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太原
  • 出版时间: 2012-08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药与药量乃临证之关键,求效之中心,用之不当则罔治。所谓方药近其责,量之所过妄为也,量之不及亦枉为也。药量应合病机及药药相得,而药量不同又能改变药物的性能。故有“中医不传之秘,皆在用量上”之说,细辛因不同朝代度量衡差,别及医家用药习惯,用量差异较大,剂量对细辛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作用不容小觑。尽管细辛因不同朝代度量衡差别及医家用药习惯,用量差异较大,但细绎就可发现这种差别主要取决于细辛的量效关系,什么样的量,起什么样的作用。用量不当,不唯无效,反致祸端,要做到量随证变,药随症迁。可见细辛小剂量长于解表、通窍、通阳,中量化饮,大量止痛。应用须精心辨证,矢中病机,收到药以胜病康复之目的。
  • 摘要:人参与茯苓相配,是临床上常用的一个药对.本文通过研究历代文献,归纳出人参与茯苓配伍可用于脾胃气虚、肺虚痰喘、下焦肾气虚弱、心神不宁等多种病证的治疗,并分析了人参与茯苓在其中所发挥的配伍机理.然而,人参与茯苓相配具有补气健脾之功,而且人参与茯苓相配可用于肺虚痰喘之证也可用于下焦肾气虚弱之证,并且人参与茯苓相配具有补心安神之效。
  • 摘要: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与协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气机失调则脏腑功能紊乱而病变丛生.故调整气机的升降出入成为治病的基本法则.本文从组方配伍角度,探讨升降出入理论在制方配伍中的运用规律.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相互为用、相互制约。气的升降开阖,有其转运之枢,调节气机升降,重点应放在气机枢转之处。临床组方配伍宜顺应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特性,结合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合理组方用药,因势利导或逆向调整,使失常的升降出入状态恢复正常。
  • 摘要:通过对方剂学课程综合型实践教学设计思路和实施经验的总结及其与临床型实践教学、实验型实践教学的比较分析,探索方剂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方法和意义,以期解决方剂学教学中实践性教学薄弱的问题.在强调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思路来解决长期困扰方剂学实践性教学薄弱的突出问题,通过多途径完善方剂学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本科阶段以综合型实践教学为最实用的首选方式,而临床型实践教学、实验型实践教学则更适用于研究生教学,若三者适时选择或混合选用、互为补充则较为理想。总之,在方剂学课程阐述式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不断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切合实际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方剂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中医药学专业办学水平的人才培养要求。
  • 摘要:阐明循证医学、转化医学基本概念及与中医学、方剂学的联系,分析方剂学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调整课程安排、转变教学模式、充实完善授课内容及提升教师素养四个方面提出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设想.当代医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学科模式转型,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学学科整体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型;二是医学研究由传统的相对独立划分领域的研究模式向强调互动交融、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模式的转型。循证医学、转化医学不仅给现代医学带来了许多观念的更新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也给古老中医学、方剂学带来了挑战和发展的良机,在临床教学和临床实践中,一定要把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循证医学、转化医学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学的进步,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教学水平。
  • 摘要:全面分析PBL在中医方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提出应用PBL的关键要素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改变教学主体,明确教学目标,是应用PBL的基础和前提;PBL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涵括方剂学的教学全过程;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评价理念和评价工具,建构科学、客观、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是PBL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 摘要:结合以上学者对葛根芩连汤的临床使用,可以看出,《方剂学》教材单从治法分类似乎难以适应临床的实际。因为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所以对证的把握应是立方的根本,如伤寒学家胡希恕强调“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不论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还是八纲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到方证上,如太阳病用发汗法,但发汗必须选用适应整体情况的方药,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证的关键是病机,即所列方剂必须适应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才能方证相应。而所学方剂皆为医家在当时状态下针对疾病而设的,故要明确其原方所针对的病机,还应回归到原方创立时的背景下去分析,因此,《方剂学》教学改革之一应以某一医家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探讨在其学术背景下针对某一疾病设立某方的特点。同时,中医学强调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以五脏为核心的人体功能失调,故脏腑功能失常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此,方剂学教学改革之二应以脏腑辨证为切入分析方剂的使用。
  • 摘要:"病案分析法"教学模式是以病案为载体,以探究过程为根本,让学生在案例探究中自主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该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遣药组方能力及知行统一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以病例医案为中心,详实论证,深度剖析.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效果评估,结果说明,"病案分析法"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临证处方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及提高教师水平方面效果颇丰,故可作为中医教学质量改革之参考.
  • 摘要:本文介绍在CBE(计算机辅助教育)基础上,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设计与实现了中医主干课程无纸化考试平台.本平台采用的是基于ASP.NET架构下的B/S体系结构,采用的编程语言是VB. NET,数据库使用SQLServer 2000建立,结合Ajax技术,通过ADO. NET将前台应用程序与后台的数据库连接,基于WEB服务器访问WEB页面。不受地点,时间限制,利用互联网这一强大、方便的工具,管理员可以通过浏览器来添加、修改、删除教师信息,对教师赋予相应科目的管理权限,教师可以添加、修改、删除学生信息,管理相应科目试题库和学生成绩,考生可以通过浏览器来登录系统,参加考试等。考试平台维护简单、使用方便、可适应能力强。本平台由三个主要模块组成:系统管理员模块、教师管理模块、学生考试模块。基于CBE的中医主干课程无纸化考试平台虽然还有一些缺陷,但是就目前看来仍不失为一个功能强大、灵活方便、可适应能力强的考试平台,在测试运行后,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下阶段将继续优化其系统代码,提高软件的运行效率及容错能力,更改其试题库纰漏之处,在可预见的将来,它的共享应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摘要:目的:探讨《金匮要略》方剂对现代常见的类风湿关节炎、痛风、骨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收集文献运用《金匮要略》方剂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的相关资料,来归纳经方对风湿性疾病的运用情况.结果: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甘草汤等经方对风湿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结论: 《金匮要略》经方对风湿性疾病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和实验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增强临床思辨能力,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研读名医医案是值得重视的可行途径.因此,编写高质量的案例式教材势所必然地成为了中医教育的重要和热门议题.近年来因参加编写案例式教材的工作需要,搜寻和研读了一些医案,深受启发,并为古代医家精湛的医技和高超的应变能力不由得拍案叫绝.检出两则,是为清·喻嘉言灵活运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论方)的案例,本案亦是极尽复杂多变的过程,几经误治,内伤误作外感,再误作湿热,又冀分利小水以止泄,更大服人参,而下空反致上壅,一误再误,阴从泻伤,阳从汗伤,致“阳气越于上”,“阴气越于下”,“阴阳不相维”。故用四君子汤为补脾胃之正药。去茯苓以其淡渗恐伤阴也。加山茱萸以收肝气之散;五味子以收肾气之散;宣木瓜以收胃气之散;白芍药以收脾气及脏气之散。合之参、术之补,甘草之缓,再佐升麻之升。如此配合其思之周,其虑之密,获效自必其然。更进一步考虑,又须大剂药料煎浓膏,调余粮、赤石脂二末频服,缓咽。“盖肠胃之空,非二味不填;肠垢已去,非二味不复其粘着之性。”是为临证妙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指明的坦途。
  • 摘要:兴趣是学好中医的主要动力,而临证思维的培养是中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重点从教学改革方面——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测评模式改革方面——期末考试与阶段测评相结合,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临证思维",唐代医家孙思邈曾言:“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方剂学的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变“无方可用”为“有方可依”。实践证明,江西中医学院方剂学教学团队关于方剂学教学和测评模式改革的探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大大提升了辨证论治能力,激发了学习方剂乃至中医的兴趣与信心,为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 摘要:《普济方》中妇科方剂内容丰富,编次详细,保存了大量的方剂及制法、用法,汇集了明以前对妇科疾病的治疗经验,而且制剂服法详备,表现在药物炮制详尽具体,以及剂型及给药途径多样化上,总之,《普济方》中的妇科方剂全面系统地汇集了我国明代以前妇科学的成就,集妇科方剂之大全,有益于医术甚大。
  • 摘要:目的:rn 探讨四逆散对实验性UC大鼠IL-6和IL-17的影响,以及柴芍君臣配伍在组方中的作用.rn 方法:rn 将实验动物分为7组,采用免疫法造模,用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和血清IL-6和IL-17水平.rn 结果:rn 模型组实验大鼠血清IL-6、IL-17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经给药后,四逆散能显著降低实验大鼠血清IL-6、IL-17含量(P<0.05);柴芍配伍能显著降低UC大鼠IL-17水平(P<0.05),但对IL-6作用不明显,经配伍甘草后,则能显著降低IL-6含量(P<0.05).rn 结论:rn 四逆散能够降低UC大鼠血清IL-6、IL-17水平,方中柴芍的君臣配伍对IL-17的影响发挥了主要作用,但对IL-6的作用不明显,需配伍配伍甘草后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药对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掌握药对的组配形式及其应用,对于临床及科研都具有极大的意义.药对的组合配伍形式与应用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研究掌握其规律,对于选择适宜的药对加以应用有着积极意义。药对的组合配伍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又将反馈于临床,其具体组合应用必是能经得起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并确有临床疗效的两药组合。
  • 摘要:银翘散为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著名方剂,方中荆芥穗、淡豆豉的配伍意义历来多有争论,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询和思考,认为方中配伍荆芥穗、淡豆豉并非"去性存用"的配伍意义,而仍用其辛温之性,以达防寒凉壅遏之佐制作用,并通过辛散温行之功,增强开肌启腠、疏风透邪之力,有利于温热毒邪的排出,是吴鞠通"辛温复辛凉"法治疗温病初期邪在卫分证的又一范例.
  • 摘要:中成药医学分类包括中医功能分类、中医病证分类和西医病证分类三个方面,此项工作意义重大.通过相关文献对比分析,确认中成药医学分类现存主要问题是:各权威文献医学分类方法互有参差、中成药功能分类界限不清、中成药医学分类方法之间存在逻辑矛盾、中成药适应证繁杂而不规范等.针对这些问题,重点提出了中成药功能分类,中成药中医病证分类,中成药西医病证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 摘要:备学生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特定的方法、手段,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搜集、测评、以指导教学设计、制定教学方案、准确实施教学的重要的教学步骤.根椐多年《方剂学》的教学经验,而备学生必须利用可行手段,了解学生情况,可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与前任课教师交流,找班级辅导员了解等方式,以及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方案,比具体表现在了解学生班级情况,调整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知识基础,调整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心理特征,讲究教学技巧,了解学生思想行为,进行教书育人,了解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深化教学改革,以及了解学生实际困难,给予及时帮助。
  • 摘要:"火郁发之"即对于火郁病证要采取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张仲景、李东垣、刘完素、朱丹溪、吴鞠通、王清任等医家都对此有理论阐述与名方传世,试结合制方医家学术思想,发现“火郁发之”的运用并不限于清热剂,也存在解表剂、和解剂、祛湿剂、活血化瘀剂、补益剂等方剂中。
  • 摘要:金匮肾气丸为中医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历代医家关于该方制方原理各持见解,现代历版方剂学教材中有关其论述也多有异.本文基于方证相关的学理,通过对肾气丸主治病证的病机和对丹皮药味的性能作用的分析,从肾气丸的制方意义的探讨中可以看出,制方原理的阐述涉及到对成方中君臣佐使的认定和对方中药物配伍意义的理解等重要的技术环节。其中对方证病机的剖析及在此基础上的对治法内涵的探究是方理阐述的前提,而基于方证病机,从药物的多种效用中选择出与具体方剂治疗相关的作用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技术。吴仪洛曾云:“当论证,不当论药,当就方以论药,不当执药以论方。”(《成方切用》)实为论方之要则,应当遵之。
  • 摘要:笔者认为茵陈蒿汤只有清热利尿之功而无泻下大便之力,并非"前后分消"之剂.因此,从病机治法而言,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湿热发黄证中,湿邪比热邪更为难治,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大多为湿邪淹缠所致。可见茵陈蒿汤并非泻下阳明邪热之方,乃为利尿开结之剂。从方中大黄药力而言,认为本方主要是清三焦和血分之热,而不是攻下,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连建伟亦认为,方中重用茵陈为君,栀子为臣,佐以小量大黄通泄瘀热,亦能利湿热从小便而出,茵陈蒿汤苦寒通泄,使湿热从小便出,并注意到本方的煎法,引徐灵胎之言“先煮茵陈,则大黄从小便出,此秘法也”,进一步指出方中大黄药力在于利尿,而非通便,故茵陈蒿汤的功用在于清热.
  • 摘要:《新研常用中成药名方选讲》是一门重要的中医学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运用中成药的能力,突出中成药合理使用、配伍原理、启发科研意识等.通过运用了传授-接受式、自学-辅导式、范例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发现式模式,实现了“学生为主研究讨论学习,教师为辅评价总结引导”,体现了“研讨式”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易学途径,是突破传统的创新样式。通过“研讨式”综合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激励了内在学习动机,引发其对知识的兴趣,并使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技能。《新研常用中成药名方选讲》的教学正处于基础与临床跨越的阶段,引入临床知识,加强临床和基础学科间的渗透,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主要思路,故不应以传统课堂教师满堂灌为主,而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参与度为目的。虽然此类课程为选修课,但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形成“研讨式”教学模式,可提高选课率,提高学生分析和运用中成药的能力,并为学生走上临床、参与科研进一步奠定扎实基础。
  • 摘要:方剂的配伍,一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药物通过配伍,能增效、减毒、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达到针对病证形成整体综合调节的治疗目的;二是指将药物按君、臣、佐、使的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比例,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即为方剂。重点介绍了根据五脏生理特点,脏腑五行生克制化,脏腑表里关系,阴阳互根互用理论,气血津液关系,三焦理论,卫气营血理论进行配伍,以及标本配伍,气味配伍,相反相成配伍,和其他方法配伍。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它通过君、臣、佐、使的配伍,控制各药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君药并进而通过君药与臣药、佐药、使药协调统一,形成特定的整体疗效。药物的配伍运用是中医用药治病的主要形式,也是方剂组成的基础。历代优秀方剂中的药物配伍,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的经过无数临床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用药经验,值得研究总结、继承发扬。
  • 摘要:目的: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运用四妙散加味治疗尿路感染65例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中医诊断为下焦湿热型的尿路感染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四妙散治疗组65例和西药对照组60例,按照统一标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四妙散加味治疗组有效率为92%,对照组有效率为8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四妙散加味治疗下焦湿热型的尿路感染有效.
  • 摘要:目的:rn 通过对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证据.rn 方法:rn 用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生物医学、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等数据库2001-2011年的文献,两名评价者独立检索、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有效数据并采用Revman5.1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评价.rn 结果:rn 从相关的83篇文献中,按照纳入标准筛出5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瓜蒌薤白半夏汤干预的治疗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侯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②安全性评价方面显示该处方临床应用时未发现不良反应.rn 结论:rn 就目前能获得的临床证据表明,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针对试验设计和结局指标的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注重中医临床试验的辨证诊疗过程,制定并采用统一的症状疗效评价标准,推动开展更多的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随访时间足够、中医特色的随机对照试验.
  • 摘要:通过对清代张聿青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的配伍规律研究,分析其灵活化裁仲景方的理论依据与具体用药经验,以期对现代临床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张氏还惯于用此方治疗中焦痰饮内阻之脘痛、噎膈等证。仲景对于中焦痰饮早有“以温药和之”之明训,方用苓桂术甘汤治之。然张氏却将瓜萎薤白半夏汤用于中焦痰饮的证治,称之为“辛润通降”法,并分析了瓜萎薤白半夏汤用于中焦痰饮之易于化燥者,以及中焦痰饮兼腑气不通者。总之张氏取瓜萎薤白半夏汤之“辛”以散饮,“润”以制燥,“通”以通阳,“降”以降浊,一举四得,为临床治疗中焦痰饮开辟了新的思路,也扩大了此方的应用范围。
  • 摘要:全国名老中医汪受传教授擅长从肝风论治儿科疑难杂症,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学习汪受传教授从肝风论治儿科疑难杂验案的经验,具体包括理论依据、治法方药及验案举隅中儿童血压升高案、儿童头晕案、儿童头痛案、儿童持物手抖案四则医案,以反映其独到的临床经验.
  • 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通心络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全面检索通心络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对以基础治疗为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作为治疗组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3篇文献,通心络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合并RR=1.26、95%可信区间(CI)(1.2,1.33).结论:通心络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由于入选文献存在的方法学问题,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欲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还有待进行设计严谨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 摘要:将当归芍药散调血利水的思路运用于排卵并发症,并取得临床疗效的证实,是从中医辨证与辨病结合的角度对当归芍药散临床应用的进一步拓展,其相关治疗理论需要得到相应的丰富和深化。.女子以血为用,月经周期中,激素的序贯性周期变化与阴血的充盛、调畅有密切关系.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血管充血、疼痛,组织肿胀,水溢经外;水液积聚形成水肿;激素水平偏低,诱发排卵期出血.这些病理变化与中医的阴血虚滞、脾不制水、脾不统血的原理密切相关,为"血不利则为水"这一传统中医论断的可能的病机.
  • 摘要:目的:探究平胃散对湿困脾胃证大鼠能量代谢障碍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大鼠肠组织匀浆检测Gln和ATPase的含量.结果:模型组Gln和ATPase含量均下降,给予平胃散治疗后均有所恢复,效果好于自然恢复组,其中ATPase治疗后恢复效果较好,接近空白组.结论:湿困脾胃证大鼠肠粘膜能量代谢出现障碍,平胃散有调节作用.
  • 摘要: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又称节段性结肠炎、肉芽肿性回肠炎或回肠结肠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常见,我国CD虽不及欧美国家,但近些年有明显上升趋势。CD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未明,认为可能系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主要包括环境、感染、遗传以及免疫等因素。近几年来,随着对CD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胃肠激素与CD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在胃肠道的粘膜内存在有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它们分泌的激素称为胃肠激素,因在化学性质上都属于肽类,故又名胃肠多肽。它们可作为循环激素起作用,也可作为旁分泌物在局部起作用或者分泌入肠腔发挥作用。胃肠激素广泛分布于胃肠道粘膜和内在神经系统,对胃肠道平滑肌运动、粘膜腺体的分泌、血液供应、局部炎性细胞、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已证实的胃肠激素有血管活性肠肽( vasoactive intestinalpeptide,VIP)、P物质(substance P,SP)、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等50多种。其中VIP和SP在CD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针对CD发病机制从宏观上没有大的突破,但随着实验研究的不断推进,在微观上有了一定的进展,如CD发病与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国外对其关系研究较深入和全面,国内由于发病率低,加之对其不够重视,因此在胃肠激素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晚且不够深入。虽然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已有很多,但从CD的中医证型上来看,是否不同证型的CD与胃肠激素的关联都是一样的密切,就缺乏相应的实验研究,希望以后可以弥补这个空白。
  • 摘要:目的:初步探索小柴胡汤诱导SMMC-7721人肝癌细胞的分化机制.方法:通过检测培养的肿瘤细胞在小柴胡汤中药血清处理后光镜形态学变化、胞内LDH和SDH活性以及细胞周期改变研究小柴胡汤对SMMC-7721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小柴胡汤中药血清作用于肿瘤细胞后,光镜形态学观察发现细胞有向正常肝细胞分化的趋势;中药血清组肿瘤细胞的LDH活性下降、SDH活性升高,且小剂量血清组作用显著;与生理盐水血清组和空白组比较,中药血清组肿瘤细胞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下降.结论:小柴胡汤可分别从细胞糖代谢方式和细胞周期调控方面诱导SMMC-7721肿瘤细胞分化.
  • 摘要:目的:rn 研究平喘宁对寒性哮喘大鼠气道重构及其肺组织中TGF-β1表达水平的变化.rn 方法:rn 雄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桂龙咳喘宁组以及平喘宁高、中、低剂量组,每组为10只.以卵蛋白致敏及寒冷刺激复制大鼠哮喘模型,造模7天后,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每天给予等量蒸馏水灌服,地塞米松组给予地塞米松灌服(0.4mg/kg ·d),桂龙咳喘宁组给予桂龙咳喘宁灌服(10g/kg·d),高、中、低剂量组给予平喘宁灌服(19.6g/kg·d、9.8g/kg·d、4.9g/kg·d),4周后解剖大鼠并取出肺组织.采用ELISA检测cAMP、cGMP的含量,并计算cAMP/cGMP的比值;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以半定量测定TGF-β1mRNA的表达丰度.rn 结果:rn 模型组的大鼠肺组织cGMP含量较正常组升高,cAMP/cGMP比值下降(P<0.01),治疗组较模型组cGMP含量降低、cAMP/cGMP比值上升(P<0.01,P<0.05);哮喘模型组TGFβ 1mRNA表达水平比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经平喘宁小、中、大剂量治疗后,TGF-β 1mRNA表达水平减低(P<0.01,P<0.05).rn 结论:rn 平喘宁明显减轻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反应,逆转气道重构,抑制哮喘大鼠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
  • 摘要:清胃散出自《脾胃论》,由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创制。该方由黄连、升麻、生地、当归、牡丹皮组成,具有清胃凉血之功,原方用其治疗胃火牙痛,现代临床应用涉及口腔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神经科、脾胃肝胆科等疾病,且均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本文对清代医家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载升降散的主治、组成、方解及制方特点等作了简要介绍,并通过慢性荨麻疹、紫癜性肾炎、失眠等3个典型病案介绍了升降散的临证经验.
  • 摘要:"凉血散瘀汤"是笔者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湿疹自身的发病特点,总结出的一张实用经验方.临床通过辨证论治将湿疹分为五个证型,随证"成方合用"治之,笔者认为湿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因素,湿热瘀血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故在治疗上强调清热凉血与活血散瘀相结合,通过清热凉血,可使血分之热得以因湿疹多反复发作,久病入络,对风邪致病经久不愈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虫类药物治疗,治疗上强调顾护脾胃。湿热瘀血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药多药性寒凉,因此药物的选择以苦、辛、甘为主,药性以寒性及温性为主。整个过程来看是一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过程,前面进行的是辨病,后面进行的是辨证。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更加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
  •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以慢性无排卵,闭经或月经稀发,不孕、多毛、肥胖和卵巢多囊改变为临床特征的综合症候群.根据临床表现,多囊卵巢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学"闭经"、"月经后期"、"不孕"等范畴.本病病因复杂,治疗周期较长,又因有些患者出国或去外地求学,为了服用方便,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开方,再打粉做成丸药,药后观察到患者卵泡既能发育又能排卵,也可消除痤疮,减轻体重.而用丸药治疗疑难杂症,自古有之,诸如六味地黄丸、理中丸、鳖甲煎丸便是,并为世所公认,对多囊卵巢患者在辨证的基础上用丸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不仅服用方便,节省药材,又经济有效,实属中医之神奇。多囊卵巢的治疗关键是促卵泡大及排卵,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卵泡,因多囊患者卵巢包膜厚,如超声显示卵泡有1. 8cm大小时可加汤药促排卵,如卵巢排卵四次,多囊之症多为治愈。
  • 摘要:本文介绍了李飞教授以四君子汤合黛蛤散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扶正以助祛邪;黛蛤散既可清热解毒,又能制酸止痛;再根据病情适当配伍清热、行气降逆、活血止痛等药物,可收良效.
  • 摘要:通过汇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各种地黄在不同篇章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局方》中对地黄的应用特点,并得出《局方》所使用的地黄均可以明确辨认出其种类.地黄汁在《局方》中用于丸剂的粘合,并有生熟之别.书中生地黄为现代鲜地黄.书中生干地黄的治疗作用应类似于现代生地黄.《局方》中熟干地黄的使用频次为最多.这一情况与《证类本草》中举例偏重于生地黄不同.熟干地黄主要使用于诸虚骨蒸和妇人病部分.书中熟干地黄的炮制方法应为"净洗,酒浸,蒸,焙干".
  • 摘要: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医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当前中医学仍以五行学说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是否已经过时,甚或成了"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关键因素".五行学说由哲学向医学渗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不同的五行五脏的配属关系模式,经过医家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最终确立了《黄帝内经》中的配属模式。有学者认为正是医学实践决定了五脏五行配属关系模式的最终定型。从五脏五行配属关系得演变可以看出,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之一,《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五行藏象理论是经受了几千年临床检验并行之有效的。五行学说无论在阐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脏腑功能相互影响以及临床防治疾病,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地理解和把握五行学说的内涵,运用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发展,从而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医理论体系。
  • 摘要:不同历史时期,蜂房的功用及临床运用各有特点.为充分发挥该品的治疗作用,分析其配伍规律.两汉至明清,不同历史阶段,蜂房发挥的功用及临床运用各有特点,体现在:两汉至唐代,本品多为攻毒疗疮之用,主治疮毒、瘰疬、痔瘘诸疾,至宋金元时期,在对该品攻毒疗疮认识的基础上,强调了蜂房祛风止痛,熄风止痉功效的发挥,故此期本品的运用范围扩展至牙痛、风痫等病证,而至明清时期,多位医家力倡“以毒攻毒”之说,使得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的功效更为突出,其临床应用亦更加广泛。探究蜂房的历代应用沿革,分析其配伍规律,以期为该品的临证运用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rn 探讨天麻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配伍应用.rn 方法:rn 通过系统收集《局方》中40首含有天麻的方剂,以主治归纳天麻在方中的功效,确定其配伍药物.rn 结果:rn 天麻在《局方》中所治病证多与"风证"有关,占37首(92.50%),配伍频次较多的药物为朱砂、防风、天南星、麝香、川芎、羌活、全蝎、甘草、牛膝、僵蚕、白附子、当归、白芷、附子、龙齿、白花蛇、人参、牛黄、雄黄、桂枝.天麻平抑肝阳常配伍朱砂、牛黄、龙脑、雄黄等药物.息风止痉常配伍麝香14、白僵蚕11、全蝎10、朱砂8、牛黄7、白附子7、天南星4、牛膝10、木瓜5、肉苁蓉5、地黄3、首乌3、甘草11、当归10、人参9、茯苓7、黄芪5.祛风通络常配伍防风、羌独活、白芷10、麻黄6、藁本4、细辛4、半夏、胆南星、天竺黄5、木香8、厚朴4、防风、羌活、附子、川芎、肉桂、白花蛇9、川乌6、虎骨6、萆薢5、草乌3.rn 结论:rn 天麻主要用各种"风证",其三大功效的发挥方向与其配伍环境相关.
  • 摘要:食疗,即饮食疗养的简称,是指通过服用不同的食物或利用食物配合药物预防和治疗疾病,以获得健康的一种手段或措施.本文对《食医心鉴》中含有谷类的食疗方进行整理、分析,结合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探讨此类食疗方剂的作用机理,以及《食医心鉴》中治疗腹痛的谷类食疗方的临床应用,总结了如何在临床营养宣教中利用中医食疗,治养结合,为患者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
  • 摘要:目的:rn 探索总结中医内治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证型特点及用药特点.rn 方法:rn 收集近20年治疗UC的文献,录入"中药复方分析"软件,对其证型、药类、核心药物、药对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rn 常见证型居前5位为大肠湿热、脾虚肝旺、脾胃气虚兼湿阻气滞、脾肾阳虚、脾胃气虚兼大肠湿热;居前10位的核心药物为甘草、白术、党参、木香、黄连、白芍、茯苓、黄芪、当归、陈皮,其常用药组是核心药物的排列组合.rn 结论:rn 大肠湿热、脾胃气虚是UC最常见证型;补虚、清热、除湿药(化湿、渗湿)、温里药的遣用是其基本配伍结构,理气、活血、收涩、止血药的遣用是其重要的增效配伍结构:显示芍药甘草汤、白术茯苓汤、香连丸、四君子汤是治疗UC内治方的常用基础方.
  • 摘要:五倍子,酸涩寒凉,既有较好的收敛固涩之功,又有解毒祛湿之效。因而被广泛用于治疗泄泻,痢疾,脱肛,遗精,遗尿,出血,自汗,盗汗,痔疮,疮肿,外伤瘀肿,湿疹,癣痒,口疮等病证,以及中耳炎,子宫脱垂,脚癣等疾病,尤其对脱肛有良效。由于五倍子所含鞣酸内服过量可影响胃肠道的功能,甚或损伤肝脏,内服量不足则疗效欠佳,故历来多以外用为主。需要内服者,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病,以保留灌肠为宜。内服多入丸、散、片剂,用量1.5~6g。外用适量。《本草经疏》谓其“性燥急而专收敛,咳嗽由于风寒外触者忌。”《本草备要》亦谓:“嗽由外感,泻非虚脱者禁用。”现代研究表明,极大剂量可引起灶性肝细胞坏死。因此,对于急性肺炎和气管炎症所引起的哮喘,以及肝功能不良者,均应忌用。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以及积滞未除之泻痢禁服。
  • 摘要:现实中的事物从一种层面看具有异质性,从另一种层面看又具有同质性,是异质性和同质性的统一体.同理,多种多样的方剂也是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统一,正确理解方剂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对于认识方剂的本质,对方剂进行分类和比较,进而指导方剂的组方配伍和临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摘要:随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发布,中国人九种体质的分类方法已经广泛的被人们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体质研究。从上述研究内容可以看出,目前有关湿热体质的文献、临床、实验研究等偏少,湿热体质的调理仅提出原则性指导思想,尚没有规范、具体的干预措施。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在制定体质调治方案时,依然采取辨证论治的思路或各自的临床经验,主观性地选择方药,如何将辨体论治落实运用于临床,尚缺乏循证医学的客观证据。有基于此,拟从古医籍医案中找出有据可循的湿热体质方药调理方法,试图找出调理湿热体质的方剂和药物配伍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中医“辨体论治”提供实证依据。
  • 摘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辅以计算机统计方法,对263首古方与自拟方进行分析,得出: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的遣用是治疗哮喘病的基本配伍结构,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平肝息风药、收涩药、温里药的遣用是重要的增效配伍结构。最常使用的药物为甘草、麻黄、杏仁、地龙、半夏、苏子、陈皮、五味子、蝉蜕、紫菀。常用药对为麻黄、杏仁;麻黄、甘草;甘草、杏仁;麻黄、地龙等。常用药组是麻黄、甘草、杏仁;麻黄、杏仁、地龙;麻黄、杏仁、苏子等。对2味药组药对(不含甘草)(频次>40次)的分析,其中前10个中,含有麻黄的药对就有6对。而3味药组药对(不含甘草)(频次>35次)中仅有7对,均含有麻黄,说明麻黄是治疗哮喘病的必备之药。治疗哮喘病复方谴药组方的基本思路是宣肺平喘、化痰止咳以除病因,调理气血津液,益肺健脾补肾以顾正气,重视整体治疗以提高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制剂学与方剂学的学科关系;方法:从方剂学和中药制剂学的概念范畴、中药药剂学是方剂学发展的条件和方剂学是中药制剂学得以发展的基础几个方面来探讨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结果:方剂学和中药药剂学定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药药剂学是方剂学得以发展的条件,方剂学是中药制剂学发展的基础;结论:药剂学与方剂学是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两个学科.
  • 摘要:通过近十年来有关李东垣方药配伍规律、临床运用等文献的查阅学习,从制方用药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用于李东垣学术思想整理、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探讨其研究进展,为系统研究东垣制方和临证经验提供最新资讯,并试图通过文献整理研究进一步探索发现东垣遣药组方和临床运用的新观点、新进展,以期达到丰富东垣学术内涵、传承其学术思想、提高用方和诊疗水平的目的.
  • 摘要:产后"多虚、多瘀、易寒、易热",是故产后病治疗,重在补虚化瘀祛邪;产后调养,尤以药膳为佳.纯补纯攻均非产后病所宜,因为补虚有留瘀之弊,化瘀有伤正之忧.补虚当以气血为重,然气血之虚,有轻重缓急之异,故用药需分主次.攻邪务辨邪之属性,谨守平和:化瘀不但要善于选用既能活血,又能兼顾脏腑生理解剖特点的引经报使药物,而且应注意攻逐不能太过.解表不可过于发汗,攻里亦当削伐有度.清热慎用芩连,温里谨投桂附.
  • 摘要:祖国医学在减少恶性肿瘤复发、减轻放化疗副反应、延长病人生存期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目前对于解毒类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种中药或某一种药理作用,而忽视了复方的多重作用及中医的整体治疗观。从文献来看,治疗恶性肿瘤配伍清热解毒药物的临床报道大都见于上世纪90年代,而对于近10年的临床报道与统计分析甚少。同样,对于攻毒祛邪药物配伍规律的研究亦较为薄弱,统计分析工作鲜见。基于“毒邪”理论,探讨解毒类药物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方剂中的配伍规律,能够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处方药提供有益的参考。
  • 摘要:历来关于眩晕的认识及治疗存在分歧,由此提出的观点也层出不穷,让习医者应接不暇.笔者通过古今相关文献研究,提出清阳失利是导致眩晕的一个共性病机,并把眩晕分为清阳不足、清阳失畅、清阳过升三种证型,指出眩晕的共性治法即为调畅气机,培补清阳,通过对眩晕发病共性面的把握,将有益于临床的指导.
  • 摘要:功效和治法是方剂学中两个重要概念.认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对完善方剂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治法和功效概念的源流演变、二者在方剂分类史中的角色变化及其在"药-方-效-证"中的逻辑联系等方面的分析,探讨治法和功效的概念内涵、两者相互关系及其辨识意义.
  • 摘要:目的:以HPLC指纹图谱方式研究三圣汤及其固体汤剂化学成分是否存在差异,进一步确定固体汤剂是否能够替代传统汤剂用药.方法:采用优化的色谱条件对以传统方法制成的三圣汤和以特殊工艺制成的固体汤剂进行测定,比较二者HPLC指纹图谱的异同点.结果:从三圣汤及其固体汤剂中共检测出24个峰,二者的指纹图谱的相关系数为0.966.结论:三圣汤及其固体汤剂主要化学成分的峰面积存在一定差异,但组成基本相同,其共有组分的比例相近.
  • 摘要:目的:rn 探讨金匮肾气丸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瘦素的影响.rn 方法:rn 40只SD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3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肾气丸高剂量组、肾气丸低剂量组(每组10只).另设正常组10只,饲以普通饲料.给药6周后处死大鼠,末次给药后禁食12h,检测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FINS)、血清瘦素(LEP),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rn 结果:rn 二甲双胍组、肾气丸高、低剂量组FBG、FINS水平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LEP、HOMA-IR均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肾气丸低剂量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肾气丸高、低剂量组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rn 金匮肾气丸可降低LEP、HOMA-IR,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
  • 摘要:目的:rn 观察补肾、健脾和补肾健脾三方对模拟失重大鼠腰椎骨的影响,比较其防治作用的异同.rn 方法:rn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悬吊、补肾、健脾和补肾健脾共5组.后4组大鼠头低位-30度尾部悬吊连续21d,补肾、健脾和补肾健脾组大鼠从实验第1天开始依次给予补肾方、健脾方和补肾健脾方灌胃,其余各组大鼠灌服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实验第21天处杀各组大鼠,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L4椎体骨密度,L4椎体丽春红三色染色观察骨形态计量学静态参数.rn 结果:rn 较之正常对照组,悬吊组大鼠L4椎体骨密度显著降低(P<0.01),骨小梁面积百分率、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明显降低(P<0.01),骨小梁分离度明显增高(P<0.01);较之悬吊组,补肾组和补肾健脾组大鼠L4椎体骨密度显著升高(P<0.01),骨小梁面积百分率、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明显升高(P<0.01),骨小梁分离度明显降低(P<0.01),健脾组大鼠L4椎体骨密度升高(P<0.05),骨小梁面积百分率、骨小梁厚度明显升高(P<0.01),骨小梁数量增加、骨小梁分离度降低(P<0.05);较之补肾健脾组,补肾组大鼠L4椎体骨密度降低、骨小梁厚度降低升高(P<0.05),健脾组大鼠L4椎体骨密度和骨小梁厚度均明显降低(P<0.01),补肾组和健脾组大鼠L4椎体骨小梁面积百分率降低(P<0.05)、骨小梁分离度升高(P<0.05).rn 结论:rn 补肾、健脾和补肾健脾三方均对模拟失重引起的骨丢失具有防护作用,以补肾健脾方作用为优.
  • 摘要:目的:筛选出最佳的活络效灵丹颗粒剂成型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考察方法,以颗粒流动性、溶化性、吸湿性等为评价指标,筛选出其处方中加入辅料的种类及最佳的成型工艺条件.结果:确定最佳成型工艺条件为药粉与乳糖的比例为17∶13,用95%乙醇溶液制颗粒.结论:活络效灵丹颗粒的优化成型工艺合理、可行.
  • 摘要:目的:rn 采用人参皂甙Re、丹参酮ⅡA、人参皂甙Re+丹参酮ⅡA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进行药物干预,探讨活血化瘀药配伍扶正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质代谢的影响.rn 方法:rn 将Wister雄性大鼠分为6组:正常组、高脂组、Re组、丹参酮ⅡA组、Re+丹参酮ⅡA组、对照组,并予以高脂饲料喂养造模胰岛素抵抗模型,喂养2周后,开始进行药物干预,即Re组: Re 50mg/kg/d;丹参组:丹参酮ⅡA 5mg/kg/d; Re+丹参组:Re 50mg/kg/d+丹参酮ⅡA 5mg/kg/d;对照组:辛伐他汀7mg/kg/d,灌胃4周.观察比较各组动物体重增加量的变化,取动物血清测定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和脂联素浓度.rn 结果:rn ①各组间体重增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Re与丹参酮ⅡA单独或联合使用可延缓模型鼠体重增加趋势,但其作用不如辛伐他汀.rn ②Re与丹参酮ⅡA单独或联合使用可降低TG、CHOL、FFA,且联合用药的降脂趋势优于辛伐他汀.rn ③Re与丹参酮ⅡA单独或联合给药可升高ADP,且联合用药后ADP接近正常值.rn 结论:rn Re与丹参酮ⅡA联合使用,有改善IR模型大鼠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趋势,提示活血化瘀药配伍扶正药对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IR有一定作用.
  • 摘要:目的:将代谢组学技术广泛运用到传统的中医药研究中,从本质上揭示中医药的作用原理,以期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进展.方法:概述代谢组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分析技术,从代谢组学与中医症候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论述代谢组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结果与结论:代谢组学与中医药学的结合,将探索出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应用前景广阔.
  • 摘要:中医学对方剂量效关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中药及其复方自身的特殊属性,导致了方剂量效关系的复杂性.本文从中药复方量效关系的自身特点、不同剂量的中药及复方对疗效的影响和不同医家对方剂量效应关系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方剂剂量与疗效相关性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rn 研究地龙匀浆液对离体胃底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并联合受体阻断剂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rn 方法:rn 制备长约4 cm的离体胃底平滑肌条,一端固定于恒温水浴槽独立内管底部的玻璃弯钩上,另一端固定在张力传感器上,后者连接于BL-420E+生物机能实验记录系统.向槽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地龙匀浆液,描记收缩曲线并选择最适宜的地龙匀浆液浓度;再分别向槽中加入50 u g/ml的胃肠平滑肌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观察其对平滑肌收缩曲线的影响,计算张力变化率.rn 结果:rn 地龙匀浆液能舒张胃底平滑肌,最适宜浓度为33.3%;地龙匀浆液与M型受体阻断剂阿托品能协同减弱平滑肌的收缩能力,而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使用前后胃底平滑肌的收缩张力无明显的改变.rn 结论:rn 地龙匀浆液能舒张胃底平滑肌,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阻断了胃底平滑肌表面的M受体.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酵母菌发酵对黄芪药材中多糖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苯酚-浓硫酸法对不同发酵时间下的药材发酵液中的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传统水煎法中黄芪多糖的产量约为16.1mg/g,产率为1.61%;发酵最佳时间黄芪多糖的产量约为18.4mg/g,产率为1.84%,两种处理方法对黄芪多糖的产率影响相差0.23%.结论:酵母菌发酵黄芪药材对黄芪多糖含量有一定影响,且其产率与传统水煎方法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 摘要:本文介绍了方剂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几年来建设与管理中的一些做法,重点学科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其牵涉面广、任务重,要充分地发挥实验室的整体效益,使其更好地为学科建设服务,就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辽宁中医药大学方剂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通过一系列对实验室管理、建设的探索,取得了一些进步,还应进一步完善硬件与软件的建设,提升科研创新实力,实现服务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为方剂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提供有力的保障。
  • 摘要: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将自主性学习法引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实行实验课程自选项目、自主设计、自助实验、自行分析、自评结论的"五自"自主实验教学.通过自主性实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阅读大量文献、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树立完整的科研思维,切实达到高校培养综合性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符合高等教育"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五自”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验证性、程序性的固定教学模式,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活跃的科研思维超出了教师的想象,并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前沿知识,融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为一体。在学生亲身经历后的教师点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了科研各环节的注意事项。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方剂自主性实验教学对中医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摘要:合理的教学目标,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合理的教学目标,就会导出有效地教学,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而教学目标是教学与社会需要发生联系的纽带,是教学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联结点,正确的教学目标是测量、检查、评价教学活动成功与否,是否有效的尺度或标准。因此,教学目标可以被看做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本文中《方剂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对这门学科的性质、在整个中医教学中的地位和对其教学规律的认识,结合当前社会对中医人才的要求的基础上概括而形成的。它遵循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反映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对学校教学的客观存在要求,反映中医学科体系特点及中医教学过程的规律。它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起着经常性的指导作用。
  • 摘要:乌梅丸证寒热性质的探讨由来已久,在狭义蛔厥证条文探讨该问题的基础上,还可从更广的厥阴病范畴去探讨.因本方具寒温并用,辛开苦降,阴阳并行,肝胃同调的特点,所以,该方除适用于蛔厥和久利外,还应用于众多内伤杂病属寒热互结,升降失调,虚实夹杂者。据不完全统计乌梅丸可用于治疗47种病证。这些疾病概括起来看主要是肝胆系,胃肠系的复杂性疾病,另外就是阴阳不调导致的疾病如不寐,疹,癣等。乌梅丸证寒热属性的判定是理解、把握和运用这首方剂的关键,是创新发微灵活应用于临床的基础。
  • 摘要:为了提高中药专业《方剂学》教学学水平,针对中药专业的自身特点,结合用人单位及执业药师考试需要,连续三年在中药专业开展多元教学实践,调整教学大纲,采用以启发、讨论为主,群体教学模式、三多教学模式、前置教学模式等方法,结果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教师也得到了较好的教学评价,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 摘要:反成配伍方法是祖国医学大胆而独特的创举,是中医药哲学精华的完美体现.反成配伍并非简单的将性味相反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其蕴含着高深的科学原理和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在临床应用中,只有符合法度,尺度适宜,才可获效.本文从阴阳、生克、升降、上下、散收、寒热、补泻、润燥、动静、刚柔十个方面探析中医方剂反成配伍合度规律.综观上述反成配伍的理论及其著名代表方剂,疗效卓著,应用广泛,迄今为止均是临床的常用方。有学者提出关于反成配伍的适用条件:患者病机复杂且矛盾;病证存在由一种病机急骤向另一种性质对立的病机演变的趋势;病证的病因病机性质与天时地理环境因素的属性相矛盾;病机在药物作用下,产生部分的不良趋势;病证标本矛盾但需要兼顾等等。但是反成配伍的“合度”问题很难控制,如果两种相反的药物配比不合理,不仅起不到“相成”的效果,而且会弄巧成拙,加重病情。例如同为升与降的反成配伍合度,有寓升于降法和寓降于升法之别,寓升于降法为在沉降药中少佐升散药,以防沉降太过;寓降于升法是在升散药中少佐沉降药,以防升散太过。另外,相反的两类药物最佳药味数量和剂量确定也较困难,目前主要是各临床医家根据自己长期的用药经验来酌定。所以在临床使用反成配伍合度规律时,分清主次,酌定合理用量显得尤为重要。
  • 摘要:中医治疗疾病,既重视辨证论治,也重视辨病与辨症论治。病常包括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全过程,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若干证的连续,常有一个贯穿疾病始终的基本病机。所谓对病/证/症遣药,就是针对病或证的主要病机,即病因、病位、邪正关系等进行用药,是遣药组方的关键环节。主要表现为针对病证属性的定性遣药和针对发病部位的定位遣药。临床组方时,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且常常同时运用,大大提高了对病情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方剂的组方首先是针对病/证/症用药,其次便要考虑所用药物的性能特点,或配伍功能、主治相近药物以增其疗效,或配伍制毒缓峻之品以消除或缓解所用药物的毒性与烈性,或配伍甘缓之品以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以保证方剂组方结构的严谨性,这就是所谓的对药遣药。
  • 摘要:在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中,还没有将免煎颗粒剂纳入教学内容,迄今到目前,在笔者所见到的各种版本的中医院校教材中,有关方剂的剂型和用法一节内容,仍然没有介绍中药配方颗粒剂的相关内容。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一般人认为中药配方颗粒剂是单味中药饮片的颗粒化,不是方剂的剂型。第二,中药配方颗粒剂能否替代传统的中药汤剂,学术界还没有认可。笔者认为,仅仅因为中药配方颗粒有以上的问题,就将之拒于方剂学教学内容之外,也不是一种可取的态度。尽管中药配方颗粒剂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发展和应用中药配方颗粒剂已是大势所趋,方剂学教材接纳这方面的内容只是时间关系,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中药配方颗粒剂可以看成是单味中药的颗粒化,但药物能否被称之为方,不是看它是单味还是多味,而是看它是否在中医治法理论指导下使用,否则就没有所谓单方和复方的说法了。就方剂学现代研究的内容来讲,单煎与合煎的比较研究,免煎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的比较研究方兴未艾,丰富了方剂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就科研来讲,中药配方颗粒剂事实上已经“挤”入了方剂学的研究内容,作为教材也应该与时俱进,不应该对这些问题避而不谈。而中药配方颗粒剂作为中医药界的一个新生事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了现代社会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转变陈旧观念,及时地把最新知识介绍给学生。
  • 摘要:方剂学课程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方剂的配伍理论,明确制方要旨,还要引导学生在方剂组方原则指导下,依据辨证施治的思维规律,对成方灵活运用,提高综合运用方药的能力.而合方是方剂加减变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学习和掌握合方应用,一定程度上领悟了方剂变化规律,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 摘要:本文在简述PBL教学法源流与发展的基础上,概述了我国部分高等中医院校实施PBL教学的情况,PBL教学法以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为主,倡导“发展知识的运用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与传统课堂讲授种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它包括精心选择和设计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习者能够获取关键的知识,具备熟练的解决问题的技能、自主学习的策略以及参与小组活动的技能;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要有使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的本领。这一教学法的采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提高学生分析与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有益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由于引进PBL教学法的时间较短,各专业的教学传统和方式不同,甚至一些教师对PBL教学方法及其实质的理解还参差不齐,加之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PBL教学还只是作为某一门课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教学单元等等,因此,目前总体上还处于试验阶段。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尚包含多方面原因,如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无相关教材;学生自身能力不足;有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等方面。如何充分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在合适的专业和学生中开展,还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PBL模式在医学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世上不存在放之天下而皆准的教学法。任何先进的教学法,僵化地使用,都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在我国实施PBL教学模式应因地制宜,结合国情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其应用模式,为医学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 摘要:南非有应用草药治病的悠久历史,是最早承认中医合法断的国家,针灸在南非深受百姓欢迎,中成药也在南非医药市场突显其需求量,以上皆表明中医药生南非面临发展机遇,如何把握时机,促进中医药在南非发展,是值得研的重大课题.作者认为中医药教育是中医在南非发展的基石,因此,提出借药业实体对中成药的推广之机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创办中医药学校,采取社会力量、中南政府联合、企业与政府联合等多种形式办学。开设针灸、中药、中医临床等专业的培训和教育,课程设置分公共课和专业课,针对不同的专业确定专业课程和学制,公共课含中文、西医解剖、生理、病理。与此同时,注重开发利用符合南非语种的教学资源,建立中南结合的实训基地,包括中国跟师,南非中医模拟诊所等。
  • 摘要:方剂学教学应注重讲授配伍关系,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方剂配伍关系:即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机体、药物与病邪.其中,药物与药物关系涉及泻中寓补、补中寓通、涩中寓通、散中寓收、去性取用;药物与机体配伍关系涉及阴阳互求、补肾泻浊、健脾祛湿、清镇与疏养、涩肠调气;药物与病邪配伍关系中涉及行气与祛邪、清热与疏风.方剂配伍体现在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机体、药物与病邪之间的关系。方剂教学应将配伍关系作为配伍核心内容进行阐述,使学生认识方剂配伍的优势,从而在今后临证中能够灵活运用。
  • 摘要:三焦的作用被历代医家重视.但关于三焦辩证立法遣方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的治疗三焦虚实的泽泻汤、麦门冬理中汤、黄芪理中汤、黄连丸、厚朴汤、大黄泻热汤、蓝青丸等18首方剂为对象,试图揭示孙思邈三焦病证辨治及遣药组方特点,为千金方的现代应用提供依据.而以上诸方,病理涉及三焦脏腑,气血津液,从病症看,有汗症、腹满、呕吐、下利(痢),短气、关格、便血等症,病机有寒热虚实之别,但总不离三焦所主之功能及所涉脏腑之生理所列,为三焦辩证遣药组方昭示门径、法度,以三焦通行元气、通调水道,助心肺宣化,助脾胃转输,助肝肾输潜,所涉病症,病位虽有上、中、下之别,病性有寒热虚实之异,但立法上体现了三焦一体,遣药组方上,更体现了统于中焦,兼顾上下,调畅气血,燮理阴阳之特点。以笔者粗浅所识,千金方的确蕴含了巨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对千金方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挖掘,并证之于临床,是方剂学人的本分,正如孙思邈在千金方自序中所言:“虽不能究尽病源,但使留意于斯者,亦思过半矣”。
  • 摘要:寒热并用是《伤寒论》组方配伍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从脾寒胃热,辛开苦降;阴邪结滞,去性取用;寒热兼挟,取性取用;阴阳格拒,佐以寒药等四方面探讨《伤寒论》用药配伍的规律,旨在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总之,在临床上,纯热证或纯寒证固然不少,但寒热错杂互结等病证更为多见,治疗时若只单纯清热,则热不去甚或热更重,或单纯温阳,则寒不退甚或寒越重,此时唯有运用寒热并调,则疾病方可并治。故从仲景立方之法中,可以学到张仲景的配伍思想,掌握仲景依方立法的规律,这样在临床治疗时才能得到较好的疗效。
  • 摘要:传统的笔试考核形式已经不能适用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建立一种全面、客观的多阶段、重过程的考核方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本文通过总结形成性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影响,对比研究其与传统考核方式的优势与问题,探讨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评价考核体系,全面实现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的教育目的.
  • 摘要:强化与提升方剂学教学质量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一是要坚持传统教学理念,以教师教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刚刚接触的方剂理论能够循序渐进的学习与理解,达到教师教学生学、教学相长的目的;二是要在坚持传统教学理念基础之上,并能适时地合理地结合PBL教学法以加深学生理论学习联系临床实践。运用PBL教学法的核心是在教师的引导与参与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切入,以学用为导向,以小组讨论为单元,以发散思维为宗旨,以启发灵感为目的。本文以案例选择四逆散的中心议题涉及到肝郁血瘀证的诊断、治法、方药、合方、变化用药,剖析选用四逆散及其主治证(肝郁血瘀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治法和选方依据,从而使学生对运用四逆散有一个比较全面地完整地认识与了解,启迪学生理论学习与临床运用都要入细入微,不能有丝毫疏忽。通过实施PBL教学法可促进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践,达到触类旁通、开拓思路的目的。通过对本案例的每一部分的思考与分析,并能将伤寒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以及治法、方药、煎煮和服用等相关内容融会贯通,亦即治病既要辨证准确,又要选方无误,更要重视服用方法等相关事项,以此才能学好用活四逆散。
  • 摘要:面对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趋势,高等医学教育中方剂学课程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本教学团队提出了多学科渗透与融合,培养科研素质,注重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引入"导师制",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结合中成药学知识,培养学生产品创新能力等方法和思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学生的的科研意识与思维和产品创新能力,其对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在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面临扩招后生源质量下降的状况,开展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困生没能掌握课堂上应掌握的知识点时,如果教师在课外再不能给以重点关注,假以时日,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为此,建立学习小组的学习方式,首先老师先讲解重要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复述并加以讲解,直至真正地弄懂所学的问题为止,一些学困生在老师爱心的感召下,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学习的勇气得以激励,并为后来的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摘要:近年来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的热潮持续升温,如何提高中医药学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是中医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在方剂学教学实践中,分析不同国家留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韩国、日本留学生文化背景与中国最为接近,比较重视方剂学学习,能够听懂老师的讲述,对专业词汇有一定程度理解,记录认真,字迹工整,存在问题是不擅长回答主观题,说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语言运用及知识转化能力低,应提高日韩留学生方剂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运用能力。而欧美留学生学习比较努力,善于思考,乐于提问,逻辑推理能力较强。但存在问题是欧美学生片面认为针灸、推拿就是中医的全部,主观上排斥中医方剂的作用,学习上有所取舍,不太重视方剂学课程,课堂记录较少,因文化背景差异大,对一些知识点会提出各种质疑,虽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主观题,但不能把握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灵活性。所以打破学习壁垒,提针对留学生群体,5W教学模式除简化直观外,另具有两大优势。首先是5w教学模式能表现出方剂证、法、方、药要素间的关联络属性,进而演示出方从法立,法随证出的完整过程模式。其次是以疑问词作为该模式的表现符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一方面提高亚洲及华裔留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深入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针对欧美学生好奇心强,疑问较多的特点,直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答形式将模糊的内容阐述清楚。但是需强调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不是对方剂基本要素和形式上的完全颠覆,而是一种辅助留学生方剂学习的教学尝试,外国留学生希望能获得一技之长,多重视方剂的临床实用性学习,5w的过程演进形式便于他们加深记忆。
  • 摘要:当今,中医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中医优秀教师之匮乏、中医教学方法之模式化(仿照西医)等等.今总结连建伟教授执教经验三点,一、重视基础、循循善诱;二、博古通今、课堂生动;三、中国书法,艺术中医.以冀促进中医教育事业的正确发展.
  • 摘要:方剂是理法方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工具。学生对方剂学课程的学习一般都比较重视,但由于教材中的方剂出自历代各家之手,组方思路各不相同,学生学习中感到最困难的问题是各方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知识零碎,非常容易混淆,难记易忘。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体会到,加强方剂之间的比较,从众多的方剂中努力寻找出一些共同点,区别不同点和各方的特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琐碎独立的各个方剂,交织成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络,将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方剂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益于记忆,并且能指导学生临证正确选用方剂。重点对同类方剂,同病异证方剂,同治某脏腑病证方剂,组成相似方剂,以及君药相同方剂进行了比较。
  • 摘要:目的:在方剂学教学中运用CAI模拟案例教学法,评价其教学效果.方法:选择同一老师授课的学时相同的两个班级,班级1为实验班,运用CAI模拟案例教学法,班级2为对照班,按常规课堂面授.用期末考核成绩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结果:班级1平均分要高于班级2,两个班级成绩的等级分布有显著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班级1的成绩好于班级2,提示CAI模拟案例教学法比一般课堂面授教学效果好.
  • 摘要: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以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由于方剂内容多、任务重,教师在授课时根据教学内容不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比较记忆法就是常用的一种,即是将某一类方剂加以比较,如功效主治相似的方剂,主治症状相同方剂,药物配伍相近,方剂名称类同。方剂学将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不但涉及方剂多,而且内容广泛繁杂,既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内容,又有中药知识,学生难于掌握记忆.教师在授课时运用比较记忆法,将类方加以比较,有助于学生记忆方剂,有便于学生把握全书重点,有利于培养学生临证用方的能力.
  • 摘要: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组成与运用的一门科学,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即使学生对方剂学教材中的所有考点,如组成、功效、主治、方解都已熟记,但面对患者时仍然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临证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瓶颈.方剂学虽然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同为中医基础课,但又与三者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正如王绵之先生所说:“方剂虽然是由药物组合而成,但它却充分体现着理、法、方、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因而方剂学更主要的是在于阐明辨证明确、决定治法之后,如何选择药物、审定剂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一君臣佐使,妥善地组织起来,使之既符合于当前的治疗目的,又无任何不利于人体的弊端”。可见方剂学既是理法方药中的一环,又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理法方药的全部精神。正如古人所说“方即是法”,一首好的方剂不但有精妙的药物配伍,更蕴含了医家辩证组方的思维过程和学术特色。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剂学教学也是如此,既要“授”学生以方剂,教会学生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方解、配伍规律这些理论知识,更要“授”学生以用法,阐明隐藏在方剂后面的辨证思路及医家制方的良苦用心,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能够学以致用。“谨守病机、前后贯通”教学法,处处以方剂的临床应用为中心,相较于以往填鸭说教式的方剂理论灌输,更强调学生认证能力的提高和中医各学科知识的衔接,注重将其所掌握的中医药知识贯穿、凝练、融合成一个沟通于基础和临床之间的知识体系,使理法方药得以贯穿,对疾病的前因后果形成完整认识,以期方剂应用水平的提升。
  • 摘要:麦门冬汤是清润肺胃,降逆下气的代表方剂.通过临床应用发现干燥综合征、萎缩性胆囊炎、慢性尿路感染等疾病凡病机属津液不足而致皮毛官窍失润者可用之滋养肺胃以润表,胆气不舒者可用之濡养胆汁以利胆,膀胱燥热者可用之养阴利水以涤热,加减用之能取得良好疗效,并举验案数例为证.
  • 摘要:目的:观察内外同治方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R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内外同治的方法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并口服雷贝拉唑;对照组用雷贝拉唑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并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9.79%,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病治疗中采用口服与局部黏膜给药相结合的方式,口服蒿芩清胆汤汤剂和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并用碧玉散调成藕粉糊食道内壁的给药.不仅内外同治,整体用药与局部用药的有机结合,而且是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有机结合,增强了药物的综合疗效.
  • 摘要:通脉灵的主要治疗作用为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主要针对冠心病临床辨证中常见的基本证型心血瘀阻型,其病机为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表现为“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本方气血同治,标本兼顾,寓行气于活血之中,活血行气相得益彰,寓养于行散之中,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诸药相合,共奏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之功。本研究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通脉灵大滴丸,使药物呈分子、胶体或微晶状态分散于基质中,增加了药物的总表面积,且由于基质为亲水性,对药物具有润湿作用,使药物能迅速溶散成微粒或溶液,从而加快了药物的溶解和吸收速度,提高了生物利用度,达到了高效、速效的目的。而且与原片剂相比,本研究所制备的通脉灵大滴丸,可用于口服和舌下含服,使药物有效成分与粘膜表面得到更加充分接触,尤其舌下含服给药,可绕过胃肠道和肝脏,通过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直接进入循环系统。有效的避免了首过效应,从而得到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用药方便的效果。
  • 摘要:药对是药物配伍的最基本单位,本文筛选历代名方中有关心病证治的方药,按治法分类,将心部药对归纳成益心气、温心阳、滋心阴、补心血、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清心导赤、交通心肾等八个方面并研究其配伍规律.
  • 摘要:目的:考察吴茱萸当归药对中活性成分随吴茱萸当归配伍变化的溶出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吴茱萸当归药对不同配伍比例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以及阿魏酸的溶出规律.结果:在所观察的吴茱萸当归的9个配伍比例中,随着当归比例的降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溶出率逐渐增高,阿魏酸的含量随着吴茱萸比例的降低,其溶出率也逐渐增加.并且均以6:4配伍组含量较高,且其后含量增加趋于平稳.与《金匮要略》温经汤配伍比例相符合.
  • 摘要:目的:创建大鼠湿困脾胃证动物模型,观察大鼠湿困脾胃证动物模型胃肠功能的病理变化.方法:首先建立大鼠湿困脾胃证动物模型,然后通过体重、饮食量、腹围指数、胃肠运动吸收功能、胃肠激素水平、病理组织等方面观察其胃肠功能的改变.结果:模型动物饮食减少,体重下降,胃肠胀气明显,胃排空和小肠推动能力下降,胃肠吸收功能降低,胃肠激素水平紊乱,胃肠组织发生病变;经平胃散治疗后模型病变部分恢复,效果好于自然恢复组.结论:大鼠湿困脾胃证动物模型胃肠功能异常,平胃散有改善作用.
  • 摘要:目的:从过敏性鼻炎模型豚鼠行为学及免疫功能的变化角度,观察中药玉屏风散不同剂量配比对过敏性鼻炎豚鼠的干预作用,以寻求临床治疗最佳剂量比.方法:采用卵清蛋白及氢氧化铝复制过敏性鼻炎模型豚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息斯敏组,玉屏风散1、2、3、4组,并设正常对照组,观察玉屏风散对过敏性鼻炎模型豚鼠的行为学及血清中IgE含量的影响.结果:玉屏风散给药后可以改善过敏性鼻炎模型豚鼠的症状,降低过敏性鼻炎模型豚鼠血清中IgE浓度,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以玉屏风散1组效果最佳.结论:玉屏风散对过敏性鼻炎模型豚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当黄芪:白术:防风剂量比为3:1:1时效果最佳.
  • 摘要:目的:研究黄连及黄连配伍吴茱萸对大鼠红细胞渗透脆性及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小剂量黄连、大剂量黄连和大剂量黄连配伍吴茱萸的水煎液通过灌胃途径,应用于SD大鼠.取各组大鼠抗凝血观察其红细胞初溶血的盐水浓度的差异及红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的改变.结果:不论红细胞渗透脆性还是谷胱甘肽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剂量黄连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剂量黄连组和大剂量黄连配伍吴茱萸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红细胞渗透脆性和谷胱甘肽含量为指标,大剂量黄连对红细胞渗透脆性和谷胱甘肽含量有影响,而小剂量黄连和大剂量黄连配伍吴茱萸对正常红细胞无明显影响,安全性良好,符合传统用药认识和原则.
  • 摘要:目的:rn 研究中药单体组方梓葛冻干粉针剂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体外缺血再灌注模型损伤的保护作用.rn 方法:rn 体外培养HUVECs,采用氧糖剥夺(Krebs液)方法建立缺氧-复氧模型以模拟体内缺血再灌注损伤.用梓葛冻干粉针剂干预后,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2,4-二硝基苯肼显色法测定细胞外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Western blot法分析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的表达.rn 结果:rn 与模型组相比,梓葛冻干粉针剂12.5mg·L-1显著提高细胞活力(P<0.05);梓葛冻干粉针剂49.0 mg·L-1,24.5 mg·L-1,12.5 mg·L-1均显著提高缺氧-复氧后细胞SOD活性(P<0.05);梓葛冻于粉针剂12.5 mg·L-1,24.5 mg·L-1能显著减少LDH的释放量及降低MDA和NO的含量(P<0.05),并上调细胞Bcl-2蛋白表达(P<0.05,P<0.01);梓葛冻干粉针剂49.0 mg·L-1,24.5mg·L-1,12.5 mg ·L-1显著降低Bax的表达并上调Bcl-2/Bax(P<0.05,P<0.01),且梓葛冻干粉针剂24.5 mg·L-1,49.0 mg·L-1显著降低Caspase-3的表达(P<0.01).rn 结论:rn 梓葛冻干粉针剂可显著拮抗缺氧-复氧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其机制与抑制细胞自由基的产生、提高抗氧化能力及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密切相关.
  • 摘要:此患儿的牙龈脓肿虽不是由此二方所治愈,但其对该病的有效性对于治疗小儿口疮、牙龈脓肿以及牙龈疼痛也颇有启发性。得出,泄肠热是治疗上牙肿痛的有效手段之一,以及对于小儿实火证运用滋阴泄热法更符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此外,黄连等苦寒之剂味苦难喝,小儿对此大多不愿服用,有的甚至由于苦寒伤胃而导致呕吐。而导赤散和增液汤中的药物大多为甘寒之品,所熬汤液无丝毫苦味,口感颇佳,非常便于小儿服用。基于以上诸多优点,二方合用很有可能是治疗小儿口腔溃疡兼牙龈肿痛的适宜方药,因此值得儿科临床工作者临证一试。
  • 摘要:王付教授诠释方药言简意赅,治病用方圆机活法,用药重视剂量煎服,如临床运用茯苓四逆汤辨治心血管神经症,慢性心力衰竭,阳痿等病证而取得显著疗效.
  • 摘要: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及湿疹自身的发病特点,将湿疹分为五个证型,并以自拟方"凉血散瘀汤"为基本方,随证"成方合用"治之,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本文选取王绵之教授主治感冒咳嗽的185张处方,将其中常用中药进行归类整理,整理统计的项目包括常用药、出现频次、处方常用量、处方常用量重现率、药量范围。王绵之教授治疗感冒咳嗽用药规律:以祛邪平喘治标为主,同时注重理脾护本。基于脏腑理论用药,并与药性理论相结合,理肺本脏强调宣降相因,同时注重脏腑同治,通降大肠,以助通肺;注重脾肺关系,理脾祛痰之源,培土生金之母。祛邪扶正并举,以期药至病除之时不伤正气。用药剂量相对固定,且遵循中药的常规用量。常用药处方常用量的重现率>50%的常用药占100%,77%的常用药的处方常用量在其常规用量之中,说明王绵之教授遵循中药的常规用量,十分重视安全用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