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机械与仪表工业>第一届国际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学术会议
第一届国际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学术会议

第一届国际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1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

会议文集:第一届国际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21世纪的高科技有十个领域.科学家预测:21世纪30年代以前,科学技术的中心是信息科学技术;以后是生物科学技术;到本世纪中叶以后,可能是认知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及其产业有重大的意义.我国信息产业"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1.4%,已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十五"期间还将以整个国民经济3倍的速度增长,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要翻一番.机械工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应把信息化产品作为机械工业的主导产品来发展;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机械产品;优先发展现代化仪器仪表、医疗、环保和生物机械;振兴装备制造业;用先进制造技术来改造传统的制造业.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不能代替工业化;网络与传统产业脱节会形成"信息泡沫";信息技术只是工具,它本身不是产品;只有制造业才能把信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21世纪的大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流行的普遍主义(universalism)的大学教育观的核心思想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学生、研究和教学内容及社会职责都是普遍的.江泽民主席在北大百年校庆和清华9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已把普遍主义的大学教育观阐述得非常系统和全面.大学教育改革应遵循普遍主义的教育观.要进一步扩大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大学应把教育、研究、服务三大任务集于一身.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现代高素质的工程师.要改革机械工程专业的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基础教育、加强能力培养、加强实践锻炼、加强创新活动.要大力加强科学研究,特别要抓好源头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 摘要:本文回顾了自1992年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所取得的改革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教育体制的新格局正在形成.2.高等教育规模有了快速增长并对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3.确立了高校工作的主导思想.4.在改革教育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5.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远程教育.6.高等教育质量宏观管理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原国家教委组织了一系列的改革工程,如以下几点:1.调整工科本科专业目录,拓宽人才培养的专业口径.2.大力加强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3.对工科学生要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4.倡导产学研结合,加强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5.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工程教育的结构体系.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在面向21世纪改革机械工程教学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这些工作包括:1.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塑造人才素质、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注重学生健康个性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拓宽学科基础、减少课内学时总数、增加教学计划柔性;实行课外学分制;大面积培养复合型人才.3.大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已出版具有较大改革力度的教材约30本;一批重点课程已全面引入计算机辅助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革评价制度.4.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第一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5.构建了新的教学实验和实践新体系,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基地.
  • 摘要: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而且丰富了机械工程学科.传统的机械工程学科领域,由于各类不同学科新技术的渗透,其边界变得模糊起来,例如智能技术、传感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的结合,产生了各种智能机械产品;激光技术、材料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集成了快速原型制造(RPM)新技术;消失模技术的应用,使铸造领域面貌一新,采用消失模铸造生产的铸件壁厚公差达到了±0.15mm,表面粗糙度可达Ra25μm;连铸连轧已发展到薄钣领域;以往很少见到计算机在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而现在CAD、CAE、CAPP、CAM和PDM已被企业广泛应用,虚拟设计和网络制造的应用也被提到日程上,智能制造、微型机械以及纳米技术等也在发展起来.从发展看,机械工程学科中最重要的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有以下一些特点.本文进行了介绍.
  • 摘要: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机械工业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人本集团的发展最重要的因不比是技术进步和专业队伍的建设,这也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对民营企业的人才要求一人多用,太专的人才很难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求工程人才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较高的思想品德要求.到企业以后还要有一套严格的人事管理和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并与大学合作对人员不断进行培训的制度.
  • 摘要:本文根据全球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着重探讨了高等机械工程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与途径.首先纵谈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着重指出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世界经济的主流.大学是产、学、研的综合体,大学应当是新世纪的动力源,因此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知识经济以高新科技发展为前提,且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高度综合化的特点,故高等工程教育必须树立"工程化"教育理念;建立文、理、工渗透,学、研、产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宽口径专业人才.文中多处引例证明拓宽专业面的重要性,并指出拓宽基础是拓宽专业的重要途径.本文最后指出:合理构筑课程结构体系是前述改革中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要根据各校情况进行试点,以保证各类课群相互支撑有机融合,才能满足知识经济的人才要求.文中为机械工程技术基础课提供了若干组模块(每模块又含有若干课程),另外还引证了清华大学各类课程时数比,这是一套较为成熟的经验数据.
  •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制造业人才培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机械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和知识结构是比较单一的模式.从80年代开始,随着数控技术和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出现了机电结合的人才结构要求和机电一体化的知识结构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制造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业的知识技术范围也变为多种高新技术结合发展的综合体.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到来使制造业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目前迫切的任务.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是制造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的两大支柱.信息技术在制造工程中的应用使制造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它们互相结合渗透,平衡发展,推动了制造技术的发展.任何一方的倾斜都会制约制造技术的发展速度.但是,信息技术的火爆市场很容易造成重信息,轻工程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学校较多);同样,不重视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况会使生产的发展处于低水平上(在一些中小企业).在人才结构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多种技术人才配合工作;另一种是同时具有多种知识结构的复合人才.前一种模式实际上只应该是过渡模式,而后一种模式比较理想,但能否实用取决于人才知识结构的培养和市场的成熟.在知识结构的培养方面,学校一方面要考虑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市场的需求进行知识结构重构,培养高水平的复合技术人才是学校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
  • 摘要: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培养机械工程创新人才是提升我国机械工业水平,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的关键.全方位,多角度地构建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机械工程创新人才的保证.打破常规,在教育观念上要有创新;修订培养方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创新的前提;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组织创新教学实践环节,激励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必须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完善.
  •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等工程专科机制专业金工教学改革的探索思路、实施的方法和采用的教学手段,突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金工教学主线,从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诸方面,阐述了金工教学改革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通过建立以金工实习和金工实验为纽带,以各个金工知识单元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依据,以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为龙头,以金工课程设计为综合能力训练的金工课程教学模式,将金工系列课程中各个独立的教学知识单元有机地融入到各个教学模块中,形成模块式金工系列课程的同步教学.通过教学改革,强化了学生对金工课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环节的联系,突出了能力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素质,增强了对专业设计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分析工艺流程、分析产品质量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摘要:本文在对近8年我校机械工程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在新的科技和人才市场环境下进一步进行机械工程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实施步骤.通过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设计,明确了现代机械工程人才培养规格,形成了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落实到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和各个教学环节实施中.以加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行了课程、设计和实验三个综合.形成了以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机电液及控制系列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列课程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为主体的四个主要技术基础课程群,体现了机、电、液和计算机控制的结合,全面系统地加强了工程基础和素质的教育.建立了创新能力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形成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三个教学特色支撑点,形成了能力培养的机制和框架.本文的理论探讨和实施模式对其他工程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摘要:本文以面向21世纪的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改革为起点,探讨机械类本科大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内容.结合洛阳工学院机械类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详述制定教学计划的主导思想及培养方案的体系结构,并介绍洛工机械类大学生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做法.
  • 摘要: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要求.进行工科机械类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与高等工程体系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我们从调整专业设置和确定培养目标入手,研究并制订出了整套基本符合时代特点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特色.
  • 摘要:根据国民经济和国防装备中制造行业的企业一线岗位的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制造技术及其相关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特点,针对我国教育界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重硬件、轻软件的传统观点,从而造成我国制造技术十分落后和一线岗位技术人员素质不高、难以稳定的严峻现实,从1986年开始提出了"突出制造技术,把学院办出特色",以研究培养目标、探索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为重点,为使学生在制造技术及其相关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具有特色做了大量的创新性工作.突出制造技术,强化工科学生的特色素质,带来的明显效果是:工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更加符合企业一线岗位的需要;工科毕业生很受企业欢迎,十余年来年年各工科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达96%以上;绝大多数毕业生能从企业一线岗位干起,从基层干起,增长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才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我院特有的工科本科教育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了我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办学层次定位和面向企业一线岗位的服务面向.这是学院各项教学工作的出发点.2.通过十几年的实践,创造性地形成了突出制造技术的办学特色.3.逐步形成了反映服务面向、办学特色的本校的培养目标.4.创新性地设计和成功地实施了适应上述办学特色的"2+1+1"培养模式.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新的世纪不仅将为机械工程高等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又会向其提出严峻挑战.为了抓住机遇,加速发展,有关工科院校应该通过深化改革,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战胜挑战.作者根据社会反映和主观评估,将影响发展的主要障碍归结成以下三点,即: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响应度较低;本科教育的工程化程度较低;教育教学的高科技含量不高.为了排除障碍,作者建议:树立市场观念,面向市场办学,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响应度,培养"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现代机械工程人才;强化工程观念,面向工程办学,突出工程特色,提高工程化程度;注入高科技,提高教育内容、教育技术、教育设施和教育管理的高科技含量,突出时代特点.
  • 摘要:三维设计的应用和需求日益增长,因为它不仅具有产品的零件设计功能,而且可以完成产品的装配设计、结构分析、干涉检验和物性计算等任务,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认识到利用三维设计可以缩短产品设计时间、提高产品设计质量.本文论述了三维设计的原理及其发展,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机械设计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开发了基于OPENGL的齿轮传动三维设计仿真系统,该系统根据已知的齿轮传动的功率、工作条件和使用寿命等,学生可以选择齿轮材料和热处理方法,系统就自动完成齿轮的参数设计和结构设计,并根据齿轮的设计参数自动生成基于OPENGL的齿轮三维啮合图形争动态仿真齿轮的啮合过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完成了基于SOLIDWORK系统的各种齿轮减速器零部件的设计、三维建模、虚拟装配和干涉检验等.将三维设计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相结合,既巩固了学生传统的机械设计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
  • 摘要:本文利用学科群业已形成的科研、师资、实验和产业基地等综合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学科交叉,拓宽相关各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视野,跨学科交叉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教改试点班为载体,在大学科群的层面上,跨院系创建具有鲜明湖南大学特色的"现代设计方法及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教学体系,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 摘要:本文论述了机制专业在新形势下如何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借鉴国外高校的办学经验,对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及工程实践环节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并使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相结合,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途径.
  • 摘要:本文重点论述了机械基础教学体系的三大组成模块及其改革的思路;机械基础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和原则,课程的设置和定位,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精选与整合.这是重庆大学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进行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总结.
  • 摘要:21世纪世界制造业市场将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时代赋予机械工业一种全新的概念,综合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机械工程发展的方向.现今我国机械工程人才培养还基本沿用传统的模式和内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机械专业知识为主.在现有基础上,实行一种集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教育是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要实现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需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知识重组.<计算机辅助工程>是本文探索的一门计算机综合性课程,其紧密围绕机械制造工程实践,集多门技术内容为一体,前后贯通,实行知识密集型教学.通过开设该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能以较高的视角审视并自如地面对和参与飞速普及的计算机工程世界.
  •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作者所在单位发挥在汽车设计与制造方面的学科与科技优势,在开发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的实践与体会.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结合企业生产发展中的实际工程课题,组织厂校结合的技术攻关,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实践效果表明,既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又促进了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地方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受企业欢迎的工程素质好、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
  • 摘要: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传播知识,并且传授获取知识的能力.获取知识有间接获取和直接获取两种途径.通过间接经验获取知识的途径使人类的科学和文化得以积累和传承,而直接经验则是知识增长的源泉,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还与科学技术原创力有密切关系.当代的人类学习理论和认知科学认为,由感官刺激而得的直接经验是人类学习和认知过程的最初阶段.在典型环境下的直接经验是认知事物和获得技能的重要途径.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宗旨是使学生从典型工业环境的直接经验中获取知识,在整个本科期间接受当代乃至未来工程技能和素养的训练教育,并成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园地.本文阐释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指导思想的核心理念和训练项目设置.我校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分基本训练、综合训练和创新实践三个层次设置,以机电一体的技术、天人合一的设计、市场需求的导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面素质的培养等五个方面的理念为核心支柱贯穿各层次.通过中心的训练和教育,学生不但要获得对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的基本认识,受到工业工程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训练,同时要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 摘要: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要做到这一点,改革已往的灌输式教育法,培养学生创新构思与实践能力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实现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打破传统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设计之间人为割裂地只对单一机构与单一减速器进行分析、设计的格局,把该两门课程设计通过整合让学生对复杂机械系统进行创新设计,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 摘要:毕业设计环节是大学四年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全面总结、深化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的重要过程.毕业设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表征和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的重要标志.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探索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新渠道和新办法,强化对毕业设计环节的指导,提高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机械设计系在1999~2000学年对参加2000年毕业设计的两个专业三个班级:机械设计(96-1、2)班和工业造型设计班(96),计73名学生;参加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教师有两个专业教研室:机械设计教研室和工业造型教研室,共14名教师为对象试行导师制,提前一学期开展、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文章就下列有关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分析和总结:①如何实行导师制的内容与要求;②如何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及其审定;③如何对一学年毕业设计时间节点的划分及质量控制的过程化管理;④如何进行毕业设计的规范化要求;⑤如何进行中期答辩、分组答辩和大组答辩以及成绩评定;⑥如何强化毕业设计环节指导工作,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
  • 摘要:教育资源是影响和制约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在对机械工程高等院校实验室资源配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工科院校办学现状提出了"四位一体"综合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即紧紧围绕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为中心,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简称"四位一体"),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专业建设为核心,学科建设为关键,实验室建设为保障,努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同时,结合江苏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建设、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及江苏省机械工程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实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结果表明:实施"四位一体"综合教学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实验室投资效益及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初步确立了"四位一体"综合教学改革理论,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办名牌本科专业和优势特色学科开辟了新的途径.
  • 摘要:等工程技术类课程多年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认为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的教学手段保证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的教学采用课堂精讲法,一方面要吸取传统教学宝贵经验,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微观的现象用形象生动的图形、动画表现出来,有选择地播放生产实践过程动画或视频,进行形象教学.工程分析法通过对工程实际问题的理论分析,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精讲"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技术的更新,要引导学生查阅最新科技成果、科技文献,并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进行改造和创新设计等,吸收部分同学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向.">教育改革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大高等院校纷纷提出"厚基础、重能力的培养,淡化专业方向"的教学思想,同时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投影、幻灯、录像、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等一系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被越来越广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大有取代传统的"粉笔+黑板"之势,另一方面,各方面反映教学质量却在下降.启发式教学一直是大家公认的较好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分析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的利与弊,并对<机械制造基础>等工程技术类课程多年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认为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的教学手段保证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的教学采用课堂精讲法,一方面要吸取传统教学宝贵经验,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微观的现象用形象生动的图形、动画表现出来,有选择地播放生产实践过程动画或视频,进行形象教学.工程分析法通过对工程实际问题的理论分析,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精讲"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技术的更新,要引导学生查阅最新科技成果、科技文献,并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进行改造和创新设计等,吸收部分同学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向.
  • 摘要:知识软件化将理论知识及其应用技能转化为容易使用的软件工具,使计算机拥有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软件化使知识有了崭新的存在方式,人类已有的知识不再只是被动地记录在书本中,等待人们去学习和应用,知识还可以凝聚成方便的工具,以专家的角色去帮助人们工作.知识软件化的重大意义就在于人们有可能通过简单的学习来使用复杂的知识,而这将使人类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和使用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系及教育观念都在进行着重大的改革.笔者认为,作为工科院校的学生,培养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该算是首要的.然而,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部分教材及教师教学的方式都不能满足需要,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差.本文结合作者在有限元法相关课程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讨论了像这一类既有很深理论基础,又有很强实用价值的课程,如何使学生获得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文章介绍了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强调在课堂教学时应避免一开始就介绍新名词或名词术语,而应该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自然引出需要介绍的内容,在必要时再归纳名词术语.同时,文章强调了在这一类课程中实践性环节的重要性,提出了合理的课堂教学学时与实践性环节所占学时的分配,并且就实践性环节开出的时宜进行了讨论.笔者通过采用所介绍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本文论述了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适时转变教育观念,锐意改革和实践,提出集研究生培养、课题研究、就业于一体的"捆绑式"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即:学校针对研究生教育超常规发展和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选择一些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条件好的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作为第二培养基地,将研究生培养延伸到这些单位,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在前一年半左右的课程学习之后,研究生就有选择地进入这些既是培养基地,又是预分配单位,让他们从事既满足学位论文要求、又是企业或研究所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这样,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就为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找到可能的事业归宿.实践证明,"捆绑式"培养模式不失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是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在超常规发展情况下向社会的自然延伸;它拓展和丰富了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加强了产学研的内在联系;促进了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缩短了研究生从"学校人"转化为"社会人"的时间,开拓了研究生就业渠道,加快了人才成长的进程.
  • 摘要: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培养跨学人才是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共同需要.首先从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制造业的发展对现代制造学科人才的需求特点,阐述了现代社会不是按学科,而是按需求划分和取舍人才的观点.其次,从个人的角度分析了个体的发展与素质和兴趣的关系,说明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素质和兴趣,过分地强调学科,不利于学生特长发展.另外,随着本科教育的普及,高等院校将面临生源和就业分配的激烈竞争,在符合科学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满足社会需求和有利于学生特长发展,是增强学校社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高等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改变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本,调整教学机制,克服按学科机制教学的弊端,打破一级学科制,构建跨学科教学体系,发挥多学科优势,培养适合制造业发展的跨学科人才.
  • 摘要:江苏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制造业是江苏最大的产业部门,其GDP占江苏GDP的40%.江苏制造业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它的发展将推动江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江苏制造业正在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向建成全国制造业中心进军.实现江苏制造业的宏伟目标,必须要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教育只有面向地方,依托行业,才能得到健康和持续的发展.通过了解江苏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发展战略、奋斗目标和对教育的要求,明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任务,在江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学校与企业开展"产教结合",形成互动关系.进而展示了江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制造业发展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方法和成果.
  • 摘要:本文考证:"科学管理"、"工业工程"学科在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并首先在美国的大学开设有关课程,中国从清朝末年起陆续向美、日派遣的留学生最早接触科学管理及工业工程并学习了有关课程,他们学成回国后于1915年开始通过创办杂志及出版有关专著向国内介绍科学管理知识.本文还考证了中国高等教育最早的有关学生社团活动情况及管理学教材的出版情况,充分证明了中国引进西方科学管理知识较早,中国近代教育是积极面向世界的.
  • 摘要:机械工程是100多年来传统高等工程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机械工程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理论脱离实际和非工程化倾向严重,不能满足工业需求.其次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发展前景不够了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本文对21世纪制造业需要什么样的工程师,他们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和素质进行了讨论,然后对新世纪如何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应该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体系和内容,提出了建议.
  • 摘要: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企业凝聚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才战略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世纪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对人才的要求,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强调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具有系统化思维的能力比传授更多的知识更重要,工科院校的学生的思维方法不能停留在逻辑思维的阶段,要学会辩证思维的方法.产学研的合作可以发挥企业和大学各自的优势,对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提高人才素质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工科院校本身的发展也是必要的,应该努力探索产学研成功的道路.
  • 摘要:工程技术人才的质量已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是工程技术人员中拔尖人才太少,专业结构单一,知识老化,合格的工程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SEC是全国最大的电气集团,作者从企业的现状分析并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对研究生、本科生和高等专科三个层次以及知识、能力与职业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了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的条件和要求,满足这些要求的最好办法是建立大学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 摘要:本文论述了农业院校机械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特点,提出了降低专业重心,加强基础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拓宽专业方向,面向农业工程教育大层面;注重实践能力,强调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特点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及目标.通过淡化专业方向,重建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实现了课程纵向层次化.介绍了注重素质,提高能力,实现实践教学的五个转变:由单一技能训练转向综合素质训练;由单机训练转向综合系统训练;将辅导型实习方式转为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由单一功能实验室转为实验设施资源共享;由应试教育下的闭卷考试转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多种考试形式.提出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建设是载体,实践教学是关键,教师素质提高是保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是根本的改革思想.
  • 摘要:近几年,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大发展中,各地兴办了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顺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已任的这类院校如何办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办出应有的水平,这是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就其办学理念作六个方面的探索性思考:1、师生为主的人本位;2、专业的淡化与虚拟化;3、学分制与弹性学制;4、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性耦合;5、营造高新技术工程环境;6、校际合作与教育研究.
  • 摘要:机械工业是我国制造业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为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机械工业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从整体实力来看还称不上机械工业强国,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全面评价中国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认识中国机械工业的现状、发展潜力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国机械工业总量规模、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劳动生产率、出口、科研水平、劳动力成本、经营运作、投资水平等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机械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收集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数据,采取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中国机械工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机械工业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总体国际竞争力还比较低,主要体现在:机械工业整体经济效益提升缓慢,对国民经济贡献程度低,产品出口实力弱,研究开发投入强度低,技术创新能力差,进一步导致了技术结构落后和产品结构落后,机械工业整体素质低.作为装备国民经济的中国机械工业,不但没有取得超前发展,反而低于全部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 摘要: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能否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直接体现在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上.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制造业都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制造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及对出口的贡献,说明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通过对经济结构转型一般规律的研究和制造业的国际比较,说明制造业在相当长时期内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通过研究制造业及其带动的其它产业的就业状况,说明制造业对改善社会就业状况的巨大影响;此外,制造业还是高技术产业的载体,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21世纪将是一个全球竞争的时代,我国将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本文通过对我国基本矛盾的分析,说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缓解大量适龄劳动人口带来的就业压力和保障国家安全将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因此,21世纪制造业仍将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 摘要: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教育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技术革命,科学技术发展所表现出的非常明显的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新一代人才必须掌握新的知识,扩展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本文作者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又是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主任.他在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做了大量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在本文中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育质量、教学内容和方法、办学条件以及教育的外部环境和人才国际竞争等问题,站在全局的角度,论述了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和途径.
  • 摘要:在世纪之交,知识更新周期日趋缩短,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速度不断加快,高等工程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就业和发展灵活性的要求,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面对21世纪新的形势,由北京科技大学牵头,四所大学合作,以"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为课题,进行了教改的试点和实践,为期五年,已取得初步成果.改革的指导思想:从技术上狭窄的专业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从狭窄于技术的单科教育向大工程基础教育转变;从"授技型"继承性教育向"育才型"创造性教育转变;从学校学习的静态培养教育向终身学习的动态发展教育转变.改革的内容和初步成果:1.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改革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基础课程从服务地位转向骨干地位;专业课程从中心地位转向载体地位.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学基础,按一级学科拓宽工程专业,培养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人才.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体现大工程观念的新课程体系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已投入教学实验.2.压缩学时,强调自学,改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教师从教学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传授)转向主导(指导)地位,学生从教学体系中从属地位转向主体地位,本科四年课程教学学时调整为2000左右,课内与课外学时比为1:2,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并在此原则上提出了一个2000学时的可供实际操作的面向21世纪的材料类工程人才培养方案.3.注重实践,突出工程,改革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工程实践为主线组织教学,从大学入学开始就列入工程实践,并将其贯穿本科四年全过程,使之成为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素质提高,社会实践和创造性设计的结合点,为知识的衔接与应用提供综合和整合的载体.大工程观念和注重工程实践二者结合产生的新型课程体系,应是培养新世纪高等工程人才的关键.4.德育渗透,全程育人,改革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渗透到各课程教学中去,在培养素质、能力、学会学习、做人、做事和学会基础知识的同时把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与思想政治素质以及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学风作风结合起来,构建全过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德育主体网络.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就,已有一批在教改试验中体现师生改革思想和表现以及用人单位评价的生动实例.本文进行了介绍.
  • 摘要: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师,我先后在奔驰和西门子公司工作了34年.在这段工作经历中,我做过机械操作、器械设计和机械维修.我拥有10年在一流公司从事组织管理、软件开发、产品生产、流程设计及顾问工作的经历.也曾在阿根廷、韩国、加拿大、中国和墨西歌6个国家工作了近15年.机械工程和机械制造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一个大国,中国需要拥有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制造机械和工具来从事生产.但是我们不能只要销售人员,还需要能够从事生产的人.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机械工程师和信息技术,也需要能够在工厂进行动手操作的人.因此教育不光是传授初步知识,还应教会我们怎样通过动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当前的重大课题.中国现在有超过90%的人从事着动手劳作型工作,而美国只有30%.即使在美国,针对于此的教育尚不尽人意,就不要说在中国了.所以中国应该改进一下这方面的教育.本文进行了介绍.
  • 摘要:许继集团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改革.在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作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院校工程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延伸;院校与企业,科研与研究开发机构合作,进行科技攻关、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对大学企业进行技术咨询和技术承包.企业与院校合作的共同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并促进双方的发展,未来的企业与大学,都将成为产学研的重要阵地.
  • 摘要:本文简述了信息社会的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高速增长、传播、普及与转化;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产业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等.在知识迅速增长的时代,传统的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将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需要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的机械工程高级研究人员和管理人才,也需要培养更多有理论、懂实际的现代机械工程师和各类专业人才.因此,必须按社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分层次、多样化、多渠道办学.要大力发展机械工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业余教育,适当降低全日制大学的门槛,有条件地逐步实行宽进严出,以利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信息社会中,大学应更加开放、普及和社会化,逐步软化三种界限: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学科之间的界限;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界限.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形势,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很有必要.在课程内容方面,应加强机械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光电子技术的结合;注意提高专业知识的宏观层次,避免过于细微琐碎,尤其要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扩大学生的视野.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重新树立重视实践的观点、重视劳动的观点和尊重劳动者的观点.
  • 摘要:机械工业是整个国家工业的基础,机械工程是工学的基础学科.为机械工业培养机械工程创新人才是工科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探讨机械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研究培养方法是高教研究的迫切任务.早在1987年,燕山大学就认识到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教育方法的研究.十几年来,燕山大学组织人力开展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和培养方法研究和创新基本规律研究,成立了燕山大学创新研究所,建有"创新思维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配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工具,每年拨有专款用于创新研究、创新教育和学生的创新制作.全校本科生、硕士生都开设创新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注意文、理、工知识的融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用手"想"问题,"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探讨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逐渐由传授者变成引导者,学生由接受者变成参与者.教与学的关系逐步向"共同探讨,合作创造,共享新知"的方向转变.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通过教风、学风、校风大讨论,努力营造浓郁的学府文化氛围,创造出相对宽松的育人环境,给学生们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研究与实践,燕山大学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代培养机械工程创新人才的背景-大机械、大工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以及人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新人才培养模式观念的基本构思-加强通化教育,注重学科交融,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和创立"情景教育"环境.最后,文章讨论了培养创新人才方案的实施要点-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倡导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以及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 摘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创造型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面向新世纪的重任.本文介绍了我校从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及创新教育环境建设等方面入手,构建机械创新教育体系的思路和做法.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人才观,积极推行学分制、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推行多种考试方式和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体系,制定和建立鼓励学生与教师参与创新教学活动的激励政策和机制;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建立人文、科学文化及技术基础三个层次的基础和素质教育平台,建立了注重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和创新设计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加强了对学生的机械CAD、机械综合设计和机械创新设计能力训练的三条设计训练主线建设和教改实践工作;创建了机械创新设计直观教学中心,进行创新教学与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全校性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 摘要:面对知识与科技的不断创新,面对新世纪的创新要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机械工程作为古老的重要学科,如何在21世纪确保其基础经济地位,必须在机械工程高等教育中进行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文中论述了进行创新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在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方面,结合我校提出的适应21世纪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培养目标及我院自1996年以来从培养素质、培养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拓宽知识面等方面所进行的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和进行专业调整后的按大类招生,论述了如何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性,通过实例说明思维创新和能力创新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并提出应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研究和实践表明,知识创新时代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新世纪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立足于创新教学方法,而素质教育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重要职能.世界的演化与发展是无限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渐进的和有限的.由于人类认识世界方法的局限性和受到当时试验手段的制约等原因,人类所获取知识必然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发展过程,这就决定了知识具有相对性的特征.科学发现和发明都是利用知识相对性的特征,从而找出知识创新的生长点,不断推进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核心,大学教育应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方面有较大的提高.能够突破固有的模式,对原有知识能够深化和"拓新",对相关知识能够进行综合和分析,能突破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能力被认为是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尊重学生求知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规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突破口.
  • 摘要:金属工艺学是机械工程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基础学科.同时,金属工艺学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极为有利,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更高的实际能力和开拓精神.本文作者从多年金属工艺学教学的实践中,发现一些影响金工教学质量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为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当前金属工艺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入手,指出了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内容信息量大和课时少的矛盾;教材内容与新技术新工艺相脱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性的金工实验,实习存在问题等.针对上述问题,作者结合本院金属工艺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本文提出了金属工艺学教学的改革思路和措施,并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证明,通过教学改革,金属工艺学的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 摘要:本文根据机械工程的专业、学科特点及机械工程发展的新变化论述了现代机械工程所需人才的类型,指出机械工程的创造性和设计性特质决定了其所需人才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等基本特征.并从高等教育过程(教育链)和现代机械工程类企业生产过程(工程链)出发,对创新人才在高校和企业中成长的过程及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文还剖析了目前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弊端,指出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向导作用,符合国情校情的学分制改革则是创新人才成长对教学管理体制的内在要求,具有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设计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的内在基础,加强实践教学和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活动等可以较好体现培养学生操作和设计技能及发挥特长的要求,进而探讨建立以面向机械行业及区域经济服务为指向,以创造性教育观和大工程观为指导,以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环节各构成因素改革为支撑,从目标模式、制度模式、过程模式上建构新型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目前我国在机械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并指出了这种模式和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如教育方法相对单调、刻板、注重经典,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传统、讲究技能;而这种人才已很难适应信息量爆炸、多学科综合和创新的要求以及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其次,分析了未来社会对机械工程领域人才的需求,指出所需人才并不会减少,而是在层次、类型上有所变动,在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上有所改变.最后,通过社会需求和各种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的分析,提出了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与六种改进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 摘要:本文首先提供了重庆大学机械专业学生近几年就业情况调查的结果,统计表明,直接从事机械装备设计制造等传统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不足1/3,而受聘于跨行业的就业者占到了一定比例.从此提出了高等机械工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依据不能脱离2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机械行业、机械学科及相关职业的影响.表现在以下3方面:1.传统的"机械工程"朝更广范围的"制造工程"方向发展;2.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机械学科与电子信息、自动化、新材料等学科互相渗透融合的趋势;3.在市场国际化、信息网络化、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出现了管理与技术工作紧密结合、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业务紧密结合的需要,体现了现代社会中的职业流动加快和职业功能复合化的趋势.这一切都给高等机械工程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我国现状,其改革趋势可归纳为:1.降低专业重心,扩大知识面.体现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和机电应用的结合.2.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能力培养,改善实践教学环节.3.重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发展人的个性与潜能的原则.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改革的局限性和努力方向.
  • 摘要: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一直沿用"对口式"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专业化教育为主流思想,并由此而导致专业划分过于细化.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专业化教育的缺陷逐渐显露出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对机械系来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部分专业报考生源严重不足和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机电工程系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教材与教学方法、学生社会实践及人文素质培养等各方面积极地进行了全方位、大幅度的教学改革.从招收96级本科生开始就取消了各种热和冷加工小专业,改为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大专业统一招生;除公共基础课外,对所有专业基础课(主要为系定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了大重组并面向所有学生开出;砍去原先的小专业课程,代之以若干方向课程以供学生选修;学生参加教师指导的课外科技活动可获得一定学分;所有毕业设计课题提前公布并由学生自选.改革后按大专业招收的学生已有两届毕业.本文以97级的4年全程培养情况为线索,介绍了该系的教学改革.
  • 摘要: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高投入高产出、规模效益递增的产业,中国汽车工业经过4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非常大.在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的当今社会,拥有高知识、高素质的人才资本是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经久不衰的优势,只有加快培养掌握高新技术的跨世纪高级技术人才,才可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汽车工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工作,建立健全一套有利于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激励和竞争机制,营造一个有利于使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良好环境,而且还需要企业和科研院所向职工提供良好的知识更新培训和再教育,更需要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联手研究制定跨世纪的人才培养计划,特别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创造性思维的高级技术人才.本文对汽车工业跨世纪高级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做了全面的研究,分析了对汽车工业跨世纪高级技术人才的要求,不仅要调整知识结构、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而且要加强德育教育提高适应能力,针对这一要求,对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等做了详细的阐述.
  •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需要我们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加大力度改造传统企业,使这些企业再一次腾飞,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许多企业中,机械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国许多产业落后,原因在于我们的机械设备和人才.本文作者通过亲身实践、国内外机械人才比较、采访高级机械人才和教授后,写下此文.本文主要根据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和现代企业发展要求,提出我国企业机械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现在的高级机械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还应具备创新进取精神,善于将机械技能和其他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开发创造出新颖、实用、先进的设备,用于企业生产.这些先进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电子技术等.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机械工程教育面临的形势,指出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及面时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机械工程和机械工程教育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械工业要用信息化为代表的高技术来提升本身的技术含量,创造新一代技术产品.机械教育工作者应更新原有机电一体化的概念,不可墨守成规,更不可舍本求末.2.机械工程与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结合,渗透在这些行业和技术之中,主动为之服务.机械工程教育应想出对策主动转型和适应这一变化.3.机械工程自身系统化、理性化的发展上升为机械科学是机械工程教育者的责任.本文对机械工程教育的层次化建设提出了建议.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机械工程教育分成三种类型即研究型、一般型和工艺型教育模式.最后着重对研究型大学创新机制和创新研究进行了讨论.
  • 摘要:根据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大学教育体系内容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针对目前总学时减少,新内容增多所带出的问题,机电行业发展特点,从课堂教学环节、教材选择及内容取舍、合理考核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提出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讲义和教材的重要性;针对常规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对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验教学提出了建议;对传统的金工实习引入了相当比例的代表当今制造业新技术的数控加工内容内容;对生产实习,按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人才特点两方面来选择合适的实习工厂,并提出对高年级学生的导师指导制,可在导师指导下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及实验活动.同时,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轻"机"重"电"倾向,阐述了"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结合"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原则.对毕业设计则采取以实际生产、科研课题为主,学生可由指导教师技术指导,工程技术人员具体现场指导,并尽量选择能适应目前市场需求的课题.并以科研促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学校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与相关工厂、公司合作成立研究所,促进科研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促进学科发展.
  • 摘要:本文从机械工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和现代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出发,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面向地方中小企业、特别是在乡镇企业和工业基础不发达的地区的企业中的现场工程师、负责产品工艺和质量控制的工程师上,构建了面向21世纪机械工程专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案.具体做法是:(1)结合机械工程学科,走"宽专结合;平台化、柔性化;小批量、多方位"地培养机械工程专科人才的道路,建立按机械工程学科统一基础、按专业方向模块分流的教学体系;(2)围绕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这个核心,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状况,对课程设置进行精简、整合和优化,在知识的综合上下工夫,建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培养方案;(3)注意工程能力教育,改革教学方法;(4)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5)健全教学评估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实施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提供保证.我们坚持以工程科学为基础,坚持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为主干,坚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实现培养适应21世纪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通过近三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是新世纪机械工程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本文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提出了我校国家级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路,并介绍了具体做法.以教育思想转变为先导,以工程制图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建立了以机械设计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综合应用和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新体系,并编写出系列课程新教材;为了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和综合与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了机械CAD、综合设计和创新设计三条设计训练主线,建立了由基本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并开发研制出了系列综合性新实验台;建设有由大屏幕投影多媒体的电教室和制图、金工、机原及设计四门课程的学习室组成的理论教学环境,创建有由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机械CAD教学与实验中心和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心组成的实践教学基地,从而使本教学基地建设形成了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特色.通过教学实践,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摘要:"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工艺指导等多个教学环节.课程具有教学层次多,实践性强,教学对象范围广等特点.近年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改革与探索.研究并确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体系,更新和优化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各教学环节的作用和整体的功能.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多样化、启发性、创造性教学.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创建新型教学环境,把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中.开发和应用各教学环节的CAI课件及课程设计网络教学系统并配合工科基地建设,建立课程教学基地,为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创新的教学环境.加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建立课程实验体系,设计开发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先进制造技术实验,改革实习和课程设计的指导方法,课程实习采用实习基地现场实习与校内多媒体演示相结合,课程设计运用CAI课件和网络教学系统,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几年来取得多项教改成果:有关的教学改革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媒体教材及实验项目等均有获奖.
  •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互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能说明认知主体的认知过程,能较好的说明概念如何形成,意义如何建构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深化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我们把多年的教学经验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研制出以"图"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工程图助学课件,以活动的图形画面,呈现出物体的二维图形和三维形体之间的投影相互转化关系,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其理解图学理论、图示方法和绘图过程;正确地掌握物体由空间到平面及由平面到空间的内在投影规律和画法规则.将传统的挂图、黑板图等静态图形教学模式改变为课件的动态图形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本文进行了介绍.
  • 摘要:本文阐述在教育技术学指导下工程训练项目体系的设计思路.不同于任何一门课程的实验或任何传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工程训练项目的任务是跨课程、跨学科、跨年级向学生提供当代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传统教学体系无法提供的训练.繁重的训练教育任务迫切要求训练教育项目体系和内容的精心设计.教育技术学关于教育传播学、学习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为工程训练项目的系统设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果.每一个训练项目都力图借助教育传播学和教学媒体研究成果,按不同媒体的特性,采用适当的教学媒体组合,以期大幅度提高各种教学媒体的组合效率,并且构建典型环境和装置,调动受训者的多种感官,力求训练内容迅速地从受训者的直接经验内化为受训者的知识;借鉴不同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在分析训练对象、确定训练目标、构建训练环境、编写训练材料、建立反馈机制等方面作一些尝试;根据当今关于人类学习的理论和学说,为工业系统和制造实践的基本训练、综合训练和创新实践活动设置训练项目体系.
  • 摘要:在对高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检查评估和调研的基础上,指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准备考研和找工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毕业设计冲击较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技术经济能力培养欠缺;计算机和外语应用不足;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不到位;学生毕业设计规范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毕业设计环节的整体改革方案,其中包括对毕业设计环节教学目标重新认识和定位,注重工程综合训练,强调人文精神、环境意识、市场意识、国际意识、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个别学生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个性发展;实施和创新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提出毕业设计环节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改革方案;建立毕业设计环节质量保证体系;解决目前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提出的改革方案进行了初步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体系的更新是工业技术高速发展带给机械工程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挑战.培养高素质、适应能力强、工程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信息化社会对机械工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要求.特定的系统只为特定的目的服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交叉融合的变革必然要求对机械工程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重新进行思考、进行探索、进行总结.文章对近些年来在本科生教学探索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文章主要讨论了:知识体系的更新带给课程内容的变化所引起的教材选择与编写问题;多学科交叉融合带来的如何重新整合课程的问题;如何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的问题;如何重组、优化机械工程高等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处理好实验、课程(毕业)设计与实习的系统性,真正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如何将课堂外的人文与体育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整个工程教学体系中来系统规划,因为就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来看,不仅仅是课外,整个四年的本科教学都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规划.文章还就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工业技术发展需要,组织模块化课程,并结合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供学生选修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目前人才市场过早对毕业生的招聘需求对教学过程的实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并指出了弹性学分制是适合现行毕业生分配体制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一种较好制度.
  • 摘要:当前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长,摆在教育面前的迫切任务是提高教学效率,即在较短时间内教授更多知识."纲要网络"图示教学法(简称图示教法)即是在这种形式下诞生的.此教法的核心是利用"纲要网络"图表(简称图表)进行教学.图表是一种由文字、图形、方框、表格和流程线等所组成的教学辅助工具(见正文例图).这种图表通过流程线,将各个概念的相互关系简明扼要、形象直观地描述出来.课前将包含全部内容的图表印发给学生,上课全用图表讲课,学生基本不用记笔记,课后按图表复习、知识掌握的既快又好.教师在应用图表讲课时,既可使思路更加清晰,又能提高备课效率和授课质量.此教法能使"教"和"学"成为愉快劳动;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复习知识;能加快讲课节奏,于是可减少授课学时或讲授更多的内容;同时此教法还具有便于推广的优点.在理论上,从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上的思维科学、认识论和辩证法等三个大小方面,对此教法提出了新的理论依据.尤其是提出并论证了此教法符合"超感认识"和"矛盾第三方面"两个新的哲学观点.即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还存在一个"超感认识"阶段.这一阶段在教学中起着不可缺少的特殊作用.而"纲要网络"图表正是"超感认识"的理想工具之一.又事物的矛盾有第三方面,如上、中、下,正、反、合等.上述"超感认识"即可认为是第三方面.对每一知识的掌握,正是通过第三方面的"超感认识"才能完成其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同时还分析了此教法之所以受到师生欢迎所具有的教学基础,即此教法是学习方法的继续和发展,在以往的教学中,已有不少教师应用与此法类似的图表.
  •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多媒体技术与机械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首先,对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比较.传统的教学手段使用的媒体是书本、黑板、粉笔、幻灯片、挂图、模型、录音机等,它们具有简单、方便、价廉等优点.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及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有机地结合,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第二,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工程高等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指出现代化社会不仅客观上要求机械工程高等教育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且也具备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物质条件;第三,论述了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点,即知识表达的多样性、教学的交互性及结构体系的开放性等;第四,阐述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问题.提出无论媒体技术如何先进、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和能力如何强大,它都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只有多种教学手段并存,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对机械工程高等教育的挑战,指出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机械工程高等教育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将具有以下特征,即全球一体化、分散性教育、平等式教育、参与性及教育个性化等.
  • 摘要:本文介绍了ASP的工作原理及ASP的内置对象和组件,并着重讨论了ASP的数据库访问组件ADO,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用ASP实现机械工程远程教育系统设计的应用实例.
  • 摘要: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培养合格人才为中心,以教学科研为终点的办学思路.紧密结合甘肃的经济建设特点,加强学科建设,调整学科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学科体系,涌现出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通过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为中心的科研体系为依托开展科技攻关,加强与企业密切合作,积极推广高新技术的转化,把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与技术资本与资本运作相结合,拓展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发展空间,促进学校在高新技术领域创办一些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科技企业.为地方创造社会效益,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功效.
  • 摘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是我国特大型企业东风公司主办的工科本科院校,它有着开展产学合作教育试验极好的先天条件,早在十余年前国家就想在这里试种产学合作教育"试验田",所以十分支持在这里开展试验.文章总结了十几年来在这方面试验的认识与实践,首先论述了新时期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强烈要求,接着论述了传统教育由于它采用"三中心"教学模式、"演绎法"思维哲学、教学内容陈旧.所以很难培养创新人才.产学合作教育对比传统教育,由于它提供了比较强的创新的动力、有迫使人们知识更新的压力、还提供了进行创新活动必要的雄厚物质基础、提供了造就创新人才良好的大工程育人环境,所以十分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最后文章以出成果、出人才、获奖数为标准,用东风公司的大量统计调查实据,以对比的形式,显示了产学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教育.
  • 摘要: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在和上海高校的合作中感到,高校教改的方向是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宽口径人才";而企业则需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两者之间的衔接"度"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在企业集团人才需求和高校培养目标之间铺设起一条通途.基于以上认识,企业和高校共同组织了"通途工程(3+1模式)"联合培养课题组,两年来为开辟这条"通途"做了大量工作.论文论述了"3+1"试点实施的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小组、修订紧贴企业需求的培养计划、设立模块化教学平台、学生以助理身份尽早进入企业实践等创新性举措,初步解决了高校培养与企业要求较为脱节的问题,初步调查了专业性实习和全面能力培养的关系,初步实现了为企业培养"上岗即用"人才的目标,从而使企业获得了一批有初步实践经验的"通""专"结合的人才,为学生走向企业敷设了通途,并受到了企业欢迎.
  • 摘要:服务社会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高等学校由此走出了"象牙之塔"而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在实现服务社会的职能中,高等工程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探索和建立了高等工程教育服务社会典型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作为最早的一批经教育部批准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学校,在其十几年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学院服务社会的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面对新的世纪学院又提出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创新,推动学校与企业实质性的融合,在更高层次上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构想,实施这些构想必将为新世纪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 摘要:对于一般普通高等工科院校而言,体现自身办学特色,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结合本校实际,做好自身的准确定位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出特色,是人才培养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由于其背靠东风汽车公司这一良好的大工程背景和相互间独特的依存关系使得他们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教育效果和特色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从完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建好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以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宝贵的探索并获得了可喜的效果:学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分析问题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较为开阔的机械工程设计方面的视野等.本文就校企携手共同培育工程应用型人才所做的研究与工作实践进行了全面论述.
  • 摘要:汽车工业是上海市的支柱产业,是被中国政府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临进,为了增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中国越来越需要本地化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汽车工业也不例外.由于经济发展对这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国政府近几年来不断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和决定等,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是中国教育政策的一个新的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为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摆脱"满堂灌"、"填鸭式"等旧的教学法的羁绊,启迪高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对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国家教委教职[1995]1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教学上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理论教学要以‘必要',‘够用'为原则".这就为我们勾画出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的目的与重点,可以说,我们把CAD/CAE/CAM技术运用于职业教育(汽车技术领域)也是围绕这一点进行的.所谓的能力培养就是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CAD/CAE/CAM技术运用于职业教育加强了模拟教学,突出了理论教学的立体感、真实感,强调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性,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正在采用一种"优化融合式"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符合认识论的规律,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目标.由同济大学罗阳讲师和陈祝林教授等首创的"优化融合式"的教学模式,第一次将生产第一线的世界知名CAD/CAE/CAM软件(如UG等)运用在汽车领域的职业教育中,使CAD/CAE/CAM课程、汽车构造课程、汽车理论课程和汽车设计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 摘要:本文系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高职教育研究委员会组织的机械类专业教改课题的前期研究成果,就高职<机械制造及控制技术>专业整体框架和课程体系及主干课程提出了初步设想.通过对调查统计资料的分析研究,本文描述了高职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和业务范围,分析了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构建了专业整体框架,确定了专业新名称及其专业方向.专业整体教学方案分为前后两段,即前段采用"大类化,宽口径",使学生掌握与培养层次要求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后段分为若干个专业方向,完成根据就业市场需求预测和个人意愿而选择的针对性教学与实训.课程体系模块化,分为公共课模块和专门课模块,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实践教学是实施高职专业教学方案的关键,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配套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除配合理论教学的实验课外,实践教学大致有生产实习、实验专用周和综合工程实训三类.另外本文对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专业技能、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对方案适用对象、考评方法和学制、非主干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做了必要的说明.
  • 摘要:作者在社会调查论证基础上,根据未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提出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形成了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已在两届本科生教育中具体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世纪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模式.为适应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和模具工业CAD/CAE/CAM的集成化应用的变革,对模具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训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四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模具CAD/CAM应用技术"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及相关上机内容的不断拓宽和更新;增设模具CAD/CAM应用技术实习周;结合模具制造工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液气传动等课程,安排了专业综合实践周.内容包括线切割编程实验与钼丝轨迹模拟,模具材料的热处理与金相分析,液气控制系统的实验与仿真.学生通过这些教学环节训练,综合应用了各种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实践应用能力得到了强化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摘要:本文论述了社会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及应具备的素质,着重阐述了机械类专业人才工程能力培养方案,对改进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具有现实意义.
  • 摘要: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构建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新体系来满足提高学生创新思想的目的.本文研究了提高学生创新思想的一些原则,即确定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学科组成,确定各门功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分工及各门功课在内容上的衔接,对原教材进行更新和重组,在教学方法、手段、练习、考核、实验等几个方面着手切实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力度,自1997年以来,我们以机械原理教学体系为例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借助现代设计方法学、优化数学、利用全解析法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编写;建立全解析法"机械原理"多媒体课件;建立计算机仿真"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平台;建立侧重机构形综合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CAI课件;开发数值计算软件简化计算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