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封堵器

封堵器

封堵器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300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6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2887968篇;相关期刊310种,包括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岭南心血管病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第十四届年会、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两专委会、五省市学术联合学术会议暨环境·辐射与健康防护学术交流会、第七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等;封堵器的相关文献由591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娟、杨永森、张瑾等。

封堵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887968 占比:99.98%

总计:2888677篇

封堵器—发文趋势图

封堵器

-研究学者

  • 陈娟
  • 杨永森
  • 张瑾
  • 张健
  • 马彩霞
  • 李博
  • 秦永文
  • 罗鹏
  • 蒲忠杰
  • 王永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和旭梅; 杜亚娟; 邵珲; 张松林; 闫丹丹; 吝妮妮; 霍晓薇; 张玉顺
    • 摘要: 目的探讨巨大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患者介入封堵治疗后的心脏重塑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7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介入封堵术的137例巨大ASD患者,根据术前是否并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分为房颤组(28例)和非房颤组(109例)。两组均使用国产ASD封堵器治疗并随访观察6个月,所有患者在术后第3天和6个月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观察封堵效果、心脏大小、肺动脉压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术后第3天房颤组和非房颤组ASD堵闭完全率分别为82.14%、85.32%,而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100.00%、99.08%,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房颤组患者右心房左右径、右心室左右径、右心室前后径和肺动脉收缩压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术后6个月时左心房左右径明显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前均出现右心肥大,术后6个月时非房颤组有98例(89.91%)患者右心恢复正常,而房颤组无一例患者右心恢复正常。随访至术后6个月,非房颤组新发生房性心律失常26例,而房颤组28例心电图均示仍为持续房颤。结论巨大ASD介入治疗安全、有效,纠正ASD可明显改善非房颤患者的心脏结构,但对房颤患者的作用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 本刊
    • 摘要: 用于室间隔缺损治疗MemoSorb全降解封堵器系统,是乐普心泰医疗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备的具有自膨胀性和形状记忆功能封堵器,它呈紫色、双盘状结构,封堵器腰呈圆柱体,连接着左、右房盘。植入心脏后,可降解被人体组织安全吸收。近日该产品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 武凯; 武建英
    • 摘要: 房间隔缺损(ASD)是房间隔上的异常孔道,其位置与大小都不确定,但不管是何种缺损都会造成心房间血液流通,大约占所有心脏畸形的13%。而继发孔型ASD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10,原则都可行微创封堵治疗[1]。目前临床常用的微创方法主要包括:X线引导下经皮封堵、单纯超声(TTE)引导经皮封堵、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经皮封堵、食管超声(TEE)引导经胸小切口封堵、右腋下小切口微创修补、胸骨旁小切口微创修补和胸腔镜下房缺修补术,不同的手术方式针对不同的房间隔缺损存在明确的选择性,本文针对微创治疗房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适应证、手术过程、优势和不足等进行综述。
    • 王虎; 苏金林; 李璐尧; 杨晓连; 石冰清
    • 摘要: 目的通过对比食道超声引导下经皮和经胸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观察经皮封堵手术疗效及可靠性。方法选择180例房间隔缺损5 mm~30 mm患者,分为经皮房缺封堵和经胸房缺封堵,每组90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使用国产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手术。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围手术期数据和随访数据。结果每组的最大缺陷直径[(15.6±4.3)mm、(16.2±4.8)mm]和封堵器大小[(23.4±6.8)mm、(23.3±6.4)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的手术时间为(26.50±11.48)min,经胸组的手术时间为(35.23±8.05)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缺损的最大直径小于25 mm时,2组的成功闭合缺损均为100%,经皮组中3例最大直径在25 mm~30 mm的患者封堵器置入失败后被转入经胸组并成功封堵。在12~26个月的随访期间,平均(18.4±9.8)个月,没有发生与心脏相关的并发症。结论与经胸封堵相比,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其手术时间短,术后效果良好,手术安全可靠。
    • 孙跃坤; 李红昕; 孙士彬; 李海峰; 吕蒙; 王海燕; 厉泉; 陈善良; 米怀雪
    • 摘要: 目的观察宽间距(两个有封堵意义的缺损间距>7 mm)多发孔房间隔缺损(MHASD)封堵术中经右胸—右心房入路食管超声引导下“穿刺单伞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12例宽间距MHASD(4例合并上腔或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按所含每个房间隔缺损大小定义为大(>15 mm)、中(5~15 mm)、小(<5 mm),并分为S-S型(两个小缺损)、M-S型(1个中缺损伴1个或多个小缺损)、M-M型(两个中缺损,可伴小缺损)、Cribriform型(不含大房缺的非对称性筛孔状房缺,房缺个数≥5个)。采用右胸—右心房入路,在TEE引导下于两个拟封堵缺损的中间处穿刺房间隔,由此置入单个封堵器,通过伞盘覆盖MHASD,达到完全封堵。观察封堵器置入后即刻完全封堵情况,记录心内操作时间、手术时间、封堵器大小,以及有无残余分流(RS)、术中并发症;术后第4天复查TTE、胸片、心电图,观察有无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及封堵器位置有无移位;术后1、3、6、12个月时均复查TTE、心电图,12个月后每年复查1次TTE、心电图,记录术前及术后第4天、6个月时的右心房内径(RA)、右心室前后径(RV)、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结果12例MHASD患者中,分型为S-S、M-S、M-M、Cribriform型各3例,4例合并腔静脉型房缺(上腔型房缺1例、下腔型房缺3例)。患者均成功封堵,封堵器尺寸(26.4±7.7)mm,心内操作时间(22±8)min,手术时间(80±19)min;其中术中即刻完全封堵8例(67%),术中更换封堵器4例,1例穿刺2次完成封堵;术后疼痛轻微,术后第3~5天出院,出院时4例存在RS(均<3 mm)。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个月时仅1例RS<3 mm。术后第4天、6个月RA、RV较术前缩小(P均<0.05),而术后6个月较术后第4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术后第4天、6个月LA、L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封堵器位置固定,形态良好,均未发现与封堵器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结论经右胸—右心房入路食管超声引导下“穿刺单伞法”封堵术可实现宽间距MHASD完全封堵,且无封堵相关并发症。
    • 沈雳; 李晨光; 吴轶喆; 裴志强; 葛均波
    • 摘要: 创新是时代永恒的主题。在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一系列支持医学创新的政策相继推出,医学创新迎来最好的发展时代。作为中国医学创新的缩影,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也逐步从早期的学习与跟随进入到自主创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在部分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的心血管病防治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 裴焕爽; 于佳佳; 周璇; 付建峰
    • 摘要: 患者,男,55岁,170 cm,66 kg,因“发现右肺下叶占位2 d余”入院。患者5年前在当地医院查体发现左肺占位入住我院,初步诊断为左肺下叶病变,在全麻下行左肺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癌。术后完成3个疗程化疗且无明显不适反应。2 d前行PET/CT示右肺下叶脊柱旁软组织结节,相应部位见异常葡萄糖高代谢,考虑右肺下叶恶性病变,为求进一步诊治特来我院。
    • 黄帅; 肖家旺; 庚靖淞; 孟立立; 王建铭; 王忠超; 王思晨; 王琦光
    • 摘要: 目的探讨经导管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后6个月右心声学造影存在残余右向左分流(RLS)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自2019年1月16日至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92例接受介入封堵术的PF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个月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有无残余RLS,将患者分入有RLS组和无RL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封堵术后6个月存在残余RLS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Amplazter PFO封堵器。有RLS组患者32例,无RLS组患者60例。两组在长隧道型PFO比例、封堵器型号、术后24 h封堵器厚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器型号(30 mm和35 mm)是经导管PFO封堵术后6个月右心声学造影存在残余RLS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2.674,95%可信区间1.042~6.862,P<0.05)。结论封堵器型号是经导管PFO封堵术后6个月存在残余RLS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个体化选择封堵器,以降低PFO封堵术后残余RLS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 赵明; 赵丽爽; 姜修才
    • 摘要: 为解决管道维抢修液压封堵器目前存在的施工安全隐患等问题,该文对原有液压封堵器的密封形式、机械结构和缸体进出油路等方面进行优化,新封堵器活塞采用组合式密封、紧定螺钉由径向改为轴向均布、进出油管增加压力表、增加安全阀等技术措施,并通过车间模拟试验的验证,效果良好,成功实现了新型液压封堵器对老旧封堵器的替代更新。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成功应用于施工现场,实现了目标液压封堵器结构性能的整体提升,同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 和旭梅; 薛建颖; 霍晓薇; 闫丹丹; 杜亚娟
    • 摘要: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使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后瓣膜反流的发生和转归情况。方法:2008年6个月至2014年12月,在我中心确诊的450例pmVSD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TTE)等检查具有介入封堵指征。根据使用封堵器腰径的长短,分为短腰组和长腰组。行左心室造影,结合术前TTE检查,个体化选择封堵器行介入治疗。术后定期复查TTE,观察治疗效果,统计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50例患者造影后均尝试封堵术。444例患者成功行介入封堵治疗,其中短腰组成功219例,成功率97.7%。长腰组225例成功,成功率99.6%。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新发主动脉瓣轻度反流4例,均为短腰组;9例二尖瓣轻度反流,其中短腰组5例(2.3%),长腰组4例(1.9%);8例三尖瓣反流,其中短腰组5例(2.3%),长腰组3例(1.3%),轻度反流。两组近期瓣膜反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长期随访中,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以及二尖瓣反流两组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具有适应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腰长3~4mm室缺封堵器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为避免瓣膜功能受影响,应严格把握适应证、个体化选用封堵器,术中应用心脏超声监测,避免操作动作粗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