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可见光通信

可见光通信

可见光通信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3年内共计2395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8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307929篇;相关期刊291种,包括照明工程学报、电视技术、电子与信息学报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二十六届全国信息保密学术会议(IS2016)、四川省通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可见光通信的相关文献由3665位作者贡献,包括朱义君、张剑、于宏毅等。

可见光通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8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07929 占比:99.73%

总计:308749篇

可见光通信—发文趋势图

可见光通信

-研究学者

  • 朱义君
  • 张剑
  • 于宏毅
  • 关伟鹏
  • 汪涛
  • 田忠骏
  • 邬江兴
  • 仵国锋
  • 刘若鹏
  • 栾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智宣; 李强; 彭辉杰; 葛晓虎; 张继良
    • 摘要: 传统无线通信传输和网络接入依赖射频通信技术.随着海量移动设备涌入,频谱资源匮乏、移动设备电能受限等问题对新一代物联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通过融合传统无线射频通信技术与新型可见光通信技术,构建一种基于可见光信息能量同传(simultaneous lightwave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SLIPT)的混合可见光/射频协作通信系统.为了建立可见光信源与远距离目的端之间的有效通信连接,考虑在光源的覆盖范围内存在一个随机移动的离网中继;通过中继转发,可将端到端链路分为可见光通信链路和射频通信链路两部分.在第一跳可见光链路中,中继将接收的光信号分离为用于信息解码的交流成分和用于能量收集的直流成分;在第二跳射频链路中,中继利用收集的能量将解码信号以射频方式转发至目的端.考虑可见光信源受到平均功率与峰值功率的双重约束条件,本文通过综合考虑两跳传输之间差异化信道状态、中继位置、中继信号处理、中继能量收集等不同因素,得到了系统端到端中断概率、数据吞吐量和能量效率的精确闭合表达式.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配置以平衡两跳传输之间的性能,本文所提方案能够有效促进复杂系统内部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匹配,从而显著提升可靠性、吞吐量和能量效率等关键性能指标.
    • 丁举鹏; 易芝玲; 赵楷; 王劲涛; 阳辉; 张慧; 王丽丽
    • 摘要: 为了提升了可见光通信(VLC)链路的可靠性,针对传统VLC研究范式的局限性,在典型室内应用场景将商用LUXEON Rebel非朗伯光波束引入到多输入多输出(MIMO)可见光发射器配置中,对比分析了非朗伯MIMO VLC与朗伯MIMO VLC的误比特率(BER)性能表现。仿真结果表明:较之于传统朗伯光波束的MIMO基准配置,当房间中心接收位置BER≤10^(-6)时,所提出的非朗伯MIMO配置可以减少引入13.1%的发射功率。
    • 刘期烈; 李子炎; 徐勇军; 谢豪; 李国权
    • 摘要: 为了充分挖掘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VLC)和射频(radio frequency, RF)通信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室内混合VLC/RF异构无线网络传输模型。针对该模型,考虑用户最大最小公平性、网络带宽约束以及最大发射功率约束条件,以用户需求速率门限值作为资源分配的重要条件,提出了一种最大化最小用户传输速率的资源分配问题以提高用户公平性和提高网络的传输速率。通过引入辅助变量和连续凸近似方法,将原非凸问题转换为一个凸优化问题,利用拉格朗日对偶原理获得传输功率和带宽分配的解析解,并进行计算复杂度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具有较快的收敛性和较高的传输速率。
    • 冯越; 冯莉芳; 金建力; 黄顺义
    • 摘要: 为了提高传统可见光定位算法的定位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区域划分的新型自适应可见光定位算法。在对单光源和多光源定位算法的研究基础上,设计基于对称结构接收机的两光源定位算法来弥补边缘区域的定位误差。依据上述三种算法在不同区域的定位误差分布特性,构建公平性函数,并结合朗伯辐射模型,将定位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在定位阶段,先根据接收信号特征粗略判断接收机所处区域,实现粗定位,再自适应选择性能更优的定位算法实现精准定位。仿真结果表明,在5 m×5 m×3 m的室内环境下,算法的平均定位误差约为2.5 cm,相比单光源、两光源和多光源定位算法分别改善了46%,24%,55%。在室内1.5 m×1.5 m×2 m的环境下搭建可见光定位系统平台并测试算法性能,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在较低的复杂度代价下能够明显改进定位精度。
    • 刘丽丽; 胡云琴; 杜永锋; 高赞
    • 摘要: 本文对可见光通信技术进行了概述,并结合可见光通信的工作原理及特点,阐明可与舰艇通信相结合,在舰艇舱室内部信息传输、舰艇内部人员及重点装备定位、灯光通信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提出设想,并就其可行性及通信效能提升方面展开论述。舰艇通信是保障舰艇内外通信联络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量子通信、认知无线电等新技术运用到舰艇通信能够有效提高通信保障效能,为战争提供更加迅速、准确、保密的信息传递途径。
    • 胡晓莉; 李永伟; 秦岭; 王凤英
    • 摘要: 针对可见光在非视距链路下通信误码率较高的问题,提出基于压缩感知改进型树状随机搜索的信道估计导频优化算法.该算法结合了树状结构,采用树的分支结构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化,使用阈值策略裁剪生成树,降低算法运算复杂度.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在重构精度和树状导频随机搜索算法相同的情况下,运算复杂度为后者的1/4.
    • 肖华; 陈万里; 肖翔天; 王锐; 王恺
    • 摘要: 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作为无线通信领域中与无线射频通信互补的一种空间通信技术,近年来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除了通信链路的电路设计、调制模式之外,调制带宽是照明光源能否实现高质量VLC的关键因素。区别于传统有机LED、聚合物LED及以GaN/InGaN为代表的无机LED等照明光源,量子点LED(QLED)具备响应速度快、色纯度好、发光效率高、可同时用于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等优势,是一种理想的用于可见光通信的固态光源器件。然而,目前对QLED用于VLC的调制带宽机理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多色QLED以及电致发光QLED。本文从量子点的光转换机制出发,系统综述了不同QLED的调制机理,并对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QLED调制带宽的限制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为QLED在VLC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亚娟; 边亚红; 郑英昊
    • 摘要: 可见光通信(VLC)物理层安全研究对于VLC的商用化和普及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一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室内VLC系统为模型,先分别推导了窃听者串通和非串通情况下的保密容量下限表达式并进行分析对比,然后针对非串通情况提出了一种最优的波束赋形方案来最大化保密速率,最后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非串通情况下的保密容量优于串通情况,窃听者的数量仅对串通情况下的保密容量有影响。
    • 刘杰徽; 何英; 胡锋; 甘若宏; 甘智宇
    • 摘要: 针对水中射频通信系统通信距离严重受限和声学通信系统传输速率低等问题,可见光通信(VLC)系统为水下中远距离高速无线通信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文章利用样本水质测试对水下短距离信道模型进行了估计,提出了一种短距离光路介质的衰减系数测试方法,并且开发了一种水下VLC系统。该系统根据发光二极管(LED)的伏安特性设计直流偏置电路,对其进行了频谱响应分析。在水槽中进行了蓝色465 nm和白色光源的水下全双工音频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发送额定光功率为1 W,接收端采用S6968的硅本征半导体(PIN)光电探测器,系统能够在样本水介质(衰减系数c=0.2067 m^(-1))中进行全双工通信,两种光源通信距离均超过了5 m。通过对接收端信号功率谱估计分析、信噪比测试以及扬声器的直观演示,验证了该实验系统语音通信性能,为后续水下VLC多种业务传输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 丁举鹏; 易芝玲; 赵楷; 张琳琳; 王丽丽
    • 摘要: 受限于传统可见光通信(VLC)的研究范式,研究人员在分析可见光无线覆盖时,通常假设光源遵从朗伯空间辐射特性。客观上,上述假设忽视了由不同类型光波束构成的潜在异构光波束,对基于异构光波束的VLC覆盖特性也缺少必要的探索。针对上述问题,综合考虑商用发光二极管(LED)光源的差异化非朗伯光波束特性,文章给出了多种潜在的异构光波束配置方案。同时,在典型室内场景,对传统同构朗伯光波束和文章所提异构光波束的覆盖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量化结果显示,较之于传统朗伯光波束的发射器配置,文章所提异构光波束的配置方案能够引入高达1.97 dB的最小信噪比(SNR)增益,同时将SNR波动幅度从传统设计下的22.75 dB降低至异构设计下的15.33 dB。此外,SNR低于30 dB相对弱覆盖位置占比从初始配置下约13.20%降低至非异构设计下约7.23%。因此,异构光波束对室内空间覆盖的潜在影响获得了初步的证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