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工艺矿物学

工艺矿物学

工艺矿物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507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地质学、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5篇、会议论文191篇、专利文献512045篇;相关期刊206种,包括矿业工程、金属矿山、现代矿业等; 相关会议86种,包括第七届全国选矿专业学术年会、中国第四届青年矿山地质学术交流会、2013年全国生产矿山提高资源保障与利用及深部找矿成果交流会等;工艺矿物学的相关文献由2597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冬云、李波、王守敬等。

工艺矿物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5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9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12045 占比:99.71%

总计:513541篇

工艺矿物学—发文趋势图

工艺矿物学

-研究学者

  • 梁冬云
  • 李波
  • 王守敬
  • 肖仪武
  • 洪秋阳
  • 方明山
  • 马驰
  • 杨洪英
  • 贾木欣
  • 付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叶平先; 王刚
    • 摘要: 对刚果(金)某复杂难选砂岩型高钙镁铜钴矿进行工艺矿物学和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主要的有价元素铜、钴品位分别为3.01%、0.15%,杂质元素CaO和MgO含量分别为11.22%、10.26%。其中铜主要以辉铜矿、斑铜矿等硫化铜矿形式存在,钴主要以含钴白云石、钴斜硅铜矿等氧化钴矿形式存在。辉铜矿有部分被氧化,在边缘生成了少量孔雀石、赤铜矿等氧化矿,氧化钴矿则与孔雀石连生于一起,两者关系密切。因此采用"优先浮选硫化铜矿,后混合浮选氧化铜钴矿"的工艺流程,并使用六偏磷酸钠抑制钙镁矿的浮选,共获得硫化铜精矿(铜品位34.08%)和低钙镁含量的氧化铜钴精矿(铜钴品位分别为19.47%、1.29%),最终实现了有价元素铜钴的综合回收。
    • 甘峰睿; 阮丁彬
    • 摘要: 通过对云南某铜矿石进行分析研究,查明了矿石中主要的有用矿物为含铜矿物,可综合回收的矿物为含铜矿物和铁矿物。物相分析显示,矿石中的铜元素主要是以黄铜矿的形态存在,铁元素主要是以磁铁矿的形态存在。对矿石进行工艺特征分析后发现:磁铁矿粒度较粗,单体解离较易,但磁铁矿中常包裹有黄铁矿、黄铜矿及脉石矿物包裹体,铁精矿品级势必受到影响,而黄铜矿呈细小粒状包裹于磁铁矿、赤铁矿等氧化铁矿物中,或呈细小粒状嵌布于闪锌矿中。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该矿石建议在进行选别作业时,将75%左右的矿石磨碎至0.074mm,有利于有金属元素选矿回收率的提高。
    • 罗仙平; 何坤忠; 周贺鹏; 暴永泉
    • 摘要: 青海夏乌日塔多金属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铜铅锌矿床,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为实现该铜铅锌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采用化学多元素分析、MLA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并探究了浮选原则工艺。结果表明,试样受到一定程度的氧化,特别是铜氧化率较高。矿石组成矿物种类繁多,主要回收的有价金属为铜、铅、锌及伴生银,含量分别为0.43%、1.64%、2.65%和49.68 g/t。铜、铅、锌、银赋存形式分别主要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和银黝铜矿,呈中-细粒嵌布特征。黄铜矿呈不规则粒状、细小的乳滴状沿脉石矿物边缘或裂隙填充;方铅矿呈交代侵蚀与交代残余结构、结状结构产出,呈星点状、脉状、条带状嵌布,少量呈蠕虫状嵌布;闪锌矿多呈块状、结状、胶结结构产出,少量呈斑状、脉状、浸染状嵌布;银黝铜矿以不规则粒状、脉状沿脉石粒间填充。铜铅锌矿物嵌布粒度微细、单体解离度均较差,主要与石英、方解石及钠长石等脉石矿物连生。此外,部分铜、锌矿物与铅矿物连生,适当提高入选细度、设置粗精矿再磨作业有利于提高矿物分离效果。针对矿石性质,提出了“铜铅锌优先浮选”原则工艺流程,可以获得含铜26.90%、铅4.42%、锌7.03%、金59.41 g/t、银2 980.00 g/t,铜回收率65.22%、金回收率37.31%、银回收率63.58%的铜精矿;含铅51.05%、铜0.82%、锌7.54%、金11.18 g/t、银222.00 g/t,铅回收率85.04%、金回收率18.15%、银回收率12.24%的铅精矿;含锌50.17%、铜0.60%、铅1.31%、金4.29 g/t、银98.11 g/t,锌回收率85.01%的锌精矿。研究成果可为该铜铅锌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 房启家; 张强; 孙永峰
    • 摘要: 为开发利用山东某低品位铁矿石,采用化学成分分析、铁物相分析、光学显微镜等方法对其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TFe品位为27.18%,铁主要以磁铁矿形式存在,其次为硅酸铁;有害元素S和P含量较低;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角闪石和云母。矿石结构主要有粒状结构、浸染状结构、交代结构等。矿石主要有块状构造、层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网脉状构造。磁铁矿主要呈自形、半自形粒状嵌布于脉石中,结晶粒度较细,-0.07 mm粒级分布率为65.07%。石英主要呈粒状集合体分布,结晶粒度较粗,+0.07 mm粒级分布率为62.33%;其他脉石矿物角闪石、云母的结晶粒度也较粗,+0.07 mm粒级分布率为67.51%。当一段磨矿-0.076 mm粒级含量为85%时,磁铁矿的解离度仅为76.25%,需进行二段磨矿。基于矿石的工艺矿物学分析结果,结合当前低品位铁矿石选别技术的发展现状,推荐选矿工艺流程为“常规破碎—干式磁选—高压辊磨—湿式磁选预选—两段阶段磨矿—弱磁选—磁选柱精选—中矿再磨再选”。
    • 李瑞光; 胡海祥
    • 摘要: 为充分回收选钨尾砂中的有价矿物,利用矿物自动分析仪(MLA)、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江西某微细选钨尾砂进行系统性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①试样Cu含量为0.11%、WO_(3)含量为0.29%,其中WO_(3)达到最低利用工业品位;主要脉石成分SiO_(2)含量为67.52%。②试样-0.038 mm粒级产率为55.28%,-0.075 mm粒级含量达83.82%,细粒级含量较高;Cu、WO_(3)明显富集于-0.038 mm微细粒级,其他粒级中含量相对较低;Al2O_(3)主要富集于-0.038 mm粒级中,而各粒级Pb、Zn、Mo含量均较低。③试样矿物组成十分复杂,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白钨矿、黑钨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白云母、黑云母、长石、绿泥石。④黄铜矿单晶颗粒外形常呈条状、角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常见角状细粒黄铜矿与黄铁矿、白云母连生;白钨矿单晶颗粒外形常呈致密状、块状或不规则状,常见不规则微粒白钨矿包裹于绿泥石、萤石中;黑钨矿单晶颗粒常呈三角状、半自形或他形粒状,常见以微粒浸染状被方解石、石英包裹;白云母多数呈叶片状单体存在;黑云母主要为板状或短柱状,横切面为六边形,集合体为鳞片状,多数呈单体。通过分析确定回收目标矿物为硫化铜矿物和云母类矿物,并设计浮选回收工艺为1粗3精1扫流程和1粗5精1扫、中矿合并脱水流程。
    • 李庚辉; 肖启飞
    • 摘要: 2022年南芬选矿厂处理土场回收矿石比例由13%增加到30%,为保证完成产量指标,对土场回收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以探索最优选别流程。研究表明:土场回收矿石属低磷含硫酸性原生磁铁矿,矿石中赋存在磁性铁矿物中的铁占73.20%,矿石中的铁矿物主要是磁铁矿,其次为赤铁矿,少量褐铁矿和菱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矿石中的磁铁矿属不均匀中细粒嵌布,欲使约90%的磁铁矿获得单体解离,实际生产中应选择-0.045 mm90%的磨矿细度较为适宜。
    • 张晶; 唐鑫; 刘遍洲; 陈桃; 简胜
    • 摘要: 为查明矿石性质对选矿指标的影响,对国外某高铁型铜硫矿采用光学显微镜、物相分析和化学多元素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矿物嵌布特征和主要元素赋存状态等工艺矿物学特征。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Cu和S为矿石中主要目的元素,品位分别为0.78%和11.12%,伴生元素银品位为7.5 g/t,铜主要赋存于黄铜矿、辉铜矿和铜蓝中;硫主要赋存于黄铁矿和黄铜矿中。部分含铜和含硫矿物粒度较细,嵌布于脉石矿物孔隙处或包裹于脉石矿物中,影响铜硫的分离与回收。根据工艺矿物学特征,采用“铜硫混合浮选—铜硫粗精矿再磨—铜硫分离”的选矿工艺流程,最终获得铜精矿Cu品位为20.61%、Cu回收率为72.63%,Ag在铜精矿中富集,含量143.90 g/t,回收率76.51%,硫精矿S品位为32.19%、S回收率为91.41%。
    • 廖银英; 杨远坤; 王军荣; 邓荣东
    • 摘要: 某斑岩型微细粒金矿石含金品位不足1 g/t,属大型矿床。金矿物主要以含银自然金和银金矿为主。为充分查明该矿石性质和确定适宜的选矿工艺流程,分别对块状矿石和磨矿后的浮选给矿采取多种检测手段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并推算-0.074 mm占60%的浮选给矿中,以黄铁矿为主的金属硫化物理论可浮选回收87.58%~92.23%。推算金重选理论回收率≤50.57%,金浸出理论回收率81.75%,金浮选理论回收率93.78%。
    • 邱俊; 吴蓬; 朱向楠; 孙玉凤; 吕宪俊
    • 摘要: 文章将BOPPPS教学模型应用在工艺矿物学课程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控制,采用问题启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师生互动—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的参与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 彭程; 周迎春; 李国杰; 吉榆师; 喻连香; 汤优优
    • 摘要: 由于马拉维钛铁矿资源中铁和钛矿物关系复杂,用常规的重选、磁选和电选方法难以直接分离,不能选出合格的钛精矿,仅能获得低品级的钛粗精矿。本研究用MLA(矿物定量自动检测系统)和SEM(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对钛粗精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钛粗精矿中钛赤铁矿和赤铁矿合计含量为16.33%,钛铁矿含量为79.49%,由于钛与铁呈固溶分离或氧化蚀变形成了钛赤铁矿,导致钛粗精矿中钛、铁难以有效分离,因此,采用焙烧工艺将赤铁矿还原成磁铁矿,利用磁铁矿与钛铁矿的磁性差异特征进行磁选分离,有效回收利用钛粗精矿中的铁和钛。钛粗精矿经过还原焙烧—磁选工艺处理后获得铁精矿和钛精矿,铁精矿中Fe含量为56.71%、回收率13.50%,钛精矿中的TiO_(2)含量为49.10%、产率为65.57%、回收率为77.57%。该试验使钛粗精矿中钛铁矿与赤铁矿得到高效分离,为马拉维钛铁矿资源高效综合回收利用提供了技术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