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叙述者

叙述者

叙述者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3篇、专利文献21篇;相关期刊825种,包括文学教育、文教资料、青年文学家等; 叙述者的相关文献由1723位作者贡献,包括谭君强、赵毅衡、张继缅等。

叙述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3 占比:98.90%

专利文献>

论文:21 占比:1.10%

总计:1904篇

叙述者—发文趋势图

叙述者

-研究学者

  • 谭君强
  • 赵毅衡
  • 张继缅
  • 王春林
  • 江守义
  • 程德培
  • 邓红花
  • 金健人
  • 陈健
  • 刘绍信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幽雨中呼喊》作者:余华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在细雨中呼喊》是20世纪90年代经典文本,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本书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记忆中的时间的感受,叙述者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自由穿行,将记忆的碎片穿插、结集、拼嵌完整。
    • 邵宁
    • 摘要: 非叙事性话语属于话语的范畴,因其对故事情节的不介入性,经常被看做叙事的边角料。王安忆的《长恨歌》反而利用了非叙事性话语不介入情节的这一特点来阐发议论,表现叙述者的声音。非叙事性话语在《长恨歌》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平衡叙事节奏和填补叙事空白。非叙事性话语既为叙述者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又反作用于文本叙事,使得作品突破了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叙事模式,体现出王安忆在创作中的先锋性追求。
    • 赵娟
    • 摘要: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不少以众包模式生产的抗疫纪录片佳作,如《武汉日夜》《温暖的一餐》等。众包式抗疫纪录片的出现不仅是对传统模式于疫情期间反映出局限性的回应,也是对激烈变化的媒介生态与社会语境的反映,更意味着一种新的纪录美学的生成。众包式抗疫纪录片的创作特色首先体现为由多元拍摄者与叙述方式新变所带来的美学新变。另外,鲜明的共同体意识也是众包纪录片的典型特征。
    • 陈亚玲; 伏飞雄
    • 摘要: 在福克纳的一生中,《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表达的“南方情结”最成熟,批判性最强。学界的讨论忽视了其中的微妙复杂性,存在把“写作作者”与叙述者、人物混为一谈的现象。从文化元语言考察,在对待“南方情结”的态度上可明显区分出三类南方人:第一类以老一代小镇人、黑人为代表,其“南方情结”属于狭隘的地方主义,盲目维护旧南方的一切;第二类以新一代小镇人即叙述者“我们”以及艾米丽为代表,其“南方情结”包含了对旧南方的部分批判,局限较大;第三类以作者为代表,其南方情结包含对南方文化全面深刻的批判。这三类人,大致对应着美国特定时期社会中不同人群对待“南方情结”的现实态度。
    • 廖小红
    • 摘要: 《秦妇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叙事长诗,从真实作者的层面来看,诗歌借秦妇之口吟黄巢之乱;从叙述者的层面来看,诗歌讲述了人物在战乱中的生活与经历;从隐含作者的层面来看,诗歌揭示了黄巢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厚灾难,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
    • 单晓孜
    • 摘要: 严歌苓的小说叙事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或转述视角,塑造了“忠实的叙述者”。一方面,小说叙事多取材于具有历史影射特点的家族记忆或生活经历,同时也将叙述者作为重要的故事部分进行人物化的塑造。另一方面,对历史的忠实叙述事实上构建了多层与叙事层相隔的间离空间,产生了历史感渲染,贴近作者意图等间离效果。本文从严歌苓小说的叙事结构出发,谈论了严歌苓小说独特的叙事风格。
    • 汪毅; 钱金涛(点评)
    • 摘要: (本课例获第十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现场课一等奖、最佳综合素质奖)片段一:师: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小问题,两位同学的复述内容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叙述者的角度有所不同。设想,如果从祥林嫂的角度来说,那这个故事的开头应该是什么?生:(七嘴八舌地)“我”看到了祥林嫂。师:是“我”看到祥林嫂还是祥林嫂来到了鲁镇呢?生:(恍然大悟)是祥林嫂来到鲁镇。师:如果从“我”的角度来说……生:“我”回到鲁镇,遇到祥林嫂。此时的祥林嫂已经成为一个乞丐,在“祝福”声中死去。可以说是故事一开始就死去了。
    • 李金松; 黎昇鑫
    • 摘要: 《儒林外史》在叙事艺术上不同于其他章回小说,这集中表现在它对叙事本身的重视和经营,因而其叙事纯度要远远高于以往的章回小说。《儒林外史》对叙事纯度的追求,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事者退居幕后;二是诗文与炫学色彩的淡化;三是模式化的景物描写减少与说话套语的消泯。《儒林外史》对叙事纯度的把握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故事情节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章回小说发展到《儒林外史》这一阶段在叙事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 李红; 李俊杰
    • 摘要: 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是在传统说话及民间传说基础上形成的讲史类叙事文本,有独特的叙事魅力。其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同时连缀其他人物和事件展开叙事,模仿说话人的口吻,有明显的传统说话的特点和风格。在叙事视角方面,元刊平话采用历史全知叙事视角,长于预叙,较少有插叙和倒叙。此外,平话的虚构成分充满神异色彩,有强烈的复仇意识和因果报应观念,体现出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 加拿大莎拉·科普兰; 美国詹姆斯·费伦; 刘巨文(译)
    • 摘要: 在把理想叙述读者的术语/概念替换为理想受述者的术语/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提议修改修辞性叙述理论的小说读者模型(真实的、作者的、叙述的、理想叙述的,和受述者),这里理想受述者被定义为叙述者希望他们正对之讲话的读者。这一修改提请关注作者处理真实受述者和理想受述者之间关系的各种方式(真实受述者可能与理想受述者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这种多样性反过来又表明需要对作者使用受述者的情况进行更为通用的分类。该分类法依照真实和理想受述者之间各种一致程度确定了三个可辨识的不同系列:(1)明显一致,(2)不确定一致,(3)不一致。基于作者对一致程度的处理如何引导读者的关注点,该分类法还确定了每一类别中的两个主要变体:主要关于被叙,叙述行动,还是两者兼有?这一点通过广泛的案例分析可以得到阐释和证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