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真相

后真相

后真相的相关文献在2017年到2022年内共计50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4827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传媒、东南传播、今传媒(学术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网络社会情绪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二届新媒体与社会心理学术研讨会、2018新媒体国际论坛等;后真相的相关文献由580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小安、张爱军、喻国明等。

后真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1 占比:0.6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4827 占比:99.33%

总计:75330篇

后真相—发文趋势图

后真相

-研究学者

  • 郭小安
  • 张爱军
  • 喻国明
  • 刘沫潇
  • 吴笑雯
  • 张琦
  • 李铁锤
  • 游淳惠
  • 纪楠
  • 陈宏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瀚擎; 陈功
    • 摘要: 后真相社会,公众对事件传播方向的影响不断增强,公众情绪逐步超越理性,对事实走向构成干扰。但在社会发展中,公众从未放弃对真相的辩驳思考,而主流媒体在探求真相的过程中也遭遇舆论失焦、传播权分散等困境。本文在剖析主流媒体信任困境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塑造信任的三条路径:其一,着力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及其传播影响力;第二,建立新媒体的新闻准入规则,加大监管力度;第三,推动事实核查新闻建设,纠正原有的信息偏差,重现新闻真相。
    • 李岩; 丁旭
    • 摘要: 基于构成主义理论的立场,在海登·怀特关于叙事形式与内容的理论视野中,通过对二者的叙事之分析,发现"事实—真相"和"后真相"的不同,在于叙事形式的改变,而非真实与否的区别。"后真相"只是改变了已经被广泛认可的"事实—真相"的叙事形式,这种改变与其基本的理论立场有关,强调形式的意义决定了具体的内容,关注形式以及形式产生的背景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一直以来新闻学关于新闻的"真实性"被简单等同于事实,这种"真实性"的强调,掩盖了事实被叙述的过程,尤其是形式的支配性作用。在叙事之辨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事实—真相"和"后真相"的叙事结构是等值的,它们对于被叙述的内容而言,有同样的功能。形式即隐喻,"事实—真相"与"后真相"都是叙事的结果,关注形式的意义与关注事实同样重要。
    • 彭翠; 赵乐群
    • 摘要: 进入后真相时代,技术催生的新媒介环境、新闻媒体职业伦理的转变、网民情绪化围观产生的传播偏向等,使得网络流言屡禁不止。作为一种舆论乱象,它在客观上引发了“第三人效应”,造成了政府公信力下降和社会信任体系的动摇,负面影响极大。对此,媒体、企业、社区、用户、政府等不同身份主体,应通过“加强新闻把关、打造立体化宣传、加快技术融合、强化精准监测、转变话语言说方式”等,切实为后真相时代网络流言的治理做出应对之策。
    • 杨昉
    • 摘要: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导方式,新闻信息的广泛性、复杂性和多元性,均加速了“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的地位受到冲击,新闻媒体行业呈现传播群落化特征,事实核查虽然发挥着不可替代性,但单纯依赖其作用并无法改变大的格局,而是需要以新闻媒体主体出发,在新闻生产中谨慎查验事实与寻求真相,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和变革,在全新的媒体形态下塑造新闻形象,为不同群体呈现真实的新闻信息,弥合新闻行业发展分歧,形成广泛发展共识。
    • 刘孝云
    • 摘要: 在后真相时代,情绪相比于真相处在更为凸显的位置,而大肆流行的各类自媒体平台、账号作为后真相时代的推手,对公共情绪的波动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公共安全治理甚至引发系列公共安全问题。后真相时代这种情绪主导、媒体推动、利益驱动等特征增加了公共安全的不确定性,使公共安全治理面临着真相后置、情绪恐慌、信任缺失等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后真相时代的特点,及时开展真想调查并披露信息、做好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工作、构建网络诚信体系、形成网上网下协同治理,才能使公共安全治理赢在未来。
    • 沈爰孝; 苏琦
    • 摘要: 后真相时代,真实和虚假发生内爆,真相与情感边界模糊,社交媒体舆论生态日趋恶化。由此,学界业界开始召唤事实核查新闻的回归,以期挽救新闻专业主义的式微现状。然而,试图通过事实核查新闻机制来修复和追求真实可能只是一种理想中的乌托邦。首先,事实核查的片段性、单一性和迟滞性难以及时有效地矫正信息失实,甚至遮蔽了谣言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其次,事实核查处于政治、商业和技术三重力量的相互交织角逐的复杂场域之中,资本和权力的流动使得事实核查面临正当性危机。最后,受众在事实核查中的主体性作用不应被忽视,情绪化认知和证实性偏差的存在严重削弱了事实核查的实际效能。虽然事实核查新闻存在显在的价值伦理困境,事实上,困境的发掘和呈现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事实核查机制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 任若惕
    • 摘要: 科技飞速发展,按照保罗·莱文森的逻辑我们本应该更好的了解更真实的自然,而从现实来看,无论是个体对于反转新闻的习以为常还是“后真相”成为年度热词,都证明了科技并没有必定带来“真实”。英剧《黑镜》中呈现出技术对未来世界影响引发了笔者对“真实”的思考,本文从个人、内容生产者、平台为切入点思考三者各在“真实”的呈现中起到什么作用。
    • 黄宇鑫
    • 摘要: 近年来,西方社交媒体平台中出现了信任危机现象,主要表现为:人们从对抽象系统的信任转向人格化的信任,情绪化信任与强迫式不信任并存。造成社交媒体平台出现信任危机的根源在于:现代性诱发传统信任发生解体,新技术为信任危机推波助澜,受众主体意识逐渐觉醒。通过剖析西方社交媒体平台中出现的受众信任危机现象,可以为我国新闻事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 屈海香
    • 摘要: 后真相时代,真相变得相对次要了,受众的需求从事实偏好转向价值偏好。历史虚无主义是对历史真相的质疑、解构和挑战,其根本问题不在历史事实,而在历史价值。如果说后真相时代客观事实让位于立场、情感和利益,真相不再那么重要的话,那么历史虚无主义则是对历史真相的反动,其虚无的不是历史而是价值。就此而言,后真相时代和历史虚无主义都对真相持否定态度,并且后真相时代还使得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在学术形态、文艺形态、舆论形态三个方面具备了新的特点。
    • 刘晓燕
    • 摘要: 网络已经成为承载着各种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之中,真相和谎言之间还充斥着“第三类陈词”,这类陈词不是对真相的追求,而是对于个人情感和个人信仰的追求,这种“后真相”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形成了巨大冲击。通过对“后真相”网络话语权特征的挖掘、网络话语权决定性要素的探索,提出了营造话语环境、创新传播形式、抓准话语内容的“后真相”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构建的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