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时事新报》

《时事新报》

《时事新报》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1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5342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百年潮、郭沫若学刊、读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二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等;《时事新报》的相关文献由16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静、秦海琦1、胡红霞等。

《时事新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5342 占比:99.53%

总计:35508篇

《时事新报》—发文趋势图

《时事新报》

-研究学者

  • 吴静
  • 秦海琦1
  • 胡红霞
  • 刘胜
  • 曹辉
  • 王吴军
  • 米兰
  • 薛闻
  • 1894
  • 东方小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泽瑄; 张朋
    • 摘要: 1932年"一·二八"抗战期间,因《时事新报》要求工人加印《大晚报》引发罢工,经报界工会的组织动员与《申报》《新闻报》《时报》等工友之声援,演化为持续两个月的劳资纠纷.此次事件以工人失败、报界工会失势告终,其结局反映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及战争形势下劳资关系的变动.
    • 刘同华
    • 摘要: 一、苏俄渠道“苏俄渠道”,又称为“东方路线”,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巨大的。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的知识青年都想到苏俄感受社会主义的力量。因为瞿秋白精通俄语,所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他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 李欣荣
    • 摘要: 1911年5月,张元济、高凤谦等人收购的《时事报》改组为《时事新报》,并委任汪诒年为报馆经理.创办者抱有浓厚之政治关怀,尝试做到立场中立,欲为"政客"提供以政见组成政党的舆论空间,为立宪时代的政党政治做好准备.时事报馆开办之初即向社会征文,设问八题颇具巧思,且深浅不一,成功吸引各方读者的关注.征文栏目既刊登正反两面之言论,又借机引导舆论,在日趋激进、党同伐异的报界颇具特点.关于征文的投稿、互动、发表与评审,可以窥见中下层读书人的政见取向以及办报者的政治旨趣,反映辛亥革命前夜舆论环境的复杂性.
    • 倪佳音; 汪佳佳
    • 摘要: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义勇军作为东北的抗日力量,自成立便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新闻界对他们的活动进行了密切关注以及持续报道,为关心以及想要了解东北义勇军动态的各界人士提供了快捷而有效的渠道.本文选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各地发行量大、具有影响力的国内报刊为样本进行研究,探究报刊对东北义勇军的报道策略、技巧以及报道的效果.
    • 张鹏
    • 摘要: 1942年10月10日,身居金刚坡的傅抱石在重庆夫子池励志社举办了一次重要的个人画展。他自撰的《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一文连载于《时事新报·学灯》,这也是详细描述这一展览及其本人画学思想与创作状态的重要文献。自序一文细致讲解了这次画展中作品的4种题材取源。
    • 董中锋
    • 摘要: 20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寻求真理和救国良策,创建了大批进步社团.在雨后春笋般的社团中,恽代英创办的利群书社可谓独树一帜.1920年,恽代英和林育南、李书渠等人筹办利群书社.恽代英用个人积蓄和亲戚捐款,在武昌街头租了几间房屋.1920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一,利群书社在鞭炮声中正式营业.不久,恽代英以他本人、沈光耀等12人的名义在《时事新报》副刊《学刊》上发表《共同生活社会服务》宣言书,介绍了利群书社的宗旨、预售书刊、活动规则等内容,使书社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利群书社的宗旨是"利群助人,服务群众".书社成员不拿工资,在书社食宿,以期通过半工半读,实行独立自给的生活.书社还创办了利群毛巾厂和浚新学校,作为生活的实验基地.
    • 李扬
    • 摘要: 图书出版、期刊、文艺副刊是支撑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大平台。不了解文艺副刊的发生、发展,很难说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充分而又深入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文艺副刊的作用无可替代。首先,文艺副刊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出版平台。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轻视文艺副刊,潜意识中认为这上面的作品难称经典,甚至连重要作品也谈不上。这是对文艺副刊的一个认识误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很多重要作品,都是借助副刊与读者第一次见面的,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在《晨报副刊》,郭沫若《女神》中的很多诗篇都是发表在《时事新报·学灯》上。
    • 张传刚
    • 摘要: 鲁迅《头发的故事》最初发表于1920年10月10日《时事新报·学灯》,《鸭的喜剧》发表在1922年12月《妇女杂志》①(后简称"初刊本"),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孙用作《鲁迅全集》校读时,因这两篇的初刊本资料未搜罗到,其对应的校读工作没能进行,是为其《〈鲁迅全集〉校读记》②的缺憾之一。
    • 梁苍泱
    • 摘要: 魏易是晚清翻译家林纾最重要的口译合作者,作为比林纾至少年轻一代的翻译家,魏易精通英文,又无传统文化包袱。他在《时事新报》上独立翻译了数十种精良的小说,这些小说既在文白语体和叙事方式上实现了形式创新,也在内容上有意识地介绍了西方社会观念。其白话小说翻译发生于新旧文化交替的关键时期,揭示了翻译小说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起过程中不容低估的文学史意义。魏易编译了《泰西名小说家略传》,在此书序言和附撰的《泰西小说沿革简说》中,魏易理论化地总结了小说移风易俗、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并主张仿小说体裁编辑教科书。这既呼应了他翻译小说时的自觉启蒙意识,也能折射当时教育部门的政治文化精英的集体取向。
    • 曹爱民1
    • 摘要: 《时事新报》创办时间长达42年,横跨整个民国时期,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重面相。《时事新报》是民国新闻界和政坛关系最为密切的民间报纸,经历过从拥袁到反袁、从拥蒋到反蒋再到拥蒋等复杂变化。《时事新报》以编制著称,在报刊业务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经过二三年的努力,冲破劣势跃至上海报界第三。张竹平在接盘《时事新报》后,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欲将该报发展成为一份有影响的商业化大报。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核心人物、旋转门现象始终普遍、报纸内容定位庞杂是《时事新报》之所以呈现多重面相的主要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