便捷,存储安全性好等特点.其已经作为不少企业管理信息方案的首选.作为国家重要社会档案信息保存地的国家档案馆,其所存储的档案信息种类齐全,数量庞大,是一个国家"记忆"的"保存库".云技术在我国国家档案馆中的利用,将极大促进我国国家档案馆工作水平的提升.作者主要通过本文阐述"云"技术对我国国家档案馆建设的重大意义;说明现阶段我国国家档案馆在云环境下建设的困难;简要分析各部门应对困难的措施;并提出云技术环境下我国国家档案馆建设的一些设想:即构建起中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云平台,国家档案馆信息服务方式多样化,信息服务体验智能化趋势明显,档案信息安全得到更充分的保证等。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国家档案馆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为我国国家档案馆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我国档案事业服务.
  • 摘要:中国档案学界存在着明显的资政取向,这种取向在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档案学研究主体资政取向的深层原因,分析了这种资政取向的合理之处,并对政治跟风式资政取向的危害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在政治行政力量面前档案学界价值取向的重塑建议:倡导理性资政取向,也就是按照学科的理论逻辑规律进行研究,注重理论的内在养成与外在应用相结合,注重遵循学科研究的发展规律进行理性研究,反对的是盲目资政取向,即盲目跟风,追随政策研究热点,进行拍马式的追捧、解读、注释或补充,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空洞无物的所谓对策和建议;必须彻底清理“左”的思想在档案学界的遗毒,不要过分的为国家行政政策所左右,按照学术研究的科学规律,遵循学术自由自主的原则,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自由开展学术研究;必须进行学术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学术研究管理的去行政化;档案学人在资政的同时要时刻保持学术研究的独立与自主,警惕与政治行政力量过度亲密引起的对于学科自身价值的侵蚀。
  • 摘要:《档案学经典著作》收编了殷钟麒《中国档案管理新论》等重要著作,对于传承和普及民国时期档案学思想,以及中国档案学的创新发展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其中收录的《中国档案管理新论》一书,虽然作于新中国建国前夕,但书中关于规范提升档案管理,强化档案业务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档案学界、党政机关,特别对于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中国档案管理新论》对建设企业数字档案馆的借鉴意义角度进行归纳和分析,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即要加强档案工作规范、集约、高效管理;企业总部层面数字档案馆的功能和定位应该是负责建立统一的电子档案业务标准,管理企业范围内应归档的电子档案,为各单位提供档案信息的利用,其主要职能应该包括规范完成数据归档、数据迁移,适应机构变化采取的数据迁移方式,强化跨全宗、跨门类、多维度的档案查询手段,支持多维度分类、数据展示和统计管理;打造适应企业数字档案馆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领导者必须具有远大的目光,建立正确的认识,作为执行者,必须具有科学的头脑,专业精干的技术,能够执行领导者的意图,提高工作的效能。
  • 摘要:数字档案馆建设需求标准是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依据.本文对我国国家档案局发布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和美国国家档案馆发布的《数字档案馆(ERA)需求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二者的共性和在需求对象、需求类目、需求应用范围上的区别,以期探究当前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需求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笔者认为,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实际国情为基础,借鉴和吸收ERA需求标准的理念以及ERA标准在电子文件管理利用及长久保存和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制定出适合我国实践的数字档案馆需求标准。这个过程中,应注重需求标准的体系完备性与及时更新性,需求标准内容应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突出重点并强化可操作性。
  • 摘要: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系为日本的国家档案馆.本文考察日本现代化档案管理的兴起,以及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的设立源流与重要发展.台湾与日本地缘相近,文化源流相仿,且在档案学发展上均受到西方之影响,但是日本设立国立公文书馆的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轨迹足堪借镜.因而,兹介绍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之设立源流及重要发展,参照于台湾的情形,期从中领略启发.在初始设立时,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即包含以典藏为主的思考,而台湾的档案管理局设立之初则首重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典藏空间不足,且无专用之档案馆,典藏空间明显不足,缺乏中央级的档案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由学界推动成立,尤其是历史界所发起,历史学协会提出详尽的规划报告,提交对内阁有提案建议权的日本学术会议,再由日本学术会议向内阁提建议案,开始推动。台湾的档案管理局由官学共同推动,主要仍是由政府所主导。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成立之初,系直属内阁总理府,可以模拟为行政院层级。台湾的档案管理局依法为档案的中央主管机关,其于成立时设置于行政院研考会之下属机关,为行政院之二级机关,位阶较低。日本由各机关制定行政文书管理规则,并以业务区分保存年限届满后移管或销毁。日本基于地方自治,由地方自行决定档案是否送交国立公文书馆或由地方自存。台湾则由中央独撑大局,缺乏自中央至地方全面性的档案管理体制,地方档案馆的设立零星。
  •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选取2004年-2013年《档案学通讯》刊载的学术论文,对载文、作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档案学通讯》近十年发展的一些规律和特点,进而分析近十年我国档案学研究发展情况。十年间我国的档案学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新生力量不断涌现,并存在一批基础理论扎实的档案学研究核心学者。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教育环境以及档案学发展的历史情况,档案学研究队伍结构发展不平衡,档案学研究的主力集中于高校教师和硕博研究生,他们在档案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其决定作用。另外,档案学研究合作意识逐渐增强,但研究力量分散,智能合力没有充分开启。
  • 摘要:数字环境下的档案事业发展面临契机,档案资源的价值在此背景下也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与拓展.文章首先从社会背景、行业背景以及学科背景等视角对数字环境下的档案价值进行宏观背景分析;随后从多元性、公共性、效益性、时代性等方面对数字环境下档案价值的特点进行了揭示;最后,围绕档案价值的实现主题,分别从学术视角、技术视角、管理视角对数字档案资源研究与实践、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制度的健全与政策的完善等与档案价值的实现进行了探析.
  • 摘要:本文分析了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社会背景,以及档案界参与构建社会记忆争论的主要观点。过去,档案界认为,档案工作者不应参与任何构建活动,其思想源于英国档案学家詹金逊的观点。随着档案界面临社会环境的变化,现代档案工作和档案人员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档案学者从一些档案专业问题和档案现象出发,探讨了档案对社会记忆构建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档案学者理查德·考克斯教授的观点,他通过系统研究档案在集体记忆中的位置和集体记忆在档案馆中占据的空间从反思档案鉴定问题出发,认为档案并非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被档案工作者、文件形成者以及其他个人和机构有意识地塑造而成的。与以往不同,现代档案学者更关注档案在构建社会记忆中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是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的观点。他认为,档案工作者决定了“谁被接纳入记忆库,哪些则被排除在外”主张档案机构和档案工作者应当成为“建构社会和历史记忆的积极因素”。21世纪以来,档案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档案对社会记忆构建有直接的影响,作为档案工作者,只有正视这一现实,才能更好地把握档案工作在社会记忆构建中的作用。最后阐述了这一理论争论对我国档案界的影响.
  • 摘要:主体视角在认识和把握档案本质属性这一问题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基于主体视角,认为档案的本质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符号记录性与主体用以作为证据(凭证)的目的性.并就档案的来源、档案的创建节点、档案的价值与档案真实性等相关问题作了阐释.最后分析了这一观点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摘要:数字人文是西方国家面向智慧型社会建设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以历史和社会记忆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档案领域数字人文项目是其重要建设内容.国外档案领域数字人文项目运行和管理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研究机构推动、单一主题领域、多重功能复合、多元学科属性、面向知识整合等.为了推动我国档案领域数字人文项目的开展,建议相关机构厘清档案领域数字人文项目的战略定位,积极参与"国家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规划,建立我国档案领域数字人文项目的资助和认证体系,鼓励历史和档案领域研究机构依托优势开发数字人文项目.
  • 摘要:东巴档案是集记忆遗产、古籍文献、档案属性于一体的特殊研究对象,长期以来,人们对此领域的保护研究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这源于大部分理论对实践缺乏针对性与指导性.本文以档案学视角整合研究对象范围,梳理东巴档案概念,在对以往国内外保护研究理论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整合性保护是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趋势,并提出了构建的思路以及实施的要素.东巴档案整合性保护的开展顺序在笔者看来,应与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轨迹相似,大致需经历由小及大的转变,即由保护实践至保护理论研究,再到保护框架模式构建的整个过程。整合性思路可以贯穿于东巴档案保护始末,归纳之后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保护实践操作经验的整合,保护研究多学科理论的整合,保护机制及系统构建的整合。
  • 摘要:文书档案连锁法是南京国民政府文书档案改革运动的重要创新.本文通过对民国档案管理旧著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揭示出其时文书档案工作采用的是登记制体系,而连锁法是一场登记制的革新试验.这一事实,因建国后档案管理体系转而采用立卷制造成管理语境变迁,而被新中国档案学者忽视.本文以登记制为视角,通过澄清其与现今立卷制体系的差异,重新梳理了文书档案改革之前旧有登记制存在的问题,深入阐述了连锁法的革新内容,并再现了连锁法在实践试验与学术争鸣的反复淬炼中逐渐成熟的过程.本文还指出,连锁法是一场未竟的试验,数字环境下,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为其价值的再发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值得后人继续探索.
  • 摘要:笔者对美国和加拿大的档案文献中挑选出一些重要成果进行探讨,并对美国和加拿大的档案文献在过去一百年里的发展进行评论。文章集中探讨档案文献的三个主题:鉴定,整理和著录,电子档案。要判断档案的凭证价值,档案工作者应大致了解以下内容:每个部门在机构行政层级中的地位,每个部门的职能,为履行规定职能而开展的活动。他应该了解每个机构的组织、职能、政策、程序和营运。他还应该了解与这些部门相关的社会的、经济的或其他方面的情况。档案工作者应该全面地考察机构的档案,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任何特定档案组合在整个文档系统中重要性。而不应该从零散的档案或从个别机构组织单元的角度进行鉴定评估。过去25年里的档案学论著注重于档案处理方法流程和著录系统的技术改进。近些年,档案的整理和著录方面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国家档案馆提出了档案组合的概念,以实现对大量联邦档案的智能管理。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够说明档案产生的途径及其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档案工作者试图去开发更有效的处理馆藏的方法,联机目录和“发现助手”,为研究者获取提供了更好更深度的档案获取途径。档案文献中关于电子档案的讨论可以分为两个主要趋势:文献意识的提高,如何落实电子档案的保存。当前正处于档案工作改革之初,原有的技能和知识仍旧有效,但也必须对软件和计算机服务有一定的了解。必须能够与信息技术专家和学者进行知识性的交流。尽管以模拟技术为主导的过往正在迅速地被数字未来取代,但作为信息专业人士,必须努力地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
  • 摘要:本文明晰了徐望之《公牍通论》管理为本、写以致用的公文思想主线,概括介绍了他"四有""三须""四要""八法"等公文思想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公文思想对当前公文写作活动的积极作用.
  • 摘要:有声档案留存之音乐或是谈话内容,可唤起个人或团体的共同记忆,成为记忆当代生活与文化的重要资产.但因其处理、保存与提供应用方面都比纸本数据更为复杂,导致这些珍贵的资源,往往被忽视而暴露在保存风险中.有鉴于此,本文首先介绍国外有声档案管理机构概况,根据国外文献分析基础,进而以台湾地区为例,采实证调查分析台湾典藏机构有声档案征集、编目、典藏、数字化与检索应用情形,本调查先采问卷方式了解台湾有声档案典藏特色机构现况,继而采深度访谈了解典藏机构目前管理作业瓶颈,如各机构典藏有声纪录媒体数量与媒体产制年代成反比,但保存状况则为产制年代愈早者愈不理想,有声纪录典藏库房条件多数未能符合标准需求,温湿度控制与安全性问题最为不足等,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关解决对策:即要改善典藏环境并优先转置有劣化征兆之有声纪录,加强有声纪录目录建置工作并推广开放使用观念,发展有声纪录书目资源共享平台,成立国家级有声资源专责管理机构等。
  • 摘要:社区档案是欧美国家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类型的档案和现象.文章介绍了欧美国家社区档案的概念、形成及发展,对欧美档案学界从社区档案的视角对档案学理论及实践进行的思考和探讨进行了梳理,并从档案工作者的新角色、档案记忆构建的新模式、档案资源建设的新视角三方面阐述了欧美社区档案的发展及理论探讨对我国档案工作带来的新启发及新思考.
  • 摘要:清代的公务文书也即是清代的官文书.清代的官文书是指清代皇帝及各级国家机关为推行政令、上传下达而使用的各类文书,它是清代统治者施政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官文书传达政令的功能结束以后,便留存起来以备日后的查用,于是便形成了档案.本文通过研究清代文书档案文本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意义,以达到分析和鉴定文书档案的成分和价值,更好地管理和使用清代档案,从而促进古代文书档案文本制度的研究,填补古代文书研究领域的空白.
  • 摘要:在档案文化传播的众多媒介中,各种文化教育机构是比较容易被忽视却又不可缺少的媒介之一.通过对比发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高校以及孔子学院等文化教育机构在档案文化传播的的作用和优缺点的不同,因此结合档案文化内容、受众、环境的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达到不同的目标,实现档案文化的价值.
  • 摘要:分析国外档案学研究对我国档案学者的影响,可以整体把握我国档案学者的认识发展状况.本文采用引文分析法,通过对档案学核心期刊外文引文文种、类型及引用外文数据较多的作者进行分析,总结并发现国外档案学研究对我国档案学者的影响.通过对高被引西文期刊、图书引用的调研,总结出对我国档案学者产生较大影响的西方档案学期刊论文和档案学经典图书.研究发现,我国档案学者对国外档案学的认知程度正逐步增强,但对国际档案学研究进展的关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引用外文献的类型上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对全部类型的西文文献进行全面引用.
  • 摘要:缘于上世纪5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国档案学全面学习了苏联档案学的理论和方法.本文试图在研究方法、全宗理论、档案工作体制、档案教育四个方面论述苏联档案学对中国档案学带来的影响,并对影响的利弊进行分析。一方面,苏联档案学为我国档案学提供了框架,有利于我国开创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丰富了我国档案管理中的理论和方法,得益于苏联援助的专家,为我国短期内培养出来了一批档案学和档案工作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苏联档案学对我国档案学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里有苏联档案学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我国学习方法的问题。苏联档案学过分强调阶级性,苏联档案学者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档案学基本持否定的态度,因而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整个学科体系的开放性不够。而我国学习苏联档案学的方法也存在问题。建国初期中苏两国关系正处于蜜月期,我国主张全盘学习苏联经验,盲目继承了苏联档案学关于阶级的论断,这使新中国档案学在初创阶段失去了学习西方先进档案学理论的机会。
  • 摘要:科学具有重要的、独特的多样性功能.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档案学在具有科学基本功能的同时,也拥有自身特色,但已有研究对此界定的并不准确.在综合考虑学科特性、时代特点、国情现状的基础上,中国当代档案学的功能应包括:认知功能、方法功能、媒介功能、思想文化功能、社会管理功能、政治功能.除此之外,中国当代档案学还具有沟通交流、宣传、教育等功能。
  • 摘要:本文探究中国档案教育发轫,在武昌文华图书专科学校设立档案相关课程,以及国民政府于1930年代展开文书改革运动的推波助澜下,开启中国档案教育的开端.并就国民政府迁台前与迁台后,档案教育发展概况分述概要.中国档案教育自1930年代开始,始于毛坤先生,毛坤先生借鉴国外档案学理论与原则,采用英国詹金生的论着,辅以当时国内档案管理实务,编写档案教材,提出「尊重档案群」的原则,也就是今日档案学界熟知的「尊重全宗」原则。当时的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以及因战争爆发而产生大量的档案,使政府机关相当重视档案人才培育,除私立武昌文华图书专科学校之外,教育部与内政部也相继设立档案在职人员训练班,同时,也有一些档案函授学校创立,毕业的学生也都能经由学校顺利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然而,因战争的缘故,当时培育的档案人才大多留在中国大陆,使得台湾地区的档案教育无以相继。政府迁台后的档案教育,大多以现行文书管理为主要内容,直至1996年政大创办图书信息学研究所,在胡欧兰教授的调查与远见下,设置「档案组」,并指派薛理桂教授研究档案学,再次将国外档案学理论与原则引进台湾,自此台湾地区档案教育才又开始与世界接轨。台湾的档案法于1999年通过,依据谢邦昌等人(2000)于2000年针对台湾3803个单位所做的调查,有六成(66.4%)的单位均感人力不足,可知台湾的政府机关档案人员缺乏之严重程度。然而,各政府机关对专业档案人才任用仍不重视,由考选部所举办的档案管理职系自91年起,办理过9次高考三级考试,共录取28位:普考仅办理过一次,录取一位,以如此微薄的专业人员,实无法满足国内数干个政府机关对于档案专业人员的需求。相较于大陆时期档案教育的蓬勃发展,目前台湾的档案教育师资亟待培育,政府机关档案人才的任用与培育也有极大的改善空间。
  • 摘要:经典著作作为档案学的文化遗产,确立了档案学的学科范式,制约着人们的集体记忆.人们应保留经典著作中"实践出真知"等精神,使学术观点得到践行;经典著作在传承中获得生命力,"档案博物馆"能更好地传送档案集体记忆;经典著作奠定了学科的基础,应坚持经典著作中档案的客观性认识.重温经典,正本清源,是为保护档案传统文化,为在当代建立新的学术典范.
  • 摘要:数字时代,档案学理论研究与指导实践脱节.脱节表现在理论研究领域与实践工作领域失联,外来理论指导本土实践失利,档案学教育应对实践岗位需求失当.造成脱节的原因包括主体分化造成理论与实践隔阂,历史惯性致使实践缺乏创新,行政体制导致实践与理论无关.应该通过立足本土实际开展档案学研究,以问题为牵引开展档案学研究,加强研究主体的横向联合,完善档案教育的多重效果等途径改变这种脱节的状况.
  • 摘要:档案教育、档案专著与期刊论文是档案学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标志,纵观中国、美国两个国家档案学的发展历程,二者均属于起步晚、发展快的代表性国家.在历经萌芽期、形成期后逐步走向成熟,促进档案学生成与发展的因素不仅来自于外界的刺激,其最主要的因素源于学科内部.需辩证的看待不同国家档案学现状,追迹其共性。不可否认文中所指出的相通性发展因素,包括学科的归属定位、理论与实践的间隙、人才需求等内外矛盾,是中、美两国档案学均面临的问题。然不同国家的管理体制、发展规划有所不同,基于各国国情的个性化要求,形成了不同的档案观、档案价值观、档案利用观等档案学理论,这也是不同国家档案学发展与完善过程中的个性所在。只有正确认识档案学发展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才能揭示国与国之间的同与异,如果片面的强调国外档案理论的先进性,盲目引进,对于我国档案学建设而言恐难以消化。笔者认为,在大力倡导国外档案理论先进性的同时,应巩固我国传统的档案学基础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发扬我国深厚的档案文化底蕴,在档案学科的国际化进程中发挥出独有的特色。
  • 摘要:学术环境是包括档案学在内的任一学科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因素,档案学的发展既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环境的影响,更要受制于档案学界的内部环境.本文着眼于档案学界内部,基于当前档案学界学术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影响学术环境的主要负面因素,并提出优化学术环境,需要实现不同研究主体的沟通与合作,开阔视野的同时保持我国档案学的自信,完善学术评价体系等建议,目的在于实现档案学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中国档案学研究是在相当大程度上受西方话语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如何在西方话语包围的语境中重建中国本土特色的档案学理论体系,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在西方话语对中国档案学研究的影响情况下,总结了中国档案学者对西方话语频繁影响下所产生的对立心态,并以西方话语与本土话语之间的互动为基本线索,明晰二者之间的张力以及其结果.最后,总结出在档案学研究中应该正确对待西方话语与本土话语的态度和立场.
  • 摘要:电子文件真实性研究是当代档案学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其研究实质可以看出档案学的功能定位.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档案学界的电子文件真实性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并从中总结了中外电子文件真实性管理的研究实质,通过对比中外的不同,得出档案学在真实性方面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认知判断和管理方法两个层面,而中外在具体的定位中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最后,借鉴国外的功能定位特点对我国的档案学功能定位进行了现状分析和展望,提出我国档案学应推进横向发展,为数字信息的真实性管理提供横向的共性基础理论与方法.
  • 摘要:本文通过各阶段人们对历史真相的认识,并以此归纳出档案学在保存历史真相时的实践与反思,发现目前档案界对待档案态度正趋向于一种对待文本的态度,从而打碎档案神圣化的梦幻,并揭示出档案背后潜藏的权力结构,在此基础上,反思这种权力观指导下对于档案学研究的意义与转向.
  • 摘要:谢伦伯格的《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一书的出版与传播,是现代档案学形成的标志之一.该书更新了人们对档案概念的认识,使档案工作更规范并富有职业性,也丰富了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内容.该书展示出的档案思想及其科学精神,仍在影响着当代档案学的发展.书中档案定义引起档案工作范围的再设计与再实践,反射到理论,表现为对理论的再总结与再抽象,尤以对档案鉴定理论的探讨为主,因为“它直接决定着档案的存毁,是档案管理中最重要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国档案界的高度重视”。表面看,从档案定义、工作范围到学科拓展,是一种线性影响关系,文章也是从分析谢著的档案定义入手,进而过度到档案工作与学科拓展。实际上,三者构成一种互动格局:档案定义的重新理解直接影响档案工作,进而影响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最后丰富学科的内容。书中的档案思想,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在档案定义、档案工作与学科拓展相互影响中较好的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批判继承了传统档案理论中的精华,也勇于面对现实提出新思想与新理论。
  • 摘要:本文围绕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公众研究,在回顾国内外实践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探索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公众研究应着眼于服务和利用之间矛盾,基于公众利用档案的实际需求重点研究并解决利用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分析我国档案信息服务在法规制度、体制机制层面的缺失与限制,在设计解决方案时,需注意平衡国家与公众等各个方面的权益.
  • 摘要:以CNKI所属的CAJD期刊库收录的110条档案职业研究文献为数据源,从文献数量年度分布、载文期刊、发文机构和核心作者等四个方面分析其结构特征,并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示了研究热点的主题领域。结论如下:从文献数量年度分布情况看,2006年之前各有一个缓慢和快速的文献增长过程,2012年的文献量排名第二,近8年的研究热度要高于2006年之前的各年度;从载文期刊分布情况可知,刊出文章≥5篇的期刊均属于最新版(2011版)北大核心,载文量较少(1篇或2篇)的期刊,除《图书情报知识》外均属于过期的北大核心,档案职业类文章刊发周期较为适中;从发文机构统计分析得知,发文量≥2篇的机构中,高校系统处于领先地位,从署名机构的二级单位名称可知,我国档案职业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和实务部门;从核心作者统计分析得知,人大都是我国档案职业研究的重要机构;利用软件内嵌的自动聚类功能可知,我国档案职业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于档案职业资格制度、档案职业生涯发展、档案职业人才培养、档案职业道德建设和档案职业伦理问题等几个方面,这些问题也随着档案学整体性研究框架和外部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演化。
  • 摘要:民族档案学是档案学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本文通过对民族档案学的学科特点、研究对象、功能定位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深入研究分析了这一分支学科的几个基础问题.通常民族档案学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实践性和理论性、开放性。关于民族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学术界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民族档案学是以少数民族档案及少数民族档案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另一种观点认为,民族档案学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领域中少数民族档案和民族地区档案工作所具有的特殊矛盾及其民族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及规律。还有人认为,“民族档案是民族档案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然而当下“理论研究规则中的研究对象与现实生活研究对象在定性上总是存在一定偏差”。尽管他们各自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不一,但都力求揭示民族档案学研究对象的本质。档案学赋予民族档案学基本的研究对象和学术范畴,其研究少数民族档案的形成、特点和规律,对推动我国档案学的理论创新,对丰富和拓展民族学、史料学的特色领域具有学术意义。当前民族档案学研究的呈现学科体系丰富化,研究范式成熟化,研究范围多元化,管理方法规范化的特点。
  • 摘要:论文主要梳理19世纪至今来源观演变的三个阶段——实体来源观、概念来源观和社会历史环境来源观,依据它们对来源理解和界定的表述,指出当前来源概念呈现出内涵日趋抽象和外延边界日益模糊的特点.作者分析了来源观演变的积极影响和潜在风险,提出结论——来源概念需要扩展却不宜丧失边界;来源宜定位于"文件形成",宜具化为可操作的表现形式;变化环境下需要强化来源原则对档案学科和专业的支撑作用.
  • 摘要:论文从制定的时间、标准数量、标准采用关系以及主题内容等纬度系统比较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电子文件管理相关标准,探讨了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标准缺失、标准质量差、标准分散、标准之间缺乏协调、国际标准的采用率偏低、国家标准国际影响力低等。并结合国际电子文件管理标准提出了完善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建设的对策:全面梳理,科学规划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加大采用、借鉴国际标准力度;制定符合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实际的标准;开设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化课程,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 摘要:档案学十三本旧著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和缘由,作者根据自身经历和学识编纂而成.这批书籍实现了当初的定位目标,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些书籍的出现不仅是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而且开启了学术研究的新局面.借助于文本发掘和分析,既可以比较档案学内容之异同,又可以洞晓民国时期档案学术研究的动力机制、价值取向和科学精神.
  • 摘要:本文针对陈国琛及其著作《文书之简化与管理》对于战后台湾文书改革之影响与贡献进行论述,探讨战后台湾文书管理的断层与衔接,及其后长官公署之接收与文书管理系统的破坏与重建,从而论及陈国琛先生在台湾所进行文书改革工作及其著作《文书之简化与管理》之贡献与历史意义。观察先生所经历三次文书改革中,以台湾省时期改革成效最为卓著,「在本年十月十四日编者辞去文书科长兼职以前,一切在事实上所表现的收获,都似乎比福建更多,然而,根据《文书改革在台湾》书中所述,台湾进行文书作业改革主要系由陈仪主动发起,其原因包括「行政效率的缓慢」、「接收日人文书资料时之反省」二者,并非由陈国琛所提出,也就是说,对于台湾当下所面临的文书管理问题,陈仪深感忧心,因而希冀寻找适合人员前来进行改革,有趣的是,就《文书之简化与管理》与陈国琛先生兼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时间来看,则可推测陈仪或许系见此书之出版因而决定进行人事之调动。陈国琛先生在台湾进行改革的时间,系自1946年5月31日兼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文书科科长为始,尔至1946年10月14日辞去此项业务,不过5个月不到的时日,其成就却成为我国早期档案学界于地方政府文书改革经验之翘楚,并为日后台湾文书管理制度奠定基础。可惜的是,1948年陈仪政府失势,长官公署改组为台湾省政府,先生作为陈仪之幕僚,也因此其相关著作为台湾政府在公文的参考上排除,转以朱伯郊所撰述《文书处理程序》为依据,加上1949年国民政府撤迁,不同于先生文书改革架构下的单位陆续来到台湾,致使台湾的文书管理制度进入中央与地方两种体系的混乱时代,也为日后台湾又一次的文书改革揭开序幕。
  • 摘要:美国匹兹堡大学档案学者理查德·考克斯是北美档案学界公认的"最多产的作者",他的研究兴趣非常广泛,对档案与文件管理的各个领域几乎均有涉猎.文章对考克斯在档案鉴定、档案伦理、档案记忆以及个人档案管理等主要研究领域的档案学术思想进行了简要的评述.考克斯学术兴趣广泛,其阅读和思考并不局限于档案与文件管理这一专业范畴,还广泛涉猎历史学、图书馆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思想文化研究、物质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并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激发对于档案与文件管理的新的想法和观点。为了弥补对实践工作经验的缺乏,在考克斯的著述中,大量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讨论档案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文章的实践性,也使得行文更加生动有趣。
  • 摘要:文章从作者的学习经历着眼,分析了档案学经典著作在档案学人成长中的作用,阐明了阅读或者重温档案学术经典的时代意义.阅读档案学经典,有助于档案学人沉下心来,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思想为指导,摒弃玩弄概念、故弄玄虚、虚张声势、大而无当的选题模式与思路,“去除偏激与盲从”,带着“温情与敬意”,“领略其中的学识智慧和创新精神”,“建立新的学术典范”,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坚定信心,增强能力,勇于创新,为国家档案事业的发展书写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