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十二次全国畜牧业经济高峰论坛
第十二次全国畜牧业经济高峰论坛

第十二次全国畜牧业经济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新疆阜康
  • 出版时间: 2013-08-13

主办单位: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二次全国畜牧业经济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动物食品安全问题触目惊心,根本方式是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而转变方式的核心是实施健康养殖,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粮食不足,水资源匿乏,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多,健康养殖符合我国的畜牧业发展战略。健康养殖应创建生态型集约化的绿色养殖方法以食品安全为红线,以资源限量为底线,以生态环保为主线,以规模养殖为专线,以农民收入为增线,以后补政策为绿线,以体系建设为基线,做优做强现代化生态型集约化优质高效畜牧业。
  • 摘要:在蒙古国,传统游牧草原畜牧业完好地保存着并向前发展,但是也面临自然、价格、政策和技术等多重风险.本文利用蒙古国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对牧户类型、贫困水平、畜群规模、载畜量等展开分析.整体上,西部和杭爱区域的各省牲畜数量明显占有重要地位,多数牧户愿意保持传统经营方式并增加牲畜头数来提高收入,不愿意发展集约化畜牧业,如何改善草地利用情况和种植人工草地等方面,蒙古国牧户还没有意识和行动.公社在社会保障中拥有独特的功能而随着该体制的瓦解,其对社会和畜牧业部门提供的服务随之消失,即社区层面管理完全消失.
  • 摘要:本文利用1961-2010年FAO数据,从畜禽出栏数量、畜产品产量、肉类结构和畜禽生产能力指标等方面分析了近50年来世界畜牧业生产发展变化情况,并分析世界畜产品消费特点和趋势;同时比较世界主要畜牧业国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消费方面的特点与差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世界畜牧业发展趋势和前景.指出畜牧业生产向大规模专门化商品生产体系转变,畜牧业经营向产供销一体化的方式转变,畜牧业发展向有机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发展向低碳生态畜牧业方向转变,畜牧业发展理念向更加注重动物福利转变。
  • 摘要:蒙古高原草原生态的恶化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研究,与草原畜牧业中的五畜结构的平衡与否有很大关系.由于笔者的专业所限,在这里不能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进行论证,也不能用实验的手段直接证明草原生态与五畜结构之间相关关系的情况下,试图从文献记载和现有统计资料的对比分析中探讨这一问题,目的就是想提出一个问题,供学界讨论,同时也意在引起相关决策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所谓现代化的品种改良等干预措施出现之前,经典五畜结构是由它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还是由人们的需要决定的?两个因素都起作用,但自然地理条件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因为,出于人们需要的五畜结构也必须是根据其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来进行调节,否则他们各方面的需要也将难以得到满足。所以说,五畜结构一旦遭到破坏,草原生态平衡也必然遭到破坏。内蒙古草原生态的好坏程度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同时马等大畜头数也是由东向西逐渐减少。二者这种惊人的一致性,应该不是偶然的,必须指出的是,合理的五畜结构对草原生态平衡的意义应该以载畜量不超过草牧场承载力为前提。在载畜量大大超过草原承载力的情况下,再合理的五畜结构也解决不了草原生态的持续恶化的问题。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在干旱、半干旱的蒙古高原的草原地区,控制载畜量的同时,配以合理的五畜结构,才能改善和优化草原生态。草原产草量从东到西逐渐递减,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也是逐渐递减;而马群数量也是由东到西逐渐递减,从80年代到现在逐渐递减。这四个"递减"为什么如此的一致?是不是在说明:马群为草原生态平衡所绝对需要,以马群为核心的经典五畜结构为草原生态平衡所绝对需要,仍值得深思。
  • 摘要:现代草原畜牧业是以保障畜产品安全供给,增加牧民收入,保护草地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在自愿原则、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以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通过联户、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制等组织管理模式,牧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本文在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率先归纳提炼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定义和特征.通过实地调查牧户样本数据的整理分析,明确了现代草原畜牧业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向,包括由生产资料"传统型"向"传统与现代结合型"发展,由劳动力"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知识型"发展,由经营组织"个体单一型"向"联户合作型"发展,由草地利用"无控制型"向"控制型"发展,由畜产品流通"单一型"向"多元型"发展。
  • 摘要:草原生态建设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是事关草原生态建设持续有效性、缓解"三牧"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谐新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研究命题.本文以正在实施的草原生态建设为实践背景,提出目前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有: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资金不足、补偿标准单一、补偿期限短、短期内增加牧户生产成本、农牧民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等.通过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完善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法律机制,合理确定补贴标准和期限,建立草原生态建设补偿长期投融资机制,完善创新草原产权制度,健全草原生态建设补偿组织管理体系,实施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产业转型战略.
  • 摘要:牛群品质差,结构不合理,奶牛良种率低牛群品种良莠不齐,有些养殖户饲养的奶牛甚至是在20世纪80年代"黄改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杂交牛,优质奶牛少,良种覆盖率低,奶牛单产水平不到5吨,未能发挥出奶牛养殖高产、高效的特点牛群结构不合理牛群结构不合理,成母牛未达到60%,产奶牛占成母牛比例不足80%,鲜奶产量低等都是制约因素,改善措施包括创新奶牛品种,加快良种化进程,完善场内系谱档案,科学选种选配,提高繁殖率,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规范化饲养管理,深化饲草资源开发与加工调制,普及全价混合日粮,贯彻"5个重要指标",强化科技支撑,搞好疾病防治,降低疫病风险,严格消毒清洁生产,低碳养殖,保护环境等。
  • 摘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奶业养殖主体新旧更替及其变化节奏都会受到相关产业政策的影响或干预,我国也不例外.实践证明,我国的相关产业政策对奶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走势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正在改变着奶业养殖主体构成的变化及其资源配置结构.一、产业政策作用下的奶业养殖主体新旧更替,产业政策作用下的散户奶农退出与蜕变在我国奶业经济发展之初,乃至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散户奶农被作为奶业养殖的主要力量,政府也曾积极鼓动农民进入奶业,以增加奶牛饲养数量,增加农民收入.可以说,散户奶农对我国奶业的初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尤其在某些寡头企业初期发展时期,散户奶农的作用不可小视.
  • 摘要: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描述了我国奶农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特征,指出了我国奶农专业合作社与典范合作社在宗旨、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政府对未来奶农专业合作社的导向上要注重目标定位,组织界定和扶持程度这三个要点.我国各地奶业发展所具备的条件和所处的阶段不尽相同,奶农专业合作社建立的时间和创办形式会有所不同。政府在推进奶农专业合作社时,要因地制宜,不要盲目跟风。如果政府部门的干预扼杀了奶农专业合作社的自主性和生命力,最终奶农专业合作社将难以做到持续发展。对于奶牛养殖组织模式的何去何从,要给广大奶农以选择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我国搞奶农专业合作社的契机、规模、形式到底如何,搞奶农专业合作社的中国特色是什么,还需要在实践中观察和探索。整体提高奶农户的收益。通过自服务组织体系,提高养殖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奶业养殖和市场需求信息的传递速度,提高奶农户的生鲜奶质量及在市场上的认同程度,提高原奶生产的产量,从而提高奶农户的收益。
  • 摘要: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空间视角,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我国肉牛生产区域变动及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肉牛生产布局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逐步由非农就业机会较多的中原等区域向饲草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东北、西北、西南区转移.进一步对其成因的研究表明,资源条件、经济环境、技术因素、空间互动效应对肉牛生产区域集聚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技术、空间误差自相关性、农业劳动力数量、草地面积、粮食产量对我国肉牛生产区域集聚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非农就业机会对我国肉牛生产区域集聚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
  • 摘要:内蒙古牧区不断涌现的牧民专业合作,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区特色,是一种新型的经营组织,逐渐成为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趋势性潮流.在此分析了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运行机制以及共同化职能,对牧区专业合作社今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草原畜牧业只有遵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才能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的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畜牧业合作化经营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牧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经营和牧民增收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发展牧民合作社提出以下建议:正确引导。完善运行机制,加强扶持,畅通融资渠道,培养人才。提高经济效益。
  • 摘要:本文利用HP滤波法和X12季节调整法分析北京液态奶价格波动特征;运用基于VAR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方法,探析了北京奶业链价格的传导机理.研究发现北京液态奶价格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但波动幅度不大;生鲜乳收购价格、饲料价格是液态奶价格的重要先导;奶料价格比值指数走低,牛奶销售价格与生鲜奶收购价格比值指数稳定上扬,奶农生产积极性受挫.因此,本文从加强饲料行情与生产成本监控;建立与饲料价格、生鲜乳价格的联动机制;建立乳制品价格支持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北京乳制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对策建议.
  • 摘要:在全国肉牛存栏量明显减少,养殖效益下降,肉牛产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湖南肉牛产业不断升温,发展速度相对较快.2011年全省牛总存栏509.12万头,其中育肥牛存栏184.72万头,年出栏10头以上养牛户(场)养殖量占总量的32.67%,分别比2010年增长0.23%、2.10%和2.78%.为深入了解湖南肉牛产业的发展规律,总结成功的经营模式,扩大模式示范效应,促进全省肉牛产业发展,2012年4月,在湖南省畜牧水产局草食动物处的指导下,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涟源综合试验站对湖南省典型肉牛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对湖南典型企业经营经验进行总结.现代肉牛产业的主体是企业,经营模式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推广示范盈利性好的经营模式有助于现代肉牛产业建设。23家典型企业的经验,归纳为6种盈利性经营模式。即推广本交改良,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利用草山草坡放牧养殖,降低饲养成本;解决选牛、运牛、养牛技术问题,成功实现北繁南育;建设专业化养牛合作社,实现联盟化经营;开发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肉牛产业;深化肉牛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这6种经营模式符合湖南资源特点和企业发展实际,顺应市场需求,为企业赢得了成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
  • 摘要:本文在对肉羊规模经营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7-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肉羊规模经营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肉羊规模经营受到生产要素、技术进步、相关产业与政府行为的综合影响;资源禀赋和劳动力质量以及区域变量依然是影响肉羊规模化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践中发展区域差异化的肉羊规模经营,并从生产要素、技术进步和相关产业多角度促进肉羊规模经营的发展.
  • 摘要:我国肉羊产业的持续性发展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本文对我国肉羊产业投入产出的分析入手,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2004-2011年我国五个肉羊主产区的肉羊生产效率以及技术效率,分析了不同省区的效率差异以及各种投入要素对肉羊生产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肉羊养殖的技术效率总体上较高,东北、华北地区技术效率要比西部地区高.在不同投入要素对肉羊生产的贡献方面,仔畜费、饲料费、间接费用、人工成本的增加会提高肉羊生产效率,基础设施和兽药防疫体系建设还比较薄弱,对肉羊生产效率提高有负面作用.
  • 摘要:内蒙古是我国畜牧业大省区,有纯牧区畜牧业和农区及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并且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牲畜头数已占全区牲畜头数的70%.由此,内蒙古肉羊饲养地区分为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本文指的羊肉产品是农区、半农半牧区肉羊,不包括纯牧区肉羊.目前,虽然在内蒙古羊肉产业链上未发生过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农区、半农半牧区肉羊产业链上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促进肉羊产业健康发展和确保羊肉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建议,建立肉羊风险基金和保险制度,降低农民经营风险,大力扶持羊肉加工企业集团化、集群化发展,严格监督管理屠宰过程,避免羊肉在屠宰场遭受任何污染,加快提高肉羊饲养水平,生产安全的原料,发挥信息化对羊肉产量质量安全的作用,建设羊肉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羊肉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机制。
  •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生猪生产国,生猪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都远远领先于我国.通过美国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的定量分析,提炼出美国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和措施.研究结果发现,美国猪肉市场相对稳定,生猪生产和价格年度间表现较大的波动性而且年度内表现较大的季节波动性,美国生猪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都较高,猪肉的冻储量受其出口量的影响.最后指出,生猪生产和价格受市场和疫病的影响不可避免.借鉴美国生猪产业发展经验,提高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提升养殖水平降低养殖成本,能在一定程度上稀释市场波动的风险,促进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可以被我国借鉴的经验或启示包括美国猪肉市场稳定而生猪生产环节存在一定的波动,美国生猪生产高度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缓解了生猪的波动,美国生猪产业链条长有助于缓解生猪生产和价格波动,美国猪肉出口及冻储有效缓解其短期国内产销的矛盾。
  • 摘要:本文利用1994年6月-2010年9月的肉鸡产品价格及其相关数据,应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发现:活鸡、西装鸡、商品代肉雏、玉米和猪肉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变动关系;对于肉鸡产品价格而言,玉米、猪肉价格具有外生性,其波动对肉鸡产品价格有显著性影响;肉鸡产品价格之间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具有内生性;活鸡价格变动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加入世贸组织后,西装鸡价格和商品代肉雏价格下降明显.通过模拟检验,选择ARDL模型和ARIMA模型用于预测并进行评价,研究发现ARDL模型预测效果好于ARlMA模型,但ARIMA模型更便于预测.通过上述分析,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包括肉鸡产品价格及其相关价格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ARDL模型和ARIMA模型符合构建模型的基本假定,模型比较稳定,可以用于肉鸡产品价格的预测,总之,本文以供求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利用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肉鸡产品价格及其相关价格的内在关系,一定程度上发现了肉鸡产品价格变动规律,有利于指导肉鸡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 摘要:产业化经营对肉鸡养殖户收入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直接关系到肉鸡产业化经营链条的稳定性.本文利用1 153户肉鸡养殖户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加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对养殖户收入的影响.肉鸡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肉鸡产业化发展不仅提高了肉鸡产业的效率,而且因生产者、经营者的共同利益关系加强了肉鸡产业链参与主体的合作,更有利于实现生产、加工与流通的良性循环。通过产业化经营,我国肉鸡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并且,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肉鸡产业已经形成了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本文利用微观层面的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化经营对农户肉鸡养殖收入的影响,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两点:有合作社参与的产业经营模式在促进农户增收方面具显著的优势,"公司十农户"等没有合作社参与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
  • 摘要:本文以小反刍兽疫为例简要介绍了我国跨界动物疫病防控形势、防控举措和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家投入、加强战略储备等政策建议.针对不同地区的疫病流行特点和防控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防疫站点的设置、配置必需的人员和设备、提供经费、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质检领域的人才培训与交流,开展检验检疫技术培训,派出检验检疫专家赴周边国家对检验检疫工作进行指导、合作交流。
  • 摘要:本文对饲料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经营的动因和模式进行了分析,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为企业绩效指标,运用VAS价值增值法测算纵向一体化指数,对饲料行业上市公司2008-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企业纵向一体化指数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合现阶段饲料行业发展实际,从四个方面为各类饲料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中小企业应注重差异化竞争和成本控制,通过构建战略联盟推进纵向一体化经营,大型企业要凝聚人才、注重研发,以优势环节的专业化拉动整个链条的一体化,在纵向一体化实施过程中要创新内部管理,树立营销导向,注重协调发展。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对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畜牧业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建设现代畜牧业成为必然选择.大力加强现代畜牧业建设,推动畜牧产业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对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积极推进健康养殖,促进畜牧业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创新生产组织方式,促进畜禽养殖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健全疫病防治体系和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改善养殖设施,加强环境污染控制,扶持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流通和产品加工,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加强科技培训和教育,加强畜牧业法制建设。
  • 摘要:总体来看,目前牧民定居后续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还不能够有力支撑起牧民定居地区的长期发展需要.定居须定业,新疆牧民定居后续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应该放在发展现代畜牧业上.牧民定居后续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现代畜牧业,要落实该事业,必须加大畜牧产业基地建设,加大资金、物质和技术投入,加强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完善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大牲畜品种改良,将引进品种和品种改良相结合,实现规模生产,积极推进畜牧产业信息化,妥善处理畜牧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
  • 摘要:昌吉州是一个农牧结合的地区,现有国土面积7.3万平方千米,其中可利用草原6 718万亩*,总人口159万人,其中农牧民62万人.多年来,中共昌吉州党委、州政府始终坚持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围绕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一核心目标,按照品牌做响、规模做大、产业做强的要求,积极打造奶、肉、种三大优势产业,着力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畜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畜牧业已成为昌吉州发展农村经济和农牧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要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要努力夯实牧民定居这个基础,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要着力解决好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必须以良种化为先导,改善畜群结构,有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首先要从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入手。建议尽早启动新疆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建设,研究总结出一整套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的成熟模式和具体措施,对人工种草实行与种粮同样的补助政策,对牛、羊良种母畜进行补贴,迅速扩大能繁母畜存栏量。
  • 摘要:草原畜牧业是以草牧场、牲畜、牧民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三维复合系统.然而,不断变迁的外部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和快速瓦解的内部体系使原本相对稳定的三维系统失衡,而且受单户经营模式下小农思想的影响,很难重新建立现代草原畜牧业的稳定系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决定,草畜双承包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单户经营模式已不适应,甚至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整和变革,包括建立家庭牧场,允许一部分牧民"做强做大",从家族内部至浩特,加强经验管理,实现联户经营,传承互助协作传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极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草原畜牧业必须遵循保护草原生态与发展草原畜牧业并重的原则。其次,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法律法规,此外,建立组织与合作机制既要有决心也要有耐心,必须遵循政策支持下的有序推进和牧民自愿下的循序渐进原则,要以提高牧民的认知程度为前提。
  • 摘要:自然灾害是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长期面临的重要风险因素.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看,其自然灾害保险体系的构建在全国生态安全、边疆稳定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因其准公共物品属性,各级政府应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因地制宜地构建这一保险体系,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其自然风险的可保性,自然风险的可保性保险所承担的风险简称为可保风险。内蒙古草原畜牧业自然灾害风险的特征,符合可保风险的各项原则:可计量性。草原畜牧业自然风险所致的损失是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的,这在历年的灾害损失经济数据中可以得到证明。偶然性。保险人承包的风险必须是有发生可能的,意外性。意外风险,主观上不是被保险人故意行为所致的;客观上它也不是必然发生的,'损失性。自然灾害具有使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生重大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其具有保险的必要。普遍性。保险必须是大量的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参考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并结合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有重点、多层次的内蒙古草原畜牧业自然灾害保险供给体系,具有理论和现实依据。基础性草原畜牧业自然灾害保险应该采取政府性保险体系模式,应由政府补贴为主,牧民交纳少量保费为辅,成立灾害补偿基金,可采用强制性参加原则。考虑到大型风险即巨灾风险因素,这种保险公司方必须参与再保险,并对保险基金进行市场化操作。此外,要针对产值较高的商品化、产业化的草原畜牧业经营者,建立商业性保险模式,对农牧户采用自愿投保原则,政府给予商业保险公司一定的政策性优惠。
  • 摘要:中国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持续有效实施正面临诸多问题与困惑,其实质是生态保护建设与牧民生计、牧业生产、牧区发展的不同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建设"草原生态.其困惑的制度根源,在于草原产权不明晰、法律机制不健全、草原惠牧政策缺失、融资机制不完善、组织管理体制薄弱等多重制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困惑的制度根源,进行深层剖析,旨在为相关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奠定研究基础;为国家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包括国家高级别的草业管理机构缺位,环境资源多部门分割式管理体制,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 摘要:关于固定观测点及数据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奶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需求的拉动,二是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事实上,过去十多年来,我国奶业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的就是两者的合力.对于经济研究而言,由于政府的各项政策是相对透明的,因此,对于政策研究就相对容易一些.然而,由于市场需求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特别是某些商业信息缺乏透明性,所以,对市场需求的微观研究就显得相当困难,尤其是对零售企业的研究就更加困难,本文收集了超市2007-2011年4年的年度乳品销售数据,重点观测指标包括:液态奶销售量与销售额的变化,不同类别液态奶销售量与销售额的变化以及液态奶的销售价格及购销差价的变化等。通过观察这些指标的动态变化,为把握和判断我国液态奶零售市场、甚至是奶业宏观经济基本走势提供参考。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乳制品消费的快速增长,我国奶牛养殖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不断朝着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规模化养殖已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广,成为我国奶牛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融资难题一直困扰着奶牛养殖企业,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在此背景下,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业经济研究室在2012年对全国65家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这65家样本企业来自新疆、内蒙古、宁夏、上海、山东、辽宁、黑龙江、北京等十多个牛奶主产区,养殖规模均超过100头,最大的超过2 000头.调查的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包括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乳企下属的子公司、大型企业集团下属的子公司,既有新建的奶牛养殖企业,也包含已有2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企业经营和牛场建设方式多种多样,盈利能力各不相同,样本种类齐全,有较好的代表性.结合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的资金需求现状,提出建议包括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完善保险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宽融资思路,引入创新型融资模式,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 摘要:2012年8月1日至10日,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团队成员一行5人出访日本,对日本奶业进行了系统考察.考察期间,先后访问了农林中央金库综合研究所、农林水产省生产局畜产处乳品科、中央奶农会议、农畜产业振兴机构(独立行政法人)、全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日本奶农乳业协会(社团法人)、北海道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等组织机构;我们还参观了位于北海道的四叶乳业总部及四叶乳业十胜工厂、雪印乳业株式会社及奶农博物馆以及位于东京附近的明治乳业株式会社守谷工厂,并与相关人员举行了座谈;在北海道访问期间,我们还走访了铃木正道牧场和田春泰敏牧场,并与两个牧场主做了现场访谈.这次访问内容相当丰富,涉及日本奶业产业链及其管理的诸多方面.本报告重点介绍日本在生鲜奶质量安全管理方面采取的主要做法.日本在生鲜奶质量安全管理方面,不仅有比较完善的监管制度,而且又比较健全的管理机构,同时,监管工作细致明了。这些做法保障了监管的有效性,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包括监管制度比较完善我国应从具体国情出发,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及做法,加快建立和完善生鲜奶质量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度建设提高生鲜奶监管的有效性,通过逐步完善和健全监管机构和机制,形成广泛的社会参与,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切合实际的生鲜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为实现生鲜奶的质量安全可追溯奠定良好基础。对每个环节和每个岗位进行巡回指导及验证监控。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 摘要:本文利用B-N分解法对我国牛肉价格进行趋势周期分解,得到其确定性趋势、周期成分和随机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他畜禽肉类价格和随机冲击对牛肉价格的影响,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牛肉价格存在稳定增长的确定性趋势,外部冲击对其增长有抑制作用;牛肉价格波动大致可划分为5个周期,第五轮周期尚未结束,平均周期长度为43.4个月;羊肉价格、猪肉价格和鸡肉价格对牛肉价格的冲击影响较长,其短期贡献度分别为12.38%、6.34%和2.89%,羊肉价格影响最大,其次为猪肉和鸡肉;牛肉价格的长期波动中约有50%是源于随机冲击.
  • 摘要:本文借鉴国际经验,遵守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制设计的原则,结合我国牧区实际,分别就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融资机制、组织机制、决策机制和利益机制进行了设计,包括坚持合作社的本质规定,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民办民有民为主的原则,机制运行的可操作性,限制会员资格,实行一人多票和多人一票相结合的决策模式,实现利益联结机制优化等,对推动牧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开始认识到发展奶牛规模化养殖是促进原料奶质量提高,促进奶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具体以何种方式,发展多大规模的奶牛养殖才是最具可持续性的这一问题尚处于空白.本文首先对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运用MESMIS方法从生产率、稳定性、适应性、公平性、自控力五个属性分别选取指标,构建了适用于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可持续性指标评价体系,最后将该可持续性指标体系应用于内蒙古地区18个奶牛养殖场,得出牧场的可持续性优于养殖小区;大规模养殖的可持续性最高,小规模养殖的可持续性居中,中等规模养殖的可持续性最差的结论.据此提出两点政策建议:政府应鼓励牧场模式的发展,促进养殖小区向牧场模式的转变,同时做好养殖小区奶户退出机制的建立;政府应继续加大力度建设大型牧场,同时对中小型牧场进行管理、技术方面的支持,鼓励农户大力发展饲料种植业,解决中规模养殖场发展过程中土地获取难得问题。
  • 摘要:牛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度过了数千年,其间,牛文化也经历了诞生、传承、不断发展的过程.牛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和对于勤恳踏实、任劳任怨的耕牛的崇敬.本文从牛伴随着中华民族农耕社会发展、牛文化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重要内容、有关牛的各种形式的艺术品、关于牛的美食文化和农耕文化中牛文化的继续传承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农耕文化中的牛文化挖掘问题.在我国未来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努力传承农耕文化中的优秀牛文不仅有利于人们放松身心、有利于教育青少年、有利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同时,也是在通过文化传承历史。化展继续传承我国农耕文化中的牛文化,是未来我国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我国各地都有丰富的牛文化资源,比如《诗经》中的牛文化、陇东和陕西地区的牛郎织女传说、汉族自秦代就开始的敬牛神活动、苗族节日中的牛文化、岭南少数民族对于牛的崇拜、青藏高原的耗牛文化等。这些由于对牛的崇拜而产生的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活动,都可以作为我国未来发展休闲农业的文化基因和创意源泉,通过深入挖掘牛文化,一定能够拓展出独具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
  • 摘要:所谓北牛南养,就是从北方买牛,到南方饲养。笔者认为北牛南养是可行的,但对北牛南养失败者而言,主要是在买牛、运牛、饲养、疫病、卖牛等方面存在五个误区,包括不熟悉北方牛的交易规则,吃亏上当。对此应该调查清楚行情行市,防止上当受骗,相牛技术不过硬,选牛失误。学习肉牛常识,让相牛经验丰富的人帮助选牛、买牛。运牛管护不妥。造成经济损失。以南方习惯养北方牛,牛不适应,生长缓慢,效率低,误区之四:不了解南方牛发病规律,北方牛到南方后发病率增加,还有卖牛经验不足,育肥牛出栏体重过大,出栏时机不合时宜,对此提出了五项对应措施,即购买时防骗、防假,争取买出利;规范运牛,科学管护,防应激;因牛而宜,改进饲养方式,提高生产性能;灭蚊蝇,防湿热、防焦虫病、真菌病,降低病死率;从市场实际出发,把握育肥牛最佳出栏时间和体重,提高经济效益.列举成败案例,理论结合实际,阐述了北牛南养的实操技术、运作经验、管理措施.
  • 摘要:新疆羊肉的消费现状新疆因地域和民族习俗的影响,牛羊肉人均消费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新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牛羊肉购买量为16.7千克,其中羊肉为13.6千克,但是随着羊肉价格的不断上涨,到2011年人均羊肉购买量为10.06千克,比2000年减少了3.54千克,而其他替代肉类的购买量明显增加,其中:猪肉2011年比2000年增加了2千克,牛肉增加了1.73千克,禽肉增加了2.62千克,肉类人均总购买量增加了2.81千克.这说明,羊肉价格的涨幅高于其他肉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羊肉的消费,在目前肉羊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因为肉羊舍饲阶段的饲草料、人工成本、折旧等成本较高,肉羊舍饲养殖基本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还需要政府对舍饲肉羊的生产环节予以适当财政补贴,才能调动肉羊舍饲养殖的积极性,推进肉羊生产方式的转变。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羊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羊肉需求量增大和价格的上升,羊产业在农牧民持续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自治区党委把养羊业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新疆新增1 000万只肉羊出栏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各地州也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特别是昌吉州党委,发出了2013年1号文件,出台了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生产的政策和措施.所属玛纳斯县率先制定了发展百万肉羊全产业链总体规划,把肉羊产业的发展确定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牧民大幅度持续增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了"发展百万肉羊,打造萨福克之乡"的战略目标,已初见成效,对此还要坚持正确对待羊肉价格提升,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要突出养羊效益、狠抓羊的品种改良,要高度重视养羊业与草原生态协调发展。
  • 摘要:本文利用"蛛网理论"对生猪价格波动进行了经济学解释,对生猪价格波动周期及其表现出的长期与短期特征进行了总结;从外部需求因素、内在生物机制等方面对其价格波动成因进行了分析,在剖析其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猪价格波动风险的防范对策.生猪价格一定范围内的波动,一方面会使一部分基础设施差、饲养管理水平低、疫病防控能力弱的散养户退出养猪业,促进养猪业的规模化发展,提高养猪业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也会使养殖户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但如果波动幅度过大,则会对生猪业的稳定发展、居民消费、甚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针对生猪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其风险进行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建立生猪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监测预警与信息引导服务功能,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两方面作用,采取综合措施构建生猪发展的长效机制。
  • 摘要:我国肉鸡产业从改革开放后得到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化的经营.通过产业化经营,我国肉鸡产业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鸡产业化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本文分析并总结了国际肉鸡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特点和有益经验,对未来我国肉鸡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和展望,并对我国肉鸡产业化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产业化经营模式是肉鸡产业化的具体实现形式,表现为肉鸡行业中各经济主体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和多种方式的联合。肉鸡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产业化发展不仅提高了肉鸡产业的效率,而且因生产者、经营者的共同利益关系加强了肉鸡产业链参与主体的合作,更有利于实现生产、加工与流通的良性循环。我国的肉鸡产业从改革开放后得到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产业化的经营。在借鉴其经验的同时,必须适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包括加大政府对肉鸡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行业合作社的作用,大力发展肉鸡产品的深加工业,完善优化利益分配机制。
  • 摘要:保障我国食物安全是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我国的七个草业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收集近11年来各区食物生产相关数据,利用食物当量(Food Equivalent Unit,FEU)和农田当量(Arable Land Equivalent Unit,ALEU)构建指标体系,分析近年来我国食物安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我国草地农业发展潜力作出情景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现有食物安全处于温饱水平,要达到小康社会水平还存在约5 000×108FEU的食物缺口.农区既是粮食主产区又是肉类主产区,农业结构欠缺合理;从食物的南北供给来看,南方区域存在20.94×1010 FEU的粮食缺口,而北方区域有148.93 × 1010FEU粮食剩余,水热条件好的南方区域依靠水热条件较差的北方区域弥补粮食缺口,形成北粮南运的供应格局,食物供应空间格局不合理.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食物生产格局,将现有农田面积的20%施行草田轮作,全国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建立优质高产的栽培草地,实行草地农业,完全可替代现有农业模式满足未来人们食物需求.
  • 摘要:矿产开发对内蒙古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GDP和财政收入的直接效果;二是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依据收入再分配原理,只有不断增加的财政收入通过转移支付形式进入牧民收入当中,才能提高牧民的社会福利,改善生活水平.但是,现实中的矿产开发与牧民增收之间没有明显的间接因果关系,更没有直接的相互支持关系,经济快速增长与草原畜牧业生产力没有根本性改变的现象并存.本文是根据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和鄂温克旗的牧户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即牧区矿产开发区域(贝尔苏木莫能塔拉嘎查、伊敏苏木伊敏嘎查),没有矿产开发区域(克尔伦苏木宝音塔拉嘎查、锡尼河镇维特根嘎查)的牧户收入与支出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对比研究解释矿产开发对牧户经营的影响,并提出牧民增收对策和建议.结论发现受矿产开发影响地区的牧户畜牧业生产性支出比率大于不受矿产开发影响地区,牧户生活支出金额相近的状态下,收入水平决定牧户的生产投入水平,牧户平均人口数量相似的状态下,实际人口平均纯收入非常低,税制改革是首要任务。提高地方税收入比率,从宏观经济上支持畜牧业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设立奖励活畜出售机制和流通机制,提供购买饲料补贴。对小学教育的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地方财经投入的支持,改善牧户的转移支付的分配形式,加大生产性支持补贴,减少生活性扶助补贴。财政政策应该重点支持牧户经营的生产力发展,并非只补偿牧户生活性消费。
  • 摘要:论文探讨了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及特点,发展阶段,对我国农业产业化"七区二十三带"农业产业化布局作了分析,对"南菜北运"、"西果东送"、"北粮南调"、"中粮西运"、"西杂东运"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农业产业化的4种经营模式,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供应链选择路径,研究了农产品供应链的7种创新模式,论文将农业产业化的变化作为农产品供应链创新的依据,创新农产品供应链,比如打造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以外贸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
  • 摘要:实践表明,深刻把握产业特质,是制定有效经营策略的逻辑起点,因此,有必要经常性审视所从事产业的特质,以便提升决策水平.农牧与食品产业分类具有多种标准,经济学者更是见仁见智.下面主要介绍官方、资本市场、代表性财经媒体三大观点: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中,将国民经济分为20个门类,每个门类又划分为若干大类及小类,其中农牧业被划人A类"农、林、牧、渔业";而食品产业被划人C类"制造业"之下若干大类,其中"饲料加工"、"牲畜屠宰"、"家禽屠宰"、"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被划归"农副食品加工业".农产品可以满足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但其价格的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较小,本期的需求量变化影响下期供给量,加工食品通常被认为是规格、标准统一的产品,比一般农产品更加便于运输与储藏,其销售的范围更广,具有一般消费品供求特性。农业在不同阶段对资源依赖的重点有所差异。然而,不管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谷物生产依然高度依赖耕地,可谓土地密集型;畜禽与水产养殖则日益更多依赖资金,可谓资金密集型。受制于上述产品、资源依赖、规模经济特征,农牧业与食品生产表现出较多的竞争差异性。农业生产具有高度的分散性,表现出完全竞争现象,不同国家管制农牧与食品产业的架构是有差异的。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农牧及食品产业管理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农产品与食品的全球流动、信息化,既方便了消费者,同时也向政府管制提出了挑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