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巩膜扣带术

巩膜扣带术

巩膜扣带术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357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57497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实用防盲技术、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河北)第二届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等;巩膜扣带术的相关文献由973位作者贡献,包括柯根杰、陈松、黎晓新等。

巩膜扣带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3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57497 占比:99.95%

总计:657852篇

巩膜扣带术—发文趋势图

巩膜扣带术

-研究学者

  • 柯根杰
  • 陈松
  • 黎晓新
  • 尹虹
  • 张国明
  • 肖云
  • 贾亚丁
  • 赵秉水
  • 魏文斌
  • 刘早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鹏飞; 付炜义; 侯银芬; 曹笑; 梅立新
    • 摘要: 目的观察并比较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行巩膜扣带手术前后屈光参数的变化,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32例(32只眼)RRD患者行巩膜扣带术。了解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BCVA、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变化情况,评估BCVA、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眼轴长度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手术后1周、1个月BCVA、角膜水平曲率、角膜垂直曲率、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有差异(P<0.05)。手术后1周、1个月BCVA分别与治疗前BCVA成正相关(r=0.685,P=0.000;r=0.395,P=0.025)。结论RRD患者行巩膜扣带手术后,BCVA和屈光参数均有变化。术前BCVA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
    • 潘毅溢; 谢倩; 曹菲; 夏艳竹
    • 摘要: 目的探讨显微镜裂隙系统下接触广角镜辅助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辽宁省沈阳市兴齐眼科医院收治的86例RR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双目间接检眼镜下巩膜扣带术治疗,试验组行显微镜裂隙系统下接触广角镜辅助巩膜扣带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与手术成功率。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目间接检眼镜下巩膜扣带术相比,显微镜裂隙系统下接触广角镜辅助巩膜扣带术治疗RRD患者的手术时间更短,手术成功率更高。
    • 赵鲁新; 祝伟
    • 摘要: 文章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观察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手术和巩膜扣带手术两种方式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本研究选择2017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淄博市中心医院确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连续病例192例207眼,年龄43—66岁,男性102例、女性90例,有晶体眼186例,累及黄斑脱离的86例,合并高度近视的24例,多孔(2~6个)的97例,分为A组(玻璃体手术组)和B组(巩膜扣带手术组)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复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术后3个月共有120眼(98.36%)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2眼存在视网膜浅脱离;B组术后3个月共有81眼(95.29%)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4眼存在视网膜浅脱离。所有患者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54眼(44.3%)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使用降眼压药物1周后恢复正常;36眼(29.5%)术后出现前房房水闪辉。文章认为玻璃体手术和巩膜扣带手术两种方式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促进视网膜裂孔的闭合以及视网膜的复位。
    • 彭珊珊; 龚健杨; 李琳娜
    • 摘要: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持续性视网膜下积液的发生率、持续时间、相关因素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44例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4只眼均成功行巩膜扣带术使视网膜复位。在术前及术后1、2、3、6、12个月随访期间进行了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生物显微镜、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术前及术后参数与视网膜下积液(SRF)的相关性。结果在术后2周时,28例(63.64%)患者有SRF,平均吸收时间为(4.81±4.12)个月。SRF组平均年龄较无SRF组平均年龄更低(28.92±12.43 vs.47.68±12.19,P=0.001),累及黄斑组较未累及黄斑组的患者SRF的发生率更高(85.71%vs.56.25%,P=0.032)。在28例SRF组的患者中,术后1个月时的平均视力较术后12个月时的平均视力更低(0.77±0.54 vs.0.45±0.28,P=0.002)。在33例累及黄斑组的患者中,术后1个月时,无积液组和未吸收组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较轻和术前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的患者更容易发生PSF。PSF影响患者术后短时间内的视力恢复,对于最终最佳矫正视力(BCVA)无明显影响。
    • 吴红云; 陈贵尚; 叶炜; 曾曼; 谢莉菲; 刘锦荣; 唐薇; 胡莉群
    • 摘要: 目的:应用OCT及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巩膜扣带术(SB)术后的黄斑形态结构、黄斑及视盘血管密度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将2014-07/2021-03在赣州市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RRD的患者25例25眼纳入本研究。对比术后末次随访患眼和健眼黄斑浅层血管(SVC)的血管密度(VD)、黄斑深层血管(DVC)的VD、视盘SVC-V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黄斑中心凹厚度(CM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黄斑外层结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末次随访患眼BCVA(LogMAR)的相关性指标。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患眼与健眼黄斑SVC-VD、黄斑DVC-VD、视盘SVC-VD、RNFL、CMT、SFCT无差异(均P>0.05);末次随访患眼与健眼OCT下黄斑外层结构对比显示外界膜(ELM)、肌样体区(MZ)、椭圆体带区(EZ)、光感受器外节(OS)的光带完整性无差异(均P>0.05),嵌合体区(IZ)光带完整性则有差异(P=0.014);末次随访患眼与健眼BCVA有差异(P=0.002)。术后末次随访患眼BCVA与有无波及黄斑、视盘SVC-VD、黄斑外层结构ELM、MZ、EZ、OS、IZ光带完整性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与有无波及黄斑呈现正相关(r_(s)=0.401,P=0.047);与视盘SVC-VD、黄斑外层结构ELM、MZ、EZ、OS、IZ光带完整性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OCT及OCTA用于观察RRD行SB术后眼底改变可获得与视力预后相关的长期随访信息,其术后视力预后取决于视网膜外层结构的恢复情况而定,IZ结构的完整性对于视力恢复更为重要;视盘SVC-VD与视力预后有相关性,视盘SVC-VD的改变与术后眼压是否相关还需要术后连续数据进一步观察验证。
    • 林勤; 唐丽兰; 姚楚容; 谭玉芳
    • 摘要: 目的 研究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前玻璃体腔注液的临床护理观察情况。方法 将医院从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42例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纳入研究。将其以随机数表法分作研究组19例及对照组2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玻璃体手术治疗,研究组则予以巩膜扣带术前玻璃体腔注液。分析两组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眼压、视力,干预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情况,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两组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对比不明显(P>0.05);研究组术后眼压为(16.62±3.01)mmHg,低于对照组的(20.86±4.32),且术后视力为(0.41±0.13),高于对照组的(0.13±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研究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分别为(21.05±3.21)分、(33.47±4.1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8.20±4.39)分、(39.52±4.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前玻璃体腔注液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眼压及视力,同时可明显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袁琳慧; 刘新; 邹吉新
    • 摘要: 目的:探讨巩膜扣带术联合术后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03/2022-03就诊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一病房行巩膜扣带术联合术后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硅油填充状态下视网膜脱离的患者23例23眼。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VCA)、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末次随访时,23眼中20眼视网膜复位,复位率87%。术后3、6mo BCVA均较术前提高(均P<0.05)。术后早期眼压出现短暂升高后恢复术前水平。3眼出现硅油移位并发症,予以对症处理后前房完全由房水填充或前房残余少量硅油滴远离角膜内皮,对角膜内皮未造成不良影响。结论:巩膜扣带术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
    • 陈建华; 卢怡洁; 刘静雯; 秦波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到2021年1月深圳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科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16例(共17眼)。患者均行25G自闭式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术中联合应用视网膜激光、C3F8、无菌空气、硅油注入等综合方法治疗,随访6个月,对视网膜复位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眼部参数进行比较,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首次手术后17只眼视网膜解剖上完全复位,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随访结束时,16只眼睛(94.1%)视网膜获得完全解剖复位(去除硅油后或气体吸收后)。随访期结束时(8 ±3个月),患者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25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安全有效且手术成功率高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在这个复杂的手术过程中,合并巩膜扣带术治疗可能有助于提高视网膜成功复位率。
    • 曾百卉; 王倩; 韩宁; 隋桂琴
    • 摘要: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常见的急性致盲性眼部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与上方裂孔引起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相比,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率较高.因此,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对患者至关重要.本文中笔者对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 岳雯; 刘红利; 王改欣; 李瑾
    • 摘要: 目的 比较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除术两种术式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率、血清氨基酸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为第一诊断的病例资料60例(60只眼),依据术式分为两组,A巩膜扣带术组,B玻璃体切除术组.记录两组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手术复位率、血清中氨基酸表达水平及VEGF等变化情况.结果 应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记录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后1周A组神经上皮下积液15例,B组5例;术后1个月A组10例,B组0例;术后3个月A组2例,B组0例;最佳矫正视力(BCVA)两组患者复位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血清中谷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及VEGF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巩膜扣带术比较,玻璃体切除术组中谷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及VEGF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能够早期降低谷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及VEGF水平及视网膜复位率增加手术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相较于巩膜扣带术更具有优越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