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十二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学术会议
第十二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学术会议

第十二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3-07-06

主办单位:中国产业集群研究协调组

会议文集:第十二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更加显著.以产业的网络组织为特征之一的产业集群,成功演绎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但是,如果单纯从产业集群角度研究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就很难把握区域间产业重塑的动态竞争过程,因而必须树立新的区域发展观,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GVC)进行研究.中国的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的背景下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挑战,实现产业升级正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兴起为中国产业升级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本文认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升级,需要根据集群嵌入GVC的阶段性和集群升级的动力来进行.对能力异质性的产业集群要进行集群的细分,采取差异化的升级策略,最终升级到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本研究的内容包括: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宁夏清真食品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进行回顾和评述.提出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集群升级的动力联系以及升级过程.分析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阶段和升级路径.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产业集群进行资料搜集和实地调研,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考察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情况.提出宁夏清真食品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略选择.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访谈调研的方式,全面总结了环同济设计产业集群中的城市更新过程以及其中政府、大学、开发商、社区等多主体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关于城市更新与大学周边产业集群互动关系、城市规划的"生成"观念、城市更新的参与机制、大学周边创意产业集群中城市更新需求的矛盾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摘要:自主创新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在此政策背景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设立从一开始就旨在探索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创新集群发展模式,培育全球领先的本土创新型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集群的内涵仍有待讨论,不可否认的是,创新集群离不开三个基本要件:创新型企业、创业型人才和创造型的政府,而技术标准将这三者有机联系起来.本文从技术标准出发,基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例,探讨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创新集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未来的研究方向.rn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驱动下,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后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是取决于资本存量或资源禀赋,而是取决于各国在创造知识、整合知识、应用知识并获取价值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制定技术标准和掌控市场权力的创新能力。过去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干中学”、“用中学”,吸收和提高创新能力,但是,现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直接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和发达国家的封锁,在技术标准的国际化方面落后并受制于人,有可能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被动挨打局面。rn 如何通过技术标准战略和自主创新政策来引导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如何促进那些以投资为主要驱动力的科技园、工业园、产业区等转型升级为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创新集群,是新时期我国工业经济必须面对的问题与挑战。武汉东湖高新区依托率先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契机,在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集群成长路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创新集群成长路径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探索,大力促进我国企业创新、创业的力度,增强本土企业创新升级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市场自信。
  • 摘要:世界各国历来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拥有发达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也就成为我国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而集聚是产业演化的一种优化路径,鉴于产业集群视角下创新能力研究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在对经典的知识生产函数进行改进的基础上,试图构建综合考虑研发资本和知识存储量的知识生产函数,并将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下知识溢出因素和政府支持力度引入该函数,针对产业集聚的视角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试图为后继更深入的实证研究做好准备.
  • 摘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当今时期已成为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尽管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较好但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存在着"产业总量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文章概述了武汉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多视角剖析了其竞争力弱的成因,依据协同创新发展理论,以竞争力提升为宗旨,探索了适合不同发展战略的武汉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提升武汉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协同创新路径,不能单纯靠政府推动,更不能由政府闭门造车,需要结合国内外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在政府的引导或支持下,以武汉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骨干企业为主体,按照市场运作机制,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方式,将相关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经济主体的利益恰当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 摘要:产业集群是一些产业链上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它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区域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浙江省纺织业为例,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合理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可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 摘要:本文以产业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概念与功能的演变,指出传统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以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的构建为例,提出了适应我国沿海发达城市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以科研和创新为动力,依托自身区位优势,注重科学规划和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并强调生态、社会与经济发展并重,努力打造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区和生态智慧型城市,代表了未来产业园区发展的新方向。这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弥补了传统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丰富并完善了园区的功能与价值,将为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再创生机。
  • 摘要: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类型,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辐射和带动作用.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既有美国体斯顿这样的转型成功的典范,也有前苏联巴库的失败案例.时至今日,世界上很多资源型城市或地区还处于艰难的产业转型之中.在区域经济增长中,集群化发展是一种比较成功的产业发展模式.将产业集聚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依托优势资源,构建资源产业集群,不仅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有效途径,更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区经济与地区环境协调发展之路.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就资源型城市如何在城市转型过程中进行接续产业选择以及如何在接续产业中进行集群式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集群—集群式产业链—区域产业经济带—资源型城市续接产业与产业带的共生发展四个层次的发展模式,以期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发.
  • 摘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经之路,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我国纺织产业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要地阐述了国内外产业集聚研究的现状.接着,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纺织工业年报数据,计算出区位熵指数,以定量测度2004-2011年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纺织产业的集聚程度.最后,本文重点分析了影响我国纺织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并且以区位熵指数作为因变量,选取区位因素、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产业发展潜力、产业环境以及运输成本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利用面板数据,对我国纺织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位因素、人力资源、国际市场需求对我国纺织产业集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产业环境和运输成本对我国纺织产业集聚有显著地负影响;国内市场需求以及产业发展潜力对我国纺织产业集聚的作用并不明显.
  • 摘要:1980年代兴起的社会资本理论经历近30年的发展,集聚了一批来自社会学、经济学及管理学界庞大的研究队伍,形成了广泛的研究流派,他们以各自学科为背景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是,尚存在包括专业背景的局限、理论视角的个性及研究水平的差异在内的种种缘由,使得社会资本学说在理论运用方面逐步走向泛化,时至今日仍未形成高度一致的学科定义.本文立足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背景,通过对现存比较经典的理论进行梳理,给读者一个清晰的社会资本理论沿革框架,进而对现存理论的模糊或不足之处进行有益探讨.rn 社会资本理论超越了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内的一般资本范畴,强调了社会资源、社会规范和摄取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社会关系中嵌入资源的观点,开阔了人们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和经济行为的视野,为激发新的观点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应看到,社会资本理论作为一门发展中的新学说,未能形成关于社会资本的共识性定义,缺乏大家一致认同的分析思想和测量方法,尚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一理论一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将有力地推动社会科学发展迈上新的更高的台阶。rn 笔者认为,社会资本理论要想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具备学科相关原理的系统性。首先,必须弄清社会资本的孕育与维持、形成与发展的轨迹,特别是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因素或促成社会资本转化为资源的条件,进而抽象出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比如社会网络与连带关系、结构与地位及文化氛围与制度场域等。紧接着,在此基础上尽快形成社会资本富有普适性的定义,而这一定义的形成,就目前看来难度颇大,学术界普遍认为其原因在于研究者的主攻方向参差不齐,他们大多将社会资本的解释力作为工具性辅助理论,倾力服务于主攻的研究方向而对其理解有失全面性,例如社会学学者基于社会网络、结构、关系及信任等,经济学学者则偏重于资源、价值嵌入及利益交换等,而政治学学者更是从制度约束、社区、价值观及规则等着手。但在笔者看来,这一现象作为无法形成权威定义的原因的措辞并不充分,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分散研究并非百弊而无一益,利与弊之间就像真理与谬误一般,关键在于转化的方法。目前的学术界缺乏一位将现存的各方学者有关社会资本研究的成果汇集整理并抽象归纳的集大成者,这才是无法形成社会资本普适性定义的“罪魁祸首”。因而,要想社会资本理论作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得以延续并发展,首要解决的就是定义问题,在此过程中,深入研究任重道远。
  • 摘要:21世纪是复杂性的世纪.本文从多维复杂性内涵入手,在介绍国内外关于复杂性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讨论了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多维复杂性的产生原因,指出集群协同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性系统.进而从协同技术创新系统的主体子系统、项目子系统、支撑子系统三方面挖掘其多维复杂性特征,在突出每个子系统复杂性特征的同时,关注协同技术创新的整体性、复杂性.
  • 摘要: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目标和路径是什么?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理论发现,产业集群升级理论主要是基于产业视角;通过观察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实践,基于产业组织视角,提出产业集群升级目标和方向是区域创新系统.这需要分三个阶段完成,首先是建设与完善集群创新网络,通过嵌入技术服务组织,加强集群网络各节点的互动合作创新,提升集群创新能力,推动集群升级为创新型集群;再在引入风险投资等融资渠道的基础上,使创新型集群具备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同时,还要加强产城互动转型,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构建分工完善的大中小城市体系,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的发挥.
  • 摘要:技术标准联盟是技术标准与专利一体化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专利联盟的高级形式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为一种以建立和推广某种技术标准为导向的战略性组织,技术标准联盟可以有效地建立产业最佳竞争秩序、共享企业资源、分散风险、打造事实标准、利用网络效应获取优势.国外技术标准联盟的组建和运作模式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利用专利联盟运作自主技术标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探讨究竟什么是技术标准联盟和它的运作方式,来对技术标准联盟进行进一步的解析.rn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有的以政府和标准化组织为主体的技术标准体系不足以支持产业市场规模和企业技术能力的迅速扩张,因而更加需要技术标准联盟来加快产业技术标准和企业的发展升级。目前我国很少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撼动产业技术走向,如果采用美国式的市场驱动技术标准模式,结果很可能是跨国公司利用已获得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事实标准进一步控制我国的高新科技产业。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标准联盟是一种将市场机制和组织机制优势混合的一种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制度,有利于市场渗透和联合研发,是当前中国比较现实的选择。在组建技术标准联盟的过程中,要选择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企业作为联盟的核心成员,制定好完备的知识产权政策和协商机制,加强企业间的盟友联系,建立一个开放的、有动态适应力的企业标准联盟。
  • 摘要: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世界土已有上千个高科技园区诞生,它们已经是区域与国家发展的引擎.在这种背景下,高科技园区项目也成为我国近30年的开发热点.然而,这些科技园区大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大量高科技园区的前期策划缺陷,与我们的规划方法和决策机制有着密切关系.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内外高科技园区开发的背景和现状,根据市场驱动型和政府导向型两种开发模式,指出了高科技园区开发的决策困局.在国内外学者已有学术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高科技园区策划理论,它构建了一个由产业、大学与研究机构、政府、社会网络、人力资源与企业家精神五大因素组成的新钻石模型.最后,本文将新钻石理论应用于广州知识城的案例分析,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 摘要:融资难长期以来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政府的不断支持与推动,各地方的产业集群遍地开花,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的集群融资成为了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一大方法.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我国学者多从集群融资优势理论、社会资本论及银行博弈论这三方面入手,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而国外学者多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某个具体集群进行具体分析,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接着将集群融资和我国目前产业集群演化现状联系起来,提出笔者的见解,进而激发读者对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之间的联系有更为有益的探讨.笔者认为,根据我国产业集群相关政策的特殊性,集群融资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在多数以“筑巢引凤”方式打造出来的集群中,并不存在信息对称机制和信任机制,这种集群在政府政策驱动下,靠着吸引世界五百强、吸引企业总部等方式使企业聚集起来,这些企业与机构之间没有长期自然沟通所潜移默化积累下的关系基础,甚至连企业与企业之间都是陌生的,自然不存在良好的信息流通或信任关系。其次,集群融资或许能够短期地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但是对于中小企业的成长并没有长期的持续性帮助,并且,集群融资在产业集群成长的作用机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明显,它不像风险投资,能够对企业成长有持续性作用进而影响集群的升级发展,只是单方面短期地起到缓和作用。
  •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在过去二三十年经济地理学领域中发挥重要影响的新古典、制度和演化方法的异同.通过理论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比较,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这三者之间方法的异同.当前显而易见的是创新性理论主要在新古典和演化理论之间(尤其在模型方面),以及在制度和演化理论之间的交叉方面(尤其在理解理论方面).总的来说,认为演化经济地理学是一个不断呈现新鲜活力的经济地理学领域.尽管如此,目前演化经济地理学尚未能形成与其他理论方法相区别开来的独特理论方法。
  • 摘要:产业园区是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然而并不是所有园区都是持续有效的,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产业园区面临诸多发展困境.产业集群要成为具有显著协同效应的区域经济系统,商业生态为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逻辑分析视角.本文运用商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分析产业园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机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构建了产业园区向商业生态系统演进的"三聚"路径——“聚核”即在产业园区发展之初培育核心企业,发展主导产业。产业园区的“核结构”决定了产业园区的具体类别和发展方向,并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主力军和增长极。随着产业园区“核”结构的聚集和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些实行业务归核化战略的“核”企业,会采用分工协同的方式吸纳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其产业园区。而另一些“核”企业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高度本地化发展策略,将研发中心、区域总部迁日园区,加强与本地企业和其他行为主体的联系。由此,形成产业园区纵向与横向的“聚链”式发展路径。该阶段,园区管理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资金、技术、管理、服务等资源集聚的软环境,为园区提供服务并加以规范。产业园区商业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不同于传统的新的产业功能的综合,即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而是可以提供类似“阳光、空气和土壤”的基础配套设施、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优良的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地理区位环境、娱乐休憩环境等,它们形成了产业园区商业生态系统的大气环境,并反过来也为产业园区的发展和壮大提供潜移默化的影响。此时,产业园区从整体上进入生态系统的“聚网”发展阶段。以期对产业园区的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
  • 摘要:研发及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知识溢出已经成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结合Griliches-Jaffe的知识生产函数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工业企业知识生产函数,对企业研发投入、高校科研投入、政府财政科研投入和人力资本、外部知识溢出在提高长三角创新绩效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研发时区域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科研投入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政府科研投入对区域创新甚至有抑制作用,国际知识溢出是促进长三角地区创新产出的重要途径。
  • 摘要:产业集群是适应知识经济的新的发展模式,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是产业集群有效运作的保证。为了提高集群知识联盟的稳定性,在合作创新过程中需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充分发挥企业合作创新协同效应。知识共享网络的构建和完善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
  • 摘要:江苏省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正面临着与日俱增的资源、环境、成本压力,部分制造业开始谋求向其他区域转移.本文在国内外产业转移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选取江苏26家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聚效应三个维度对江苏制造业所属的26个产业转移趋势进行了测算,并按照测算结果将江苏产业划分为优先迁出产业、技术升级产业、自由发展产业和优先迁入产业四种类型.
  • 摘要:目前国际学术界对地理邻近与创新论题的研究囿于静态分析视角.本文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分析地理邻近对集群演化不同阶段创新的动态影响机制,并据此提出理论假说;以我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曲线拟合,对集群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均处在快速成长期,均来到达成熟期;采用动态聚类分析法分别对六大汽车产业集群演化阶段进行划分,不同集群的划分界限不一;在此基础上,建立地理邻近与不同演化阶段集群创新绩效之间的计量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重要结论:①地理邻近对集群演化初期和成长期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成长期的影响效应大于初期;②同一演化阶段的不同集群地理邻近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进而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 摘要:产业在一个地方的相对集中和资本流动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以后,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大规模持续性进入对我国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商直接投资集聚的区域: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在当地形成了一个个颇具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本文为了研究FDI和产业集群的关系,以吸引FDI较多的东部沿海省份浙江为例并收集相关数据,对研究主体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实证层次验证了两者的相互关系,最后通过研究得出FDI和产业集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FDI对产业集群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产业集群反过来对FDI又具有引致作用,并且这种互动关系在不同的集聚水平以及要素行业上表现出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高集聚水平的行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中,但是在低集群水平的行业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互动关系.
  • 摘要:基于喜羊羊和奥飞动漫,讨论了动漫产业和玩具制造业的两种整合路径:以动漫企业为主向玩具等衍生品的整合,和以玩具制造企业为主向动漫产业的整合.国内外领先企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两种路径的整合不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能促进企业自身的快速升级,以及带动相关产业环节和集群的升级.整合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企业围绕核心产品持续创新和知识积累,目前政策重点应集中在为企业整合能力的提高创造机会和环境.
  • 摘要:以黑龙江六大产业集群45家企业为调研对象,从刻意学习视角出发,并把刻意学习分为知识扩散和知识运用两个维度,运用SEM模型对网络动态能力、刻意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三者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刻意学习两个维度在网络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间均起到中介调节作用;网络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所产生的直接效应小于在刻意学习两个维度调节作用下所产生的间接效应.进一步揭示网络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内在机制,企业网络动态能力通过刻意学习中介作用能够显著地提升企业创新绩效.
  • 摘要:随着电子与信息科技的发展,电器电子产品进入大规模消费和高频率更替的时代,大规模废弃也随之而来.高环境风险的废弃电气电子产品需要正规的回收和处理体系来应对.但是在中国的各个城市,这类产品的回收由正规部门所垄断,正规部门要参与回收并与之竞争,则需要构建合理的回收网络以控制物流成本.本研究基于对北京市非正规部门的调研,分析其回收体系结构并估算其回收成本,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适应于现状的精简和多主体的正规回收体系,运用GIS和TransCAD软件模拟来分析其回收成本,认为正规回收体系能在价格上与非正规部门抗衡,但在建立初期,需要一系列保障机制.
  • 摘要:人力资本尤其是企业家资本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在本文中基于推拉理论,将浙商与江苏产业集群的本土相融性量化为本地集群和外来地集群的四个"力"的互动耦合效应,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四个"力"耦合所形成的浙商与江苏产业集群的融合性状态.最后以浙商与常州邹区灯具产业集群的本土相融性为例,进一步探讨了四个"力"的来源及内在运作机制,为加强浙商与江苏产业集群的融合性提出了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认为企业知识、集群知识与区域知识是一个区域内知识的"点、面、体"三重结构,与之相对应的企业的创新行为、集群创新网络以及区域创新体系使从知识静态的"点、面、体"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动态的"点、面、体".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点"上的知识累积,促进"点"间的知识互动,形成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面";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面"在形成过程中,不断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各子系统的发展与完善、多个集群创新网络"知识面"间的知识互动,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知识体"的形成.
  • 摘要:高技术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有较强的相关性,但由于高技术产业集聚梯次发展的特点,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本文对国内外较成熟的产业集聚度测算方法进行梳理,基于测算方法的科学性、实用性、便利性,选取1995-201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大行业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熵指数、行业集中度和赫芬达尔指数三种方法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度,实证研究表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集聚程度最高,专业化水平也最高;医药制造业集中程度最低;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集聚度显著增强.我国高科技产业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地区逐渐递减.高科技产业集聚度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有着密切联系.
  • 摘要:论文首先构建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对分省份及分行业的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研究结论为:(1)从分行业的结果来看,航空航天制造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2)从分省份的结果来看,各省份普遍处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中,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贡献各省份各有差异.(3)回归检验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发现研发投入和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正向影响,政府行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负向影响,高端人才和国际竞争力对目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影响还不显著.
  • 摘要:全球化与IT推动制度变革和组织更新,促进知识生产与分享,加速全球经济空间重构,推动集群兴起和演化.本文基于制度视角和演化逻辑,剖析多维的组织层次:企业、产业与市场,解构制度、组织与知识演进,探讨经济空间演化动因,分析制度、组织、知识变革与集群演化的内在关联,并寻求制度革新、组织演进和知识创造的合宜策略.制度包括规则和惯例,其变迁可以追溯至组织和知识层面。知识创造、组织演进与制度变革存在内在关联,制度形塑组织,组织构成知识创造的载体;知识是组织演化的本质动因,基于知识的组织变革构成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全球化和IT革命引致的制度变革、组织更新和知识创造,是创新集群发展的本质力量,也构成产业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应该深化制度改革,激发组织演进,培育创新集群,推动产业升级和增长转型,以实现中国经济均衡持续的发展。
  • 摘要:我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围绕产业集群这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已发展成多种研究视角与理论成果,丰富的集群理论也已成为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各地在产业集群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集群理论指导下的集群地方实践陷入了种种困境.基于对已有产业集群理论、实践研究的梳理,本文提炼了诸多产业集群实践成功的共同要素和个性特征,并从政府的视角对这些要素进行了解读.其次,本文列举了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政府视角下的集群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多重困境,包括时间困境、政策困境、体制困境等.再次,本文对国外产业集群中的政府作用进行了梳理借鉴,最后提出集群实践的相关建议.
  • 摘要:广州市人口变动的可能性主要来自两方面因素:一是资源约束的变化;二是人力资源供给状况的变化.而广州人口变动的必要性也受以下几个因素制约:产业转移的变化和城市规划蓝图;人力资源需求状况的变化.人口变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满足,才会导致人口变动的必然发生.所以,未来广州市人口(分布和结构)的变化范围必然是在上述必要性和可能性的交集之中,即人口变动的必然趋势既要符合人口变动的可能性条件,又要符合人口变动的必要性条件.本文通过上述分析试图找到产业资源变动视角下的广州人力资源区间变动的现有规律和必然趋势.rn 在不同的区县应采用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不同人口和产业政策,在必然聚集区应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大力发展“银发产业”及其配套第三产业,吸引人才的同时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投人;在必然扩散区转出低利润的落后产业和老龄人口,并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人口整体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在准扩散一聚集区应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从而改善人口结构;在资源平衡区应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配比,带动改善人口结构。
  • 摘要:四化同步是新一届政府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产城融合是这一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产城融合的根本要求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促进,实现竞争力的共同提升,而产业集群正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纵观目前我国各地的产业园区,仍偏重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缺乏城市服务业的依托,产城脱节问题比较严重.因此,解决产城脱节问题,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显得刻不容缓.本文将首先总结国内外对于制造业与服务业集群式协同发展的研究现状,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产城融合的实质内涵与实现途径,再其次案例分析盐城环保产业园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最后对于我国其他地区实现产城融合提出一些建议.rn 产城融合是目前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方向,是城市化进程中摆脱“产城脱节”的根本方法。国外的纽约曼哈顿、国内的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等范例表明,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一定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个性十足的城镇社区。由此可见,产城融合的突破口就是激发城镇社区这一结构单元活力,把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社区加以精心打造,把城镇社区提升为产业发展服务区,从而实现产业园区由工业园区向产业集中区转型,产业集中区向产业社区提升,产业社区向城市特色功能区嬗变,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城市型经济转型,使产业园区借助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服务产业园区。rn 产城融合的根本要求是提升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总结盐城经验,可以发现产城融合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着力搭建高端产学研创新平台,借力“产研一体”加快突破产业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关键技术;完善金融风险监测制度及金融企业内外部监管制度,鼓励企业内部构建金融预警与应急系统,推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提升企业资本运营档次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加深信息产业在各领域应用程度,推进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的改造和产品研发的支撑,伲进信息产业对新兴领域及新型业态的拓展。
  • 摘要:中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的形成大多与全球外包活动有关,受到全球生产网络组织结构的深刻影响.近年来,一些企业受到跨国公司或全球贸易商的控制,逐订单而居,开始了"俘获"型转移,出现了"去地方化(delocalization)"现象,对地区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鉴于沿海外贸加工业发展成功与否对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研究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的去地方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从地方化和去地方化的概念和内涵入手,首先分析了中国外贸加工业的形成和地方化集聚特征,其次研究了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中国沿海外贸加工业去地方化的形式和机理,认为去地方化的形式主要有生产者驱动的去地方化、购买者驱动的去地方化和混合型驱动的去地方化,其作用力主要有来自网络权力和地方政策的拉力、生产要素成本的推力、社会联系与运输成本的阻力.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三种去地方化形式下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转移的态势,并从整体上勾画出去地方化的态势与格局.最后对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去地方化下的转移升级进行了思考.
  • 摘要:本文在新古典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框架下,对资源环境约束与认知行为偏差对产业集群发展困境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资源环境约束与认知行为偏差对产业集群发展困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与资源环境约束相比(总效果为0.410),企业自身存在的认知行为偏差(总效果为1.235)是导致产业集群发展困境更为重要的原因.与企业自身存在的认知偏差(总效果为0.406)相比,企业自身存在的行为偏差(总效果为0.829)是引致产业集群发展困境的更为重要的因素.(2)在认知偏差对产业集群发展困境的影响机制中,资源环境约束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直接效果0.190<间接效果0.216),这一中介变量对产业集群发展困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在行为偏差对产业集群发展困境的影响机制中,资源环境约束不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直接效果0.753>间接效果0.076),这一中介变量对产业集群发展困境的影响可以忽视.(3)在所有观察变量对潜在变量的解释中,羊群行为对行为偏差的影响最大(载荷系数为0.920),影响程度依次降低的顺序是:确认偏差对认知偏差的影响(载荷系数为0.89)、土地资源约束对资源环境约束的影响(载荷系数为0.823)、创新困境对集群发展困境的影响(载荷系数为0.780)、水资源约束对资源环境约束的影响(载荷系数为0.747).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破解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困境的优先方向、路径选择和关键对策.
  •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通过构建全球价值链体系,将生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地方区域通过嵌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体系来实现升级发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全球价值链运作的复杂性对链上成员的物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区域在积极嵌入GVC(Global Value Chains,全球价值链,以下简称GVC)的同时,必须注重其物流能力的提升,卓越的区域物流能力能有效推动其嵌入GVC的进程.基于此,本文以全国30省市为例,在分别对其2002年、2007年嵌入GVC水平和物流能力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本文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水平和其物流能力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个结论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对于期望融入全球价值链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而言,不能单纯依赖低廉的劳动力、土地等,应将区域发展的重心放在与制造生产相配套的物流的发展上,加快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共享网络的建设,提高物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营造宽松便利的物流发展环境,使得区域能够凭借较强的物流能力吸引到GVC模式的产业转移,进而提高其嵌入GVC的水平,最终推动地方宏观经济的总体发展、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 摘要:产业集群的转移和升级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两大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产业集群转移内涵、模式和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通过集群选择性异地转移的过程实现集群本地化升级的路径.在这一升级过程中,转出地与转入地的集群之间形成了集群网络链,集群网络链的结构特征使其具有促进各集群持续创新的功能.基于理论的分析与阐述,本文提出对南京大明路汽车销售与服务产业集群升级之路的合理构想.结合大明路汽车销售与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为了避免在大明路汽车销售与服务企业转移过程中导致旧集群的衰败和汽车销售这一现代城市服务功能的缺失,在汽车销售与售后环节相剥离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可以立足于规划,通过两个园区的协同与合作,开始引导集群的异地转移和本地升级。一方面,在价值链分割的基础上,通过剥离和转移大明路汽车售后环节在江宁地区(离大明路半小时车程)形成新的车间级服务企业集聚区(这实际上是一种产业集群的选择性转移)。随着该地区产业集聚度的提高,更多同类型企业被吸引入驻。另外,江宁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大明路最初萌芽期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当,较充裕的土地供给和方便的交通有利于汽车售后企业的进一步集聚。另一方面,通过引导更多高端和前端汽车企业入驻,大明路升级为以汽车销售为主,向汽车商务、汽车销售总部等高端延伸的产业集群,形成了符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集群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之后的大明路产业集群分裂成为大明路和江宁的两个产业集群,即集群A与集群B。对于集群B而言,由于企业等组织是从大明路集群中整体转移出去的,在形成初期,集群主体之间的网络关系还是基于原有大明路时期的互动关系基础之上的。但随其自身的发展与演化,集群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互动形式也将会因为区域竞争形式的改变、本地嵌入性的加强等多种原因发生改变。与此同时,当地的中介、金融、公共组织等辅助性的主体也将逐渐产生和增加,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也将进一步带动集群B的发展与成熟。对于集群A而言,销售企业与销售环节的进一步集聚,加之汽车消费大环境的改变将会加剧集群内的竞争态势,促进新商业模式和销售方式的创新。同时这一转型过程必然带动新辅助性主体的进入与增加。加之集群发展空间受限程度的减缓,必然推动集群A的转型和突破性发展。
  • 摘要:纺织工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启动者,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跳板.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产业不断集聚、转移、再集聚的过程,呈现出波次转移升级的轨迹.当前处于全面实现工业化和进入新产业革命的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将经受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深刻蜕变。中国家纺产业集群是现代纺织产业集聚最早实践者,也是当前纺织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的积极推动者.本文基于对中国家纺产业集群十三个典型案例调查,综述了中国家纺产业集群发展轨迹和特征,提出了后工业化的纺织产业集群生态文明的表述,即从集群的产业生态、市场生态、环境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家纺产业集群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创新实践,讨论了中国纺织产业升级转型的目标战略及路径。
  • 摘要:创新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本文界定了创新集群的概念、内涵、特征,回顾我国创新集群建设的探索性做法,分析其制约因素,指出当前我国应该从政府集群策动、促进创新网络机制的形成、培育中小型创新企业和建立创新集群服务体系等方面率先发力进行创新集群建设,为政府决策制定、产业发展、学研机构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现阶段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分析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现阶段需寻求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促进传统产业推进新旧两类产业的良性互动.从产业升级实践出发,通过对无锡惠山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探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的路径.基于我国产业发展背景,本文认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一不可。寻求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促进传统产业推进新旧两类产业的良性互动,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维护国家产业和经济安全有重大意义。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区域范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企业以集聚的形式形成产业集群,将生产要素、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地域上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共享设备和资源,更好地发挥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联动效应。这种产业布局的新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可以将内容上相互关联的产业集聚在一起,减少物流成本和议价成本;二是可以以园区的形式存在,可以减少政府的管理成本;三是园区内企业抱团发展,可以形成区域竞争力和产业品牌。
  • 摘要:加强集体学习,将有利于提升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基于学术界多数认为的产业集群的资源观,本文以浙江典型产业集群中143家集群企业为样本的统计检查证实了动态能力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集体学习对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但不同集体学习途径对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集群性动态能力在两者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
  • 摘要:产业集群升级问题日益成为理论研究与区域产业实践热点.在中国特色的发展条件下,集群升级中的政府作用发挥问题则是重点与难点.由于转型期间政府在产业引导、公共管理与创新服务等方面起到独特作用,因而需要进一步研究政府认知视角下的中国集群升级实践.广东专业镇是科技部门引导镇域专业化特色产业走创新驱动道路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具有广东特色的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科技部门以独特的政府视角推动广东镇域特色产业实现集群升级,即实现专业镇转型升级.本文从各专业镇基层党政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以全省性的专业镇问卷调查为基础,研究分析政府认知视角下的专业镇转型升级实践,关注专业镇工作在区域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基层所认同的开展专业镇工作的方式以及如何体现专业镇工作特色,了解专业镇相关主体获取知识的学习途径,分析基层对专业镇发展问题的思考,探讨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以及企业创新引导的主要方向,以及专业镇政策诉求特征.研究显示,政府在提供企业公共服务,创造基层良好的创新环境,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可操作性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在转型升级认识、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进而本文提出需要重点关注政府行为主体在公共服务、政绩展现、权力加强、资源匹配以及动态演变的能动特征,充分发挥政府在集群升级合作行动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