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我思

我思

我思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2399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哲学理论、世界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专利文献2211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现代哲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分册、求是学刊等; 我思的相关文献由322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玉秀、陈洪毅、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等。

我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7.84%

专利文献>

论文:2211 占比:92.16%

总计:2399篇

我思—发文趋势图

我思

-研究学者

  • 张玉秀
  • 陈洪毅
  •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李敏
  • 张志明
  • 周梦瑶
  • 汪勇
  • 郝思惠
  • 戴顺
  • 方正圆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长墀
    • 摘要: 美国笛卡尔研究专家阿尔默格从自然主义出发对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进行的解读存在着严重误读。事实上,倘若仔细分析笛卡尔的文本,就会发现在笛卡尔的整个沉思中贯穿着“存在一个不欺骗的上帝”的假设。这个假设不仅是理解“我思”和“我思”对象的关键,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关于解决数学和科学研究对象的本体论地位问题的形而上学路径。笛卡尔关于物质世界的三条自然法则也是建立在上帝创造了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假设之上的,而且他正是基于这一根本假设推出了三大自然法则。事实上,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的上帝是典型的本体-神学论的上帝,是出于他的哲学与科学思想的需要而设想的上帝。
    • 王博医; 姜延军
    • 摘要: 自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后,理性彻底脱离身体,成为统摄一切的权威。梅洛-庞蒂对“我思”进行审视后发现,理性的权威地位并不具有合法性,“我思”只是主体在具身化辩证运动中异化的结果,本身并不具有成为主体的资格。从笛卡尔确立的“明晰性”规则出发,“我思”只能得到关于世界的碎片化认识,而为了恢复认识的整体性,“我思”又不得不将自己封闭在观念内部,与外部世界彻底隔绝。如此,陷入“内在性悖论”的主体呈现出极度割裂的状态:我的身体在世界之中,而我的思想却将我隔绝在世界之外,这导致人的生存意义的丧失。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梅洛-庞蒂呼吁扬弃纯粹理性主体对身体—主体的异化,使意识重新回到身体中,用身体感受世界,实现人与世界的共生。
    • 贾江鸿
    • 摘要: 马里翁认为笛卡尔的“宽宏”概念实现了笛卡尔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的结合,超越了笛卡尔在1637年提出的“临时道德准则”;宽宏这种激情作为一种“重视”,既具有自我-感受的特征,又具有非对象性的特征,是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第一命题“cogito,ergo sum”的“最后的”表达,甚至是一种“唯一严格的”“最确定的”表达。通过对马里翁的论证思路进行补充解释可得出,马里翁在我们对笛卡尔形而上学第一命题“cogito,ergosum”的第一种理解“我思,我是一个纯粹在思维的东西”之外,提供的是第二种不同的理解:“我思,我是一个身心的统一体。”作为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相结合的体现,宽宏涉及的是第二种“我思”的内涵,是笛卡尔对“cogito,ergo sum”的“最后的”表达,但很难说是“唯一严格的”“最确定的”表达。
    • 任军; 丁笑飞
    • 摘要: 笛卡尔为把握知识确然性而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该命题也成为整个西方近现代哲学命运的浓缩。本文试图探究胡塞尔、海德格尔、马里翁这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学家如何分别以超越论还原、存在论还原、爱洛斯还原的方式反思和阐释“我思”问题。在以这一问题简史为核心的现象学进程中,现象学在对“我思”的回应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超越论还原以纯粹意识为奠基,存在论还原以“我在”为最终溯源,爱洛斯还原则以“去爱的自我”为最终目的。在这一进程中,先前的后续的现象学家同时对先前的现象学家就此问题的思考予以了评价,因此,本文还简短讨论了马里翁在讨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所理解的“我思”问题时,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内在批评所需要的明见性和合理性。
    • 肖峰
    • 摘要: “我思故我在”与“我行故我在”分别将“我思”与“我行”作为建构世界图景的“形而上学支点”,由此刻画了两种不同的存在论立场,折射了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重大分野,这是脑体分工和脑机分离时代必然产生的哲学论争。脑机接口技术造就的脑机融合介导了“我思即我行”的关联,以新型的心物通达实现了“我思”与“我行”之间的融合,这为从哲学上重新理解“我思”的存在论意义、“我思”与“我行”在存在论上谁更优位,以及通过新型的心物交互来否定二元等问题拓展了新的视野。
    • 胡成恩; 奚颖瑞
    • 摘要: 拉康与康德的主体理论和以主体为基础的伦理学,都以数学物理学所实现的与"本体原物"的断裂为前提,并直接继承了在此断裂中产生的"我思"主体.他们在批判"我思故我在"的同时,也进一步地深化了"现象"与"本体"间的分离和分裂,并于其中将主体构想为一个既独立于本体界又独立于现象界的,纯粹形式化的主体性空洞.在这种分裂的主体那里,自由作为其意志的属性为自己赢得了存在的空间和实现的(无)前提,并由此成为伦理主体决定性的先决条件.但从拉康的理论视角来看,由于康德仍将自由视为"本体原物",从而其分离和分裂主体的进程仍具有一种不彻底性.
    • 黄进
    • 摘要: 由笛卡尔开端的近代认识论哲学导致了主体的内在性问题,即独立于意识的外部世界的存在无法被确证.海德格尔追问认识者的存在方式,引起相对认识论哲学的范式转变.此在的基本建构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在其生存活动中与周遭世界融身一体.认识是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此在的操劳的残断,此在异化为一双孤立的眼睛.相对于认识这种派生的存在方式,不如回到更为源始的在世.
    • 孙嘉琪
    • 摘要: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通过链条式怀疑确立了“我思”的本体地位,但同时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身体是感性的,可以感受到外界事物,但是这种认识是不可靠的;“我思”是理性的、可靠的,但是它无法感知外界事物。于是,如何获得关于外界事物的可靠知识便成了一个疑难。
    • 万木婷; 顾思杨; 冯璐璐
    • 摘要: 在历史背景下的笛卡尔需要点燃理性的火炬,重建哲学之塔。因此笛卡尔另辟蹊径,以否定的、怀疑的方式来证明那些不证自明、毫无疑问的东西。笛卡尔的丰富哲学思想被称为哲学的革命,他把几何学的方法引入哲学,把“我思故我在”的思想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则,开创了现代哲学的先河。当大家从当代的角度来思考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特别是“我思故我在”作为第一形而上学原则时,对“我思”和“我是”的内涵进行分析,不只是为了探究它们的深层含义,还要学习它的方法论。
    • 罗喜
    • 摘要: 笛卡尔与康德的"我思"理论具有紧密的关联。笛卡尔通过"我思"建立起"我在"的确定性,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反思性自我意识和单纯的直觉。康德虽然错误地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理解为三段论推理,但他对笛卡尔的"我思"理论予以了实质性批判:一方面,"我思"可被视为纯粹自我意识的表达,其中"我"只是一切思维的逻辑主体,但笛卡尔将其误作了形而上学实在的精神实体;另一方面,"我思"作为经验性命题已经包含了自我的实存,但若脱离经验性直观,自我的实存就不能够在时间中得到规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