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8新媒体国际论坛
2018新媒体国际论坛

2018新媒体国际论坛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8-10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会议文集:2018新媒体国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与传统产业相比,创意文化产业中劳动者的同意制造逻辑发生了新变化.电视娱乐节目制作公司为了降低劳动成本,使用大学实习生作为劳动主力.我们发现,在这项娱乐性劳动之中,管理者通过关系工作、情感工作、情怀工作将这种不付酬的劳动转化为令人愉悦的娱乐.不同于传统产业,此种劳动控制并非依托于组织制度和经济激励,而依托于关系、氛围、情怀等曾处于辅助地位的文化性因素.与此同时,制造同意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逻辑不再是传统的马克思-阿尔都塞式的:管理者通过劳动过程塑造了某种观念——以虚假意识的方式来掩盖真实存在的劳资关系;而成为拉康-齐泽克式的:劳动者借由特定体验进入了一个真实的幻象——在意识形态化的现实中追求着自己的剩余快感.最终,劳动者进入了另一种"娱乐至死"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劳动之中.
  • 摘要:国内外新闻传播领域重点关注算法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局限、影响、算法权力等问题,对算法风险认识不足,研究也相对薄弱.本文尝试弥补当前算法研究的这一"短板",对算法风险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认为算法风险缘于算法运行系统的缺陷、"数学洗脑"对算法的绝对信任和"算法知沟"掩盖风险的可能性.算法风险在新闻生产中可细分为失实风险、决策风险、偏见风险、隐私风险和声誉风险.算法是把"双刃剑",新闻业需要在创新和风险中找到平衡.应对算法风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新闻业构筑算法责任伦理机制,立法部门制定监管新闻算法的法律法规,利益相关者提升算法素养,媒体建立预防和处理算法风险的应对机制.
  •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AI技术正在成为社会生存的基础,机器人写作在新闻界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研究了机器人写作的发展现状和AI技术的中的NLG系统原理,探讨了机器人写作与记者写作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受众对机器人生成新闻的信任和可信度问题,指出了社会物理学时代机器人写作面临的困境.本文认为,对AI技术的应用要有一个理性的态度,对机器人写作的使用要有一定限度.
  • 摘要:随着信息交互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的使用人群与使用范围急速扩张,其影响力已辐射社会的各个角落.过去十余年,从早期绝大多数学者将社交媒体赞美为受众获取多元信息的渠道、民众与政府直接沟通的平台、促进社会公共参与的有力武器,到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社交媒体对公共舆论的形成与引导以及民众对于公共事务的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负面作用,西方学术界对社交媒体的社会影响的评价思潮经历了一个转折.本文以文献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系统梳理由赞许肯定到质疑反思的思潮转化过程,从中得出结论,这种思潮的转化主要源于:①媒体公司唯利商业意图对信息传播的干扰;②精英阶层的优势延续加剧话语地位不对等;③政府对社交媒体的肤浅应用造成民众不信任感加剧;④信息源爆炸导致社会舆论混乱,并从中提炼出符合中国语境的社交媒体发展与监管的新启示.
  • 摘要:基于人工智能目前处于弱人工智能发展阶段的基本现状,广告产业在生产、传播与管理上将继续发生变革,重点集中在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上.鉴于人工智能在思维、意识、情感上的缺陷,广告人不仅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且有其独特的价值空间.未来人工智能将朝着强人工智能、增强智能、跨媒体智能方向发展,对此,广告业应在构建基于强人工智能的广告伦理规范、实现增强智能广告、探索广告的跨媒体智能传播上做出应对.
  • 摘要:在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官民矛盾、社会阶层与群体矛盾、改革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矛盾,在网络空间中不断发酵,导致网络上关于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的讨论十分频繁,网络舆论非理性、情绪化话语表达蔓延,容易引发舆论风险和危机.本文针对当前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的特点,探讨当前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的网络舆论新特点,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分析此类事件的网络舆论生成机制,以及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的网络舆论风险及其治理措施,对于如何预防和监控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的网络舆论风险、维护网络舆论安全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摘要:面对当下政治多元化与信息网络化的客观现实,传播权力的多中心化以及传播内容的受众主导化已经使得以往只要实现主体间理解就能形成共识的逻辑假设不再成立.而在对"我能理解,但未必同意"这一传播困境的研究中发现,作为理解与共识之间的中介变量,常识由于不能从物质生产方式层面对背景知识进行反思批判,因此经常自发将伦理—政治商谈还原为实用商谈向度的政治考量,从而阻碍共识形成.而如果想要完成从常识向共识的转换,就必须借助日常语言符号扬弃常识的自发性.在这一过程中,日常语言符号下的言语实践不断趋于主体间交往行为.具体而言,是通过在伦理—政治商谈中不断增加公共空间的真实性,增强公共权威的正当性,增添公共活动的可理解性,增进公共身份的真诚性,使得传播内容能在主体间平等商谈和理解的基础上持续进行视域融合,最终形成主体间共识.
  • 摘要:当今社会,以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新媒体已逐渐渗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随着近年来一系列政治事件、社会热点议题的爆发,传播领域所展现出的"后真相时代"特征也越加明显.在"后真相时代",事实已然不再占重要地位,人们对事件产生了何种情绪,比事实究竟如何更加重要.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后真相时代"的探讨与研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一大课题.本文结合"后真相时代"的研究背景,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后真相时代"做了基本的阐述,并通过实验法、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等研究方法,调查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后真相时代"的表现、新媒体对"后真相时代"的必然作用与"后真相时代"对大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理论基础上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得出概括性总结与未来展望.
  • 摘要:"江歌案"被报道后引起热议,自媒体瞄准最佳时机和切入点,改编一场好友背叛、家破人亡的大戏,公众瞬间涌入助推了舆论的形成.自媒体和公众在谈论什么?情绪如何成为自媒体的利器,击碎公众认知?公众明知网络暴力不可为的情况下,为何又振振有词地为网络暴力辩解?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选取十篇代表性的自媒体文章和千条热门评论,发现其有事实细节模糊、情绪占据主导、人物形象扁平等特点.自媒体借助事件赚取商业利益,公众利用情绪化言论释放不满.事实跑不过情绪的后真相之说在"江歌案"中得到印证,但又与后真相反映民众对媒体信任度缺失的研究结论不一致,文章借此探讨后真相的内涵.
  •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和信息传播模式,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技术"黑箱"之后,人工智能技术在实现高效度的同时是否同样能做到高信度?现有智媒时代中人机之间信任关系的研究多局限于对传播主体的思考与实践,缺乏受众视角的观照,本文将站在受众的角度分析用户与媒体信任关系的流变,并进一步揭示智媒时代的信任危机与权力关系,最终提出重塑信任关系的自我赋权的可能方式与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人与媒介的信任关系高度依赖于主体间的信任强度,智能时代人媒交互对身体在场的强化与回归推动着人媒信任关系的原始转变,但技术与权力、资本的密切联系依然为人机关系挖下了信任陷阱.大数据对个体兴趣的计算、"标题党"与受众的猎奇心理、媒体形象的符号化与拟人化都一定程度揭示了智媒时代人机权利的失衡,只有不断理解、掌握和皈依于情境性准则,掌握人与人沟通的即时性判断原则,才能真正让智能机器人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一个重要而负责的独立的社会角色,才能真正建立用户群体的信任感,真正促进智媒时代的大发展.
  • 摘要:随着算法在新闻生产各环节的深度介入,如何制衡并规范算法权力,是一个值得警醒和深思的问题.本文着眼于算法权力的跃升与算法黑箱的不透明性之间的张力,在回顾算法与新闻业的渊源及其运行原理基础上,梳理与新闻相关的算法黑箱三种具体表现形态及其形成的现实原因,提出以算法透明对算法权力加以规制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讨智能化媒体时代破解算法黑箱、增强算法透明性的可能进路.作者认为,现阶段可结合内生性的生产逻辑和外生性的监管逻辑,分别从生产主体、法律体系和社会监督等路径入手构建算法透明实现机制.
  • 摘要:作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新闻业深度融合的重要产物,机器化写作凭借其新闻生产的高效化和信息投放的精准化极大地改变了传媒业的发展模式,技术的创新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现有的新闻伦理法规提出了不少挑战,如机器化新闻写作可能造成数据泄露、隐私权侵犯等问题.本文以现状分析、问题阐释、提出举措为基本逻辑框架,首先探讨了机器化新闻写作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随后阐释了机器化写作所带来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制举措.
  • 摘要:新闻的前提是真实,为保证新闻的客观性,有必要对新闻进行事实核查.新闻事实核查运用多种方式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核查,在西方新闻史上已经存在近百年的历史.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旧的事实核查手段辨别虚假新闻的难度增大,新闻事实核查的检测和鉴别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介绍了西方新闻事实核查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对我国当前网络欺骗性新闻的辨别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解决我国当前网络新闻中存在的新闻失真问题提供思路.
  • 摘要:国家政策层面对自媒体的监管日趋严格,那么自媒体平台究竟采用了哪些应对方式,其自我监管尺度究竟如何,就成为值得探究的问题.我们选择九家国内主要自媒体平台并对其发表尺度进行实际测试,初步发现自我监管尺度与平台市场渗透率正相关,市场渗透率越高的平台则管控更为严格,同时由于政府监管层面的模糊性,自媒体平台也表现出了自身监管标准的随意性和"加倍加重"的特色.同时,民营商业化的自媒体平台的自我监管不仅没有更宽松,在事实上还采取了比官方媒体更严格的监管措施,甚至具有彻底封口的倾向.
  • 摘要: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较高的致死率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群体.本文选取"与癌共舞"论坛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讨论了在线叙事对于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功能与意义.研究发现,叙事者通过对病前经历和治疗过程的讲述,不断重建着自己的身份,并重新评估当下和未来生活的规划与价值;在线叙事成为这一群体纪念逝去亲人、感悟生命意义的重要方式,有的在宗教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寄托与救赎."与癌共舞"论坛作为在线叙事空间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癌症患者及家属在开放性中寻求归属感与精神支柱;另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群体相区隔、容纳秘密的场所、难以触碰的隐秘之地等特征,决定了这一空间的遮蔽属性.
  • 摘要:为了解医院医疗信息系统培训课堂沉默原因与学习效果,借鉴SMCR模式结合创新扩散理论,选取学员72名,随机分成有无带教老师介入两组,各36名学员.实验结果显示,带教老师介入组成绩优于自我学习组,学员学习成果与上课态度积极性、课堂表现、发问程度呈正相关.上课态度积极性、课堂表现、发问程度在教师指导方式与学习成果有部分中介作用,发问程度与课程表现对学习成果有调节作用.学习结果区别分析显示上课阶段、发问程度、课程表现与上课态度积极性,学员有效分类正确率达80.6%.信息系统应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医护人员的系统操作能力,提高对病患的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系统操作能使医护人员在家属沟通、病程记录与质量检查方面的效率与效果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该课程强调自主学习能力,以使用者或学习者为中心,提高综合媒介素养,包括技术层面,系统与学习者关系,系统应用及使用礼仪和伦理,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医疗交流的需要。
  •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和媒体数字化的推动下,当今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信息传播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属于信息传播行业的广告业也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着重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广告创意、投放策略和广告效果及其评估等方面的变革,并提出了广告业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策略.
  • 摘要:本文从产业链的三个维度——内容生产、分发、变现,对大众传媒广告、网络互动广告与智能推荐型广告进行比较研究.笔者认为,智能推荐型广告是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大数据和个性化推荐技术实现信息传播格局从"搜索满足"进阶到"推荐满足"的新型广告形态,本质上是促成广告主与用户的"连接智变".未来智能推荐型广告应在行业发展方向上坚定守望"开放、共享、人本"的时代价值,才能借力短视频电商发展契机,实现内容优质化、平台融合化、数据价值化的现代转向.
  • 摘要:本文以贝尔品牌形象模型为基础,从企业维度、产品维度、个性维度这三大维度对万事利的品牌形象进行研究,主要是分析万事利将"互联网+"引入品牌推广产生的效果,将AR、双面数码印花技术用于产品的生产所产生的品牌形象创新,将智能VR展示技术和全息投影与4D技术用于丝绸魅力展示所带来的独特文化个性传播效果.通过对品牌形象三大维度的构建,分析万事利对智能传播、新媒体传播等传播技术的应用.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分析万事利品牌形象的创建效果.
  • 摘要:音乐短视频APP是近两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互联网产品,研究借鉴期望确认模型(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Model,EMC),构建了用户音乐短视频APP的持续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基于音乐短视频娱乐互动的特点,本研究模型用感知娱乐性、社会认同和自我表达代替了感知有用性,并加入了技术质量这一外部变量,选取了音乐短视频中最有代表性的抖音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滚雪球抽样的在线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音乐短视频的技术质量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感知娱乐性.②用户对于自我表达和感知娱乐性的需求显著正向影响其对音乐短视频的满意度.③感知娱乐性、社会认同以及满意度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本文针对互动娱乐系统对于期望确认模型进行了删减和扩展的尝试,并对于音乐短视频如何留住用户提供了启示.
  • 摘要:本文以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作为研究视角,通过短视频内容类型对比,分析"抖音短视频APP"这一成功案例验证了创新扩散的四大要素在创意传递中的重要性以及S形曲线的传播扩散模式的适用性.论证了"创新"在该应用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究了不同类型视频生产过程中体现出的创新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创意升级策略,以不断补充创新扩散理论使之在新媒体时代仍能与时俱进.
  •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当今中国最为流行的社交关系型内容分发平台——微博、微信的用户生产内容进行议程设置研究,考察其与公众议程的关系.本文以2015年新浪微博上最有影响力的事件——长江游轮翻沉事件为例,运用夏洛特研究的历时调查交叉相关来证明议程设置的因果关系.在研究设计中,基于中国特有的舆论生态国情,创新地将微博上的用户生产内容议程细分为官方主流媒体微博议程、市场类媒体微博议程和网众微博议程.研究发现,在中国社交关系型内容分发平台——新浪微博上,用户生产内容议程中,只有市场类媒体微博议程与公众议程存在因果关系;但研究发现是公众议程对市场类媒体微博议程起议程设置作用.其表示因果关系的前后交叉关系对角线相关系数达0.675,高于其他;显然,公众议程是因,市场类媒体微博议程是果.这也与媒介议程是因,公众议程是果完全不同.这也体现了社交媒体语境下,公众互动的主动性增强使其具有了议程设置功能;而天然有着与受众的接近性,以受众为中心的市场类媒体微博根据舆论热点变化改进议程.
  • 摘要:网络短视频作为信息生产与社交互动的传播媒介新形式,对智能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结合智能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分析了网络短视频的生产形式和传播方式,并辩证地讨论了网络短视频的智能技术对用户自我意识的影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