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冶金工业>第五届宝钢学术年会
第五届宝钢学术年会

第五届宝钢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3-06

主办单位:中国金属学会;宝钢科协

会议文集:第五届宝钢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以沉淀硬化不锈钢15-5PH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固溶温度(1000~1150℃)及回火温度(450~620℃)两个热处理工艺参数,利用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进行分析观察,同时利用洛氏硬度计进行硬度测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参数对试样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固溶温度在1 000 ~1150℃范围内,温度较低时,晶粒细小,溶入到奥氏体中的合金元素及碳化物较少,淬火后马氏体饱和度低,使得硬度偏低.固溶温度为1050℃时,晶粒较小,形成的马氏体也较多,硬度达到最大值.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晶粒逐渐长大,达到1100℃时,晶粒长大非常明显.但是固溶温度过高,会使得更多的合金元素溶入到了奥氏体组织中,增强了奥氏体的稳定性,淬火后得到了大量的残余奥氏体,在大量的奥氏体组织及粗大的晶粒尺寸的双重作用下,使得试样硬度急剧下降.(2)在450~620℃范围内进行回火处理,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样的硬度逐渐降低,这主要与析出相数量、尺寸,以及形成的逆转变奥氏体的量有关。
  • 摘要:采用Thermo-Calc软件、金相显微镜、力学拉伸试验、硬度试验以及夏比冲击试验对不同Ni含量18Cr-2Mo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Ni含量在2%以下时,母材基体保持完全的铁素体相,且Ni含量的改变对材料微观组织基本没有影响;Ni含量每增加l%,母材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提高25 MPa左右,延伸率有一定下降;Ni含量增至2%时,材料的韧脆转变温度由原始母材的-40℃下降至-60℃,且低温冲击韧性提高明显.另外,随着退火温度提高,含Ni铁素体不锈钢冲击韧性有改善趋势。
  • 摘要:在BJ4(CrMnN系奥氏体不锈钢)热轧板生产过程中,发现边裂率持续偏高,对公司产品质量和效益产生不利的影响,技术部即组织技术人员联合厂部进行技术攻关,找寻BJ4(CrMnN系奥氏体不锈钢)热轧板边裂产生的关键点,通过关键点控制黑皮边裂发生率.通过对生产中边裂钢卷和正常钢卷的对比及系统分析,结合板坯及边裂缺陷显微组织分析,找出影响本公司实际生产过程中BJ4(CrMnN系奥氏体不锈钢)热轧板边裂诱发的主要因素,即出钢温度和轧制温度的不适,而导致的带钢边部烧烂、内部组织不均、材料热塑性不佳等.针对这一问题,在轧制线上进行出钢温度和保温时间的调节及控制,同时进行不同加热炉温度下缺陷发生、组织研究等的试验分析,摸索出确定最佳的温度区间和保温时间.在公司实际情况下,加热炉出口温度不能超过1300℃,保温时间在180~240 min,出钢节奏稳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为佳,以此制定了公司BJ4(CrMnN系奥氏体不锈钢)工艺优化措施,大大降低了边裂的 发生率,提高了公司BJ4(CrMnN系奥氏体不锈钢)产品质量。
  • 摘要:不锈钢产品是宝钢重要发展的产品、组成单元,立足新形势下节能减排思考,不锈钢提出了以生态化、低碳化为主线,以绿色生产、固废利用、低碳经济为抓手的“环境经营”实践新思路,基于该背景和工作部署下,不锈钢适时开展不锈钢产品生命周期的研究与探索工作,并依托该研究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
  • 摘要:不锈钢与钛合金异种金属接头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锈钢与钛合金间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相差较大,二者在焊接或连接过程中容易形成脆性的金属间化合物和较高的残余应力,且晶粒发生明显长大,降低了接头的力学性能.固态扩散连接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采用恒温恒压、脉冲加载、相变热循环等不同的扩散连接工艺,结合纯镍、纯银等中间层的应用,最大限度地优化了连接工艺,提高了接头性能.此外,采用表面自纳米化技术,经过对连接母材进行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在待焊表面形成一层纳米晶粒,利用纳米晶粒中存在的大量晶界、超额空位等非平衡缺陷作为原子快速扩散的通道,对不锈钢与钛合金进行了扩散连接试验,结果表明,表面自纳米化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原子扩散动力学,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 摘要:特殊结构钢、高合金钢、高温合金因其本身合金元素含量较高,高温变形温度狭窄。钢坯加热容易产生表面渗透氧化且烧损严重.钢坯加热中产生的氧化渗透,造成轧制后的成品表面存在裂纹、亚表面发纹等缺陷。采用无氧化炉对钢坯加热,存在基础投资费用及装备使用成本较高的缺点。叙说了用耐高温纳米涂料涂覆钢坯表面,耐热温度达1300℃,避免了钢坯表面渗透氧化,成品钢材表面基本达到零脱碳,降低了钢坯表面烧损率,使成品材表面质量明显提高且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生产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生产锻钢支承辊的四种主要最终热处理工艺技术,包括台车炉或井炉的不透烧加热淬火技术、连续感应加热淬火技术、差温炉加热淬火技术和低频静态整体感应加热淬火技术等。通过对这四种最终热处理工艺技术在工艺原理、产品性能和生产效能等多个维度的比较,提出用于生产锻钢支承辊最佳的最终热处理工艺技术为低频静态整体感应加热淬火技术。运用该方法生产的支承辊产品可以得到更高的辊身表面硬度,且辊面硬度均匀性、淬硬层深度、工作层硬度下降梯度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要优于其他三种最终热处理技术,同时在轧机上也表现出更好的使用性能。
  • 摘要:简述了金属材料热膨胀系数与材料成分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材料热膨胀系数在现代工业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材料热膨胀系数的物理本质是同原子间的作用力密切相关的,由于材料热膨胀系数的精确获得在科研及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价值,故文章较详尽地分析了材料热膨胀系数的各种影响因素,指出测量方法、测量设备、试样的加工方法和形状尺寸的差异是造成热膨胀系数非一致性的主要原因.并分别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验证,样品加工工艺试验的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试样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应力状况造成了不同的影响,所以使得试样的变形情况产生了差异.样品形体尺寸试验结果表明,当试样发生热变形时,表面和边界的各原子空间位置受试样几何形体的特征参数的影响较大.在不同测量设备试验中由于不同类型的膨胀仪所采用的标准参考物质是不同的,从试验结果中得出,标准参考物质对热膨胀参数测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在测量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室温、震动、噪音、辐射等都会使测量结果发生变化.因此对热膨胀系数影响因素的综合考虑是提高热膨胀测量精确度的有效途径.此研究结果对科研与生产实践具有较好的实际意义和指导作用。
  • 摘要:通过金相显微镜、电子扫描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等手段,详细分析了H13钢退火态组织不合格产品的显微组织,通过组织再现实验验证了显微组织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了初步建议.
  • 摘要:在热挤压生产镍基合金荒管的过程中,挤压工艺和润滑的不匹配常常会造成荒管内壁橘皮以及凹坑等问题.对生产中所应用的具有不同物理特性的四种玻璃润滑剂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混合,使得混合后的玻璃润滑剂具有不同于单一润滑剂的物理特性,最终通过现场实验效果验证,选出了与当前挤压工艺正确匹配的玻璃粉,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内壁橘皮问题.实验均是在工厂生产中进行,其结果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 摘要:本文涉及与环境裂纹敏感性(EAC)有关的一种超高强度低合金钢微区屈服行为的基础研究.原位中子衍射测量结果表明,对取自宏观屈服强度1120 MPa的化学成分(mass%)为0.22C-0.25Si-0.70Mn-3.40(Cr+Ni+Mo)-0.13(V+Nb+Ti),1273 K淬火和873K回火的深水系泊链环的光滑圆柱试样施加拉力,至应力500MPa,良好地符合线弹性应变,而至700 MPa时,(200)晶面族晶粒优先出现非线弹性应变,即微区屈服.至800 MPa,(110)也呈非线弹性应变,随应力的进一步增加,(200)的非线性弹性应变逐步增加,而(211)仍然停留在线弹性应变阶段.与上述化学成分(mass%)相似的0.22C-0.25 Si-0.50Mn-3.60(Cr +Ni +Mo)-0.17(V+Nb+Ti)钢制链环的透射电镜以及附加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表明,1273 K淬火和893 K回火钢中有三种合金碳化物:①由残余奥氏体分解而成的θ-M3C渗碳体,大小在50 nm以下,主要分布在铁素体板条和板条间;②针棒状ε-M2C,宽度小于20nm,长度小于200 nm,均匀分布在铁素体中;③铁素体板条内析出的约2 nm大小的超细、高密度和与α-Fe基体共格的MC碳化物.该材料的微区屈服行为可能受这种高密度fcc-MC的影响.MC不仅形成强氢陷阱,而且还可能通过提高晶体点阵的微屈服强度,减缓微区屈服从而降低氢脆(HE)和/或EAC的敏感性.
  • 摘要:易切削不锈钢BT303CuS2盘条热处理后表面氧化物结构较为复杂,与普通304相比酸洗更加困难.为了探明其表面氧化物的结构及影响因素,通过实验的方法测量出了不同的热处理温度、时间及炉内气氛状态下BT303CuS2钢表面氧化物种类及结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固溶处理时间的延长、固溶温度的提高或炉内气氛中氧含量的增加,表面氧化层逐渐增厚,并对后续酸洗工序造成了影响。
  • 摘要:利用化学成分分析、金相、SEM和EDX等方法,分析了多晶硅生产设备中管件废气处理装置用316H不锈钢钢管的失效原因,包括材料的化学成分、低倍组织、显微组织、腐蚀产物成分和裂纹形貌等。由实验结果可知,316H不锈钢的化学成分符合标准,但钢管固溶处理不充分,且纵切面存在B类夹杂物等级大于3.5级。酸洗后316H管件外壁存在很多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纹,是管件失效泄露的主要原因。裂纹为沿晶应力腐蚀裂纹,由外壁向内壁扩展,裂纹处发生了氧化,裂纹处的能谱显示有大量Cl-的存在。分析了316H管件的失效机制并针对上述应力腐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 摘要:某城际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仅约半年,使用的U71MnG 60 kg/m热轧钢轨在某车站列车进站端的半径为R=600 m处一曲线路段上出现多处严重轨头踏面掉块伤损,每处伤损长度不一,严重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营和威胁铁路的行车安全.通过对伤损钢轨宏观状态分析,以及取样进行化学成分、拉伸力学性能、非金属夹杂和金相组织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伤损钢轨的化学成分、拉伸力学性能和非金属夹杂评级和基体金相组织均满足U71MnG钢轨技术标准要求,轨头踏面的掉块伤损是由其表层出现的马氏体组织造成,而表层马氏体组织的产生又是因列车车轮对钢轨的严重摩擦所引起。
  • 摘要:研究了不同锻造工艺参数对压力机上锻造的TA15钛合金棒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棒材中心至边部的组织存在较大差异,但通过使铸锭在β相区内开坯及坯料在(α+β)两相区内变形时均采用较大的变形程度后,棒材组织为双态组织或等轴组织,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另外,棒材最后一火次的变形时,在圆孔型中直接摔圆能使棒材边部得到较大的变形,从而使组织更加细化。
  • 摘要:油脂中固体颗粒污染物的浓度是油脂的重要评定指标,实验室在采用激光法测定工业油脂污染度的检测过程中,存在实验空白、油脂粘度、气泡、粉尘污染等干扰因素,导致检测结果异常.根据空白检测、超声时间、样品与溶剂稀释比例、试验温度、环境中粉尘影响等条件实验,确定了空白污染是导致检测结果异常的主要原因,通过每次检测样品前的空白试验,可以监控整个检测过程中是否存在污染,避免污染干扰;样品与溶剂的稀释比例对检测结果存在影响,根据样品的粘度确定稀释比例,既有利于检测过程中样品的流动性,避免检测结果偏低,又有利于检测后仪器管道的清洗,避免样品残留而造成的空白污染;为了消除样品中气泡干扰和固体颗粒物聚集,检测前需进行超声处理,控制超声时间可以确保检测样品均匀,可以避免检测过程中样品不均匀引起的干扰,得到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通过实验室间比对,验证了该检测方法准确可靠。
  • 摘要:选取牌号为Q235C、IF1的两个热轧钢卷,在钢卷尾部沿钢卷轧制方向连续取4块钢板样,在将每块钢板两边各去除50mm后,沿板宽从操作侧开始制拉伸纵向样.将4组样分别交由4个不同的实验室做拉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Q235C抗拉强度横向波动范围为25~40MPa,IF1抗拉强度横向波动范围为24~34 MPa.为轧制工艺控制参数改进,减少抗拉强度横向波动,确保合适的质量富余量,降低质量成本提供指导。与此同时,4个实验室所做的试验也反映出:根据GB/T 2975—1998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中规定所取得的宽度1/4位置处样品—代表样的抗拉强度值在钢卷宽度方向试样的抗拉强度值中处于中下水平。
  • 摘要:用数码相机、光学显微镜等手段,对参与钢管轧制后失效报废的限动芯棒进行表面观察及显微组织分析,对失效芯棒的各种表面缺陷和近表面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和分类,探讨缺陷产生的原因,分析芯棒使用过程中近表面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限动芯棒的表面失效产生原因主要是热循环、高温摩擦、循环载荷等造成的热疲劳失效、磨损失效、疲劳时效等.主要的表面缺陷有片状脱落、网状裂纹、沟状缺陷、环状裂纹等;芯棒表层组织在高温作用下为多次回火组织,随着距芯棒表面距离的增加,芯棒近表面各部位受到高温轧制的影响逐渐减小,越向芯棒内部延伸,越接近于原始的调质组织。延缓芯棒失效的发生,延长其使用寿命,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如调整材料的成分,考虑其高温硬度、高温强度、热稳定性、抗氧化性等指标。同时在对失效芯棒进行重车改制时,必须注意车削量与热影响层深的关系.当车削量较小时,虽然能去除表面凹坑、裂纹、氧化皮等,但热影响层仍存在,影响表面性能,因此应考虑对芯棒进行重新调质处理,改变热影响层的组织。
  • 摘要:试样用稀硝酸、过氧化氢溶解,硫酸冒烟使其完全溶解后,加氢氧化钠沉淀分离铁、锰、铜等干扰元素.以盐酸羟胺将Mo6+还原为Mo5+,五价钼与EDTA经加热煮沸形成1+1络合物,过量的EDTA在pH 5~6的介质中,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锌标准溶液滴定至紫红色终点.该方法准确度、精密度较好,测得钼结果与标准相符。
  • 摘要:在镀锡钢板的生产过程中,板材表面锡/合金锡、氧化膜、钝化膜、铅含量等重点特性指标的测试是产品出厂质量检验的重要项目.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多功能镀锡板表面特性测试系统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对板材试样上述指标的测试.阐述了研制该设备的用户功能需求,并对系统研制过程中的两个技术难点,高精度程控恒电流直流电源和电位一时间曲线中特征点自动计算的实现方法进行了介绍。
  • 摘要:现代化的生产运行保障技术服务体系需要基于物联网的综合诊断系统支持.这个体系从设备的状态检测着手,把设备控制精度的差异传递给状态把握和状态改善领域,然后延伸到一系列的专业化解决方案,最后使用户无忧,生产运行最优,其聚焦点就是钢铁业的综合诊断技术。从信息源角度考虑,传感技术是制约钢铁业综合诊断技术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包含识别技术、感知技术、传递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诊断系统,通过异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集成,抽象出表征各种状态的特征值,经过预警模型的支持,使得综合诊断技术得到拓展和提升。
  • 摘要:针对2050热轧飞剪刀片使用后修磨过程中发现的刀片裂纹进行分析,刀片开裂原因是疲劳裂纹扩展,裂纹起源于刀片中部安装孔之间的根部圆角部位,是应力集中区,易萌生疲劳裂纹成为裂纹源,且刀片根部圆角太小、又存在加工刀痕,粗糙度未达要求,从宏观断口形貌和微观断口形貌分析中得到了证实;在金相组织、化学成分分析中未发现刀片材料存在非金属夹杂物及化学成分和疏松等缺陷,但局部组织存在网状碳化物及液析超标现象;在对刀片硬度和冲击韧性等方面的分析中发现其刀片硬度偏高,从而造成刀片的冲击韧性降低;因此综合对刀片裂纹部位、宏观断口形貌、微观断口形貌、金相组织、化学成分、硬度和冲击韧性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优化刀片结构,加大根部圆角半径、提高根部圆角粗糙度,避免根部加工刀痕,降低根部应力集中;改进刀片回火工艺,提高回火温度、增加回火次数,以降低刀片硬度和残余应力,提高刀片韧性;提高刀片锻坯质量,适当控制锻坯中网状碳化物及液析(≤2级),改进碳化物分布,降低开裂倾向等措施,实施后大大提高了刀片使用寿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摘要:万能轧机轨梁生产线,在生产H200、H250、H300型钢时,时常出现万能轧机DX981257立辊轴承烧损的情况,此类事故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报废的立辊及轴承、产生的废钢等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成材率。为解决轴承使用寿命问题,全面的分析和讨论了影响万能轧机DX981257立辊轴承寿命的工艺因素,制定了:优化万能轧制规程,控制立辊轧制负荷;改进轴承润滑方式;改进立辊及轴承冷却;改进立辊轴承防水密封等提高轴承寿命的工艺,非常有效的控制了该型号立辊轴承的烧损,提高了使用寿命。
  • 摘要:高炉一直向着大型化的趋势发展,炉顶压力、温度不断提高,同时伴随着各种强化冶炼手段的不断涌现,对高炉炉顶装料系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近年来,中冶赛迪(CISDI)紧跟高炉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开发出新一代大型高炉无料钟炉顶装备,并在炉顶布料均匀性及布料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配套开发出炉顶布料偏析防治技术及炉顶布料模型技术,有效提升了炉顶布料效果,同时搭建了1∶1炉顶试验装置开展炉顶冷态、热态及布料试验研究.经过试验测试及高炉实际应用证明,该炉顶装备技术先进、性能可靠、操作维护方便,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指标(α角控制精度、布料均匀性、对炉顶高温的适应性等)相比国内外同类产品更具有独特的优势,完全满足大型高炉的使用要求,可为客户提供一种全新的、值得信赖的大型高炉无料钟炉顶产品选择.
  • 摘要:通过分析各种传统铁水运输技术的优缺点,以巴西CSV钢铁厂为例,对传统铁路鱼雷罐车、“铁路一罐制”、铁水罐汽车运输平板车三种方式,从高炉接铁水一铁水输送一倒罐一铁水脱硫一向转炉兑铁水整个工艺过程,以及到铸铁机铸铁、罐的修理等环节,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得出了现代大型钢铁厂采用“铁路一罐制”技术运输铁水具有突出优势的结论。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确定的具体的工艺方案,并通过仿真模拟试验、现场模拟重载运行试验,测出空车以不超过23 km/h,重罐以不超过14 km/h的速度运行通过150 m的大半径曲线是安全的.为首钢京唐公司决策采用“铁路一罐制”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从首钢京唐公司的生产运行情况可以证明该技术在钢铁厂实际应用是可行性的,这对今后新建钢铁厂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热轧厚度反馈控制中厚差在精轧F1~F7中如何分配,将影响厚度反馈控制的快速性和稳定性.宝钢热轧厚度反馈控制中厚差分配方法有低通滤波厚差分配和比例系数厚差分配两种方法,两种方法各有技术特点并均体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主要介绍热轧1580 mm三电系统改造中采用的低通滤波方法原理及典型控制曲线,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
  • 摘要:热轧带钢的冷却速度和卷取温度对成品带钢的金相组织影响很大,是成品带钢加工性能、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的主要工艺参数之一,因此带钢轧后冷却过程中温度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酒钢CSP热轧带钢生产数据,利用ANSYS软件建立带钢一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带钢层流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场.主要考虑带钢运行速度、冷却水量和喷水速度等因素对冷却过程的影响.3 mm卷取温度的计算值比实测值高为3℃,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带钢运行速度减小10%时,带钢卷取时温度降低39℃;冷却水量和喷水速度增加10%,带钢卷取时温度分别降低26℃和32℃.
  • 摘要:本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轧制力模型的建模过程,以及宝钢1580 mm热轧的轧制力模型和轧制力矩模型;同时介绍了进行模型参数确定的具体方法.通过1 stOpt4.0软件对宝钢1580 mm热轧的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确定了轧制力模型参数和轧制力矩模型参数.经检验,所确定的模型参数是非常精确的.
  • 摘要:针对双辊薄带铸轧的过程控制要求,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多进程形式的铸轧机过程控制系统.该过程控制系统包括通信进程、实测值处理进程、铸辊温度监控进程和设定值计算进程等8功能相对独立的进程,此种架构设计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伸缩性和稳定性.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自适配通信环境ACE实现进程及线程间的通信,大大降低了开发难度,缩短了开发周期.合理简化铸辊和熔池的换热边界条件,采用热平衡法推导出铸辊温度场计算模型和熔池温度场计算模型.这两个模型充分考虑了浇铸温度、铸轧速度、辊缝等因素的影响,为铸轧力和凝固终点计算奠定基础.多次铸轧实验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模型的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能够满足实时控制要求.
  • 摘要:轧制力检测系统对精轧轧制稳定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880热轧精轧F1-F7轧制力检测采用的是加拿大KELK公司电阻应变式压头,因其工作环境的恶劣,在使用至末期易出现检测精度下降的现象.从测压头检测与AGC油压检测原理入手,详细讨论了轧制力测量系统异常对轧制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LC检测系统异常的判断方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轧制力检测系统日常跟踪及修正机制,保证了检测系统异常后厚度精度和精轧轧制稳定性的控制.
  • 摘要: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对Q235钢在变形温度为850~1080℃,应变速率为0.1~5 s-1范围内进行高温热压缩实验,研究了Q235钢的动态再结晶行为,绘制了热变形动态再结晶图,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分析了应变速率对Q235钢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Q235钢的流变应力和动态再结晶行为强烈地受到应变速率的影响.流变应力在变形初期随着应变的增加而增大,出现峰值后逐渐趋于平稳,峰值应力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大。Q235钢在该实验条件下具有正的应变速率敏感性.在应变速率较低或变形温度较高的材料中易发生动态再结晶.提高应变速率可加快动态再结晶进程,但不利于完全再结晶反而导致稳态时的再结晶体积分数较低。从晶粒细化效果及组织均匀性考虑,较佳的应变速率为1s-1。
  • 摘要:针对全国钢铁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趋势,河北钢铁集团唐山分公司第二钢轧厂为抢占华北焊丝钢市场,果断转变生产组织模式,调整高线产品结构,完善产品种类,大力开发焊丝钢新品种,全力推进Φ5.5圆盘条生产理念。但是,由于高线原工艺设计及方坯断面改造后的工艺缺陷,Φ5.5圆盘条生产初期,事故率高、成品尺寸波动性大、吐丝圈型不均、包装质量欠佳,给下游用户的深加工带来极大不便.为此,第二钢轧厂技术市场科及车间的相关人员根据Φ5.5圆盘条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性地不断优化生产工艺:主要从加热系统、轧制系统、控冷系统、精整系统等主要生产环节着手,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了Φ5.5圆盘条生产事故率,大大提升了产品档次,给下游用户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给唐钢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 摘要:1580热轧板材生产线开车第一条钢合格率太低,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组织及技术、经济指标,从坯料、加热、轧制、卷取、程序控制等方面着手查找原因,找出影响开车第一条钢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并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优化工艺参数设定与程序控制,最终实现了开车第一条钢的质量控制达标。
  • 摘要:决策树方法因其简单、直观、准确率高等特点在数据挖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阐述了运用决策树对某钢厂连退后的冷轧带钢的各项参数进行挖掘,得出影响带钢断裂延伸率的主要因素,为以后的带钢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决策依据。
  • 摘要:对SPHC热轧钢带下表面氧化铁皮形貌、分布、成分进行了分析,重点对除鳞系统、加热炉水梁垫块和加热工艺进行了检查和分析。检查与分析表明,SPHC热轧钢带下表面氧化铁皮压入缺陷源于板坯加热工艺控制不当,致使下表面产生凹坑,凹坑处除鳞效果不佳,导致一次氧化铁皮没有除净。最后,提出了三项改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SPHC热轧钢带下表面氧化皮压入问题。
  • 摘要:高强钢轨钢经热轧及空冷,主要得到片层间距细小的珠光体组织,水冷后得到马氏体组织及少量未溶合金碳化物.不同组织实验钢在NaHSO3溶液浸泡不同时间,通过原子力显微镜( AFM)观察试样表面腐蚀产物的3D形貌及粗糙度变化,结果表明,两种组织试样未腐蚀前,表面粗糙度均为1 nm左右,在NaHSO3溶液中浸泡30 min以后,试样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呈丘陵状,粗糙度均增大.珠光体组织试样表面平均粗糙度Ra为19.7 nm,而马氏体组织样品腐蚀30 mim表面平均粗糙度Ra为26.7 nm;随腐蚀时间延长至120 min,珠光体组织样品粗糙度平均值变化不大,Ra为20.1 nm,而马氏体组织样品腐蚀120 min以后,样品表面粗糙度反而降低到16.9 nm。
  • 摘要:点状缺陷在彩涂产品表面缺陷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彩涂产品的成材率及合格率.其中麻点、爆孔、缩孔等是在彩涂板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一些表面点状缺陷,论述了上述表面点状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实际生产情况采取了有效的防止和控制措施。
  • 摘要:LT(或称DDS)是转炉干法除尘的简称,相比OG具有省电、节水及运营成本低等优点.近年来LT在中国发展很快,有约120座LT投入运行,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选择LT系统,但中国大部分钢厂LT使用情况并不够理想.讨论了最优化的LT设计方案,同时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LT设计方式.根据笔者经验,良好的设计施工和负责任的维护,LT可以实现低成本、低能耗、低故障率、高除尘率、高寿命(10年内不大修)的目标,成为真正低碳的转炉除尘方式。
  • 摘要:本文首先从能量转换角度着手,介绍了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种类和特点;然后,探索了太阳能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主要从汽车驱动动力源和汽车辅助设备能源两个方面,说明太阳能汽车的技术实现和工作原理;最后,说明了目前太阳能汽车存在的缺陷,并以此为依据思考了太阳能汽车的发展前景和推动条件.
  • 摘要:焦炉使用寿命可长达20-25年,最长可达40年,以致对其用后耐火材料的研究机会十分难得.对硅砖在焦炉作业条件下的显微结构演变情况还缺乏深入的分析.因此,了解焦炉作业过程中硅砖显微结构变化将为炉体检修、维护和焦炉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梅钢焦炉已使用了31年,炉况基本良好,还可维持生产,但因易地扩建而拆除.借此机会选取了3个炭化室残砖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焦炉用后硅砖的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炭化室或多或少存在残存石英(X衍射可见少量石英(3.335 A)和方石英(4.037A),温度较高的燃烧室逐渐经过亚稳方石英转变为鳞石英.硅砖的相变过程只限于石英和亚稳方石英的转化.随着石英和亚稳方石英逐渐转变成鳞石英,硅砖结构趋于稳定,从焦炉作业周期长久的角度出发,确保炭化室壁结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硅砖体积稳定,残存石英含量愈低愈好.应该加强石英含量与残存线变化相关性的测试研究,提出可行的指标要求.炭化室出现碳素沉积并石墨化,对硅砖起到保护作用,并有利于提高炭化室的热导率.
  • 摘要:端盖环焊缝及其附近区域的腐蚀是承压式热水器不锈钢内胆失效的主要形式,其腐蚀失效主要表现为点腐蚀、晶间腐蚀及缝隙腐蚀。联系不锈钢材质、热水器内胆的成形及焊接工艺以及端盖与筒体结合处的结构设计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不锈钢材料腐蚀失效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晶间腐蚀、缝隙腐蚀等常见腐蚀失效形式的预防措施。
  • 摘要:钢管在3PE涂层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不合格品,涂层厂对这些不合格品的处理方式是进行加热剥皮后重新涂敷,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模拟钢管涂层经中频加热后剥皮的过程,分析加热温度与剥皮难易程度和剥皮质量之间的关系,找到最佳的剥皮温度范围,为现场对不合格钢管涂层剥皮过程中工艺参数的确定提供依据。
  • 摘要:具有极低表面电阻和优异耐蚀性、耐指纹等特性的有机复合涂层镀锌钢板被广泛应 用于OA/AV等电子设备上,该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在镀锌钢带表面涂覆一层水基有机薄膜,然后加热快速固化、最终冷却(水冷或空冷)、卷曲为成品.研究了皮膜固化后所采用的冷却工艺对产品导电性的影响,实验发现涂层固化后水冷的表面阻抗较高;同样,固化后空冷的表面阻抗较低.机理分析认为薄有机涂层(TOC)固化以后,较慢的冷却速率有利于极性小分子从涂层内部向表面析聚,增大了涂层的表面极性,从而使产品具有更好更均匀的导电性。
  • 摘要:钢铁企业原料厂是为炼铁、烧结、焦化、球团、自备电厂等用户提供原燃料贮存、处理和输送的主体,是钢铁企业散装料储存处理和厂内物流集散中心,也是粉尘污染和原燃料生产成本的重要环节.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资源能源消耗等问题日益突显,国家、行业和企业在环保降耗、节能减排、高效低耗等方面不断提高要求,原料场的粉尘地面污染、物料损耗、土地资源利用率、生产运行成本等问题已备受行业关注.原料的环保储存技术已然成为行业所需和长远发展趋势.系统地介绍了A、B、C、D、E等各种原料环保储存技术,并对这些原料储存技术在工艺设备配置、综合功能、环保措施和效果及其工程适用性等方面进行了技术特点分析和对比,结合部分工程实例介绍了各种原料环保储存技术的使用情况和效果.环保原料储存技术将为有效解决钢铁行业环境污染、原料损耗、降本增效等迫切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
  • 摘要:介绍了唐钢炼铁厂综合料场原料处理技术及其在混匀矿、烧结、高炉稳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实践.在贯彻实施经济炉料结构“精料”方针、降成本形势下,仅采用国内资源已不能满足生产和降成本需求,开发低价料并对其进行经济性评价越来越受到炼铁行业关注。目前,唐钢炼铁厂综合料场合铁粉料有30种左右;高炉用球团矿、各种块矿10种;烧结用燃料有白煤、焦粉;焦炭有自产焦炭、外购焦炭,同类原燃料物理、化学性质又相差较大,直接用于生产不仅造成下道产品质量差,而且导致生产不稳定,尤其是汛期、防冻期必须经过严格原料处理工艺.通过优化配矿、配煤、配焦,优化工艺流程及生产组织,加强精细操作及烧结操作参数调整,杜绝混料,对进场球团矿、块矿严格执行鳞状堆积,对原燃料物理化学、烧结性能及有害元素进行全面检测和跟踪,强化制粒,对工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优化工艺过程,从多层次、多角度对炼铁原料的处理技术进行研究,为烧结、高炉提供良好原料条件,确保烧结、高炉稳定稳定顺行.
  • 摘要:在粉矿烧结中配加少量精矿粉,有利于烧结配矿过程中平衡硅铝含量,实施低硅烧结生产.为了拓展烧结用矿结构中的精矿粉资源,进行相应的烧结技术和资源储备,宝钢股份开发使用了铁矿石新品种—智利精粉.基于宝钢股份在烧结锅进行的系列试验和炼铁厂的烧结生产实践,以二号烧结机为例,对配加智利精粉进行烧结进行了技术分析.智利精粉接近于纯磁铁矿,具有硅铝含量较低、铁品位较高、理化指标较好的特点,热分析中显示出氧化放热和高温分解的特性.混匀矿中配入智利精粉,能够提高全铁含量,有利于控制SiO7和A12O3的含量.但是,其粒度较细的特点会导致混匀矿粒度下降和粒度偏析,使用量将因此受到限制。介绍并分析了烧结锅试验情况,分析了使用智利精粉期间烧结生产的技术指标与过程参数的变化,对引起正面效应的原因从机理上进行了初步分析,最终对智利精粉的烧结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表明,生产中采取优化混合料水分控制、调整布料压入量等控制垂直烧结速度和稳定强度的措施,配加智利精粉对烧结生产率、成品率、BTP温度和位置似及风箱平均负压无显著影响,且有利于降低固体燃耗和点火燃料单耗;配加3%以下的智利精粉未对烧结矿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有利于提高烧结矿碱度稳定率.若烧结生产负荷适当,并有相应措施改善混合制粒,确保原始料层透气性,生产中可以探索使用更高比例的智利精粉。
  • 摘要:宝钢不锈钢事业部使用的纯赤铁矿(澳洲产地)仅纽曼粉一种,一旦供应出现问题或价格太高,在不增加巴西粉比例的条件下,只能用其他澳矿(褐铁矿)来替换.另外由于高炉对烧结矿中Al2O3含量的要求,当要求提高时,在不增加其他巴西粉的条件下,也只能用杨迪矿来代替其他澳矿。这样混匀矿中褐铁矿占的比例就会增大。由于褐铁矿固有的内在特性,如果褐铁矿比例过高,会造成烧结矿强度下降、烧结料中液相带过厚、烧结矿成品率降低等不良后果。在烧结杯试验室中逐渐加大褐铁矿比例进行烧结杯试验,通过调整操作和物料参数来保证烧结矿强度;进行烧结基础特性和矿物组成结构的研究,优化配矿结构;确定了褐铁矿可用比例的上限(目前条件下).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褐铁矿使用比例较高时需要适当多配燃料;多配燃料和提高烧结矿碱度可以弥补高比例褐铁矿所生产的烧结矿强度低的缺陷。
  • 摘要:烧结过程的稳定,对于高炉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宝钢烧结生产的实际经验,运用六西格玛方法分析出影响烧结过程稳定性的因素,按西格玛水平,负效益、时间等因子进行权重打分筛选,找出两个重要的可控因素.根据宝钢高炉、烧结生产和搭配的实际特点,于2012年9月17日至2012年11月5日在宝钢1、2DL上进行高炉槽下烧结粉配比、三期匀矿使用模式试验.在原燃料外部条件未出现较大变化的背景下,通过烧结粉和三期匀矿使用模式的组合变化,重点考察烧结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烧结矿成分、碱度、强度等技术指标变化情况,分析影响烧结生产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摸索出目前宝钢1、2DL烧结过程稳定性能最好的搭配模式,为烧结工序的稳定性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
  • 摘要:富氧烧结是指烧结过程中在抽入的空气中添加一定量的氧气,以利于烧结燃料的充分燃烧和反应的烧结过程.试验主要研究在烧结过程中进行富氧,观察富氧后对烧结固体燃料消耗、成品率、利用系数、冶金性能及矿相显微结构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试验表明,富氧时间为2-4 min,富氧量为5-8 m3/t时,烧结矿的各项指标较好.在该条件下,与基准烧结矿相比较,成品率提高2.12%、转鼓强度值提高0.92%,固体燃料消耗降低1.56 kg/t.富氧后烧结矿冶金性能还原度有所提高,但是低温还原粉化指数有所降低.随着富氧时间增加,低温还原粉化指数有所改善,但随着富氧量的增加,低温还原粉化指数呈恶化趋势.富氧烧结对改善烧结矿的成品率效果较为明显,试验表明,在16组的烧结试验中,对烧结过程进行富氧后,成品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低提高了0.79%,最高的提高了2.050-/0.富氧后的成品率平均高于基准成品率1.35%.随着富氧量的增加,成品率趋于增长趋势,而随着富氧时间的增加,成品率却没有明显增长.与此同时,进行富氧烧结后,烧结固体燃料消耗均有所下降,最少下降0.69 kg/t,最多下降1.41 kg/t.试验表明,富氧后烧结矿矿相结构有所改善,铁酸钙组分得到了增加.
  • 摘要:八钢新建430 m2烧结机工程是C# 2500 m3高炉的配套项目,该工程由新疆钢铁设计院设计,2011年7月27日热负荷试车成功.该烧结机采用了如下新技术:自动配料、混合料水分自动控制、利用液力耦合器调整制粒机转速、摆头胶带机+称重小矿槽+宽胶带机+十一辊布料器布料工艺、无动力热风烧结、用600-650℃高温废气预热混合料、烧结矿筛分全部用悬臂筛、用汽轮机拖动主抽风机、采用水浴整体式除尘器对生石灰消化器的产尘部位除尘等.八钢430 m2烧结机采用国内先进的工艺与设备,应用国内先进、成熟的控制技术,通过一年多的系统优化与生产实践,烧结生产指标得到了较大提高,2012年烧结机利用系数为1.30t/(m2.h),转股指数为81.50%.Fe0为7.87%。
  • 摘要:分析了密相气力输送技术的技术特点,结合首钢京唐2×550 m2烧结机工程采用密相气力输送技术输送除尘灰,在投产后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其生产运行良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为大型烧结除尘灰气力输灰系统应用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参考,对改善烧结厂环境,创建新型绿色钢铁厂起到示范作用。
  • 摘要:为实现攀钢烧结技术升级改造,第3套260 m2烧结机于2012年8月30日建成投产.针高钛型钒钛磁铁精矿烧结的特殊性,对新3号机开展了快速达产达效方法研究,进行了改进设计、跟踪建设质量与安装质量、试车消缺,工艺技术优化等措施,投产后第3天全面达到并超过设计水平,实现了快速达产,大型烧结机烧结钒钛磁铁矿精矿达产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投产后第3天利用系数达到1.386 t/(m2·h),作业率100%,比新1号机提前6个月达产,此后实现了连续稳产高产状态.
  •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国家对钢铁企业节能环保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宝钢烧结在节能技术、环保技术方面不断探索,通过长期技术创新工作的推进和多个新建项目的建成投运,节能和环保技术进步明显,实现“高效、低耗、清洁”生产模式,基本达到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烧结清洁生产一级水平。
  • 摘要:主要阐述了宝钢自1985年开工以来,从单纯的煤质结构配煤发展到配煤专家系统时代,炼焦工艺由国内粉煤炼焦发展到配成型煤、干熄焦、煤调湿工艺。同时,自主开发了炼焦配煤及焦炭质量预测控制、焦炉热工管理、干熄炉红焦烘炉、焦炉热态修理等技术。
  • 摘要:通过对韶钢炼焦煤进行煤调湿相关试验,发现产量增长难超过3%,焦炭质量提高明显,探讨并提出采用以焦炉烟道废气为热源,粒度分级的煤调湿工艺。
  • 摘要:简要介绍了现行焦炭反应性试验方法的来源,主要表达焦炭在高炉内进入风口回旋区前抗CO2气化能力以及反应后的抗粉化能力,是一种规范性试验方法.试验的核心是试验焦炭与CO2反应失重率与当时高炉内焦炭进入风口回旋区前相近,有些焦炭在此试验条件下反应过度或不足,与高炉内焦炭进入风口回旋区前的实际失重率差异较大,反应后强度被过分弱化或被强化都是不可信的.回顾了国内外对焦炭反应性的认识和变化,20世纪认为反应性表达焦炭在高炉抗CO2的气化能力,反应性高反应后强度低对高炉生产不利。进入21世纪,新日铁提出反应性只是表达了焦炭的活性,认为提高反应性可以提高高炉反应效率,对高炉生产有利,不同时期认识水平不同认知也会完全相反。通过CO2浓度和反应温度对焦炭反应性影响试验和高炉碳平衡计算,分析了喷吹煤粉高炉内焦炭的行为,确定了焦炭进入风口回旋区前的反应失重率.提出现行国家标准“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试验方法”的反应性表达的是焦炭与CO2反应的活性,高炉内焦炭反应失重率控制因素是矿石的还原性能和未燃煤粉率,与焦炭实验室测定的反应性无关。
  • 摘要:炉料结构及性能直接影响着高炉冶炼成本、顺行、燃耗及后续炼钢用铁水品质。对于高炉用料结构及性价评估体系,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应对方式,多数企业该方面工作以粗放定性状态为主。详细阐述了基于莱钢含铁炉料冶金性能试验及理论分析的高炉含铁炉料结构分析及性价评估体系模型开发及应用实例。该体系模型以系统推导高炉物、热平衡计算模型为基础,结合线性规划,以高炉用料成本最低为目标,满足高炉冶炼物、热及化学成分约束为条件,以冶金性能试验结合“遗传算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立自优化智能模型预测炉料冶金性能指标为辅助参考,构筑了高炉炉料结构分析及性价评估体系.该体系可有效实现高炉含铁炉料结构成本优化,冶金性能指标预测及分析,含铁炉料及喷吹煤粉定量化性价评估,为高炉配料、原料采购给予定量化科学参考,并可有效避免在上述工作中人为主观性及无量化的状态.目前,该体系已以集成软件的形式应用于莱钢高炉配料分析、炉料结构及喷吹煤性价分析工作中.
  • 摘要:颗粒偏析现象在与颗粒相关的工业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引起众多不同学科和工程领域的研究者关注和研究.颗粒偏析主要有四种形式:运动偏析、筛分(渗透)、流态化及凝聚.对于高炉操作过程,由于高炉原燃料粒径不均匀,大小颗粒的矿石和焦炭混合装入炉内,使得颗粒在皮带运输、料罐下料及溜槽布料过程中出现偏析。颗粒偏析会影响高炉内料面上颗粒分布的均匀性,使得高炉内不同区域的颗粒大小不一样,影响高炉内煤气流的分布。为了研究高炉装料中的颗粒分布情况,在高炉开炉装料过程中,测试料罐内的颗粒分布及利用料盒取样筛分,记录高炉布料过程料流的粒度分布。通过研究可知,在皮带传送过程中,颗粒偏析以筛分为主,大颗粒分布在小颗粒上面;在溜槽内,由于不同粒径的颗粒运动轨迹不同及运动过程中的筛分,使得颗粒出现分层。通过对布料偏析的产生过程进行研究,总结减少颗粒偏析影响的方法,即控制颗粒属性、减小颗粒的粒径范围、选择合适的设备及操作制度。
  • 摘要:高炉喷吹煤粉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节能减排.我国炼焦主焦煤资源匮乏,最大限度地提高喷煤量已成为改善炼铁系统燃料结构、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最重要的措施。随着鼓风条件的变化,高炉生产顺行的不稳定性在增加,由此限制了喷煤量的增加.但是鼓风条件变化对高炉喷煤的影响,还没有引起炼铁操作者的足够重视.通过建立高炉直吹管与风口区煤粉燃烧数学模型及风口回旋区数学模型,研究了鼓风条件变化对迁钢1号高炉喷煤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鼓风条件如鼓风中含氧量、大气湿度及鼓风动能的变化,影响高炉煤粉的喷吹量。
  • 摘要:自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炼铁厂1000 m3高炉炼铁产能多次进行了调整.长期限产,容易造成炉缸堆积和炉墙挂结,致使炉缸、炉型减小,在“加风提产能”过程中容易发生炉况波动,进而引发炉况失常事故.为确保中长期限产后,高炉稳定快速提产,经过多次实践探索,确定1000 m3高炉主要走“大风量,高动能活跃炉缸”送风制度,通过提高顶压、降低煤气流速、适当疏松边缘,稳定煤气流等措施,平均鼓风动能提高1000 kg·m/s,增强了高炉抗波动能力,实现了产能快速调整需求。
  • 摘要:为了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的碱金属被带入高炉,对高炉长寿高效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碱金属在高炉内的循环富集是碱金属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采用FactSage软件结合高炉内部的温度、气氛条件对高炉内钾在固相、气相以及液相中的转化反应进行了计算,对钾氧化物、碳酸盐和硅酸盐在高炉内的生成区域进行了分析。计算了CaO-MgO-SiO2-A12O3四元渣系炉渣排碱能力与温度、高炉压力以及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二元碱度0.8~2.2,温度1400~1700℃,气压1~5 atm(1 atm =101325 Pa)的条件下,温度、碱度越高,压力越低碱金属越不容易随炉渣排出。
  •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在高炉炉况稳定、顺行的情况下,残留在8号高炉内的锌量很低.锌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煤气中的瓦斯灰、布袋灰,因此有利于锌随煤气排出的措施就是减轻锌危害的措施.为降低高炉锌危害,建议:保持高炉炉况稳定、顺行;坚持发展中心气流、适当控制边缘气流的操作方针;避免慢风、休风,特别是非计划休风;提高入炉料质量,减少入炉粉尘,提高炉料低温还原粉化性能,保证炉料透气性;维持合理、稳定的操作参数,如炉顶压力、炉顶温度等;避免低料线操作;监控高炉锌平衡状况.
  • 摘要:由于受设计、制造、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宝钢3号高炉投产后不久就出现了冷却壁水管的大量破损,给高炉操作和长寿带来很大威胁.为了减少冷却壁水管破损,针对冷却壁水管破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冷却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优化改造和调整.通过采取提高水量水压、安装微型冷却器,提高冷却强度,通过改善脱气功能、优化水处理技术,改善水质,通过硬质压入、人工造壁、整体更换冷却壁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水管破损得到有效遏制,炉体长寿状况大为改善,为3号高炉炉役中后期强化冶炼和长寿创造了条件.3号高炉已稳定运行了18年,单位炉容产铁量超过15000 t/m3。
  • 摘要:高炉的寿命期主要取决于炉缸的状态.近年来,国内外高炉炉缸烧穿事故频发,尽管其原因有多个方面,但是,业界普遍把事故原因归集于设计、材料和施工三方面的固有传统思维中,缺少了对炉缸在役期状态的诊断与管理工作的关注度,尤其是业者在对炉缸状态进行技术管理中存在着一些盲区和误区,容易导致对在役炉缸的一些现象产生错误的辨识,对一些异常状态采用过度的维修处置手段,结果导致状态恶化加剧.基于对高炉炉缸侧壁用后砖衬材料的状态,和对近年来国内外多座高炉炉缸侧壁烧穿事故的调查、统计与分析,从热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在役高炉炉缸状态诊断和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并归集为“热过程管理”(简称“热管理”).气隙的存在、砖衬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炉缸的传热,炉缸的热负荷值往往不能反映砖衬的实际情况,简单地按照热负荷值管理炉缸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加强和改善炉缸的“热管理”,是稳定状态、防止炉缸侧壁烧穿等恶性事故的发生、延长高炉寿命的有效途径.多个实践案例表明,这种方法是可信的。
  • 摘要:目前,高炉炉缸炉底异常侵蚀和烧穿现象屡有发生,严重威胁高炉的生产安全,也造成了高炉短寿、经济效益下降.针对高炉炉缸安全工作状态,过去制定了一些热流强度评判标准,如大于9302W/m2(8000 kCal/(m2·h》作为警戒值,热流强度大于13953W/m2(12000 kCal/(m2·h))作为危险值。定义了炉缸极限热流强度,即当高炉炉缸炭砖热面温度为1150℃并且炭砖剩余厚度300mm时的热流强度。通过对全国十几座不同容积的高炉炉缸进行侵蚀调研,分析了影响炉缸热流强度的因素,探讨了冷却壁热流强度和炉衬内部热流强度大小间的关系,并计算了炉缸极限热流强度.结果发现由于高炉炉缸设计、耐火材料选择、冷却器及砌筑质量等差异,过去的炉缸热流安全标准不具有普遍性,炉缸的极限热流强度难有统一的标准,需要根据高炉炉缸耐火材料的导热性能和结构参数以及冷却条件,结合考虑高炉砌筑、烘炉等影响因素,制定适合该高炉炉缸的安全热流强度标准。
  • 摘要:当前高炉炼铁技术发展的主题为低碳、高效、节能降耗.为此,国内高炉应用炉料热装技术被提出,以期充分利用球团矿和焦炭等炉料的显热,进而降低高炉工序能耗。利用数字化高炉对炉料热装技术进行模拟解析,初步探寻该技术的利弊。假定球团矿、焦炭入炉温度分别及同时为1000℃(烧结矿和块矿仍为常规入炉温度),通过多流体高炉数学模型的计算,预测炉料热装后炉内温度场分布、软熔带位置和形状以及含铁炉料还原过程的变化规律;同时基于高炉过程热利用评价模型,系统分析炉料热装对高炉过程有效能利用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炉料热装技术的应用,与现行常规操作相比,虽然高炉的焦比和燃料比均呈一定程度的降低,生铁产量相应增加,但是炉料热装后,炉顶煤气带走热量显著增加,高炉吨铁能耗增加,炉料热装对高炉的能量利用不利.根据模型预测结果,当球团和焦炭入炉温度同时为1 000℃时,高炉焦比由349.0 kg/t降低到333.6 kg/t,燃料比由494.1 kg/t降低到468.2 kg/t,生铁产量由5 359.7 t/d增加到5 774.5 t/d,但同时炉顶煤气带走热量从0.58 GJ/t增加到1.11 GJ/t,吨铁能耗从4.84 GJ/t上升到5.25 GJ/t,升幅达8.47%。
  • 摘要:主要采用电熔白刚玉、97黑SiC、57红柱石粉、α-Al2O3微粉、95-SiO2微粉、改性C和活性氧化铝等原料制备了出铁沟用Al2O3-SiC-C质浇注料,通过引入不同加入量的红柱石粉(0.30%、50%、70%、9%)替代等量的白刚玉粉探索了其作用机理.试样分别在110℃、1000℃和1450℃下进行热处理,并利用XRD、SEM和EDS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现:两种莫来石化反应同时存在,一种是活性氧化铝周围形成的莫来石相环带,随着温度的升高,试样由微收缩转变成微膨胀,体积密度降低,强度基本保持不变;且莫来石晶相逐渐发育长大,呈现针柱状;另一种是红柱石的莫来石化,该反应呈现平行分布结构,反应由外向内逐渐发生,莫来石化晶粒较小,外形仍然保持红柱石原来的形貌.随着红柱石细粉量增加,活性氧化铝的莫来石化反应活性降低,烧结不明显时仍旧保持着絮状团聚形貌.改性C的加入阻碍了烧结的进行,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莫来化的反应进程.两种莫来石化相互制约限制了红柱石的加入效果,对A12O3-SiC-C浇注料的性能改善并没有太大影响。
  • 摘要:介绍了宝钢的2座COREX-3000炉生产运行实绩.罗列了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针对问题所做的一些列的改进,展示了宝钢通过5年多的生产实践在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并为今后COREX炉发展的提出了改进方向.
  • 摘要:鉴于我国炼铁原燃料条件,气基竖炉直接还原工艺还原速度快、产品质量稳定、自动化程度高、单机产能大、工序能耗低等技术优势,以及现代煤制气工艺的成熟程度,以煤制气为还原剂的煤制气-气基竖炉直接还原新工艺为我国发展非高炉炼铁的主导方向.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主要进行了煤制气-气基竖炉直接还原炼铁新工艺及其应用的初步探索性研究.在分析我国煤资源状况、主要煤制气工艺及其与直接还原炼铁有机结合可行性的基础上,首先以三种国产铁精矿(山西、吉林、辽宁)为原料制备氧化球团并检测其冶金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国内资源条件生产的氧化球团各项性能均优良,适用于气基竖炉直接还原,其中以山西产铁精矿制备的球团性能低温还原粉化指数95.68%,还原性指数75.74%,膨胀率16.780%;随后,模拟Midrex和HYL工艺条件进行了气基竖炉还原试验,山西氧化球团在950℃、H2∶CO=5∶2条件下还原30 min后,球团的金属化率可达95%以上;在900℃LH2∶CO=1∶1条件下还原50 min后金属化率能达到93%,能够满足气基竖炉实际生产对球团金属化率的要求;最后,将煤制气-气基竖炉直接还原炼铁新工艺应用于硼铁矿的高效清洁利用.基于硼镁铁矿开发的战略重要性以及硼铁矿开发利用以硼为主的基本原则,在充分考虑硼铁矿资源特点和现有技术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硼铁精矿气基竖炉直接还原-电炉熔分新工艺.研究结果表明,与高炉法相比,气基竖炉直接还原-电炉熔分新工艺的技术优势显著,新工艺过程中含硼铁精矿没有受到杂质或添加剂的污染,富硼渣中B2O3含量在22%左右,活性高于85%,是“一步法”生产硼酸的优良原料,硼和铁的利用率提高,而且新工艺的环境负荷明显降低,预计CO2排放降低40%.总体而言,基于我国炼铁原料条件,发展煤制气-气基竖炉直接还原新工艺是可行的,其将在非焦炼铁以及特色冶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开发复合铁矿资源冶炼技术对于提高我国铁矿石自给率、保证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硼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和转底炉珠铁工艺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含碳球团还原熔分综合利用硼铁精矿的新工艺.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硼铁精矿和无烟煤为原料,进行了还原熔分和熔分产物基本特性的探索性研究,发现:wc/wo=1.2,焙烧温度为1400℃,焙烧时间为15 min时,渣铁分离彻底,得到含硼元素0.065%的纯净珠铁和B2O3品位为20.01%的富硼渣,珠铁中铁的收得率在96.5%以上,富硼渣中硼的收得率在95.7%以上,活性达86.46%左右.珠铁和富硼渣可以作为钢铁和硼化工的优质原料,该工艺具有原料要求低、工艺流程短、硼收得率高、耐材侵蚀小等优点,对我国低品位硼铁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在对转底炉直接还原工艺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转底炉还原综合数学模型,并通过该模型对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和发生炉煤气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单烧高炉煤气,即使助燃风预热到900℃也难以满足转底炉工艺需求,单烧转炉煤气、焦炉煤气和发生炉煤气可以满足其工艺要求,但焦炉煤气产生废气的露点较高可达160-175℃,为降低废气露点温度采取高焦混合燃烧,计算结果表明各占500-/0的高焦混合煤气的综合性能满足转底炉工艺要求。
  • 摘要:宝钢碳氢熔融还原800kg中试研究表明:碳氢铁浴熔融还原优于碳或氢的单一还原过程.渣中亚铁含量可较方便地控制在5%以下;在控制还原参数的条件下,矿石中磷还原进入铁水比例小于50%;新工艺的还原强度超过了Hlsmelt工艺;中试放大模型优化工艺条件后的煤耗可降低到700kg/t以下,铁收得率在95%-97%之间。
  • 摘要:针对合同规格多、批量小的特点,以现有合同为基础,预测了转炉容量为260t.300t.350t时无委托板坯发生率分别为28%、340%、38%;以炼钢生产结果为基础,预测了转炉容量为260t、300t、350t时无委托板坯发生率分别为28%、31% 、36%.转炉越大,产生的无委托板坯越多.1000万t规模钢铁厂,260t转炉比300t转炉1年将少生产4万多吨现货,350t转炉比300t转炉每年多产生5万多吨现货合同.合理的转炉容量可减少无委托板坯数量和生产运行时的损失。
  • 摘要:随着二次精炼、连铸技术的进步,用户对产品质量和钢的纯净度要求越来越高,夹杂物控制技术已成为现代洁净钢冶炼的主要内容之一。钢中夹杂物主要以独立相的非金属化合物形态存在,它们的存在破坏了钢基体的连续性,导致钢组织不均匀,其化学成分、几何形状、物理因素等,降低钢的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通过在试验室采用中频感应炉冶炼含硫合金钢观察硫化物夹杂发现,冶炼时合金加入的顺序不同,钢中夹杂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区别。为了减少夹杂物的数量,可先加入含硫合金后进行钙处理.随着钢中硫含量的增加,硫化锰夹杂物以独立析出为主,随着钢中Ca/S的增加,钢中颗粒状夹杂物的数量增多,条状硫化物的数量减少,但条状硫化物的长度和宽度增加.目前钙处理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向钢液中加Ca-Si线,其主要作用是促使Al203和MnS变性,因此在改质处理过程中应控制Ca-Si线的使用量,从而控制钢中Ca含量.
  • 摘要:超音速气体射流广泛应用于诸如转炉、电炉等炼钢过程,决定了炼钢熔池内供氧、熔池的搅拌与混合、冲击坑的形成、熔池乳化以及化学反应等现象,因此研究超音速气体射流的动力学行为对于解析上述熔池复杂现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雷诺平均的N-S方程和k-ω湍流模型,建立了六孔氧枪可压缩超音速气体射流的三维、非等温流动过程的数学模型,模拟结果与前人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模型对炼钢温度下射流的聚并行为及聚并机理进行了详细讨论,并考察了环境温度、喷孔夹角、操作压力以及射流距离喷孔出口距离对射流流动性质和聚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对射流速度、密度及径向扩张有很大影响,而对射流动压影响不大,也即射流冲击力与温度无关,熔池冲击面积随温度的提高而增大;喷孔夹角是影响射流聚并形态的主要因素,而操作压力的影响可以忽略.喷孔夹角越小射流聚并更强烈,射流流股中心偏离于喷孔中心轴线越严重;喷孔夹角对于熔池喷溅以及冲击坑形态有重要影响,当喷孔夹角由17.5°减小到10°时,冲击坑形状由离散分布形态演化为一个大的汇聚分布形态.
  • 摘要:薄板坯连铸连轧带钢表面结疤是CSP生产SPA-H常见的质量缺陷,2010年武钢CSP结疤缺陷发生率约为14.89%,2011年上半年约为10.6%,造成钢卷改判或产品降级,严重时甚至造成批量废品事故,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益。通过采用扫描电镜和金相检验等方法,对出现结疤的钢卷缺陷部位进行检测分析,可发现结疤缺陷处有脱碳现象等高温氧化、组织异变等特征.通过分析发现造成结疤缺陷的原因主要有钢水条件(钢水中有害元素成分含量、纯净度等)、保护渣性能和冷却制度等多种因素.为减少结疤缺陷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针对武钢CSP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SPA-H过程中结疤缺陷的特点,分别从钢水成分、保护渣、二冷配水等影响因素对缺陷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结合武钢CSP现场生产实践,对SPA-H结疤缺陷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使武钢CSP生产的SPA-H钢卷结疤缺陷基本受控,结疤每月改判量由2010年10月的1168.34t降至2011年12月无结疤缺陷改判,结疤改判率由4.64%降至零,其中2011年5~12月期间仅有4.23 t改判,改善效果显著,对指导现场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采用热力学方法对含钛合金焊丝钢中氧化铝和氧化钛型夹杂物的形成进行了理论计算,利用SEM对钢中夹杂物的性质及连铸水口结瘤物的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钢中存在大量Al2O3、TiO2夹杂物,并不断附着沉积在水口内壁形成氧化铝型、氧化钛型或两者结合的结瘤物.TiO2 - Al2O3和Ti2O3 - Al2O3竞争氧化反应的临界条件分别为[%Ti]/[%Al]4/3=84.49和[%Ti]/[%Al]=7.46;当[%Ti]/[%Al]4/3<84.49和[%Ti]/[%Al]<7.46时,钢中优先生成A12O3,反之生成Ti2O3或TiO2.当Alt含量由0.0360%降至0.0046%,钢中夹杂由Al203向Al2O3 - TiOx、TiOx型转变,与理论计算相符.通过优化钢中[Al]-[Ti]-[O]关系,控制[Al]含量在钛铝竞争氧化平衡线之上,可有效减少Al2O3夹杂数量,连浇炉数提高至6炉.
  • 摘要:应用数值传热学基本理论,分析了小方坯连铸机在结晶器和二次冷却区凝固传热的特点,并结合现场实际,使用Delphi开发工具编制了小方坯连铸机凝固传热软件.通过实际生产数据对软件进行校正,对铸坯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浇铸断面为165 mm×165 mm的铸坯时,拉速每增加0.1 m/min时,结晶器末端坯壳厚度减少0.5~0.8mm,切割枪处表面中心温度升高12℃。
  • 摘要:分析了武钢第一炼钢厂超低硫钢控制现状,尤其是深脱硫钢种回硫较高,影响成品成分控制及质量要求。通过改进喷吹管道,调整顶压及气体流量,改变喷吹介质,有效提高了喷吹效果和喷吹产物,从而稳定了喷吹终点成分控制及成品控制,提高了超低硫品种钢生产能力。
  • 摘要:通过实验和热力学计算的方法对钢中Mg-Al-Ti-0系夹杂物进行了研究。进行了Mg-Al-Ti复合脱氧实验,并通过对1873 K下,钢液中含不同Al浓度时Mg-Al-Ti-O系夹杂物生成区域的热力学计算进行验证.讨论了MgO.Al2O3夹杂物、MgO.TiO2夹杂物、Ti02·Al2O3夹杂物和MgO-Al2O3-TiOx的生成条件。用Aspex对Al-Ti-Mg脱氧钢中夹杂物的成分、数量、尺寸分布和形貌进行了分析。
  • 摘要:低铝铝灰中单质Al含量小于5%,循环再利用性较差。对其用于钢包渣改质剂的可行性做了试验研究,发现铝灰中除单质Al外,AIN也是一种还原剂。试验采用渣钢比1∶10放入MgO坩埚中加热到1600℃,将铝灰和石灰与萤石按4∶6∶1混合后加入坩埚中,保温90min后自然冷却。试验结果表明低铝铝灰具有很好的还原性,可将钢包渣中FetO由31.17%降低至3.24%,钢中[O]由480 ppm降低至17 ppm,钢中[S]由190 ppm降低至75 ppm,但该过程会造成钢液增[N],由66 ppm增至129 ppm。
  • 摘要:宝钢1580 mm热轧于1996年12月建成投产.原三电系统由日本三菱电机公司开发,电气控制采用MELPLAC系统,过程计算机采用M70系统,运行稳定.受系统容量、CPU处理能力的限制,系统已无法满足品种、规格拓展需要以及高精度生产控制的要求,需实施升级改造.三电新系统的架构必须统筹考虑系统的先进性、开放性与通用性,以及与原传动系统的兼容性.此外还需要通过项目深化宝钢在热轧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的自主开发能力,并拓展热连轧三电控制系统开发的自主集成能力。
  • 摘要:加热炉在热轧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是加热炉耗能大,而且加热过程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尺寸精度和轧制稳定性.加热工艺需要确定合理的在炉时间、在炉温度以及炉内气氛,隐含了对加热质量和加热能耗的要求.正确的加热工艺是产品质量、轧制生产顺行的保证;反之,加热工艺不合理,则容易导致产品过烧、脱碳、裂纹等质量问题,直接影响轧制生产.随着模型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加热过程着眼于更好的加热质量、更少的能源消耗.可见,深入研究加热工艺的优化技术十分必要.综合考虑了金属材料、加热炉设备、数学模型等诸多因素,主要针对温度、扩散、能耗等加热过程关键技术,开发了加热工艺优化模型及优化工具,在宝钢热连轧、高线、锻造等多条产线得到应用,通过优化原有加热工艺、辅助新产品加热工艺制定,对提高产品质量及节能减排起到积极作用.可以预见,在钢铁企业能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该技术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 摘要:主要介绍了宝钢1580 mm热轧采取铁素体轧制工艺生产镀锡板用钢T-2.5CA的工艺参数制定过程及实际轧制效果.通过对化学成分的分析确定了镀锡板用钢T-2.5CA采取铁素体轧制工艺的可行性;根据低温度轧制的特点制定了低温出炉的加热工艺制度;通过对其他相关带钢采取低温生产实际轧制过程变形抗力与变形温度变化情况的分析明确了铁素体轧制时相变发生的位置,并据此制定了粗轧机组及精轧机组的主要工艺参数——变形温度、轧制速度、压下负荷等.实际轧制过程中生产过程稳定,尺寸、温度及带钢表面质量控制效果良好,成品性能测试结果良好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并且由于采取低温出炉的加热工艺制度充分发挥了节能的效果.铁素体轧制工艺的出炉温度与常规生产工艺相比低70℃左右,吨钢生产可以节能1.5 kg·ce.采取铁素体轧制工艺生产镀锡板T-2·SCA的成功实践为在宝钢1 580mm热轧进一步推广铁素体轧制工艺奠定了基础.
  • 摘要:通过控制精轧机入口温度,调整精轧机水冷导位对坯料精轧温升的控制,研究了Φ6.5 mm规格的低碳钢盘条不同精轧工艺下的通条尺寸波动,分析了990、940、890℃不同精轧入口温度下的,盘卷头部、中间、尾部尺寸统计的正态分布规律,并深入探讨要了强化水冷导 位后,降低控制精轧温升对孔型充满度和相对宽展的影响.结果显示:盘条头尾无张力区尺寸 较大,主要原因是头尾无张力区对坯料尺寸和椭圆度的影响;890~990℃的温度区间内,随着精轧温度的降低,盘条的尺寸精度不断提高;随着精轧温升的降低,精轧过程相对宽展增加,从而增加了孔型的充满度,并根据轧钢软件模拟计算,验证了精轧孔型的宽展变化规律,提出了高线生产低碳钢盘条头尾尺寸控制的方法.
  • 摘要:宁钢的主打热卷产品SPHC在供冷轧厂生产0.35 mm以下薄带钢时,表面出现批量性的边部起筋缺陷,所占比例一度达到生产量的10%以上.通过现场统计、观察起筋的部位、特征,系统分析热轧、冷轧工艺过程对起筋缺陷的诱发影响规律,找出了其关键的内在影响因素.冷轧薄板起筋缺陷主要与其表面的局部高点有关,对这种局部高点的产生机理进行了解析,并针对宁钢实际装备条件提出了解决办法.为解决冷轧薄板起筋缺陷问题,还研究了其与热轧带钢凸度和楔形值的相关关系,得出控制较大的热卷凸度值,并有效降低楔形值,可抑制起筋.热轧带钢的边部与中部区域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和相变行为的差异,导致带钢的边部区域积聚残余应力.对热轧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从轧制计划编程、热轧工艺优化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控制带钢断面形状,将带钢凸度值控制在一适宜范围,楔形值按不超过1/2的凸度值控制.连续的生产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可显著抑制冷轧薄带钢表面的边部起筋、隆起缺陷,使冷轧带钢起筋缺陷发生率趋近于零,减少冷轧产品的退废、退料,从而显著提高了冷轧薄带钢的成材率。
  • 摘要:针对推土机履带用热轧型钢断面特点与标准要求,通过采取优选孔型系统、数值仿真等技术措施,解决了推土机履带用热轧型钢开发中存在的不均匀变形严重、标准要求高等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203、228节距推土机履带用热轧型钢,产品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 摘要:对影响加热炉能耗和氧化烧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开展了减少氧化烧损、降低炉子能耗的一系列工艺实践,实践证明通过改进加热炉的工作性能,优化加热工艺,提高热送热装的比例和温度,控制好炉内气氛,加强协调管理,规范操作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钢坯的加热时间、加热温度及炉内气氛对钢坯氧化的影响,达到节能降耗、提高钢材成材率的目的.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采用钢轨矫后冷轧保证钢轨通长尺寸均匀性的方法,试验表明该方法不但消除矫直盲区影响,而且能改善矫后残余应力,同时对钢轨使用影响较大的力学性能也没有恶化趋向。
  • 摘要: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进行高温热压缩实验,研究了Q235钢在变形温度为850~1080℃,应变速率为0.1-5s-1条件下的再结晶行为和再结晶晶粒尺寸分布规律,并采用金相显微镜研究了变形温度对Q235钢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温度对Q235钢的流动应力有显著影响.在应变速率一定时,变形温度越高,真应力一应变曲线的峰值应力越低,对应的峰值应变越小.应变速率一定时,降低温度可以延迟动态再结晶的发生.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材料中拉长的晶粒发生粗化,再结晶晶粒在晶界处出现并且晶粒数量逐渐增加,Q235钢热压缩变形的主要软化机制由动态回复逐步转变为动态再结晶.
  • 摘要:以梅山钢铁公司镀铝锌生产实践为基础,从镀铝锌产品主要实物缺陷包括锌渣、锌点凸起、锌灰等入手,根据缺陷形貌和现场实际控制措施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和机理。根据这些缺陷的产生机理,提出理论上的工艺控制方法,以此来指导镀铝锌生产线的退火炉设计,这将更加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和稳定生产.根据这些缺陷的工艺控制方法提出了具体的退火炉改进设计思路,通过优化设计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稳定性和设计的合理性。
  • 摘要:我国钢铁工业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贫矿为主的原料结构给高速发展的钢铁工业带来一系列不利于节能减排的诸多难题。基于我国钢铁工业生产数据、能耗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e-p分析法总结了我国钢铁工业30年的节能进程及吨钢能耗变化的影响因素,剖析了直接节能和间接节能对我国钢铁工业节能所做的贡献,并分析了影响钢铁工业能耗的因素和节能对策.基于碳排放数据的分析,建立了适合我国钢铁工业CO2排放量的评价体系,分析了CO2排放的构成及主要影响因素和碳减排对策,并对低碳技术进行了评述.研究表明:①在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直接节能和间接节能的贡献率不同,以直接节能为主;②生产流程、能源结构、原燃料条件、能源转换水平和先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钢铁工业能耗和CO2排放影响量大;③建立的钢铁工业CO2排放评价体系更符合我国实际,且能源消耗量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占主要部分;④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关键在于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和开发节能减排技术。
  • 摘要:双膜法用于钢铁工业废水处理,近年来在大型钢铁企业应用日益广泛,但是,由于钢铁废水成分复杂,应用中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反渗透机组污堵速度快,二是反渗透膜产水通量下降严重且常规酸碱清洗无法恢复,导致反渗透膜使用寿命短,造成双膜法处理钢铁废水成本高,制约了双膜法处理钢铁废水的推广.通过对反渗透膜面污染物和废水污染成分分析,得出双膜法处理钢铁废水工艺中,反渗透膜污堵性质主要是微生物和有机物污堵,尤其是分子量小于500万的小分子有机物,能够通过超滤膜进入反渗透机组,造成反渗透污堵.通过开发双膜法处理钢铁废水运行标准,制定预处理产水标准,根据标准优化预处理工艺,调整反渗透运行防止,结合采用高效反渗透阻垢分散剂和杀菌剂,阻垢分散剂良好的抗干扰性和分散作用,降低无机盐结垢同时,减少了污染物的沉积,广谱杀菌剂的使用,有效遏制细菌滋生,避免机组微生物污染,延长了双膜法处理钢铁废水稳定运行周期至30天以上,解决了反渗透膜污堵速度快问题,进一步降低唐钢废水利用水平,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有助于促进双膜法用于钢铁工业废水处理水平的提高.
  • 摘要:烧结废气温度偏低、废气量大、污染物含量高且成分复杂,是钢铁行业低温余热利用和废气治理的难点和重点,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宝钢依托国内首套烧结废气循环工业试验装置,针对烧结废气的特点,在循环烧结工艺系统设计和优化、二噁英类污染物源头抑制、循环烧结配矿优化、循环风机和管道耐磨设计、高效除尘设备开发、系统联动控制和稳定运行技术、烟气混合和切换、循环烟罩密封、风量氧量调节、热风循环烧结工艺控制和过程模型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初步形成成套装备和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烧结废气循环不但可以显著减少烧结工艺的废气排放总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还能回收烟气中的低温余热、节省烧结工序能耗,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和推广应用价值.
  • 摘要:为确保150t转炉干法除尘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八钢公司针对转炉煤气的泄爆条件(当wco≥9%,wo2≥6%时;当WH2≥3%,wo2≥2%时均会出现泄爆),结合转炉吹炼脱碳曲线及新疆的废钢情况(该地域冬季的废钢中含有少量冰、雪)对干法除尘的泄爆机理进行分析,并针对转炉实际生产的前、中、后期除尘系统发生泄爆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尤其是针对八钢150 t转炉在二次下枪前的提枪过程中发生泄爆以及加完辅料后的冶炼中后期点不着火需反复下枪点火发生泄爆的情形进行分析,并采取预防性措施.在稳定转炉工艺操作、控制转炉干法除尘系统泄爆的前提下,优化转炉的供氧模式及活动烟罩的控制方式(在满足点火的前提下,缩短氧枪的阶梯供氧时间,并在吹炼的前3 min实施闭罩冶炼,随后将活动烟罩提升至距离炉口220 mm处,以提前转炉煤气满足回收条件的时点,从而提高转炉煤气的吨钢回收量及煤气中CO的含量;当由于转炉煤气柜容高,发出拒收信号时,转炉的全程吹炼不执行闭罩操作,并在满足除尘系统蒸发冷却器入口温度不超标的前提下,尽量拉大活动烟罩与炉口的距离,以更多地回收转炉余热蒸汽),提升150 t转炉生产线的负能炼钢值.
  • 摘要:国内烧结烟气氨法脱硫工艺存在着一个困扰全行业的难题,就是灰渣问题.脱硫浆液中含有大量烧结烟气带入的灰渣,累积后严重影响整个脱硫系统的运行,生产的硫酸铵化肥为棕黑色,系统阻力大增,经常引起设备损坏,不得不经常停机人工挖渣.本试验采用陶瓷膜过滤技术成功取代故障率极高的传统的机械式过滤方法,取得圆满成功.首先,确定脱硫浆液中灰渣的粒度范围、理化特性及粒径分布情况等,据此确定膜过滤装置的主要参数.然后,进行陶瓷膜过滤试验,成功地将浆液中的灰渣进行了高效的去除.经过膜过滤后,清液中硫酸铵浆液的灰渣含量从1.468%降到0.054 5%,灰渣去除率高达96.28%,清液可作为液体硫酸铵产品直接外卖;该产品中硫酸铵氮含量高达21.17%,硫铵纯度高达99.8%,质量超过国标一级品硫酸铵要求的氮含量21.00%.浓缩的灰渣直接用泵送到烧结混合机,既达到了分离灰渣的目的,又避免了二次污染.由于液体硫酸铵直接外卖,脱硫工艺中的硫酸铵生产部分变得十分简单,后续的旋流部分、离心分离部分、干燥部分和灰渣机械式过滤部分可全部取消,可大幅降低氨法脱硫工艺的工程投资,预计一套新的氨法脱硫工程的投资额将减少1/3左右,还可极大地简化工艺流程和操作.
  • 摘要:曝气生物滤池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污水处理方法,具有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小,基建及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等特点,在污水的有机物硝化去氮,反硝化脱氮、除磷等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作用.宝钢生活污水站采用新型BIOSMEDI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处理宝钢厂区内的生活污水,出水达到回用标准.生活污水处理部分由调节池、初沉池、生物滤池、中间水池、砂滤罐、清水池等组成,系统投加混凝剂、水质调整剂、杀菌剂等药剂,日处理能力为1.2万m3.污泥处理部分由储泥池、脱水机等组成,日处理含水率80%污泥10 t.宝钢厂区生活污水通过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步骤,氨氮去除率达到80%以上,总磷由于进水含量偏低故去除效果不明显,有机物COD去除率达到50%,总的生化处理效果达到目标.通过曝气生物滤池及后续步骤,出水达到设计主要出水水质指标:COD≤30 mg/L,BOD5≤5 mg/L,SS≤5 mg/L,出水经消毒后回用至二中水工业水系统。
  • 摘要:作者针对工业化生产的TWIP钢,比较研究了不同的露点对TWIP钢表面预氧化的影响,用XPS技术测试和分析了经过不同表面处理的TWIP钢表面氧化物的组成,发现露点对TWIP钢表面氧化物的组成有重要的影响,当Mn存在强烈的内氧化倾向时,可以改善TWIP钢的热镀锌性能,特别当氧化物区域内存在较高的金属Fe时,将明显改善TWIP钢的热镀锌性能。在实验的基础上,作者借助于热力学方法对表面氧化物的形成和转变进行了讨论。
  • 摘要:BOPET/马口铁复合层压材料是近年来在铁制罐包装领域特别是食品、饮料包装罐行业迅速崛起的新兴发展方向.该覆膜铁材料以其制造过程中无污染、保障被包装物在流通环节中的卫生安全、罐体在废弃后便于回收利用等方面具有相较于传统制罐使用涂料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经过双向拉伸、热定型后表现出优异的力学及化学、物理稳定性使得其在软包装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但作为与马口铁直接热封的薄膜材料使用,由于其高的结晶性导致其几乎不可能完成工艺过程.因此,如何解决其具有热封性能并不降低其其他主要性能如强度、阻隔性、成膜性等是完成BOPET/马口铁进行直接热封的关键技术问题.报道一种从合成变异结构的PET原料入手,设计出具有较低熔点、较低结晶度、较高特性粘度(有利于成膜)的PET原料,并经固相增粘后进行拉膜的试验研究,对所研制的薄膜进行了性能表征表明其完全满足热复合马口铁的应用要求,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
  • 摘要:制备了石墨烯增强的有机复合涂层,并将其应用到钢铁的表面.由化学氧化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烯,并用偶联剂对石墨烯进行改性,复合涂层由改性石墨烯和聚氨酯树脂混合而成。石墨烯的添加另聚氨酯有机涂层的导电性增加了好几个数量级,并有效地提高了涂层的耐蚀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