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说研究

小说研究

小说研究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57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109篇;相关期刊322种,包括社会科学辑刊、文史哲、中国图书评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俄语教育三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小说研究的相关文献由533位作者贡献,包括范伯群、刘敏1、孔庆东等。

小说研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8 占比:4.5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109 占比:95.44%

总计:12688篇

小说研究—发文趋势图

小说研究

-研究学者

  • 范伯群
  • 刘敏1
  • 孔庆东
  • 徐全太
  • 曾华鹏
  • 王秀云
  • 刘冬
  • 樊星
  • 郭豫适
  • 郭长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家思; 刘璨
    • 摘要: 晓风的长篇小说《湖山之间》显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执着的艺术追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景。它以诗意化的艺术构思,将高校"墙内"的人生状况与"墙外"的社会生活相融合,构造了壮阔的诗境,反映了中国近百年的发展流变,显示了丰富的审美价值。小说采用双线并进与意识流发散相结合的叙事策略,以诗性叙事形成符号化隐喻,以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拓展叙事张力,不仅客观地描写历史,而且冷峻地批判现实;运用内外融合的描写方式,写人心,剖人性,叙人情,描精神,深刻揭示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突出人物描写的力度与深度;创新叙事话语模式,将诗文交织,议论辨析并举,并追求散文诗的意境,既晓畅典雅,又醇厚通达,富于韵味,实现了现代与传统无缝对接、学术理性与文学感性的完美交融。小说对社会充满理想期待,对健康人性热切呼唤,显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周丹烁
    • 摘要: 《〈燕丹子〉研究》是第一本关于《燕丹子》的专题论著,以《燕丹子》与《战国策》《史记》间的关系、成书时代、编作者、著录考索、文学成就、小说史地位等问题为经,以文献研究、文本比较、社会分析等多种研究法为纬,系统性地对自古以来围绕着《燕丹子》的种种疑窦作了合理的论述。同时在《燕丹子》个案研究基础上,审慎地反思了百年以来古代小说史的发展情况,志在推动中国小说发生学研究。
    • 刘天骄
    • 摘要: 叙事形式的独特性赋予《活着》这部作品非常独特的沧桑之感,作者余华将叙事形式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叙事人称方面,独特的双第一人称视角给予这部作品更加广阔的文本阐释空间。富有节奏感的叙事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整部作品的沧桑色彩,并将沧桑背后的顽强完整而清晰地表达出来。另外,在叙事的重复性方面,作者充分发挥了这一叙事形式的功能,清晰勾勒了一位不断重复着悲惨命运的顽强老人的形象,在引发读者无限感慨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 景坤
    • 摘要: 近10年来,学界关于中国科幻文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可将其分为内部、外部两个大方面:内部因素研究主要包括梳理科幻文学的发展史、作家作品分析以及文学意义等;外部因素研究则包含科技发展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影视化道路以及在国外的译介与传播等。与此同时,当前的中国科幻小说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重视研究视角多元化、影视和译介传播的有效化、科幻小说本土特征分析以及史料的挖掘与整理等。
    • 闫立飞
    • 摘要: 中篇小说《阴阳八卦》在冯骥才的创作中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性意义.它不仅承续了《神鞭》《三寸金莲》"文化试验"的创新与冲动,代表组合小说《怪世奇谈》的完成,而且在结构与意义上解构和终结了这一模式,开启了"俗世奇人"的全新历程.这一转折,不仅联系着冯骥才文体创新与自己的现代小说的建构,而且表征着他突破现实经历的限制,在与清末民初天津城市遭遇的震惊经验中由小说家向讲故事的手艺人转变,走向讲故事的过程.启蒙性的批判或讲故事的手艺人的兼容,既是《怪世奇谈》文体建构的秘密所在,也是其意义生产和价值生成的内在原因,它不仅突破了20世纪80年代启蒙神话围猎,也建构了其当下意义.
    • 闫立飞
    • 摘要: 中篇小说《阴阳八卦》在冯骥才的创作中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性意义。它不仅承续了《神鞭》《三寸金莲》“文化试验”的创新与冲动,代表组合小说《怪世奇谈》的完成,而且在结构与意义上解构和终结了这一模式,开启了“俗世奇人”的全新历程。这一转折,不仅联系着冯骥才文体创新与自己的现代小说的建构,而且表征着他突破现实经历的限制,在与清末民初天津城市遭遇的震惊经验中由小说家向讲故事的手艺人转变,走向讲故事的过程。启蒙性的批判或讲故事的手艺人的兼容,既是《怪世奇谈》文体建构的秘密所在,也是其意义生产和价值生成的内在原因,它不仅突破了20世纪80年代启蒙神话围猎,也建构了其当下意义。
    • 项静姝
    • 摘要: 本文以西班牙巴塞罗那当代作家马尔塞的小说《上海幻梦》为研究对象,紧扣其极富特色的空间叙事结构,分析异托邦空间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文学特性,探讨异托邦空间在跨时空叙事过程中所起到的玄妙之门作用.基于形象学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小说中以异托邦的形式创生的上海作为"异质形象"所起的特殊作用,以及它与作为"自我形象"的巴塞罗那之间形成的"他者"与"自我"对立统一关系及其文学意义.
    • 周林晔
    • 摘要: 2020年是汪曾祺的百年诞辰,他被后人敬为"永远的汪曾祺".许多年过去,汪老的作品仍广受关注.本文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拟从传统民俗文化、传统思想文化两个方面研究汪曾祺之笔所传达的人事、人情和人性.
    • 张薇; 刘竺岩
    • 摘要: 林如稷是浅草—沉钟社的重要作家.迄今为止,对他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学社团研究视角下的作家研究、具有鲜明创作轨迹的创作方法研究、立足于审美价值和作品文学史意义的小说文本研究以及其他方面的零散研究.整体来看,林如稷研究已初具规模,但深度、广度仍然不足.
    • 王春景
    • 摘要: 瘟疫影响了印度人民的生活,也在作家的创作中留下了印记。20世纪初的印度小说史上,萨拉特·钱德拉·查特吉是描写疾病与底层生活关系最多的作家。萨拉特在描摹贫民生活时经常会写到疾病。在他的作品中,疾病既是主题的构成要素,也是情节结构的发展动力。他描写了疾病与底层民众如影随形,本来属于生活非常态的疾病却成为常见的现象,凸显了疾病的日常化特征及疾病蕴含的等级内涵;疾病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个体的身体和心理的经验,也是社会的痼疾,萨拉特描写了疾病对个体的影响及其在社会关系构建中所起的作用,把个体的病痛与社会批判有机结合起来,更客观而真实地剖开了印度传统社会的痼疾;萨拉特小说中的疾病书写在展示社会痼疾、突出底层痛苦的同时,否定了传统宗教救世的可能性,也描写了现代科学与印度民众之间巨大的鸿沟。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表现为"反英雄"的特点,他们脆弱不堪、犹疑不决、缺乏勇气、逃避生活,无力承担改变社会的使命。作家塑造的处于病状的主人公,反映了殖民主义时期失去主体地位的印度形象,从而批判了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剥夺和戕害。特定的被殖民的历史语境决定了印度疾病的无法治愈,主人公只能在病痛中等待新生的曙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