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帝

上帝

上帝的相关文献在1941年到2022年内共计99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宗教、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1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2366种,包括天风、青年博览、现代交际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四届科学与信仰学术年会、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史学——第三届近代中国与世界暨纪念近代史所成立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上帝的相关文献由7624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汪维藩、刘燕敏等。

上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16 占比:99.9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01%

总计:9920篇

上帝—发文趋势图

上帝

-研究学者

  • 佚名
  • 汪维藩
  • 刘燕敏
  • 黄小平
  • 朱成玉
  • 鲍尔吉·原野
  • 周国平
  • 牟丕志
  • 孙建勇
  • 丁光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馒头老妖
    • 摘要: 关于宇宙的诞生,大部分人都坚信“宇宙大爆炸论”,但也有人认为宇宙之所以能够恰到好处地爆炸,并形成我们如今生活的星系,是因为上帝设计了宇宙的诞生,也就是所谓的“智慧设计论”。宇宙的诞生真的是上帝的旨意吗?宇宙爆炸的那天又发生了什么?想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详尽地了解宇宙的起源。于是,我们派出这只原定2007年发射却于2021年12月才发射的、延期近15年的“鸽王”--韦伯太空望远镜,替我们去寻找答案。
    • 郝长墀
    • 摘要: 美国笛卡尔研究专家阿尔默格从自然主义出发对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进行的解读存在着严重误读。事实上,倘若仔细分析笛卡尔的文本,就会发现在笛卡尔的整个沉思中贯穿着“存在一个不欺骗的上帝”的假设。这个假设不仅是理解“我思”和“我思”对象的关键,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关于解决数学和科学研究对象的本体论地位问题的形而上学路径。笛卡尔关于物质世界的三条自然法则也是建立在上帝创造了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假设之上的,而且他正是基于这一根本假设推出了三大自然法则。事实上,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的上帝是典型的本体-神学论的上帝,是出于他的哲学与科学思想的需要而设想的上帝
    • 张情晓
    • 摘要: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我们班的陈小纪同学就是那颗格外受到上帝偏爱的“苹果”。一年级入校第一天,我和副班就同时注意到了他:一是因为他不同于其他孩子的活跃性格;二是因为他总是不经意就脱离了队伍——当他发现感兴趣的事情时,身边的一切都仿佛被按了关机键。那天,我和副班不约而同地对视一眼,心想:这孩子,要重点关注。
    • 潘妮
    • 摘要: 一个自以为很有才华的人,一直得不到重用,为此,他异常苦闷。有一天,他去询问上帝:“命运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上帝听了沉默不语,只是捡起了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并把它扔到乱石堆中。上帝说:“你去找回我刚才扔掉的那颗石子。”结果,这个人翻遍了乱石堆,却无功而返。这时候,上帝又取下了自己手上的一枚戒指,然后以同样的方式扔到了乱石堆中。
    • 范振华
    • 摘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有象水一样柔软的外表,有善于便利万物的行为,为人处世,如水一般,能容忍,有胸襟,有气度,是人生之大美。柔软是考虑全局的能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恰当地处理问题,是人生的一门大学问。有句话说的好:“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 沙宗平
    • 摘要: 中国殷商时期以帝(上帝)为至上神,西周以降对于“天”(天命)的信仰日益普遍。阿拉伯“蒙昧时代”的至上神安拉(■)被伊斯兰教奉为独一神和造物主,中国穆斯林称为真主。伊斯兰教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发生“以儒诠经”运动,涌现出一批汉文伊斯兰教著作。其中,王岱舆《清真大学》以“伊玛尼”会通《大学》之明德,马复初《祝天大赞》提出“天,即吾教所谓万有之真宰也”明确表达出“多元一体”文化语境下中国伊斯兰教坚持中国传统文化方向的坚定文化立场。该立场对于新时代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学建设与解经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吴增定
    • 摘要: 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与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斯宾诺莎对于前者的批评,无论是在德国唯心论哲学中,还是在当代法国哲学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有两个核心的原则:其一是因果性原则,其二是实在性或力量原则。但是,对于这两个原则之间的关系,笛卡尔和斯宾诺莎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对于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德国唯心论和当代法国哲学给出了不同的评判。德国唯心论肯定了斯宾诺莎形而上学对于笛卡尔形而上学的内在困难的克服,但批评前者缺乏主体性和自由。德勒兹和马里翁作为当代法国哲学的代表则对笛卡尔与斯宾诺莎形而上学给出了截然对立的看法。德勒兹认为,斯宾诺莎将邓·司各脱的“存在的单义性”原则推进至一种彻底的内在性原则,由此肯定了力量的无限能动性和多元性。马里翁则认为,斯宾诺莎的自因学说错失了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深刻和谨慎,因为后者认识到上帝作为一个“匿名的他者”不可能被自因概念完全包容。但是,无论德勒兹还是马里翁,都不再关注笛卡尔和斯宾诺莎最重视的因果性原则,而仅仅是强调力量原则。
    • 杨雪
    • 摘要: 英格玛·伯格曼,1918年出生在一个路德教会牧师家庭.在这种家庭氛围影响下,伯格曼大部分作品充满了宗教气息,在他创作生涯的50多部作品中,大部分都采用了这样一种宗教视角关注着作为"人"的生存与挣扎.《第七封印》就是这一类型电影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影片,以骑士与扈从二人回乡途中的经历为主,探寻上帝存在与否以及人类生存之意义.
    • 摘要: 布莱克从小双目失明,那时候他还不知道失明意味着什么。他长大后才明白自己将永远看不到这个世界。“上帝,为什么要这样对我?难道是我做错了什么吗?我看不到小鸟,看不到树木,看不见颜色失去了光明,我还能干什么?”布莱克常常这么问自己。
    • 摘要: 布莱克从小双目失明,那时候他还不知道失明意味着什么。他长大后才明白自己将永远看不到这个世界。“上帝,为什么要这样对我?难道是我做错了什么吗?我看不到小鸟,看不到树木,看不见颜色失去了光明,我还能干什么?”布莱克常常这么问自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