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07-07-14

主办单位:中国会计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安然事件爆发以后,表外负债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但由于表外负债自身存在的确认难、计量和披露难,使得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对公司表外负债的研究一直都处于零散和浅显的状态,相当于表内负债而言,可以说是处于一片空白。现实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对这些表外负债不进行研究,难免将会出现更多的安然悲剧.本文拟针对表外负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确认,通过问卷调查找出目前表外负债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表外负债的治理措施,
  • 摘要: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将企业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正式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并于2007年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率先实施.未来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我国企业中能否有效的实施,取决于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特殊业务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和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遵循.由此,指导企业更新内部会计控制机制,构建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金融衍生工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会计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成为会计学术界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但目前上市公司实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金融衍生工具业务进行会计监控中存在会计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缺失、风险实时监控技术基础设施的落伍等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当务之急,应以金融工具系列会计准则导入为契机,借鉴G30《衍生性金融工具:实务与准则(Derivatives:Practices and Principles)》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衍生性金融工具操作与财务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Derivatives)》,遵循原则性与可操作性、强制性与引导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我国企业新会计准则架构下金融衍生工具内控制度,对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流程进行会计监控;搭建与世界同步的风险实时监控技术基础设施平台,杜绝第二个"中航油",提升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本文就如何构建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衍生工具内控规范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 摘要:2004年10月份COSO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发展到了风险管理阶段。内部控制是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重要领域,指引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最新成果是财政于2007年3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该系列规范的实施将大大促进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健全.该规范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等。内部控制的具体应用则需要企业根据内部控制规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实施.但是国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基本理论,对于内部控制的具体应用研究较少,尤其是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国外企业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本文通过对长安福特公司的内部控制研究,探讨企业材料采购和付款中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请购与审批控制、采购与验收控制、付款控制等经济业务的风险评估.通过总结该公司的经验和方法,为企业其他经济业务的风险评估提供借鉴,同时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南》的制定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选取先后在沪、深两地上市的电子电器制造业、信息技术业两大行业的公司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选取19个备选财务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两个行业不同时期的主成分综合指标函数,据此筛选出适合于评价上市公司不同时期财务绩效的主要指标。最后利用这些筛选出的指标以及确立的权重构造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相应地,财务监管构成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核心内容。作为国家出资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围绕"出资"来开展工作。然而,政策上的重视和理论上的研讨,并不一定意味着实践中的畅行无碍,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所属国有企业进行"投资-监管-收益"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难题。鉴于以往的研究大多只是从宏观层次和概念层面作出理论分析,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地调研,本文正是从这点出发,把调研对象确定为四川省省属国有企业,在我们的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中发现目前困扰国家出资人与企业的主要有财务权限的划分、国有产权代表职责权限与履行、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管理、国有企业风险投资监管等问题。因此,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并在调研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我们从省级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管这一问题入手来提出政策建议,即财务权限划分是当务之急,标准制定是关键;完善国有产权代表制度,职责履行是关键;积极开展不良资产管理责任认定及追究工作,减少和挽回国有资产损失;加强对国有企业风险投资业务的监管,堵住国有资产的巨额流失.
  • 摘要:起步于1980年代的行为财务学被誉为财务学领域里的"显学"。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其深入研究才刚刚起步,迄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秉持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对目前行为财务学的学科定位、理论基础、应用范围及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若干思考,以此避免行为财务学的研究陷入昙花一现的热情和工具论窠臼.
  • 摘要:会计国际协调包括形式协调和实质协调两个方面,本文以会计形式协调度量为研究内容,在对国内外有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度量方法的不足和中国会计准则的特点。提出了采用配比法和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会计形式协调度量的新方法和具体思路,在对比点、度量方法的选择、度量的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方法论和方法方面创新性的建议。
  •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指标化、计量化无疑是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的难点。也是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突破点。本文尝试将会计信息质量视为一种商品,建立微观经济学的模型来解构会计信息质量,描述具有不同质量的会计信息的需求与供给,力求探索一条研究会计信息质量计量化的有效途径。
  • 摘要:在美国等发达股票市场中,会计盈余信息的主要功能是定价,但是在政府管制严格的中国股票市场中,会计盈余信息的首要功能是"选拔"。本文对中国证监会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博弈构建了数学模型,提出了"会计盈余信息选拔的不可能定理":如果以下两个条件存在--(1)监管部门设定选拔标准有一个上限,或(2)上市公司通过合法或非法方式虚报盈余的"虚报成本系数"较小,那么单纯依靠会计盈余信息将无法选拔出理想的目标公司.由此得到的可能的理论深化是:度量标准应当与契约形式相配合,如果制度环境本身限制了会计盈余信息作为度量标准的使用,那么改善的要点。不应该集中于会计盈余信息本身,而应该在于博弈制度安排的调整.本文同时也为新会计准则执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 摘要: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实施差别报告制度的重要措施之一,而界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是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世界范围内中小企业界定以及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考察,分析了中小企业界定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就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界定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大多数都是从管理角度来划分的,而从会计角度来划分主要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需要.不具有公众责任或者利益的公司是中小企业划分的定性标准之一,而从企业规模上来看,规模比较小是中小企业划分的定量标准之一。对于中小企业的划分,可以选择一种标准进行,也可以两种标准相结合,这取决于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准则规范的要求。 在我国,对小企业的会计制度是对应于大、中型企业的。而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也是当务之急.
  • 摘要:自IASC改组为IASB以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明显加快。2006年,我国发布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作为积极推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力量,欧盟从内部会计协调到采纳国际会计准则并积极推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所经历的战略转变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对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其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显然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回顾了欧盟从侧重内部会计协调向积极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战略转变,系统追踪了欧盟2000年以来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艰苦历程,重点分析了欧盟所采取的核心举措及其重要作用和意义。
  • 摘要:会计学是一门具有自身专属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学科,它是社会科学体系中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会计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学术规范建设与应用应作为会计科学体系的一个专门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文中以简要回溯中西方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的历史及现状为基础,评析了我国学界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提出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运用应当以推动会计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建设作为基本目标。
  • 摘要: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受制于社会经济中的既定制度安排,根据制度对会计信息的规制方式不同,规范会计信息生产的制度安排可以分为规范性制度和惩罚性制度两种类型,两类制度安排分别决定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成本和剩余损失成本,并由此决定特定的会计诚信水平.通过建立会计信息生产的模型,文章论证了两种制度对会计诚信决定的具体作用机理及相互影响关系,为我国相关制度制订提供了可资的借鉴。
  • 摘要: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不能没有经济学的支援,特别是劳动力产权理论的支援.在劳动力产权的权利结构中,不仅存在着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还存在着劳动力发展权.因此,劳动力产权的交易过程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劳动力外部市场上,劳动力表现为商品的性质,在内部市场上,劳动力表现为资本的特性。本文采用产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源会计的产权归属问题进行了回答。
  • 摘要:社会公正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产生和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深受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和发展观的影响,偏重经济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和生态效率,必须进行变革和创新.随着经济形态从"工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以及企业从"经济人"转变为"社会生态经济人",财务会计也应从旨在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有关资源配置方面有用信息的"经营会计",转变为旨在反映企业内外所有利益相关者权益,以达到对经营成果公平分配的"权益会计"。财务会计应通过对基于"泛资本"的产权价值运动的反映和控制,为所有产权主体提供有关其权益实现和保障情况的信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公正。
  • 摘要:在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进程中,政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理智的冷漠"让诸多学者深感困惑.本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通过会计准则变迁理论的发展演进,发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总是会计准则变迁的重要推力。然而在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进程中,政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理智的冷漠"让诸多学者深感困惑.游说对美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影响进一步证明游说活动是利益各方进行准则博弈的重要途径,会计准则的变迁是一种动态的演化博弈,它不同于博弈论将重点放在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上,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均衡。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实际就是利益各方实现动态均衡的过程.基于游说在我国的现状,本文探究了我国会计准则变迁过程中游说力度缺乏的内在因素。认为在我国会计准则变迁过程中,会计准则未能彰显其经济后果;注册会计师的"合谋"行为;法律和法规的滞后;政治制度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产权制度的效率导向等因素是游说动因不足的根源所在。提出应加大与游说相关的直接利益,从而强化利益相关者对准则制定的游说力度,才能制定出高质量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
  • 摘要: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从人名账户思想、物名账户思想、损益账户思想、资本账户思想、账户平衡思想等主要方面展现了它的成长轨迹.大约在1211年佛罗伦萨银行帐簿使人名帐户思想具有了复式特征;1296年至1305年间佛罗伦萨菲尼兄弟商店帐簿使物名账户思想具有了复式特征;1340年热那亚市政厅总帐通过增设损益账户使账簿体系具有了部分平衡思想;1406年至1434年间威尼斯多纳多索兰佐兄弟商店帐簿通过增设资本账户使账簿体系具有了全面平衡思想,并终于在1430年至1482年间通过安德烈亚·巴尔巴里戈父子商店帐簿达到了它相对成熟的阶段。接着以贝内代托·科特鲁依、卢卡·巴乔利等为代表的会计学者对当时簿记思想的较好总结,有力地促进了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的理论化。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巴乔利及其他意大利会计学者的会计思想在世界范围被广泛传播,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会计思想的发展。 从人名账户思想、物名账户思想、损益账户思想、资本账户思想以及账户平衡思想等主要方面研究复式簿记及其思想是会计学界的通行做法。然而笔者没有发现从这几个方面对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进行研究的成果,弥补这方面研究的薄弱正是本文的最大创新之处.在此之前,笔者曾运用类似方法研究了中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的发展及其原因,研究成果受到了有关专家肯定,并应邀相继参加了2005年、2006年中国会计学会学术年会。
  • 摘要:会计职业判断是伴随着权责发生制的产生而出现的。从会计产生的那一刻起,会计职业判断就存在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和多变,不确定性的增加导致对会计事项判断难度的不断增大,这使会计职业判断成为每位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39项会计准则,并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会计准则包括1个基本会计准则及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与旧会计标准相比,新会计准则填补了不少会计规范的空白,但与此同时,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实务界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对会计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新准则并没有给定职业判断的标准,难以对职业判断的绩效即结果与标准相符合的程度做出评价,因此,如何建立会计职业判断绩效评价指标对会计职业判断绩效进行评价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会计职业判断绩效的三个影响因素: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环境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分析这三个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会计职业判断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模型的构建引入了模糊综合评判,从而对具有模糊性的事物做出尽可能精确的结论.最后,本文通过一个实例分析来验证了会计职业判断绩效模型的可行性。 本文构建了一个崭新的会计职业判断绩效评价模型,解决了评价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绩效的问题,为会计职业判断绩效评价提供了科学和定量的方法,给我国有关管理部门对会计人员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 摘要:财务报告是对企业经营信息的披露.目前在我国已经出现许多种类的财务报告呈报格式,尤其是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在契约论、有效市场理论、标准化理论和生产社会化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包括XBRL在内的财务报告呈报格式的应用环境.在比较了文本格式、数据库格式与XBRL格式之后,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类机构:上市公司、小企业、集团企业与慈善机构,在四种机构环境下选择不同格式的财务报告.最终提出了发展XBRL应该考虑到组织形式,只有选择适合的组织形式才能保证XBRL的顺利发展的结论.
  •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出来,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迫在眉睫.据统计,目前环境污染物约有80%来自企业.所以,当前我国应当加强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管理,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鼓励企业自主披露环境相关信息,要求企业积极推行环境会计、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综观国内外环境会计发展进程和现状,日本环境会计的发展尽管起步较晚,但现在却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引进和学习环境会计的榜样. 本文将着重研究日本企业环境会计准则在中国的适用性。论文在介绍日本《环境会计指南2005》的基础上,研究其在我国钢铁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适用性的实证研究,并提出发展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建议。
  • 摘要:由于我国所处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与国外不同,因此决定了我国政府审计必然有自己的特色.本文说明了我国政府审计应处理好与国际审计、与政府和人大等部门以及与被审计单位等十大关系。这些关系中,体现了我国政府审计的特色。
  • 摘要:会计师事务所是以提供鉴证服务为主的中介组织,同样面临着激烈的行业竞争,为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降低事务所运营的成本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然而理论上,与企事业单位成本控制方式研究成果颇丰相比,直接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控制方式的研究却显得凤毛麟角.现实中,事务所采用的审计成本控制方式千差万别,实施起来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构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控制方式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尝试性的理论探索.
  • 摘要: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之后,企业的会计实务面临较大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会计管制也必然相应地更新.但从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管制历史来看,虽经历了强制性披露到自愿性披露的过程,以期提高财务预测信息的质量和数量,而结果却是并不理想。因此,在实施新准则这个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管制提高财务预测信息的质量,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论题。本文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司法管制、公共管制和自律性管制这三个层次管制的特点。认为目前司法管制门槛过高、法律阻吓不充分是导致当前财务预测信息管制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公共管制效率不高、自律性管制力度太弱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为加强对财务预测信息的管制,我们应当结合财务预测信息的特点。不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民事责任方面的法规建设,加强财务预测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明确各层次管制主体的责任,充分发挥各层次管制的制度优势,努力提高各层次管制的协调性。
  • 摘要:目前,多数美国上市公司并行着两套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标准:COSO框架(萨班斯法案)与ISO9001:2000.比较了萨班斯法案与ISO9001:2000的各项条款,认为二者在许多章节上有对应关系,或者在法律精神上有类似的应用;进一步通过比较发现ISO9001:2000几乎对主要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容都实施了控制。COSO框架是公认的内部控制标准,比较了该框架五个组成部分与ISO9001:2000的关系,得出了与萨班斯法案类似的结论.企业风险管理是COSO框架的发展方向,本文以ISO9001:2000中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方法为基础,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的风险评估模型。 结论:将内部控制法规、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整合为统一的内部控制平台,对于企业降低内部控制成本、提高内部控制效率,降低合规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相对绩效评价是在委托代理框架下基于多代理人情形的一种特殊的激励机制,本文就其不足提出基于综合绩效指数的相对绩效评价这一新视角.我们首先将相对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从参照系、绩效形式以及组成三个角度实务化,并基于因子分析的方式构建了企业经理人的绩效指标体系及相应的综合绩效指数,最后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1999~2004的年报数据对我们的基于综合绩效指数的相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相对绩效评价在处于同一地区、同一产业、同一规模下的企业间广泛存在,而且相对于本企业的历史绩效,本企业经理人的报酬仍然呈现出一定的比较效应,而通过对绩效报酬与相对绩效评价的结合考虑,证明中国上市公司行业方面不存在严重的运气报酬(pay for luck)。
  • 摘要:作为对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深化,经理管理防御对于解释企业经理人员管理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虽然与以往代理文献所强调的动机有所不同,但影响一样广泛,同样会产生代理成本.本文在对该领域重要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企业经理管理防御内涵进行了扩展,将公司价值分为债权人利益、股东利益和经理人利益三部分,以股东对经理人的解聘权和公司破产条件为约束,通过建立二期动态模型说明不同经理管理防御程度下公司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得出防御动机不仅损害债权人和股东利益,还会对公司价值造成减损的结论。
  • 摘要:供应商资本(商业信用)能成为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构成要素吗?这是一个尚未引起学界重视的问题。本文用上市公司数据得到了供应商资本在我国某些行业中已被长期化使用的初步证据,证明制度背景的确影响了西方财务学体系在我国的应用,将供应商资本作为营运资本要素已不符合所有企业的实践需要,故应将供应商资本确认为我国某些行业企业的资本结构要素。之后本文在代理理论分析框架中解释了供应商资本的代理成本. 虽然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利用对供应商的应付账款进行筹资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但西方几十年来已比较完善的资本结构理论从未将供应商资本视为资本结构构成要素。本文的一点。可能的贡献在于试图将我国社会中的一个普遍存在、且无法用西方资本结构理论解释的现象上升到资本结构概念层次,尝试在中国制度背景下将资本结构概念中国化,并考虑到了①西方财务学理论体系中相关组成部分的结构关系;②论题是否有悖于一些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或概念;③如何吸收现有资本结构理论的精华,在其框架中进行合理解释.
  • 摘要:本文对中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进行分析,研究了董事会功能、第一大股东行为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独立董事规模、财会专业背景独立董事比例、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管薪酬对自愿性信息披露产生正向影响;董事会越稳定,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股权集中度越高,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越低.建议通过董事会建设,制衡大股东的控制权,提高信息透明度。
  • 摘要:本文以我国2002年底前完成民营化的民营上市公司,及以行业规模为基准配对的国有上市公司,2003-2005年的经验数据为样本,从产权理论的角度出发,实证分析了地区市场化程度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投资的差异化影响。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越高,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无形资产投资反而越少,但其中的动机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差异主要归因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产权的安排不同。基于此,本文还研究了不同类型企业无形资产投资的经济后果。结果表明,民营企业有动机将企业作好,因此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考虑的无形资产投资,必然会提高企业的价值,但市场化程度对企业价值没有影响;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地方政府除非为了实现政治目标,否则没有动机将企业作好,因此出于实现政治目标考虑的无形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无关,但市场化程度与企业价值正相关,政府干预对企业价值的负面效应强于其正面效应。
  • 摘要:反倾销预警是反倾销会计的主要内容之一。近来,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作为世界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建立美国对华反倾销预警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1981-2005年的历史数据,根据时差相关分析法确定美国对华反倾销预警警兆指标及其先导长度,再通过预警效果检验,建立美国对华反倾销预警模型。该模型对我国政府及有关企业制订和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摘要:已有的文献研究表明,产品市场竞争可以降低经理人的"懈怠",内部公司治理可以约束经理人的"败德"行为,但有关产品市场竞争与内部公司治理共同作用于企业过度投资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2001-2005年沪深278家工业类上市公司的1390个公司年度为样本,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与内部公司治理在抑制企业过度投资中的相互作用。本文的研究有以下发现:上市公司的投资与现金流高度敏感,有784个公司-年度投资不足,606个公司-年度过度投资;董事会治理越好的公司,过度投资程度越低,但在未考虑产品市场竞争的影响时由董事会治理和股权治理构成的内部公司治理机制却无助于抑制企业过度投资;产品市场竞争与内部公司治理机制之间互为补充地作用于企业过度投资:竞争越是激烈的行业,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的改善对于降低企业过度投资的边际效率越高。
  • 摘要:在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一般很少出现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现象,而我国上市公司却频繁变更募集资金投向。这不仅影响到证券市场的资金合理配置,妨碍证券市场的规范运作;而且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自身的信誉和形象,将对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本文运用调查问卷分析和博弈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行为的内在动机.针对调查问卷的分析表明,上市公司的特殊融资动机是导致其日后变更投向的首要原因,如无偿占用资金、改善其资本结构、提高知名度等;投资决策和程序不科学、对投资项目缺乏充分论证也是造成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重要原因;对当前严格的募集资金发行审批制度的规避以及控股股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是导致上市公司编造虚假投资项目的动机之一。通过一个监管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分析,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行为选择取决于其违规时的期望收益是否大于不违规时的期望收益。要改善我国上市公司频繁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状况,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是必要的,但是,更应注重整体监管制度环境的配套,强调监管制度的有效设计和有力实施.为此,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我国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问题的几点政策建议。
  • 摘要:许多研究发现不同的公司实施的网络财务报告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那么,这些不同的网络财务报告程度到底会产生怎样的经济后果呢?目前尚无这方面的实证证据。本文旨在通过中国经验证据,来考察网络财务报告对公司资本成本的影响。本文发现资本成本和网络财务报告程度之间显著负相关。这个发现不仅可以弥补现行这类实证研究的空白,而且表明信息管制部门增加信息披露要求,要求上市公司更高的信息披露水平,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可以缓和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公司的筹资成本.
  • 摘要:日本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简称ASBJ)在2005年12月份先后公布了《关于资产负债表净资产部分列示的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简称净资产准则)、和《关于股东资本等变动表的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简称变动表准则)。此前,日本关于净资产部分的区分及列示方法,是由企业会计审议会制定的《企业会计原则》和《合并财务报表原则》来规定,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上项目被区分为资产、负债、少数股东权益、和资本四个部分.新公布的净资产准则改变了净资产部分的概念和区分列示方法,以"净资产"概念取代了以前的"资本"概念,取消了原合并资产负债表上负债和资本之间的表示少数股东权益的中间部分,将净资产部分首先区分为"股东资本"与股东资本以外各项目,对"股东资本"项目的区分保持了《企业会计原则》原资本部分的区分方法,"估值与折算差额等"、"新股预约权"、"少数股东权益"项目都作为股东资本以外各项目列示.变动表准则引入了"股东资本等变动表",废除了原来的合并公积金计算表,改变了原利润表的结构,重新建立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股东资本等变动表中有关项目之间的整合关系。日本的这两项会计准则在概念使用方面更加彻底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而在对有关净资产部分信息内容的规定方面较强烈地体现了传统的收入费用观。
  • 摘要:会计准则执行的保障机制由强制实施制度的威慑机制、市场需求的激励机制,公司激励和会计监督机制、以及会计资源的支持机制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本文对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调查结果反映了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有效性程度及其存在的缺陷,通过对各种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作用力进行排序,解释了我国企业执行会计准则中出现的制度博弈行为。本研究对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提高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有所启示.
  • 摘要:在完全竞争和强式有效市场中,市场会自动进行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会计信息对资源的配置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更谈不上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生成进行管制了.但是,现实世界的市场具有不完全性,存在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以及影响非契约方的外部性,这就使会计信息对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在现实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中对同样的经济业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而会计政策始终左右着会计信息的生成,深深影响着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涉及到政府、现在以及潜在的投资者、企业管理当局、债权人、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体现出强烈的经济后果特征.因此,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管制是客观必要的。本文首先阐述了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管制的理论基础、美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管制机制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管制的市场效应,以期对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提供经验借鉴;接着追溯了15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管制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主要管制内容;再接着以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选择和债务重组收益确认的会计政策选择管制为研究对象,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管制具有强烈的市场效应;最后对15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管制的路径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对未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管制提供了参考方向。
  • 摘要:文章在分析SFAS157的主要理论(脱手价计量目标、市场参与者观、公允价值级次)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新准则体系的公允价值定义和计量指南,认为我国新准则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中隐含脱手价计量目标和公允价值级次理念.文章还分析了SFAS157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借鉴意义。
  • 摘要:循环经济即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从本质上来看,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其核心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其目标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发展,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环保思想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污染源的综合治理而不仅仅是污染末端的治理.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对传统环境会计目标、对象、要素、会计计量、信息披露、产品生产决策及业绩评价等提出了挑战.要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必须首先就循环经济会计原则、准则、概念框架、生产决策理论方法与业绩评价体系展开研究。
  • 摘要:会计价值主要是指会计流程在成本约束下满足信息用户信息需求的能力和程度,即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价值是会计的核心价值。评价会计核心价值需要运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数量标准和会计信息供给成本三类指标。按照评价标准现阶段会计存在价值危机的风险,表现在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足、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差、会计信息披露滞后以及会计信息供应的高成本等方面.从会计流程考察,会计价值危机风险主要在于现有会计流程不是用户需求导向的会计流程、现有会计流程柔性不足、现有会计流程控制权配置不当、现有会计流程中非增值作业比例过高和现有会计流程的流转时间过长。因此要避免会计价值危机的出现,需对现有会计流程进行全方位优化,包括在会计流程中植入"为用户生产有用信息"的价值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做现有会计流程不能做的事情以及对现有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会计流程控制权配置做出合理的调整和再配置.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定义了会计价值、会计核心价值、会计价值危机等概念,界定了广义的会计流程和狭义的会计流程,并通过对会计流程的诊断分析了现阶段会计价值危机风险的原因,提出需要通过会计流程价值观的培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会计流程控制权配置三个维度优化会计流程以避免会计价值危机.
  • 摘要:合并商誉一直是会计界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以企业资源基础论对合并商誉的本质进行解释,先从无交易费用的理想情况着手建立模型并逐渐放松假设,考虑各种情况下合并商誉的含义以及出现合并负商誉的条件,最后对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提出一些建议。本文认为,合并正商誉的实质是被并购企业的异质性资源加入并购企业为其带来的商誉增值,合并负商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被并企业本身的价值因素而非交易费用。当被并企业的持续经营价值大于清算价值时,合并负商誉与企业本身的价值因素更相关;反之则与交易费用、清算成本更相关。
  •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无形资产对经济活动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是企业竞争力的标志,对于上市公司更是如此.本文通过对中国和美国三个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抽样,考察无形资产的比重、结构及相关信息,探索两国在无形资产会计问题上的差距所在,进而促进和推动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研究。
  • 摘要:传统会计是建立在物力资本产权基础上的会计体系,在漫长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的经济重要性显著提高,由此引发的确立人力资本产权的要求也愈加强烈.本文从探讨物权与人权的一般意义入手,将传统会计界定为物权会计并揭示其特点。进而提出将传统物权视为人权的一种,再延伸到人力资本产权,构成完整的人权,在此基础上界定人权会计的概念并构架其基本内容,最后分析从物权会计提升为人权会计的理由。
  • 摘要:"中航油"等企业金融衍生工具操作不当引发的破产案例,引发我国会计学术界对金融工具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估值模型的构建和模型风险防范的公允价值核心技术研讨,虽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已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估值模型应用体系和交易市场信息数据的传输、存储的应用规范,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尚属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导入阶段,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公允价值的来源、估值模型的构建与模型风险的防范、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验证及公允价值获取的难易程度将是金融工具系列会计准则实施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就如何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企业金融衍生工具公允价值的估值模型的构建、估值模型的验证及模型风险的防范问题、公允价值数据库的构建及其系统安全防护等问题提出对策,以期完善我国企业金融衍生工具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体系及风险监控体系,保证金融工具系列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
  •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和分析我国企业会计人员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认识和实践,发现:(1)目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作为一种理念已经获得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高度认同;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行动远远落后于其思想认识;(2)企业会计人员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认识较为一致,但是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和披露内容的认识和实践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3)企业会计人员个人及所在企业的背景会影响其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认识和实践.本文还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改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建议。
  • 摘要:本文对日本企业会计信息的治理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日本法律制度所规定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的各项法律、会计体制与事务上的对应等进行了阐述。
  • 摘要:审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深入研究,审计本质、审计的基本内涵被清楚、深刻的揭示出来,才能使得人们对审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功能准确定位,不会把审计推至与自身性质、功能均不相称的位置,从而避免审计实践的盲目性、无序性。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我国审计模式正在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发展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理论也存在演变的问题。本文以国内外审计理论框架研究成果为基础,探讨当前我国审计环境下审计理论框架的重构问题,以期更好地指导审计实践.论文提出了信息认证是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新观点。以逻辑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历史的角度和逻辑的角度,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全面论证了的审计理论框架的基本内容。我们认为审计理论框架由:逻辑起点。--信息认证、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基本概念和审计准则等要素组成。我们希望这篇论文对我国的审计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 摘要:政府绩效审计源自于降低政府治理中隐性代理成本的需要,其发展动力来自于基础性政府治理机制的完善;绩效管理则是联结政府治理和绩效审计的中间环节,实施绩效管理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保证政府部门绩效的改进,还增强了绩效审计的"可审性",从而能够消除绩效审计技术层面的发展障碍. 由于我国政府的绩效管理责任未在法律上得到明确、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功能偏弱、政府财政透明度偏低等治理问题,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外部推动力明显不足。除了面临上述体制上的困境,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还受制于绩效评价标准的缺乏等技术上"瓶颈",而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审计机关审计方法上的落后,而在于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特别是预算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政府治理和绩效管理上的不利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限制了我国政府审计向绩效审计主导型政府审计的转型。因此,绩效审计的发展需要完善基础性政府治理结构和绩效管理制度,并同建设民主政府、法治政府和效益政府的社会系统工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 摘要:由于XBRL财务报告具有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开发和利用的优势,正在得到快速发展。而另一方面,由于XBRL财务报告的结构特点。又具有信息的完整可靠性、分类标准及标签是否正确使用等新的应用风险.运用信息技术对XBRL财务报告进行审计鉴证,给信息使用者提交带有鉴证信息和安全可靠措施的XBRL财务报告,是XBRL能够成功推广应用的前提.会计师事务所或第三方认证机构可以运用可扩展的验证报告语言(XARL)给出XBRL财务报告的审计验证报告.随着XBRL应用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环境下的审计鉴证业务将不断扩大,技术手段将不断创新,网络在线审计、持续审计有望实现,对审计师的知识更新和掌握信息技术的要求更高。
  •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公众对公司财务报告审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审计风险不断加大.持续经营能力审计判断贯穿审计判断的始终,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的核心.持续经营能力审计判断方法的研究对提高我国审计职业判断水平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相关材料,利用数学和统计分析方法,尝试提出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审计判断新方法。指出研究中尚需改进的地方,进而发现后续发展的空间。
  • 摘要: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公司治理,并逐步成为治理主体,对重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在充分考虑我国现代公司治理状况,借鉴国外成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三维空间分析现代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层次化属性,构建了人力资本参与的层次化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对这一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优化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治理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风靡于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卷入这场"独立董事革命"之中.从历史的角度看,独立董事源于20世纪初现代公司制度的深刻变化,即公司股权的高度分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分离.股权的高度分散导致股东难以对公司的管理层(职业经理层)进行直接有效的监督;两权分离和所有者监督的弱化容易导致公司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损害股东的利益。最初人们寄希望于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外部约束机制来有效的抑制"内部人"的道德风险.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欧美国家出现的大公司陆续倒闭以及公司损害股东和社会利益的事件表明,仅仅依靠外部市场机制还不足以对"内部人"进行有效约束.在这样的背景下,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制衡执行董事和管理层的有效措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采纳.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可谓层出不穷,归纳起来主要有: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背景、作用和目的,独立董事的性质和特征,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绩效、股票价格、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独立董事制度的缺陷和障碍等等。由于研究的视角、参照系、方法不同,不同的学者得出的结论也大不相同。本文主要就独立董事制度的基本问题和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厘清,并在此基础上作简单的评价,以期为独立董事制度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
  • 摘要: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在企业报告改进及证券市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已成共识,各方普遍认为企业报告的改进与发展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研究者大多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得投资者信息需求的信息,他们的发现对推动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规则与企业报告改革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考虑到问卷调查的不足,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巨潮资讯网站"股民呼叫中心"栏目公布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提问进行分析,这些提问充分代表了公众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对该栏目公布的1353份投资者提问进行统计发现:中国证券市场的公众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等公司内生的能够影响企业价值进而影响到股票价格的信息非常关注,从信息需求的时间维度来划分投资者更重视未来导向的前瞻性信息,并且对上市公司的重要非财务指标有较大需求.在回顾我国信息披露规范的最新进展后,本文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现行信息披露规范基本能够满足投资者信息需求,上市公司应从通过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来满足投资者需要.
  • 摘要: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即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包括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流通提供平台的柜台市场(三板市场)建设的问题。如何建立中国的柜台市场,可以借鉴美国OTC市场的经验,在柜台市场交易中引入做市商制度。本文在分析做市商制度交易主体交易成本种类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投资者交易成本和做市商交易成本.针对投资者交易成本,从柜台市场中股票的供求均衡度新视角探求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必要性,再从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增进社会福利的角度诠释了引入竞争性做市商的重要性。针对做市商交易成本中的存货成本,修订了Stoll存货模型,除了Stoll存货模型中提到的四个影响存货成本:①做市商的初始财富;②做市商的风险偏好;③做市商的存货头寸;④股票的成交金额,文中增加了另外两个影响因素:①存货的管理成本;②做市商因资金规模有限失去交易机会的损失,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做市商存货的总成本和最佳存货价值公式。针对做市商交易成本中的信息成本,分析了Glosten-Milgrom模型,克服了该模型中竞争性做市商的假设,从做市商买卖报价和不同交易者信息源角度,提出了交易决策结构树模型,分析了做市商买卖报价的调整方式,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
  • 摘要:本文以2002-2005年获得非标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上市公司各年度银行贷款占资产总额比例以及贷款的自然对数作为银行贷款决策的替代变量,考察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对银行贷款决策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民营上市公司在持续经营不确定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决策更加严格,而国有上市公司没有因此受到明显影响,但持续经营不确定的国有上市公司债务违约现象却比该类民营上市公司更严重.上述发现说明,政治关系以及政府干预影响了银行向国有上市公司的贷款决策.
  • 摘要:本研究按照1996国际清算银行(BIS)颁布的新资本适足率规范,以中国证券公司实际自营投资组合为样本,采用基于VaR的内部模型法估算各证券公司自营投资的市场风险和应计提资本,并以之检验中国证券公司新老资本监管制度的有效性。实证结果显示:改革后的2006版资本监管制度比老制度有所改善,但对风险的反映不如内部模型法准确,中国监管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内部模型法。因主要品种风险折扣比率设置偏低,新制度平均低估证券公司自营风险29%,建议监管规则调整上海180指数股票、st类股票、基金投资、企业债、可转债等品种的风险折扣比率分别为10%、10%、9%、2%、4%。 证券公司资本充足性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其净资本覆盖所有风险,降低证券公司破产的可能性。新制度要求对各项业务计算风险准备,净资本应覆盖所有业务风险准备之和,反映了这一原则.但是,对于自营业务风险准备金的计提不够充分,仅要求超过制度规定投资比例的自营证券计算100%的风险准备,未考虑持仓证券的现存风险.这使得净资本不能有效覆盖证券公司最重大的一项风险--自营业务风险.较为合理的规定是,自营业务的风险准备金等于净资本计算规则中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调整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