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脱位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6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5526篇;相关期刊174种,包括中国骨伤、护士进修杂志、颈腰痛杂志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2014成人脊柱畸形研讨会、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等;寰枢椎脱位的相关文献由934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向阳、吴增晖、夏虹等。

寰枢椎脱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4 占比:4.86%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55%

专利文献>

论文:5526 占比:94.59%

总计:5842篇

寰枢椎脱位—发文趋势图

寰枢椎脱位

-研究学者

  • 马向阳
  • 吴增晖
  • 夏虹
  • 章凯
  • 尹庆水
  • 谭明生
  • 艾福志
  • 郝定均
  • 马浩天
  • 刘景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段寒; 谭洪宇; 张杨; 杨科荣; 张博文; 周嘉辉
    • 摘要: 目的评价经颈前咽前路松解结合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与单纯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颅底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9-06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颅底凹陷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经颈前咽前路松解结合枕颈融合内固定术组(前后路联合组)和单纯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组(单纯后路组),各16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临床指标。记录手术前后钱氏线(CL)、枕大孔线(ML)、寰齿间距(ADI)、斜坡椎管角(CCA)、脊髓活动空间(SAC)影像学参数。统计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路联合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后路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单纯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纯后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2组患者的ADI、CL、ML、CCA、SAC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其中前后路联合组的CL、ML、CCA、SAC改善情况优于单纯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颅底凹陷,虽然影像学参数改善效果不如经颈前咽松解结合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但患者的体征及症状改善效果与之相仿,并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尤其适用于手术耐受性差的老年患者。
    • 左强; 周全; 胡靖; 胡敏
    • 摘要: 目的比较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疗法与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疗法治疗中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广安市人民医院入院的74例寰枢椎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7)与实验组(n=37);对照组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疗法;实验组行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植骨融合率、手术前后颈部僵硬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生活质量(躯体机能、躯体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限制、心理健康)评分与疼痛评分。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更低[(207.05±31.54)m L vs.(229.48±33.25)m L],手术时间更短[(123.85±9.22)min vs.(130.94±10.0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颈部僵硬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生活质量及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术后颈部僵硬轻度、重度率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疗法与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疗法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均显著,但后者出血量更低,时间更短。
    • 李俊宏; 廖晖
    • 摘要: 寰枢椎脱位目前仍是脊柱外科治疗的一个难点。临床上根据不同的分型方法将寰枢椎脱位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前后脱位、旋转脱位、中心脱位、混合脱位;可复型、难复型、不可复型等。手术治疗包括了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分别又包括了多种术式,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全面地了解寰枢椎脱位的分型及手术方式,有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孙岩; 谭明生
    • 摘要: 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是一种由多学科常见病导致的可危及生命的寰枢椎结构不稳定和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由于毗邻延髓,位置深在,手术风险极高。随着上颈椎区域手术数量增加,术后内固定失败、植骨未融合、预后不良等并发症逐渐增多,初次手术不彻底、植骨未融合、感染、先天性畸形均是潜在病因,且考虑到移植物、瘢痕、解剖标志的变化等客观因素,翻修手术难度进一步增加。然而目前缺乏标准或单一有效的翻修手术方法:单纯前路手术是理论上的理想选择,但存在较高风险,且对术者经验性要求较高;单纯后路手术存在复位减压不充分等缺陷;前路减压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是较合理术式,然而需考虑后方结构完整性和多节段融合等多方面问题。本文对AAD的翻修手术原因及策略作一综述。
    • 徐崇喜; 黄思庆; 陈海锋; 刘家刚; 马骏鹏
    • 摘要: 目的探讨3D打印椎弓根导航模板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总结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采用3D打印技术设计个体化的寰枢椎椎弓根置钉方案和手术方案治疗的共4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下置入椎弓根螺钉106枚(寰椎椎弓根螺钉22枚,枢椎椎弓根螺钉84枚),其中103枚(97.17%)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剩余3枚螺钉穿透椎弓根皮质1mm以内。术后颈椎三维CT显示患者齿状突均复位良好,无患者出现神经和椎动脉损伤。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VAS和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导向器辅助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有着显著的疗效,能大幅提升置钉准确率,降低神经、血管受损的风险和术后并发症,有效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
    • 王浩玥; 葛朝明
    • 摘要: 本研究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1A-577),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患者男,15岁,因“突发右侧肢体麻木无力5 d,加重6 h”来我院就诊。表现为右上肢抬举不能过肩,右手持物不能,右腿可勉强抬离床面,自觉右侧肢体麻木感,偶伴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神经科查体:神志清,言语流利,查体合作,高级皮层功能粗测正常,额面纹对称,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应灵敏,双侧鼻唇沟无变浅,示齿口角不偏,伸舌左偏,面部针刺觉对称,右侧肢体肌力近端3级,远端2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肢体浅感觉(粗触觉)及深感觉(位置觉、震动觉)减退,右侧巴宾斯基征阳性。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头颈部外伤史,否认乙肝、结核等传染病病史。
    • 申庆丰; 李凌博; 马诗博; 夏英鹏
    • 摘要: 寰枢椎脱位(atantoatlas dislocation, AD)是上颈椎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较多,包括外伤骨折、发育畸形、肿瘤、炎症以及退变等。寰枢椎脱位容易导致延髓受压,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直接威胁到生命,所以寰枢椎脱位往往需要通过手术治疗解除其对脊髓的压迫,同时重建寰枢椎的序列和稳定。近年来,随着对寰枢椎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手术内固定方式选择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及科学性,同时手术融合的方式也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进展。
    • 吴学元; 易智; 凌鸣; 马宏伟; 靳占奎; 常彦海; 孙正明; 刘时璋
    • 摘要: 目的目前对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KBD)临床及基础研究大都聚焦于畸形明显的四肢骨骼及关节,而对于脊柱尤其是寰枢椎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KB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明确KBD患者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的患病率及影像学表现。方法观察了111例KBD患者及120例非大骨节病人群一般资料及临床症状,行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检查,分析KBD患者的AAD的患病率及影像学表现。KBD组中,通过比较AAD与非AAD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慢性病史及KBD病程、分度等差异,明确KBD发生AAD的相关因素。结果非KBD人群组17.5%(21/120)有神经症状,KBD组中,39.6%(44/111)患者有颈项部疼痛及神经症状,非KBD人群组未检出AAD,KBD组AAD的患病率为16.2%(18/111),两组AAD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0,P<0.001)。影像学检查示,18例AAD中,10例(55.6%)患者伴有齿状突游离,其余8例(44.4%)为齿状突发育不良。根据脱位的方向,12例(66.7%)为前脱位,6例(33.3%)为后脱位;根据是否可具有可复性,16例(88.9%)为可复型脱位,2例(11.1%)为不可复型脱位。与KBD非脱位患者(93例)相比,AAD患者(18例)在年龄、性别、BMI、慢性病比例、吸烟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身高、体质量、KBD的病程及分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KBD可引起齿状突发育不良或游离,导致AAD的发生。本研究可为AAD的筛查、预防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 吴学元; 郝崔培; 凌鸣; 靳占奎; 孙正明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颈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寰枢椎脱位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4~71岁,平均(49.50±13.00)岁。根据术前颈椎动力位片评估、颅骨牵引实验,将18例患者分为寰枢椎不稳(instability)、可复性寰枢椎脱位(reducible dislocation)、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irreducible dislocation),寰枢椎不稳共6例(33.33%),行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共8例(44.44%),行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4例(22.22%),行前路经口寰枢关节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通过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颈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通过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影像学检查,比较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寰椎平面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CAA),评估寰枢椎复位及脊髓压迫解除情况。结果所有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48个月,平均(22.40±6.80)个月。16例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为枕颈固定融合术。术中无脊髓、神经及椎动脉损伤,无椎弓根劈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取髂骨区伤口渗液1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5.39±1.42)分,较术前(10.22±1.35)分明显升高。NDI评分末次随访为(16.22±7.17)分,较术前(35.72±5.70)分明显降低。ADI由术前(5.53±0.81)mm降至末次随访时(0.88±0.71)mm,SAC由术前(7.72±2.24)mm升至术后(14.56±1.69)mm,CAA由术前(124.11±9.15)°升至末次随访时(148.83±5.38)°。以上指标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提示所有患者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脊髓减压充分。随访中影像学检查示植骨区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拔出等情况出现。结论根据术前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估及全麻下颅骨牵引实验,对寰枢椎脱位进行分型,可指导实施相应的手术策略。颈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可有效复位,改善脊髓压迫症状,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 薛兴森; 何光建; 储卫华; 张见平; 宋磊; 陈贝克; 冯华; 林江凯
    • 摘要: 目的测量并分析寰枢椎脱位患儿的寰枢椎解剖结构,以指导经后路置钉固定手术。方法分析我院21例寰枢椎脱位儿童的上颈椎影像学资料。基于影像学资料测量患儿寰枢椎侧块及枢椎椎弓根长、宽、高、钉道内倾角和头倾角;观察枢椎椎弓根安全区,并确定手术安全等级。结果寰枢椎脱位患儿颈部后路解剖结构以枢椎椎弓根横径宽度最为狭窄,左侧为(5.19±0.82)mm,右侧为(5.07±2.63)mm;手术置钉角度左侧取(32.19°±5.42°)、右侧取(39.40°±6.73°)较为安全。寰椎两侧长、宽、高及钉道内倾角、头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枢椎两侧长、宽、高及钉道内倾角、头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枢椎椎弓根两侧长、宽、高及钉道内倾角、头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钉过程中,42个椎弓根中有25个(59.5%)为椎动脉损伤低风险,14个(33.3%)为椎动脉损伤中风险,3个(7.1%)为椎动脉损伤高风险。部分患儿的椎弓根置钉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对侧变异。结论寰枢椎脱位患儿颈部后路解剖结构以枢椎椎弓根横径宽度最为狭窄,置钉要求高,应根据此处经线选择螺钉。儿童寰枢椎脱位的后路解剖可指导置钉手术,避免椎动脉损伤及骨质破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