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714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39篇、会议论文100篇、专利文献4321篇;相关期刊1868种,包括读书、文学教育、文艺研究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2012年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国际研讨会等;中国文学的相关文献由547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义勤、王立、郜元宝等。

中国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39 占比:61.42%

会议论文>

论文:100 占比:0.87%

专利文献>

论文:4321 占比:37.71%

总计:11460篇

中国文学—发文趋势图

中国文学

-研究学者

  • 吴义勤
  • 王立
  • 郜元宝
  • 吴俊
  • 韩传达
  • 李怡
  • 王宁
  • 毛志成
  • 谢冕
  • 陈晓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邵慧宇; 顾建美; 张振祎
    • 摘要: 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关键任务,本文通过沙博理、赛珍珠、爱泼斯坦、斯诺的作品,着重分析其翻译理念、策略及技巧,以期为中国文学的翻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吕松佳
    • 摘要: 与其他文学风格一样,“建安风骨”是在特定时代下诞生的文学风格,这一风格最大的特点是在表达政治理想与抱负的同时,又难得地加入了务实的精神与通透的态度,同时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建安风骨以其独具特色的韵味及源远流长的历史,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审美价值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影响。而关于建安风骨与中国文学中传统审美价值相互关系的探讨研究,也顺理成章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李玉宝
    • 摘要: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典籍收藏的重要场所。据初步统计,台湾地区现藏古籍90余万册,其中善本40余万册。文章先对台湾几个重要藏书单位收藏古籍情况作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就1950年后两岸学者对台湾现存古籍的整理与研究情况作了梳理,最后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指出了台湾所藏稀见古文献整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吴金茂
    • 摘要: 蓝诗玲译本《马桥词典》在西方文学世界备受赞誉,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这得益于其译文流畅性高和可接受性强。蓝诗玲以“忠实化再创造”为翻译理念,尊重原作特点,保留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民族气质,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关注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体验,以保证译本在西方文学世界的生命力。
    • 李建中
    • 摘要: 研究中国文学,首先要追问的是何为“中国文学”?或者换一种提问方式:“世界文学”语境下“中国文学”及其“观念”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学界关于中国文学观念的争论,长期滞留于“纯文学”还是“杂文学”、文学史上何时或有无“文学自觉”或“文学独立”等老问题。时至今日,老问题尚未解决,一系列新问题,包括如何看待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和非虚构文学、如何应对文化研究对文学的“浸入”、如何甄别文学关键词之中大量的“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等等,则已然出现。刘勰讲“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故只有找到中国文学观念自身的关键性特征,才能真实而深刻地把握中国文学的神理与诗心。事物的起源决定事物的性质,中国文学滥觞期的《诗经》和“诗言志”,以诗学与经学的兼合在源头上铸成中国文学观念的兼性特征。“兼”者,通也;“兼性”者,兼通、兼融、兼包、兼怀、兼成、兼和是也。中国文学观念的兼性特征,表现于价值论是仲尼式“吾道一以贯之”,表现于方法论是彦和式“唯务折衷”,表现于文体论则是四库全书式“兼收并蓄,如渤澥之纳众流”。由价值论的“天行一道”,生成为方法论的“兼和两端”,坐实为文体论的“体备四部”,中国文学观念完成了自身的兼性建构,在世界文学中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兼性特征,熔铸成中国文学的“中国性”。
    • 王宁
    • 摘要: 在当今的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世界文学已成为一个饱受热议的前沿理论话题。歌德作为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率先在西方的语境下将世界文学概念化。但是长期以来,在国际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却是欧洲中心主义以及其后的变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后来由于美国的崛起及其综合国力的强大,欧洲中心主义演变为西方中心主义。甚至在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领域,西方中心主义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反西方中心主义的尝试一直没有间断,在西方有比较文学学者佛克马,在中国则有鲁迅。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在中国的语境中讨论世界文学的一个目的就在于大力在海外推介中国文学,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文学版图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格局。
    • 江雪
    • 摘要: 对来华留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学的认知情况和认知需求进行调查,发现留学生虽然具有较好的阅读习惯和较为强烈的认知需求,但他们较少体验大学校园的读书交流活动,也很少得到学校或老师的阅读指导,所以接触到的中国文学作品不多。研究提出构建“互联网+学校-学院-班级”三位一体的文学交流模式,以提高留学生阅读中国文学的积极性和对中国文学的认知度。
    • 蓝诗玲; 余承法(译)
    • 摘要: 由于“冷战”、中西文化差异、翻译质量和编辑水平等因素,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一直没有引起英国读者的重视,但钱锺书的《围城》首次登上“企鹅现代经典”的榜单,标志中国小说开始跃进式地进入英语读者的视野。这部小说取材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悲惨境遇,字里行间流露出接受西化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对传统桎梏的反叛。作品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对时空变幻的强烈感悟、对人类现状的哲学洞察,都具有文学普适意义,但书中的大量双关语和典故对译者构成了巨大挑战。
    • 武娟娟
    • 摘要: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而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上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多余人”文学形象。文中,结合鲁迅《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对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进行了探讨。
    • 李松; 李培蓓
    • 摘要: 近四十多年以来美国著名汉学期刊《中国文学》(CLEAR)刊载了关于王维诗学的重要成果,其内容包括海外王维研究的学术史、译介史、细读法以及阐释学。中外学界的王维诗学研究在思路和方法上均有较大差异,通过解读相关成果可以把握汉学界王维诗学研究的进展与动态,从而与国内学界研究形成建设性的双向对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