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官制改革

官制改革

官制改革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1年内共计16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0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政府法制、中国行政管理、广东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4年度华北地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官制改革的相关文献由153位作者贡献,包括朱瑞熙、江连山、雪珥等。

官制改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 占比:66.9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41%

专利文献>

论文:80 占比:32.65%

总计:245篇

官制改革—发文趋势图

官制改革

-研究学者

  • 朱瑞熙
  • 江连山
  • 雪珥
  • 关晓红
  • 吕萍
  • 曹昊哲
  • 吕美颐
  • 吴建征
  • 张敏
  • 杨宗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正军
    • 摘要: 在两汉四百年的官制演变中,汉武帝朝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尤其是发生在太初元年(前104)的官制改革。武帝朝曾发生一次牵涉颇广的秩级整理运动。这次运动以比秩、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三种特殊秩级的增设为标志。
    • 胡译丹; 杨洪友
    • 摘要: 嘉庆十五年,吉林伯都讷厅建立,设理事同知一员,驻守伯都讷城,与伯都讷副都统同城,专管地方刑钱及旗民交涉事务.光绪年间,伯都讷厅同知移驻孤榆树屯(今榆树市).部分史志记载其移驻孤榆树屯时间为光绪八年(1882),但根据档案文献分析,该移驻时间应是光绪三年(1877).这一移驻措施开启了清代吉林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河,历史影响深远.
    • 胡译丹; 杨洪友
    • 摘要: 嘉庆十五年,吉林伯都讷厅建立,设理事同知一员,驻守伯都讷城,与伯都讷副都统同城,专管地方刑钱及旗民交涉事务。光绪年间,伯都讷厅同知移驻孤榆树屯(今榆树市)。部分史志记载其移驻孤榆树屯时间为光绪八年(1882),但根据档案文献分析,该移驻时间应是光绪三年(1877)。这一移驻措施开启了清代吉林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河,历史影响深远。
    • 郭思成
    • 摘要: 近代中国"民政"建制一波三折,与时人对其概念的接引及改造息息相关.晚清以来,"民政"有民事行政及民主政制两种内涵,所指源于日本或欧美政制,与中国古制纠缠.新政复行至日俄战前,时人或利用之提倡融合、推翻旧制,或以之指称战时治民机构;日俄战时、战后,"民政"与维系国家治民的主权联系紧密,更涉及"地方自治"及"宪政"的构建,最终代替"内政",命名由巡警部改设,主管全国"内务行政"的京师机构.此期间,不同方案的"民政"观念与制度形态不同、来源各异、错综缠绕,是中外新旧观念、制度交融组合的产物,深刻影响着近代民政制度体系的形成.
    • 张宏杰1
    • 摘要: 王莽这个人是一个“奇葩”,他为人既相当狡诈,又有浓重的书呆子气,所以大脑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他篡位之初,就开始仿照古书记载,进行了一系列花样百出的官制改革,新创了许多官名。比如他按照《周礼》的规定,设了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 柴松霞1
    • 摘要: 清末预备立宪是从改革官制入手的,沈家本作为变法修律的重臣,在官制改革中力主平“满汉畛域”;在部院之争中主张审、检分立,实现司法独立。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立宪改革走向深入,他的不少建议得到清廷的采纳,比如民族平等、清末检察制度的建立等,从而使预备立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各方利益的争斗,并不是所有沈家本的思想和意见都得到实践或采纳,这也使得预备立宪经历了曲折和反复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精英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进行改革的艰辛和不易。
    • 张宏杰
    • 摘要: 王莽这个人是一个“奇葩”,他为人既相当狡诈,又有浓重的书呆子气,所以大脑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他篡位之初,就开始仿照古书记载,进行了一系列花样百出的官制改革,新创了许多官名。比如他按照《周礼》的规定,设了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这一下导致各级官吏数量一下子倍增,结果“国用不足”,不得不大幅降低官员们的俸禄水平。一度自公卿以下,每月只有麻布二匹。这样一来,百官无法存活,贪污之风迅速刮起。
    • 熊元彬
    • 摘要: 在清末废除军机处,"筹划试行"新内阁的过程中,国内外诸多媒体对奕劻不断恳辞要差进行了追踪报道。其中,有报刊称赞奕劻可谓"内阁存废之柱石",若奕劻处于"闲地,新内阁之生命即陷于危境",但是也有被舆论指责为"新内阁庆王衰朽余年,彷徨狡诈"。在预备立宪事宜极为繁杂及其进程被加速的过程中,奕劻不仅接连恳辞首席军机大臣和外务部要差,而且还明确宣称"不愿担斯"有职无权的责任内阁总理大臣之"重任"。正因内阁总理大臣"甚难推定",从而使社会各界对奕劻屡次恳辞要差的反应极为强烈。最终,在奕劻补授为内阁总理大臣之前,即使其恳辞一直未蒙清廷俞允,但是却对清末官制改革中的人事调整、预备立宪的筹划及其推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林浩彬
    • 摘要: 保举是晚清以来的重要旧有仕途,文官考试、任用制度则是清朝希望借鉴日本与西方的新制,改变自身多途并进、用人无法现象的工具.清季以来,朝野上下对于文官考试、任用制度与保举的关系处理方案几经变通,从引入文官考试、任用制度完善保举,到以文官考试、任用制度解决保举问题,再到局部尝试将文官考试、任用制度与旧制结合应对保举,最终形成以文官考试、任用制度取代保举的过渡举措,展现了外来制度引入过程的本土化以及中西新旧制度因素的碰撞.文官考试、任用新制迟迟未能出台,保举旧途未能完全停止,清朝就在辛亥革命之后退出历史舞台,为民国时期文官考试、任用制度与保举并存纠结的现象埋下伏笔.
  • 10. 清季内阁法制院考察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郑金鹏
    • 摘要: 清末立宪实行责任内阁后,清廷效法日本内阁法制局,改组原来的宪政编查馆,设立内阁法制院,负责法律起草、修改、审核、解释等工作.内阁法制院以专门法政人才为基础,吸收精英参与其中,但在人事安排上也存在斗争.在职权上,内阁法制院与其他机构存在重合、事权不清,及侵夺其他机构权力的情况.法制院完成新官制起草,却也因阻力与时局最终未能落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