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形似

形似

形似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3年内共计9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篇;相关期刊666种,包括风景名胜、对外传播、美术大观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6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等;形似的相关文献由846位作者贡献,包括汪为新、孟卫东、张宏亮等。

形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8 占比:98.2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5 占比:1.64%

总计:914篇

形似—发文趋势图

形似

-研究学者

  • 汪为新
  • 孟卫东
  • 张宏亮
  • 李翔
  • 杨明臣
  • 江舟
  • 潘天俊
  • 王刚
  • 章可敦
  • 胡文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姜望琪
    • 摘要: 本文尝试提出一个通俗易懂、切实可行的翻译标准。文章首先分析了严复“信、达、雅”的内涵,讨论了严复的翻译实践;然后结合翻译实例,深入论证了好翻译的标准,即译作不能违背原作的主要思想、译文要有可读性、神似与形似兼顾;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如下结论:好的翻译应在似与不似之间,是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 沈芳
    • 摘要: 明末写意花鸟画代表画家徐渭与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均为明清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两者的画学思想多见于诗文、画跋之上。徐渭和郑燮既有当时花鸟画家的典型性,又有自身独特的个性。该文比较两者作品的表现形式与绘画思想,一窥明清花鸟画发展演变的轨迹。
    • 冯全功
    • 摘要: 形神之争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议题,主要争议在于对形式的理解缺乏共识,对形神关系的认识不够辩证。走出这种困境的主要方法包括:(1)理清文学翻译中形式的层级与具体构成要素;(2)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采取“一分为三”的做法,如在形似和神似中间加上意似的中介环节;(3)赋予形式生命气息,将其视为作者或译者生命的外化,实现以形写神的创作或翻译目的。形式意义是译文是否传神的关键,不仅可通过模仿原文的形式获取,也可通过在译文中重建一种新的形式获取。形式意义和内容意义的完美契合催生出了作品的神韵,保证了译文本身是个生气灌注的有机整体。
    • 何旭
    • 摘要: 作为一位诗、文、书、画俱佳的通才,苏轼在美学和绘画创作理论上都有独特的建树,尤其是他提出的文人画创作观,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开创了文人画创作之先河。然而,纵观他的论著,并没有系统的关于文人画创作方面的著作,但其关于文人画的理论却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领域,值得进行深入挖掘与思考。
    • 宋轶
    • 摘要: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爱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相传蒙古骑兵占领中原之后,忽必烈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抵抗朝廷统治,把民间所有的金属全部没收,规定10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轮流使用,用完之后交给士兵首领保管。
    • 摘要: 1.新冠的"冠"误读为guàn。"冠"是个多音字:读guān,名词,指帽子或形似帽子的东西;读guàn,动词,指戴帽子。"新冠"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简称;"冠状病毒"是一种球形病毒,因其外膜上有形似中世纪欧洲王冠上的棒状突起而得名。"新冠"的"冠"取"王冠"之义,名词,当读guān。
    • 陈相锋
    • 摘要: 本文以文献学方法为主,结合图像分析方法,对苏轼的绘画形神观展开讨论.与以往相关研究所不同的是,本文指出苏轼的绘画形神观在1079年前后有较大的转变.1079年之前,苏轼强调要在理解物理的基础上把握物形,追求形理两全,从而实现以形传神、形神俱似的传神目的;1079年之后,由于仕途境遇和创作情境方式的变化,其对待物象形似的态度,走向不求形似,墨竹画创作也逐渐与文同拉开距离,从而开创了眉山竹派,开启了后世文人画的新纪元.
    • 马顺平
    • 摘要: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两宋以前,主要功能是"成教化、助人伦",在艺术上追求形似以再现历史场景.两宋时期,精笔工细一路画法达到了艺术巅峰,人物山水融合写意的画风也取得了突破.明清时期,人物故事画呈现多种面貌.
    • 陈维
    • 摘要: 在古玺的学习过程中,临摹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古。对于初学者,临摹是获取古印技法的重要手段;对于已经掌握了篆刻创作技法的篆刻家,临摹是激发灵感、寻找突破的重要方式。在不同阶段,临摹的“似”与“不似”各有指向,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 薛元明
    • 摘要: 《张迁碑》因为风格粗豪,尽管有所发挥,但气势不改,笔画形态仍然接近。《礼器碑》则不同,本身是"铁画银钩",所以改变较大,所以形似根本谈不上,也谈不上神似。分析临摹时,不能陷于二元对立思维,不追求形似,便是神似,大致存在四种情况:形似、神似,二者皆无或两者兼得。而在每一种情况中,比如神似,每个人的角度和程度各有不同,所以,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