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民性改造

国民性改造

国民性改造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773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现代哲学、湖南行政学院学报、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等;国民性改造的相关文献由136位作者贡献,包括袁洪亮、肖南龙、任楠等。

国民性改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1.1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773 占比:98.87%

总计:11908篇

国民性改造—发文趋势图

国民性改造

-研究学者

  • 袁洪亮
  • 肖南龙
  • 任楠
  • 余志坤
  • 俞祖华
  • 冯建军
  • 周建超
  • 尚洪波
  • 施杭齐
  • 李鲲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晓岚
    • 摘要: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晚清冒险小说译本的研究比较深入,但疏于篇目整理。日本汉学家樽本照雄《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所收冒险小说33篇、国内学者陈大康《关于晚清小说的“标示”》《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分别收入28篇、59篇。仔细对勘“樽版”和“陈版”中的现有篇目,删除其中重叠、无效数据并加以整理发现:晚清冒险小说应为59篇,其中译作50篇、创作9篇;原著国别主要为英国;译作及创作刊行主要集中于1905—1909年间;刊行机构主要在上海。从晚清期刊广告、译者或译作的序跋或晚清时人的评论可知,出于救亡启蒙、强国保种的需要,晚清对冒险小说的接受与评价旨在以冒险精神形塑“少年”,改造国民奴性,激发国民的勇武气概,推动社会进步。
    • 雷月荣; 杜时忠
    • 摘要: “立国”与“立人”是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内核的双壁。早年上海求学时期,胡适以“立国”为核心,强调通过教育等“改造个人”的途径,培养出具有现代国家意识的国民。留美及归国后,则以“立人”为核心,倡导个性解放,他试图通过“改造个人”与“改造社会”相结合的途径,造就一代具有健全独立人格的现代人。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演变在今天具有重要启示,在“立什么样的现代人”上,须反思虚假集体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道德原则,树立健全独立现代人的目的追求;在“怎样立现代人”上,既要倡导个人启蒙,以人的现代化推进国家现代化,又要重视制度育人,以国家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
    • 谭凯
    • 摘要: 近代以来关于国民性改造的大讨论,基本是从心理和精神的角度进行论述.将青年毛泽东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放置在近代国民性改造的大背景下来解读,可以发现,《体育之研究》为国民性改造提供了另一条进路,既回应了知识界对国民性问题的讨论,也展现了一种新的人生哲学观.毛泽东之所以如此重视体育既有其思想史渊源,也有深刻的现实关切.
    • 吴民
    • 摘要: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启蒙者,其一生的奋斗紧密围绕民族解放和国民性改造两大主题。在论述这两大主题的过程中,戏剧艺术成为鲁迅一再引证的文艺样式。在引证过程中折射出的鲁迅对于戏剧艺术的观念,近乎完美地诠释了鲁迅的文化启蒙观念的源头、发展和旨归,即从乡土发源,历经了由乡土而都市的困惑与苦痛,最后走向成熟和出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乡土与都市,带有畸变的文化生态特质。这一特质在戏剧艺术上的体现,尤为鲜明。鲁迅先生的戏剧观便是在由乡土而都市的现代戏曲生态嬗变格局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民族解放与国民性改造的出路所在。
    • 张连文
    • 摘要: 清末民初,国难深重,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互相竞争,普世救民要寻找到合适的思想,贫苦挣扎中的社会个体要寻求一个精神的归宿.鲁迅针对于国民劣根性希望开出济世的良方,只是处于艰难时世,只能在"怒"与"哀"之间多做彷徨.胡适提出渐进式改良社会制度,并进而宣传和实践.虽然近代中国的国民性思潮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路径,毋庸置疑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也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 陈保中
    • 摘要: 新文化运动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将国民性改造思想推向了高潮.抗日战争时期,以林同济为代表的"战国策"派,再次将其视为解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胡适与林同济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表现出诸多不同的地方,两人的分歧突出表现在对国民劣根性批判的侧重点和对国民性改造的目的 及出路方面.
    • 许徐
    • 摘要: 以往对《文学革命论》发生动因之认识,主要是与政治问题建立直接关联,并由此导致截然不同的对立性评价。但这些看法,实际是《文学革命论》接受史研究。如果深入其'发生前史',可以发现,'文学革命'与'国民性改造'密切相关。从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反孔教与伦理革命、'文学革命'论争以及文本自身等多个视角梳理,认为在社会、政治、伦理等诸动因中,伦理问题最为直接、最为紧迫。若从此角度出发,可尝试重建《文学革命论》与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实践、与'人的文学'观念之关联,亦可重估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观念发生之价值。
    • 耿娴
    • 摘要: 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遭到全面失败,科学作为思想革新的武器开始成为知识阶层的普遍共识.严复通过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思想传播至中国,激发起改良派对科学方法的探究."科学方法"即"归纳法"和"演绎法"进入梁启超的视野,让他意识到科学方法所蕴含的实证主义精神和怀疑精神是西方现代性启蒙的根源,丰富了他的"新民"理论.科学一元论的思想和科学功利思想开始萌芽.而鲁迅一面深受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影响,一面亲身投入科学实践活动,却得出与梁启超不同的科学价值观,他认为西方现代性是科学与艺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国民性改造的目的是培养独立自主、思想自由的个体,人是一切行动的目的,而"立人"的思想直接将日后的新文化运动推向深入.本文力求通过分析梁启超和鲁迅的若干科学论文,梳理清末时期,西方科学方法进入中国思想界视域的复杂过程,以及它如何给酝酿中的新文化运动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 王恬
    • 摘要: 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的思潮兴起于内忧外患的境况中,"国民性"一词最早源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民族国家理论,是英语nationalcharacter或nationalcharacteristic的日译.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驱使改造国民性思潮兴起并不断发展.作为20世纪初探索中国道路的先行者,梁启超在《新民论》等文中,把中国的贫弱归因于国民缺少独立精神、民族主义、公共精神等原因.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捆绑在一起,成为"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改造国民性"成为中国走向"现代"民族国家的一个必要步骤,首先要启蒙蒙昧的民众,国家才有希望和未来.20世纪的中国文学便以此为主题,开枝散叶,经由几代知识分子的探索,成就为中国文学史的一大景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