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华东地区第十二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
华东地区第十二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

华东地区第十二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宁波
  • 出版时间: 2012-05

主办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

会议文集:华东地区第十二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伴随着鱼类实验用途的扩大,鱼类福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国内外鱼类福利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剖析鱼类福利实施困难的因素,提供提高实验用鱼类福利的参考对策,以期帮助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地了解实验用鱼类福利,促进在实验过程中鱼类福利的发展。
  • 摘要:近年来SPF实验鼠已成为制约我国生物医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分析了进境SPF实验鼠的主要风险,影响进境SPF实验鼠疾病传播风险的因素,进境SPF实验鼠管理模式探索。
  • 摘要:项目“山东省实验动物与大动物实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06年3月经专家论证,获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山东省实验动物中心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为参加单位,该项目历时5年,目前基本建成集实验动物生产繁育体系、动物实验规范化服务体系、实验动物科学管理体系、实验动物信息(网络)体系、实验动物监督检测服务体系于一体的平台体系。目前已经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东部新区建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实验动物生产繁育基地和动物实验服务基地。
  • 摘要:目的:应用CT技术对成年健康猕猴进行断层扫描,建立正常猕猴腹部及盆腔CT断层扫描图谱。方法:选择普通级实验猕猴6只,雌雄各半,年龄5~8岁,取头前尾后仰卧位,采用增强扫描CT技术,对其腹部及盆腔进行断层扫描,采集容积数据及对原始数据重建。通过观察、确认,精选具有解剖意义的扫描图像:腹部7张、盆腔10张(雌雄各5张),对其每个层面的主要脏器进行标注。结果:CT影像能分辨出大部分组织器官的细微变化,较大器官、大血管界面清晰,但较小器官和细小血管、神经、肌肉组织等界面尚不清晰。结论:本试验获得了正常成年猕猴腹部及盆腔的影像学图谱,为CT技术在猕猴影像学研究、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科学实验方面的应用,提供影像学的基础资料。
  • 摘要:目的:建立正常成年猴胸部CT断层扫描图谱,以促进猕猴解剖学的发展。方法:(1)选择通过普通级实验猴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检测,均为健康合格的青年猕猴10只,公母各半,年龄分别6~10岁,进行胸部CT断层扫描试验。(2)试验猴全身麻醉后,取头前尾后俯卧位进行容积数据采集,获取正常猕猴胸部纵隔窗和肺窗CT影像图片。对具有解剖意义的扫描图像的每个层面的主要脏器(肺、心脏、食管、动脉血管、静脉血管、骨骼等)进行标注。结果:(1)获得具有解剖意义的扫描图像纵隔窗6张、肺窗6张。(2)在断层扫描的图像中,肺、心脏、较大血管等组织器官界面清晰;较小或细小的血管、神经、肌肉组织界面不清晰。(3)肺为左右两侧,左肺分为上叶、中叶、下叶;右肺分为上叶、中叶、下叶、奇叶四部分。不同的断层面分别可见肺部左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支气管、血管等组织的断面。(4)两肺之间可见纵隔、气管、食管、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上腔静脉、心脏及较大的血管组织。(5)心脏的不同断层面之间,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缺乏明显界限。(6)胸腔外围可以辨认胸椎、肩胛骨、肋骨、胸骨等。(7)通过三维重建肺纹理及气道,较清晰显示了支气管分布和走向。结论:(1)正常猴胸部CT纵隔窗图像显示,胸廓对称,纵隔无偏移,心影及大血管形态正常,纵隔内未见肿块及肿大淋巴结,胸腔无积液及胸膜肥厚。(2)肺窗断层扫描图像表明,双肺纹理清晰,走行自然,肺野透光度良好,双肺未见异常实质病变影像。(3)获得了正常成年猕猴胸部CT断层解剖的影像学背景资料,为建立猕猴正常CT断层解剖学数据库做了基础性工作。
  • 摘要:目的:建立SKH-1无毛小鼠皮肤感染MRSA的脓肿模型。方法:80只SPF级SKH-1无毛小鼠和36只裸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裸鼠组及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PBS造成,其余各组分别采用皮下注射MRsA(ST-239)菌悬液造成;其中,治疗组于感染后24h局部注射替考拉宁,连续3日。造模成功后,从脓肿外观、脓肿体积变化、皮肤荷菌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各组小鼠皮肤脓肿体积、荷菌量均有显著差异;皮肤病理改变明显,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免疫组化检测中性粒细胞阳性;多重PCR检测脓肿内MRSA阳性。结论:皮下注射MRSA可造成SKH-1无毛小鼠皮肤感染脓肿模型,该模型具备操作方便、重复性高等优点,可应用于相关药物的药效评价。
  •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高血压与持续低灌流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we rat,SHR)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HR大鼠和Wistar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SHR大鼠假手术组,SHR大鼠模型组,Wistar。大鼠假手术组,Wista大鼠模型组,采用2VO分次结扎颈总动脉法制作VD模型,造模后选取存活大鼠,每组各10只。术后30天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进行大脑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在定位航行训练中,SHR假手术组大鼠潜伏期明显长于Wistar假手术组大鼠,SHR手术组大鼠潜伏期明显长于Wistar手术组大鼠,Wistar手术组大鼠潜伏期明显长于SHR假手术组大鼠,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Wistar假手术组、SHR假手术组大鼠的游泳轨迹主要集中在平台象限,而Wistar模型组,SHR模型组大鼠的游泳轨迹呈随机紊乱分布,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少于两对照组大鼠.SHR和Wistar大鼠手术组海马神经元损伤和小血管狭窄,与假手术组大鼠有明显区别。结论:SHR大鼠VD模型,其大脑认知功能较Wistar大鼠VD模型受损更为严重,反应了持续高血压基础上产生的vD的特征,与持续高血压相比,持续低灌流对大脑认知功能的损害更加严重。
  •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管径与皮瓣成活面积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年家犬后肢,制备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测量皮瓣蒂部血管外径,于一侧后肢观察不同时间点皮瓣成活情况,测量皮瓣成活比例,在另一侧后肢灌注造影,测量皮瓣造影墨染比例。结果:犬下肢腓动脉内踝上穿支外径为(1.0±0.1)mm,皮瓣面积为(287.0±44.2)cm2,成活区面积为(156.6±13.6)cm2,成活比例为(55.9±9.1)%,墨染面积为(168.2±16.4)cm2,占皮瓣面积的(59.9±10.0)%。结论:血管口径变大,血流量相对增加。皮肤血供范围增大,相应皮瓣成活面积也增大。该方法建立的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可以较好的通过灌注造影面积预测出管径与皮瓣成活面积之间的关系。
  • 摘要:目的:初步建立了脉络瘀滞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为现代中医药探明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及合理用药提供符合中医理论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采用脂肪乳灌胃合并脑缺血再灌注制作脉络瘀滞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以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测定各组大鼠脑内AchE活性及MDA的含量,观察比较该模型与单纯的脑缺血再灌注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同正常动物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灌服脂肪乳合并脑缺血再灌注所造的模型较单纯脑缺血再灌注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可造成更加明显学习记忆障碍,且脑组织中AchE及MDA的含量明显增高。结论:该模型更符合中医理论,可作为今后中医药研究血管性痴呆的理想模型。
  •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AKR/J小鼠的与胆固醇代谢相关的表型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探讨其作为人类疾病模型的价值。方法:AKR/J小鼠为实验组,BABL/C小鼠为对照组,取两组小鼠毛发镜下观察;取两组小鼠的肾上腺、卵巢、睾丸,冷冻切片后进行油红O染色;检测并比较两组小鼠肾上腺相关激素(皮质素、醛固酮、ACTH)水平;检测并比较血常规、血糖、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电解质及血压。结果:AKR/J小鼠内部毛发结构排列紊乱,肾上腺脂类含量明显少于对照鼠,皮质素、醛固酮、总胆固醇浓度比对照小鼠有显著性降低(P<0.01);血液Na+、Cl-、Mg2+离子浓度及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对照鼠,Ca2+浓度高于对照鼠(p<0.05),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AKR/J小鼠是人类毛发结构缺陷、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疾病的天然模型,也是胆结石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抗性模型。
  • 摘要:目的:比较研究小鼠胚胎移植入单侧输卵管与双侧输卵管移植的差异,探索最佳的胚胎移植方法。方法:选用C57BL/6J小鼠作为供体小鼠,取1.5d胚胎即2细胞期胚胎分别采用单侧和双侧输卵管移植入ICR假孕雌鼠的方法,统计仔鼠出生率。结果:经单侧输卵管移植和双侧输卵管移植后假孕雌鼠的妊娠率均为100%,产仔率分别为32.5%和34.7%。结论:小鼠2细胞期胚胎经输卵管双侧移植较单侧移植的产仔率略高,但无显著差异。已熟练掌握小鼠早期胚胎移植的技术员可选用输卵管双侧移植。
  • 摘要:目的:观察氧化应激反应对慢性心肌缺血小型猪的影响。方法:15只巴马小型猪随机分成三组,即正常对照(Ctr)组,高脂(HF)组和慢性心肌缺血(CMI)组,每组5只。采用维生素D3和异丙肾上腺素复合高脂饮食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连续24周。造模24周后,观察各组血清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小板聚集率(PAR)及心肌组织中SOD、MDA、GSH-Px、NO、LD和ATP酶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Ctr)组比,CMI组血清CK—MB活性和PAR均显著升高(P<0.05,P<0.01),心肌组织中SOD、SOD/MDA比值、GSH-Px、NO、Na+-K+-ATP、Ca++-ATP和Mg++-ATP酶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P<0.01)以及MDA和LD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而HF组PAR和心肌组织中SOD/MDA比值、MDA含量均升高显著(P<0.05,P<0.01),心肌组织中SOD、GSH—Px、Na+-K+-ATP、Mg++-ATP酶活性均降低显著(P<0.05);与HF组比较,CMI组血清CK-MB活性明显高于HF组(P<0.01),心肌组织中Na+-K+-ATP酶和Ca++-ATP活性显著低于HF组(P<0.05,P<0.01);相关分析显示,CMI组CK—MB活性与PAR和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与SOD、SOD/MDA、GSH-Px、NO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血小板聚集率与CK-MB和MDA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SOD、SOD/MDA和Na+-K+-ATP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心肌组织中LD含量与MDA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SOD/MDA、Na+-K+-ATP、Ca++-ATP和Mg++-ATP呈显著负相关(P<0.05);心肌组织中NO水平与SOD、SOD/MDA、GSH-Px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与CK-MB和MDA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氧化应激损伤参与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的形成,并与内皮功能障碍、能量代谢紊乱和血小板活性异常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决定了慢性心肌缺血心肌损害的病变程度和疾病的演变转化过程。
  • 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将大鼠卵巢摘除,造成雌激素缺乏动物模型,以进行相关疾病的动物实验研究。方法:SPF级雌性Wistar大鼠30只,周龄4-5wk,将大鼠用3%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在躯干下1/3处,距脊柱1-2cm两侧向下做纵行切口约1cm,取出卵巢将其摘除。术后7d,将去势大鼠进行阴道涂片检查,连续检查5d。结果:去势大鼠阴道涂片检查结果显示,连续5d阴道涂片检查,大鼠均表现为间情期,标志雌激素缺乏动物模型建立,成模动物可用于实验研究。结论:用此种方法建立动物模型,简单易行,手术创口小,动物成活率及成模率均高。
  • 摘要:目的:观察甲基苯丙胺(Meth)对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影响,探讨甲基苯丙胺引起瞬时外向钾电流增大的原因。方法:以分离出的怀孕18天SD大鼠胎鼠的海马神经元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Meth处理组,利用全细胞膜片钳的方法记录外向瞬时钾电流的变化。采用TUNEL的实验方法观察Meth引起的细胞损伤作用。利用RT-PCR的方法观察瞬时外向电流成分中Kv1.4,Kv4.1,Kv4.2和Kv4.3的表达,并通过Western-Blot的实验方法观察Meth作用后:Kv4.2的蛋白表达。结果:Meth能明显引起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增大,同时引起神经元的损伤,而瞬时外向钾通道抑制剂4-AP明显抑制神经元的损伤。RT-PCR结果提示,Kv4.2可能是外向电流成分中主要的贡献者,免疫荧光以及Western-Blot的结果显示,Meth能上调Kv4.2通道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实验表明与Kv4.2上调密切相关的Kchip2/3,Kchip4,CaMK2等蛋白表达增高。结论:Meth引起的瞬时钾电流的增大可能通过Kv4.2的上调来实现,但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 摘要:斑马鱼模型既是重要的人类疾病模型,又是重要的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系统。利用该系统在药物开发的早期阶段对不安全的化合物进行快速筛除,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筛选的效率,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药物的研发成本,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杭州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功地建立了班马鱼模型系统快速、准确、高效、低廉地鉴别、评价药物的心血管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行为毒性和发育毒性与致畸性。
  • 摘要:目的:以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为载体蛋白,合成新霉素(Neomycin)的人工免疫抗原BSA-Neo和检测抗原OVA-Neo。6次免疫新西兰白兔,血清效价达到1:64,000以上。方法:将免疫的兔脾细胞和240E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6株高特异性的杂交瘤细胞,其中一株经基因重组,获得稳定表达的兔单克隆抗体。结果:获得的兔单克隆抗体线性范围为0.125-2ng/mL,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5ng/mL,与其他抗生素类药物链霉素、金霉素、庆大霉素的交叉反应率小于0.05%。结论:本实验制备的新霉素兔单克隆抗体具有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
  • 摘要:目的:研究雄黄口服后砷在孕大鼠体内的分布和排泄途径。方法:结合生殖毒性Ⅱ段试验,雌性SD大鼠交配后随机分成高(550mg/kg)、中(250mg/kg)、低(125mg/kg)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0.5%CMC-Na)4组,妊娠第6天至第15天每天1次用雄黄悬液连续灌胃10天,于妊娠第20天处死。取孕大鼠各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脑、子宫):和全血、胎盘、胎仔和不同给药时间点的尿液,每组10只,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取不同给药时间点的粪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分别测定砷含量,分析砷在各脏器的分布情况以及排泄途径。结果:在测定的各脏器中砷含量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并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其他脏器比较,脑和胎仔组织内各剂量组的砷含量最低。给药第2天粪便中就出现大量砷,日排泄量折合成雄黄约占摄入量的69.5%~80.2%;而给药第10天日排泄量上升到85.2%-96.2%;停药第4天粪便中雄黄排泄量急剧下降。尿液中排泄的砷微量,并有剂量依赖性,停药第4天排泄量仍在较高水平。结论:①砷在不同脏器内蓄积与给药剂量有关,其中以全血、脾、胎盘、肺内砷含量较高;②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在阻止砷进入脑内和胎儿内上可能具有一定作用,但应谨慎评价;③口服雄黄主要经肠道排泄,而组织内蓄积砷的排泄可能经肾脏排泄。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大鼠重症胰腺炎TNF-α、IL-6、IL-10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重症胰腺炎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肠内营养组(12h、24h、48h),在给予肠内营养(EN)第12h、24h、48h处死大鼠,取胰腺组织检测TNF-α、IL-6、IL-10的mRNA的变化,血清检测外周血清TNF-α、IL-6、IL-10的蛋白质变化。结果:给予肠内营养第12小时、24小时、48小时与对照组比较,胰腺组织TNF-α、IL-6 mRNA的表达降低,血清TNF—α、IL-6水平降低(P<0.05),胰腺组织IL-10 mRNA明显升高(P<0.05),而血清IL-10水平升高(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降低血液促炎因子TNF-α、IL-6的水平,提高抗炎因子IL-1的水平。
  • 摘要:目的:观测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化应激体系的变化、探讨中药川芎嗪注射液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在体兔双侧肾动脉持续性阻断1h,再灌注5h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只:假手术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川芎嗪注射液组(LZ组)。各组在缺血前、缺血1h、再灌注1h、3h和5h分别经颈总动脉抽血检测黄嘌呤氧化酶(XO)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实验结束时取肾组织检测XO、SOD活力,和MDA含量,及电镜进行观察。结果:IR组、LZ组血浆XO活力和MDA含量均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但LZ组与IR组同时间点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1);SOD活力均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但在同时间点相比较,LZ组均明显高于IR组(均.P<0.01)。IR组和LZ组肾组织的XO活力、MDA含量均显著高于S组,SOD活力均显著低于S组(均P<0.01);而LZ组与IR组相比,XO活力、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力明显升高,差异非常显著(均P<0.01),LZ组肾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异常改变较IR组显著减轻。结论:川芎嗪可通过降低氧自由基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莱阳沙参茎叶不同提取物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环磷酰胺(Cy)制备小鼠免疫抑制模型,测定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胸腺、脾脏重量并计算脏器指数,碳粒廓清法测定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莱阳沙参茎叶提取物可明显提高Cy所致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增强小鼠的碳粒廓清率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指数,拮抗Cy所致的小鼠免疫器官重量减轻,其作用强度的从强到弱排序为水提后醇提物)水提物)醇提后水提物)醇提物。结论:莱阳沙参茎叶提取物能明显改善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
  • 摘要:目的:验证维生素D的活性代谢物1,25-(OH)2D3对1型糖尿病小鼠的防治作用。方法:健康小鼠以2μg/kg隔日腹腔注射1,25-(OH)2D3持续两周后,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连续多日注射法建立C57BL/6J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比较1,25-(OH)2D3干预与否糖尿病的发病率;用1,25-(OH)2D3处理糖尿病小鼠,监测小鼠血糖、体重、进食量和饮水量,病理切片观察小鼠脏器的病理变化。结果:正常小鼠末次注射STZ后1周,血糖均≥16.7mmol/L,预先注射1,25-(OH)2D3再用STZ处理的小鼠,其糖尿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末次注射STZ后2周,仅66.7%的小鼠血糖高于阈值。糖尿病组小鼠体重持续降低,饮食、饮水量以及随机血糖持续增加,胰腺和肾脏有炎症细胞浸润,而用1,25-(OH)2D3治疗14天后,小鼠的血糖降低,脏器VDR的表达量增加,病变减轻,其他生物学特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1,25-(OH)2D3预处理可降低模型动物糖尿病的发生率,对已发生的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作为糖尿病防治的备选配伍药物。
  • 摘要: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重症急性胰腺炎(ANP)TNF-α和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ANP组和EP治疗组(12h,24h,48h)。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作ANP模型。取胰腺组织检测TNF-α和HMGB1的mRNA的变化,取血清检测外周血清TNF-α和HMGB1的蛋白质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丙酮酸乙酯治疗组胰腺组织TNF-α和HMGB1 mRNA的表达降低,血清TNF-α、HMGB1水平降低(P<0.05)。结论:EP能显著下调可降低血液促炎因子TNF-α、HMGB1的水平基因表达,对NP有明显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组织中PPARα的表达,并用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进行干预,探讨其与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大鼠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②高脂模型组、③非诺贝特组,利用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12周后,检测大鼠血脂、肝功能、血糖、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RT-PCR法分析PPARα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组化法分析PPARα蛋白的表达;TUNNEL法检测肝脏细胞凋亡情况,病理切片观察肝脏的形态学变化。结果:非诺贝特可降低NAFLD大鼠血清GOT、GPT、、LDL-C、TG、CHO及胰岛素水平,减少胰岛素抵抗指数,抑制肝脏肿大,升高血清HDL-C水平,促进NAFLD大鼠中PPARα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P<0.05或P<0.01);肝脏形态学明显改善,但对血清中GLU水平无明显影响,不能有效地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结论:非诺贝特能改善NAFLD大鼠脂质代谢紊乱,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具有适度的胰岛素增敏作用。
  • 摘要:目的:腹侧黄斑小鼠(VYSlac)是在B6小鼠繁殖生产过程中被发现、分离的突变系小鼠,本文研究该小鼠的生物学特征,定位黄斑突变基因。方法:通过组织病理及多巴染色组织化学方法研究VYSlac小鼠的毛发、皮肤;通过遗传标记进行基因组扫描定位突变基因。结果:黄斑突变呈单基因显性遗传,其头颈及躯干的腹例为黄色。VYSlac腹部表皮多巴(+)黑色素细胞及毛囊内黑色素较其背景品系B6少;腹部毛发颜色浅黄、多数无黑色素沉积,但结构正常。通过微卫星标记与48只F2小鼠(VYSlacD2F1回交D2)的连锁分析发现,突变基因与D2Mit229间的LOD值为5.79,确定连锁。随后,在突变基因附近反复多次筛选新的微卫星或SNP标记,通过对196例F2小鼠的多次连锁分析,将突变基因所在区域缩小到rs13476833(距着丝粒149804749bp)与rs27310903(距着丝粒155060764bp)间约5256015bp的范围内。结论:本文初步研究了黄斑小鼠特征,并成功定位突变基因,对进一步精细定位并鉴定黄斑突变基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母猪卵巢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组织学变化规律和探讨磷酸二酯酶3A(PDE3A)在卵巢发生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选二花脸母猪胎90日龄、新生1日龄、生后20、120和180日龄的母猪卵巢若干,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利用RT-PCR检测PDE3A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胎90日龄主要由原始卵泡组成;出生1日龄、20日龄、120日龄阶段发育明显,180日龄卵巢内观察到的形态特点与120日龄相似。而PDE3AmRNA表达水平在出生20日龄时相比较其他各个阶段显著减少。结论:二花脸母猪卵泡发育和成熟主要发生在生后120日龄以前。猪卵巢中有PDE3A基因的表达,且在猪卵巢生长发育过程中PDE3A mRNA表达具有阶段特异性;说明PDE3A在卵巢发育及成熟过程中可能具有调控作用。
  • 摘要:目的:测定无特定病原菌(SPF)级SCID-beige小鼠主要脏器重量、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及繁殖性能观察。方法:随机抽取28、56、112日龄的SCID-beige小鼠各30只、雌雄各半,依次测量活体重、眼眶采血、主要脏器采集称重,测定血常规和生化多项指标。结果:1.随着日龄的增长,SCID-beige小鼠的胸腺减重、脾脏减重,其余器官均连续增重,两性间表现一致;2.雌雄对比,28日龄雄性血常规指标LYM%极显著地高于雌性,28日龄血液生化指标ALP、56日龄血液生化指标BUN的数值均表现出雌性显著高于雄性,其它指标未见显著差异;3.日龄对比,56日龄的TCHO指标显著高于28日龄而且两性间表现一致,56日龄的HDL-C指标极显著高于28日龄而且两性间表现一致,RDW-SD数值随日龄增加呈显著下降且在两性间表现一致,其它指标未见显著差异;4.该小鼠平均窝子数6.3±2(n=65 )。结论:SCID-beige小鼠主要脏器重量除脾脏和胰腺减重外,其它内脏连续增加,年龄都会影响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载脂胆固醇浓度。
  • 摘要:目的:研究恒河猴睾丸支持细胞对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的方法,分析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卵泡刺激素(FSH)、表皮生长因子(EGF)、内皮素1(ET-1)和白细胞介素1(IL-1)对原代共培养恒河猴睾丸支持细胞与间质细胞睾酮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GnRH、FSH、EGF和ET-1对原代共培养恒河猴睾丸支持细胞与间质细胞睾酮分泌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这种影响与共培养的支持细胞数量呈线性关系,即共培养的支持细胞数量增加,睾酮分泌水平亦明显上升;而IL-1对原代共培养恒河猴睾丸支持细胞与间质细胞睾酮分泌水平没有产生影响。结论:支持细胞对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 摘要:目的:制备并鉴定小鼠肝炎病毒(MHV)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方法:以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的重组N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应用常规杂交瘤技术将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进行融合,用间接ELISA方法筛选分泌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并用Western-blot和IFA方法对所获得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结果:共获得4株稳定分泌抗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其亚类鉴定2株为IgG2a,1株为IgG2b,1株为IgG1,轻链均为k型。经鉴定4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重组N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成功获得了特异性抗MHV 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N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建立诊断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对B6-Co小鼠Ankrd55和Ddx4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分析,寻找是否存在突变位点。方法:以小鼠Ankrd55和Ddx4基因的mRNA序列设计引物,以mRNA为模板,采用RT-PCR和PCR技术分段进行目的基因扩增,将目的片段连接在T载体上,转化至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DNA分子,电泳检测,EcoR I酶切释放目的片段,测序、分析、比对。结果:Ddx4基因位于小鼠13号染色体第113412349的碱基由C转换成A,导致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改变,产物脯氨酸(P)变成谷氨酰胺(Q)。结论:Ddx4基因发现单碱基突变,该突变与B6-Co小鼠EOB表型可能相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比较STR和SNP对3个1号染色体替换系的分型结果,并为每个替换系选择合适的基因分型方法。方法:采用20个SNP和10个STR位点分别对3个1号染色体替换系N2代各40个样本进行分型。结果:采用20个SNP位点,从C3H/He替换系中筛选到6个样本,从FVB/N替换系中筛选到9个样本,从AKR替换系中筛选到4个样本。采用10个STR位点,从C3H/He替换系中筛选到6个样本,从FVB/N替换系中筛选到10个样本,从AKR替换系中筛选到6个样本。结论:在本研究中,根据每个品系基因组背景不同,选择不同的分型方法。可选择三组多重STR方案作为C3H/He替换系的基因分型方法,三组多重SNP方案作为FVB/N和AKR替换系的基因分型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小鼠的精子获能时间对体外受精的影响。方法:取C57BL/6J、CBA、BABL/CBYJ、HBV-X小鼠进行体外受精,受精时精子获能时间分为4组,分别为1.5h,3h,4h和5h。结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体外受精时精子获能最佳时间为1-1.5小时相比,C57BL/6J小鼠体外受精时精子获能最佳时间为5h,受精率为89.02%;CBA小鼠体外受精时精子获能最佳时间为4h,其受精率为:92.60%;BABL/CBYJ小鼠体外受精时精子获能最佳时间为3h,其受精率为:79.47%;HBV-X小鼠体外受精时其精子获能时间为4h时受精率最高,为:94.40%。结论:在进行小鼠的体外受精时,控制其精子获能的时间有助于获得更好的受精率。
  • 摘要:目的:探讨其脱毛原因,寻找治疗的办法。选择经肉眼观察及实验室真菌和体表寄生虫检查阴性的脱毛猴子。方法:试验选择在人工饲养过程中,出现脱毛的猕猴,分为5组,分别通过添加电解多维、蛋白质、标准饲料及自由采光、运动的方式,进行强化治疗试验。结果:添加电解多维组、蛋白质组、标准饲料组及自由采光、运动组的猴被毛均有明显改善,而使用效果的顺序:添加电解多维组>蛋白质组>标准饲料组、自由采光、运动组。结论:本试验猴的脱毛是营养性障碍引起的。
  • 摘要:目的:了解本省两家实验动物基地实验用比格犬犬瘟热病毒免疫情况,对免疫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 14922.2-2001(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抽样要求对两实验动物基地实验用比格犬进行抽样,按照GB/T 14926.59-2001(实验动物犬瘟热病毒检测方法)对样本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报告。结果: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8.0%(雌性合格率为:96.4%,雄性合格率为:100%)。实验动物基地(一)总体合格率100%;实验动物基地(二)总体合格率93.3%。结论:本省实验用比格犬犬瘟热病毒免疫效果较好。
  • 摘要:目的:比较长爪沙鼠生物净化前后微生物携带情况。方法:采集生物净化前后长爪沙鼠的气管、回盲部样本,经血平皿培养后,分离菌落进行纯培养,利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气管经研磨后,转入选择性培养基鉴别培养;分离血清进行泰泽病原体抗体检测。结果:生物净化后F1代、F2代和F3代长爪沙鼠泰泽病原体血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生物净化后的其他微生物和寄生虫普查结果也表明,各项检测中均未发现清洁级啮齿类动物中需排除的病原微生物。结论:本研究实现了长爪沙鼠封闭种群的生物净化目标。
  • 摘要:目的:分析2011年上海市实验大小鼠寄生虫检测结果,为实验动物生产和管理者提供参考。方法:按现行国标《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方法》,对客户委托和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年检抽检的实验动物进行寄生虫检测。结果:SPF级大鼠、清洁级大鼠、SPF级小鼠、清洁级小鼠及实验用兔的批次阳性率分别为20%、36.4%、和33.7%、5.9%和9.1%,各级别所有批次的豚鼠均未检测到寄生虫。SPF级大鼠、清洁级大鼠、SPF级小鼠、清洁级小鼠及实验用兔的感染比例分别为7.8%、15.5%、11.9%、2.0%和1.0%,普通级和无菌级的豚鼠均未检测到寄生虫。结论:SPF级和清洁级实验大小鼠的检测批次阳性率和感染率均比较高,体外寄生虫、蠕虫和鞭毛虫是影响各级别动物达标的主要因素。
  • 摘要:介绍了近年来山东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情况,包括实验室建设,大、小鼠、SPF鸡(鸡胚)质量监督检测结果;并对目前动物质量监督检测过程中,山东乃至全国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 摘要:目的:了解本省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使用情况,为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使用单位提供更好的服务。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14925—2001(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对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相关环境指标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检测的49处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合格47处、不合格2处,合格率95.9%。结论:本省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使用状况良好、整体合格率较高。
  • 摘要:目的:本文对蜜蜂实验动物化的前景和可能性进行综述。方法:对相关论文进行检索和分析。结果:蜜蜂具备人工大规模饲养的条件,可以对蜜蜂进行人工饲料的喂养和人工孵化,能够实现蜜蜂的人工受精,蜜蜂相关疾病的研究也具有比较好的积累,蜜蜂全基因组DNA已经测序完成,对于蜜蜂的遗传背景的控制也比较容易实施,同时蜜蜂作为模式动物以及实验用动物已经在广泛使用。结论:应用生物学相关技术可以对蜜蜂进行标准化和实验动物化,蜜蜂可以做为新型的实验动物资源进行开发,能够提升我国实验动物资源的丰富度。
  • 摘要:目的:建立斑马鱼肝脏三维结构虚拟系统,为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的应用研究奠定形态学基础。方法:通过制作大量的组织切片,采用光镜及电镜的方法观察成年斑马鱼肝脏的组织构造,并收集斑马鱼肝脏形态结构图像,然后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对斑马鱼肝脏的外形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建立了斑马鱼肝脏三维结构虚拟系统软件。结论:初步实现斑马鱼肝脏三维结构的重建。
  • 摘要:动物实验在药物研发和药物检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动物实验的残酷性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每年我国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惊人,随着人类社会对生命理解的深入和动物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善待动物,在动物实验中体现更多人道关怀,已经逐步深入人心。当前动物实验的3R原则在新药研究与药物检验的实践中还处于较低级水平的尴尬处境,严格动物实验伦理审查应该成为研究人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新药研究和药物检验中探讨如何保障实验动物福利,尽量保证为人类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实验动物享有最基本的权利,避免无谓的动物实验,是我国药物研究与国际接轨,促进医药产业早日走向国际的基石,是人类自身道德诉求和利益所在,也是营造生命世界和谐相处的生态体系,构建人类文明社会的一项任务。
  • 摘要:随着当代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鱼类作为实验动物的研究越来越多,然而鱼类实验动物尚未实现实验动物的标准化。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鱼类实验动物的种类、研究方向、模型开发等几方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对鱼类作为实验动物在标准化研究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做了初步探讨,以期为鱼类实验动物的标准化研究和推广提供参考。
  • 摘要:近年来遇到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实验动物设施的改造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因此对于改造工程,要以更加谨慎、极为细致的态度对待。本文对工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勘察,经过详尽的比较、计算、反复论证,制定了改造方案。就动力配置、净化空调设备、配件和管道、维护结构、自动控制系统、监控系统等一些典型的也较普遍的问题做些探讨。
  • 摘要: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江西,本省在认真总结江西现:有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基础上,以《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实验动物标准”为准绳,以全面实施“实验动物许可证”科学监管为手段,以实验动物信息网络为载体,抢抓机遇赶超进位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重点支持有特色的模型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为江西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实验动物支撑条件,实现江西跨越式发展新思路。
  • 摘要:目的: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观察肿瘤细胞在动物体内的转移情况。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GFP/Luc双标的SMMC-7721细胞接种入裸小鼠尾静脉和脾,建立实验性转移动物模型,采用活体成像技术监测不同浓度的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转移情况,动态观察同一细胞于不同时间点在小鼠体内的转移情况。结果:成功建立了尾静脉接种肺转移及脾内接种肝转移的实验性转移动物模型,经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发现,随着接种细胞浓度的增加,荧光素的表达面积和强度逐渐增加,二者呈正比关系;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荧光素的表达面积和强度逐渐减弱,二者呈成反比关系。结论: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可较好地观测肿瘤在动物体内深部脏器的转移情况,它将为肿瘤转移机制、抗转移治疗等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 摘要:目的:应用CT技术对成年实验猕猴全身进行断层扫描,建立正常成CT影像图谱,为CT技术在猕猴解剖学的研究、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科学实验方面的应用,提供影像学的基础资料。方法:(1)选择实验猕猴10只,雌雄各半,年龄6~10岁,进行全身CT断层扫描。(2)试验猴全身麻醉后,置于CT诊断床上,取头前尾后俯卧位,采用平扫及增强扫描技术,进行容积数据采集,获取正常猕猴全身CT影像图片。(3)在代表性层面、对具有解剖意义的主要器官和组织进行确认和标注。(4)利用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2D或3D的图像重组处理。结果:(1)获得了实验猕猴活体结构CT连续断层图像数据集,每只猕猴全身约计1950个扫描图像。(2)从扫描图像中精选具有解剖意义的图像,编辑建立实验猕猴CT影像图谱。本文展示4幅代表性影像图片和5幅三维重建图。(3)从比较解剖学的角度,阐述了猕猴结构特点及与人类的区别。结论:(1)CT影像能够较好的显示及分辨猕猴的组织器官结构,骨骼、大血管界面清晰;但软组织、神经、肌肉组织等显示不够清晰。(2)本试验获得了正常成年猕猴全身的影像学基础资料,为CT技术在猕猴影像学研究、解剖学研究、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科学实验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参考。(3)本试验在猕猴CT影像学方面做了初步摸索,有关对猕猴进行CT扫描的技术参数的选择及猕猴各器官组织定量统计数据的建立等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 摘要:目的:基于心率变异性分析评估不同因素致亚健康大鼠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确定HRV指标与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关系。方法:将42只雄性SPF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7组,即多因素组、多因素干预组、热水游泳组、饮食限制组、睡眠不足组、单纯束缚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通过热水游泳、饮食限制、睡眠剥夺、束缚等方式建立亚健康大鼠模型,多因素干预组给予300mg/kg的抗衰老片浸膏粉,并分别在造模结束后及恢复3d时遥测大鼠的心电图,利用HRV分析评估不同因素致亚健康大鼠自主神经功能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时域分析显示亚健康大鼠的SDNN、RMSDD、STV、LTV均有所升高,且频谱分析显示亚健康大鼠VLF、LF、TP、LF/HF、LFnu上升和HFnu下降,且给予抗衰老片后能明显降低LF、LF/HF和LFnu(P<0.05)和显著升高HFnu(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RI、SDNN、LTV、LF、TP、LF/HF、LFnu、HFnu与亚健康产生密切相关(P<0.05),且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下的HFnu(OR值=0.566,P=0.023)为亚健康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因素致亚健康大鼠的自主神经功能均出现明显的紊乱,且迷走神经活动抑制是亚健康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见基于HRV分析技术可无创性的客观评估机体亚健康状态的程度。
  • 摘要:目的:探讨攻击行为测试参数作为怒情绪大鼠行为学评价方法的复测信度。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应用居住入侵配合社会隔离慢性应激造成大鼠出现典型“怒”情绪改变。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和一致性系数(Kappa)对实验进行复测信度检验,参数如下:潜伏期(Latent Time)、攻击次数(Number of Attacks)、攻击持续时间(AttackDurations)、撕咬次数(Number of Bites)、攀压持续时间(On-top Durations)、混和攻击行为得分(Composite Aggression)。结果:①Kappa结果表明,仅混和攻击行为得分(Kappa=0.662,P<0.001)具有较好可信度,攻击持续时间(Kappa=0.533,P<0.001)具有中等的可信度,其余参数可信度较差。②ICC结果表明,攻击次数(ICC=0.834,P<0.001),攻击持续时间(ICC=0.898,P<0.001)、混和攻击行为得分(ICC=0.910,P<0.001)具有极好可信度,潜伏期(ICC=0.671,P<0.001)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其余参数可信度一般。结论:混和攻击行为得分可以作为怒情绪大鼠攻击行为评价的稳定参数,具有较好的复测信度;怒情绪大鼠攻击行为结果亦受环境因素和怒情绪本身亚型分类的影响。
  • 摘要:关于动物疼痛的产生机制、评估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因其对于动物福利、伦理和生存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分析了动物疼痛的定义和分类,造成和增加动物疼痛的原因,动物疼痛的一般表现和症状,评估方法及控制措施。
  •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可靠的小鼠经股动脉及股静脉手术插管模型。该模型在动物自由活动状态下,可以进行长期血压监测、采血及给药等。方法:选取8-10周龄的雄性小鼠,体重20-30g。异氟烷麻醉后,用无菌手术技术切开小鼠的颈部及腹股沟皮肤,将已经制备好的二根J形塑料导管植入皮下,并从颈部引出。经股动脉及股静脉造口,将J端导管分别插入股动脉及股静脉内。再将双股拧成麻花状的细铁丝固定于颈部肌肉,并与引出的塑料导管捆绑在一起。固定细铁丝,将塑料导管通过旋转输液阀与输液泵相连。手术后,输液泵持续灌注20u的肝素(12.15μl/h),以防止塑料导管内凝血。待动物恢复后(术后2.3天),即可根据研究需要用于实验。结果:手术后,动物存活良好,7天手术感染率低于6%,动脉导管堵塞率低于5%。结论:经股动脉插管采集血样、股静脉插管给药是一种动态、安全、有效的活体动物显微外科手术模型,可广泛用于药理学、毒理学、以及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动物实验研究。
  • 摘要: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我们的前期研究显示,miR-466a/b/c/e-3p分别具几乎完全相同的成熟microRNA序列,可能可以在肾髓质中对渗透调控转录因子OREBP/BFAT5进行转录后表达调控。我们因此研究了miR-466a在转基因小鼠中的过表达对小鼠肾组织OREBP/BFAT5的表达和小鼠尿液浓缩机制的影响。方法:通过PCR从鼠基因组中扩增miR-466a基因序列,将片段插入鸡β-actin promoter下游构建过表达质粒pBact-miR-466a,然后将转基因片段酶切出来用于显微注射受精卵制备FVB遗传背景的转基因小鼠。小鼠基因型鉴定通过剪尾巴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分析。通过Real-time RT-PCR或Western blotting分析miR-466a5p/3p、OREBP/BFAT5及AR、SMIT、AQPs、UTAs等OREBP/BFAT5的靶基因在转基因小鼠肾皮质和髓质中的表达。利用代谢笼测定8周龄野生型(WT)和miR-466a转基因小鼠的水摄入量和尿液排放,测定尿液中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尿素、肌酸酐等溶质含量。尿浓缩能力是采用对雄性8周龄WT和miR-466aTg1小鼠腹腔注射0.4μg/kg去氨加压素(dDAVP),收集注射药物前和注射dDAVP后的尿液以分析尿液渗透压变化。结果:我们已成功制备两个品系的miR-466a转基因小鼠(这是福建省内机构首次成功制备的具独立知识产权的转基因小鼠)。Real-timeRT-PCR分析发现其中一个品系(miR-466aTg1)小鼠的肾脏皮质和髓质中miR-466a.5p/3p表达量较WT小鼠有非常显著的提升,而肾皮质和髓质中OREBP/BFAT5显著下调了25-30%(p<0.01 o在miR-466aTg1肾髓质中,AQP2、AQP3和UTA2有显著的下调,而AR、AQP1、UTA1和UTA3/5却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同时,注射dDAVP前后的miR-466aTg1小鼠的尿液渗透压均较相应的WT对照小鼠低约500 mOsmol/kg(p<0.01),miR-466aTg1小鼠尿液中多种溶质含量也较WT小鼠尿液均有所下降。结论:miR-466a在转基因小鼠中的过表达显著抑制了渗透调控转录因子OREBP/BFAT5及其靶基因的表达,从而显著影响了小鼠的尿液浓缩机制。miR-466a/b/c/e-5p/3p因而是一组肾渗透调控和尿液浓缩机制的重要调控基因。
  • 摘要:目的:发建立一种可以加速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的小鼠模型,为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其新药研发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平台。方法:用二型糖尿病小鼠db/db小鼠,在8周龄时进行左肾切除手术,手术恢复一周后,再将这批动物分成两组,溶媒对照组和匹格列酮治疗组,另外用一组同胞db/db小鼠和同胞db/m瘦小鼠,进行假手术,作为阴性对照组。每周测定空腹血糖和体重,每月收集尿液,测定24小时尿蛋白总量,治疗两个月后处死动物。结果:Db/db假手术组小鼠(Db/db-Sham-Veh)比同胞瘦小鼠(Db/m-sham-Veh)空腹血糖、体重和24小时尿蛋白显著增高,Db/db单侧肾脏切除溶媒组(Db/db-Unx-Veh)小鼠与假手术组db/db小鼠(Db/db-Sham-Veh)相比,其24小时尿白蛋白显著增高,肾小球硬化程度加重;但是肾切除后接受匹格列酮治疗组(Db/db-unx-Pio),在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与Db/db单侧肾脏切除溶媒组相比,其血糖和24小时尿蛋白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肾脏PAS染色结果显示其病理改变也显著减轻。结论:单侧肾脏切除可以加速db/db小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匹格列酮治疗可以逆转这种肾脏损害的程度,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大鼠氯胺酮静脉自身给药成瘾模型。方法:首先进行SD大鼠静脉给药插管手术。术后恢复5—7天,开始氯胺酮自身给药训练,维持期和以及戒断和重建。结果:实验动物出现稳定的自身给药行为,给药动机明显,维持其内有效鼻触明显高于无效鼻触。结论:大鼠氯胺酮自身给药模型成功建立。
  •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慢性精神疾病。抑郁症动物模型是研究抑郁症致病机理和筛选新的抗抑郁症药物的重要工具。本文比较了在药理学研究中几种常见的抑郁症动物模型,对其建模原理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抑郁症动物模型提出了一些设想。
  • 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特异性调控启动子。方法:PCR扩增出小鼠nestin基因启动子全序列(4000bp)、核心序列(400bp)和内含子-2;以pcDNA3.1为模板,构建6种重组质粒,分别用CMV、CMV+内含子-2、nestin基因启动子全序列、nestin基因启动子全序列+内含子-2、nestin基因启动子核心序列、nestin基因启动子核心序列+内含子-2作为启动子调控报告基因EGFP表达;6种重组质粒分别转染nestin+细胞和nestin-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后细胞内EGFP表达,同时流式细胞仪法测定表达EGFP细胞表达率。结果:nestin基因启动子全序列、nestin基因启动子核心序列都能非特异性调控EGFP基因在细胞内表达,并且具有较强调控能力,与内含子-2融合后,只能特异性调控EGFP基因在nestin+细胞表达;而CMV启动子与内含子-2序列融合只具有非特异性调控能力。结论:nestin基因启动子全序列与内含子-2协同调控外源基因在nestin+细胞特异性表达。
  • 摘要:目的:通过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和在体排异反应试验,评价小型猪腹壁拉链装置(专利号:200920207646.1)的安全性。方法:通过CCK-8法细胞毒性试验,评价小型猪腹壁拉链装置材料的细胞毒性;通过分别测定空白对照组(C组)、外科手术组(S组)和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组(M组)外科手术前(0d)及术后1d、3 d、7 d、14 d和21 d血清IL-1、IL-6、IL-10和TNF-α等免疫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评价了小型猪愎壁拉链装置(专利号:200920207646.1)的安全性。结果:细胞毒性为0-I级;IL-1、IL-6、IL-10和TNF-α值,M组和s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M组和S组分别与C组相比较,术后1d和3d均显著升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术后7d、14d、21d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型猪腹壁拉链装置体外细胞毒性合格,符合生物材料的国家标准;在体排异反应试验表明生物拉链本身没有引起严重的排异反应或炎症反应,安全性良好,为小型猪腹壁拉链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通过探索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引起的慢性间断性缺氧(RAS)影响及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2只健康雄性C5786J小鼠随机分为CIH组、ARB替米沙坦干预组、空气模拟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进行12周的模型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小鼠血压及鼠尾血流。结果:(1)小鼠收缩压:CIH组小鼠收缩压明显升高,ARB干预后则收缩压下降:CIH组小鼠(113.8125±11.59414mmHg)与空气模拟对照组(99.6875±8.31065mmHg)(P=0.004)、空白对照组(104.6875±5.713mmHg)(P=0.049)、ARB干预组(78.625±8.90325mmHg)(P=0.000)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ARB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P=0.000)、空气模拟对照组(P=0.000)、CIH组(P=0.000)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空白对照组与空气模拟对照组间(P=0.2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小鼠舒张压:ARB干预组舒张压较其他组下降。ARB干预组(52.5±10.78359mmHg)与空白对照组(71.1875±7.17604mmHg)(P=0.000)、空气模拟对照组(66.5625±6.64636 mmHg)(P=0.003)、CIH组(71.1875±9.14931mmHg)(P=0.000)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空白对照组与空气模拟对照组(P=0.291)、空白对照组与CIH组(P=1.000)、空气模拟对照组与CIH组(P=0.29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鼠尾组织血流:CIH组小鼠组织血流明显加快,CIH组小鼠(495.5±448U)与空气模拟对照组(242±148.75U)(P=0.000)、空白对照组(283±100.25U)(P=0.000)、ARB干预组(231.5±141.75U)(P=0.000)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空气模拟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P=0.713)、空气模拟对照组与ARB干预组(P=0.600)、空白对照组与ARB干预组(P=0.462)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间断性缺氧可引起收缩压升高,ARB有良好的降压作用。慢性间断性缺氧可引起小鼠鼠尾组织血流增多,ARB可逆转这种改变。
  • 摘要:目的:观察乌骨藤提取物对人胃癌细胞MKN45裸鼠模型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人胃癌细胞MKN45实体瘤接种方法建立胃癌裸鼠模型,用乌骨藤水提取物和乌骨藤水提醇沉物灌胃0.5ml/只,每日1次,连续30天。每周连续测量体重和肿瘤大小2次,最后一次给药后三周处死小鼠,解剖:称肿瘤重量,计算抑瘤率,观察乌骨藤水提取物和乌骨藤水提醇沉物对荷瘤的抑制作用。结果:乌骨藤水提取物和乌骨藤水提醇沉物对裸鼠荷瘤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乌骨藤水提取物和乌骨藤水提醇沉物有抑制人胃癌细胞MKN45肿瘤生长的功效。
  • 摘要:目的:研究全蚕粉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用高热量饲料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STZ 25mg/kg制造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以不同剂量全蚕粉灌胃治疗6周,观察血糖、血脂、血清胰岛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指标的变化。结果:全蚕粉能改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糖、脂代谢,促进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的作用。结论:全蚕粉能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
  • 摘要:目的:本试验以蜂王浆作为受试物,探讨其对SD大鼠和ICR小鼠的生理生化指标及基因组甲基化的影响。方法:试验共分为四个组:A组为蜂王浆低剂量(200mg/kg),B组为中剂量(400mg/kg),C组为高剂量(800mg/kg),D组为对照组(灌胃等量普通饮用水),灌胃量大鼠按1ml/100g,小鼠按0.2ml/10g,每组各8只大、小鼠。灌喂4周蜂王浆后,眼眶静脉丛采集抗凝血,抽提DNA后,高效液相色谱检测DNA甲基化水平。结果:试验结果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口服蜂王浆对雄性大、小鼠脑、肝、肾及血液DNA甲基化水平没有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心源性休克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给药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法复制大鼠心源性休克模型,给药组给予参附注射液,阳性对照组给予多巴胺注射液,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给药45min后,心尖取血。血浆预处理后,HPLC/MS/MS检测血浆中物质,PCA、OSC—PLS分析参附注射液对心源性休克大鼠血浆内源性物质的影响。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和给药组之间无样本点重合。正交信号校正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显示大鼠血浆中肌酸、精胺、3-Hydroxydodecanoic acid、花生四烯酸、溶血磷脂质等物质在实验各组间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结论:参附注射液对心源性休克模型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及其整体状态具有明显的影响,肌酸、精胺、3-Hydroxydodecanoic acid、花生四烯酸、溶血磷脂质等可能是参附注射液对心源性休克大鼠血浆内源性物质影响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 摘要: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F0、F1代斑马鱼的生殖毒性。方法:将48对成年斑马鱼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625μg/L DBP低剂量组和1250μg/LDBP高剂量组。连续染毒DBP 30天后,将各组F0代斑马鱼交配,记录产卵数、受精率以及72小时孵化率。将F0和F1代斑马鱼在清水中饲养180天,进行F1代斑马鱼交配试验,且将F1代DBP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斑马鱼进行置换交配,记录产卵数、受精率及孵化率。进行F0代和F1代斑马鱼性腺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测定卵黄蛋白原(VTG)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625μg/L组相比,1250μg/L DBP处理组F0代和F1代斑马鱼的生殖能力显著下降;置换交配实验显示DBP对雄性斑马鱼的生殖能力影响更为显著。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F0代雄鱼精巢中精子数量减少,间质细胞稍有增多,精母细胞增多。而F1代雄鱼精巢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出现生精小管畸形,精子数量明显减少,以及间质细胞增生。RT-PCR结果显示DBP各剂量组F0代和F1代雄性斑马鱼VTG基因无明显表达,提示DBP对斑马鱼无雌激素样效应。结论:1250μg/LDBP染毒可影响F0代和F1代斑马鱼的正常发育,使产卵量减少,受精率显著下降。组织病理学显示F0代和F1代雄性斑马鱼生精小管畸形、精巢中精子数量减少与间质细胞增生同时存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