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广松涉

广松涉

广松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亚洲哲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专利文献24889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现代哲学、哲学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等; 广松涉的相关文献由6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一兵、邓习议、彭曦等。

广松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24889 占比:99.68%

总计:24970篇

广松涉—发文趋势图

广松涉

-研究学者

  • 张一兵
  • 邓习议
  • 彭曦
  • 杨思基
  • 韩立新
  • 宋路飞
  • 陈波
  • 内田弘
  • 姚顺良
  • 张舜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笑楠
    • 摘要: 广松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I.费尔巴哈”章的编排具有诸多新特性,开创了全新的排版范式,具有独特的文献学价值和思想史影响。对比最新的方案,它仍有其无可比拟的版本优势,对于国内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意义。但是,该版本的理论内容尚未得到应有研究,甚至编排的科学性一直遭受质疑。对此,我们必须重释广松版的贡献,对编排的合法性进行澄清,才能全面把握其版本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识手稿原貌以及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诞生过程的理解。
    • 柏奕旻
    • 摘要: 广松涉是战后日本富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以创立“广松哲学”著称。作为对同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盲点的补充,“身心”论在广松哲学体系中占据独特地位,是架接其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桥梁。二战前后国际哲学界及其影响下的日本学界的身体论转向,共同构成了广松涉“身心”研究的思想史语境。广松涉将身体视为能够扩展至世界范围的开放系统,主张在函数的、机能的关系态中重构“身心”。通过身体机能状态的自为化,现象世界在人的意识中“转成”。自他关系内在于“身心”,使人超越人称之别达致“共同主观性”。广松涉的“身心”论再塑了生命的内涵,从关系主义的角度为审美理论更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 纪方雄
    • 摘要: 广松涉的物象化论思想作为通往他的“事的世界观”哲学的关键节点,以关系本体论为逻辑生长点,因而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这是当前学术界的一致认识。然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一方面,立足于批判思辨本体论范式近代哲学地平的广松涉却从一种不包含价值批判性的关于人的存在的对象性认识出发,直接导向对人的现实存在状态的批判,在实践逻辑层面,这具有复燃思辨哲学的风险;另一方面,广松涉对近代哲学地平的批判包含着对生产力范畴的实体主义理解的拒斥,但这种拒斥却以将其认识论化为结局。这是因为广松涉忽视了生产力范畴本有的内在反思的特性。他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在重塑异化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具有一体两翼结构的生产力范畴,在充分贯彻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性的基础上彻底扬弃了束缚住广松涉的近代哲学的传统实践逻辑。
    • 王晓蕾
    • 摘要: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思想是连续的还是断裂的,一直存有争议.广松涉指出唯物史观真正建立的标志是,在如何解释私有财产的问题上,马克思放弃异化理论转向了分工理论.广松涉从异化劳动无法合理、自洽地推论出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主体的抽象性、非历史性等角度批评异化论,并认为分工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广松涉论述失之简略,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内容的重构,论证马克思在创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从异化到分工的转变.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只有完成这一转变,我们才能合理说明马克思唯物史观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近代人本主义的超越,并科学地说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现实的运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 韩立新
    • 摘要: 广松涉的"恩格斯主导说"是一个跨世纪难题.它起源于对 《德意志意识形态》"分担问题"的解释,但其背后其实是对早期马克思的自我异化理论的评价问题.日本学者虽然从文献学角度成功地否证了"恩格斯主导说"的文献根据,却很少有对自我异化与唯物史观能否相容做出的理论证明.要对"恩格斯主导说"作出正面回应,需要证明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非但没有放弃自我异化理论,而是通过将先验主体改造为经验的个人,重构了一个与唯物史观兼容的"劳动的自我异化".如果这一结论属实,那么是否抛弃了自我异化就构不成区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孰高孰低的标准;同理,以此为由来主张恩格斯主导了唯物史观的创立工作,则更是站不住脚的.
    • 韩立新
    • 摘要: 一、自我异化与唯心史观广松涉主张“恩格斯主导说”的依据在于,恩格斯早于马克思抛弃了自我异化理论。所谓自我异化,一般说来,是指主体从某种本真状态转变为丧失自我的异化状态,然后再从异化状态中摆脱出来,在更高的层次上向自我回归。因此,在结构上,它呈现出一种“本质-异化-复归”的三段论。
    • 崔琳菲
    • 摘要: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类”概念揭示人本质。学界对这个概念评价不一:广松涉认为,青年马克思的“类”概念停留于青年黑格尔派的水准,《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从异化论逻辑向物象化论逻辑的飞跃;而望月清司认为青年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早就超越了以往哲学,既克服了“类”的抽象性,又沿袭了“类”之普遍性视角。实际上,经马克思改造后的“类”概念充分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工理论中,一方面,马克思借助异化的具体化,克服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抽象“类”概念;另一方面,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类”哲学结构之实体性的基础上,开拓出对人本质认识的新视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