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构造裂缝

构造裂缝

构造裂缝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5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5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59752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质力学学报、高校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构造裂缝的相关文献由705位作者贡献,包括侯贵廷、鞠玮、戴俊生等。

构造裂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5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9752 占比:99.60%

总计:59994篇

构造裂缝—发文趋势图

构造裂缝

-研究学者

  • 侯贵廷
  • 鞠玮
  • 戴俊生
  • 张荣虎
  • 杨学君
  • 潘文庆
  • 王珂
  • 任康绪
  • 张庆莲
  • 王俊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想; 付磊; 纪宝强; 谢磊; 张金龙; 李虎; 秦启荣
    • 摘要: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分布广泛,明确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对于高效开发这类特殊油气藏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石西油田石炭系火山岩为例,综合运用岩心、薄片、地震、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该区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石炭系火山岩岩性以条带状熔岩和集块岩为主,岩相主要为溢流相;次生孔隙和构造裂缝是重要的储集空间,构造裂缝的发育受岩性岩相、构造位置及古地貌的控制,形成的溶蚀—裂缝孔隙对于提高储集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孔隙结构类型可以分类4类,以Ⅰ类孔隙结构最优,集块岩和角砾熔岩表现为较高孔—较高渗,条带状熔岩为较高孔—较低渗特征;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油气成藏条件优越,表现为“两个优势运移通道、两次成藏”的特征,油藏厚度、构造形态及岩性岩相条件是火山岩油气富集高产的重要因素。
    • 冯振伟; 梁积伟; 章佩锋; 惠峰; 宗浩; 常小斌; 李汉林; 姜柳青; 宇振昆; 郑萌
    • 摘要: 在裂缝网络系统中,天然裂缝的开启与闭合、人工诱导缝的产生、压裂缝的形成等都受到现今应力场的影响。为对塔河地区南部定向井的施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岩芯观察和全井壁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对塔河南部裂缝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利用钻井诱导缝方位、偶极声波测井及井壁崩落法对塔河地区南部现今地应力方向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塔河地区南部裂缝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体,与非构造裂缝共同构成了错综复杂的裂缝网络系统;现今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为NE-SW向,优势方位为50°~55°。在现今地应力的影响下,当天然裂缝与现今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时,裂缝开度增大,呈开启状态,有效性变好。定向井尽可能地贯穿有效裂缝,钻井优选方位为NW-SE向,研究结果可为塔河南部定向钻井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 孙长彦; 王志远; 李振峰; 张勐; 杨恒
    • 摘要: 济源盆地上三叠统谭庄组油页岩段厚约140 m,埋藏深度一般为3000~7000 m,主要由油页岩、泥岩、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组成,是济源盆地最有利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层段。查明该区目标层段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可为该区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通过露头观测、取样和实验室测试,对目标层段的烃源岩特征、构造裂缝特征和构造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济源盆地上三叠统谭庄组油页岩段油页岩脆性矿物含量为37.4%~77.9%,平均为53.7%;总有机碳含量为0.36%~10.33%,平均为4.13%;镜质体反射率为1.01%~2.12%,平均含量为1.33%;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植—腐泥质型。该区油页岩段发育有剪裂缝、张裂缝、顺层滑移裂缝和复合型裂缝4种类型的构造裂缝;裂缝穿层性较强,总体以垂直缝和与岩层面高角度斜交缝为主;以宽度主要为0.01~2 cm的部分充填或未充填裂缝为主;裂缝平均线密度为6.29条/m,且随着岩石粒度变细而增大、随着脆性矿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岩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越接近断层越发育。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目标层系油页岩层具有较高的生气潜力和较强的可改造性,且较为发育的构造裂缝为油气的储集和运移提供了空间,济源盆地上三叠统谭庄组油页岩段具有良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前景。
    • 谢强; 李皋; 彭红利; 何龙; 龚汉渤
    • 摘要: 川西彭州地区雷四段储集层构造裂缝发育,但其分布特征不清楚,严重影响雷四段天然气的高效开发。利用露头、岩心和岩石薄片观测,描述了储集层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喜马拉雅运动期的构造应力场,基于岩石破裂准则和弹性应变能预测了雷四段储集层构造裂缝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储集层构造裂缝以剪切裂缝为主,裂缝走向主要为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裂缝延伸长度主要为10~70 m,构造裂缝密度主要为5~10条/m,喜马拉雅运动期生成的裂缝大都未被充填。喜马拉雅运动期雷四段最小水平主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以及差应力分别为72.30~106.50 MPa、126.00~183.47 MPa和48.51~92.46 MPa。研究区断裂带预测构造裂缝密度远超过15条/m,雷四段预测构造裂缝密度主要为5~11条/m,背斜高部位的构造裂缝密度较两翼低,说明研究区裂缝的分布同时受构造位置和断层的控制。构造裂缝密度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的相对误差为4.2%~10.7%,预测结果可靠,为彭州地区雷四段碳酸盐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 权勃; 吕坐彬; 闫建丽; 杨建民; 张文童
    • 摘要: 裂缝性储层油藏描述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准确描述裂缝的分布规律和展布特征。JZS油田的太古界潜山裂缝性油藏正是这样的典型。前人研究表明该油田主要为构造成因裂缝,且直接影响开发效果。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尺度数目法来研究对该油田开发具有显著影响的裂缝分布规律,分为四步:首先,对与油田主力储层同时期野外露头进行地质考察,收集裂缝分布数据;其次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利用蚂蚁体追踪断裂系统及较大级别的可能裂缝;再对成像测井图像进行解释,描述小裂缝的分布;最终以幂定律准则,对成像测井、野外露头、蚂蚁体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转化至同一尺度下,并分析不同尺度下的差异,进而描述不同级别规模的裂缝分布规律。矿场实践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出的裂缝规律,建立的三维裂缝模型,并转化为属性模型后,有效提高了裂缝储层的三维定量化表征成果。
    • 王珂; 张荣虎; 王俊鹏; 孙雄伟; 杨学君
    • 摘要: 综合采用岩心、薄片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克深气田巴什基奇克组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构造裂缝的基本特征与形成序列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裂缝产状、力学性质、密度、开度、充填性和充填物的差异性分布及其成因,最后探讨了不同气藏应采取的储层改造措施和有利勘探目标.结果表明:克深气田主要发育3期构造裂缝,各个气藏之间构造裂缝具有明显差异性,主要受构造变形时间和成岩孔隙水介质环境控制.北部克深5和克深6气藏为早期缓慢挤压变形,主要形成与背斜长轴近似平行的直立或高角度张性裂缝;中部克深2气藏变形时间稍晚,近NS走向剪切裂缝和近EW走向张性裂缝共存,并且前者略占优势;南部克深8和克深9气藏变形时间最晚,主要形成近NS走向的直立剪切裂缝.自北向南,主差应力与岩石抗压强度的比值先增大后减小,裂缝密度随之先增大后减小,同时裂缝优势走向与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之间由大角度相交逐渐变为近似平行,并且裂缝形成时间越来越晚,充填率逐渐降低,因此裂缝有效开度逐渐增大.巴什基奇克组沉积期的水体总体呈咸化状态,北部克深5、克深6和克深2区块为淡水-半咸水介质成岩环境,裂缝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储层改造措施应以酸化为主;南部克深8和克深9区块为偏碱性水成岩环境,裂缝充填物主要为硬石膏和白云石,储层改造措施应以压裂为主.克深8气藏的构造裂缝有效性最好,其次为克深2和克深9气藏,克深5和克深6气藏较低.克深18、克深19、克深20和克深24号构造的裂缝可能比较发育,可作为克深气田下一步勘探的重点目标.
    • 黄胜兵; 刘丽芳; 陈少平; 李楠; 沈朴; 郝婧; 耿名扬
    • 摘要: 为厘清低勘探程度区火山岩潜山优质储层的分布特征,借鉴陆上成熟探区火山岩储层发育模式,综合分析了火山岩储层控制因素,探索了一套“岩相-裂缝-溶蚀孔缝”三因素火山岩储层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渤东低凸起南段火山岩潜山优质储层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裂隙式和中心式两种火山喷发模式,火山口主要位于研究区西侧,向东逐渐由近火山口相转变为远火山口相,火山岩原生孔、缝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侧;构造裂缝的分布则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靠近大断层位置裂缝密度较大;风化淋滤作用则表现为西强东弱的特点,研究区西侧次生溶蚀孔缝更为发育.“岩相-裂缝-溶蚀孔缝”三因素地质预测结果与地球物理属性预测结果一致,火山岩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侧.这种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预测方法为低勘探程度区火山岩优质储层预测提供了参考.
    • 宿晓岑; 巩磊; 高帅; 周新平; 王兆生; 柳波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储集层致密,裂缝发育程度是影响其油气分布和单井产能的主要因素.通过露头剖面、岩心、铸体薄片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对长7段储集层裂缝的分布特征进行定量表征,明确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并结合岩石力学测试和数值模拟,对裂缝分布进行定量预测.研究区长7段储集层主要发育高角度构造裂缝,矿物充填性较差,有效裂缝发育,宏观裂缝平均线密度为0.31条/m.微观裂缝平均面密度为0.25~0.50μm/μm2,平均孔隙度为0.32%,增加了致密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并沟通了粒间和粒内孔隙,增强了孔隙连通性.研究区主要发育4组裂缝,分别为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其中北东—南西向裂缝最为发育.裂缝主要发育在能干性强的岩石力学层内,并终止于岩性界面或层理面,裂缝高度主要分布在5~20 cm,最大可达110 cm.岩石中脆性矿物含量越高、颗粒越细、岩石越致密、岩层厚度越小,裂缝发育程度越高.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陇东地区长7段裂缝的分布规律进行定量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一致.
    • 高宇慧; 李思远; 巴忠臣; 米热尼沙·吐尔逊; 周红; 徐辰; 李大为
    • 摘要: 准噶尔盆地红172井区石炭系火山岩是典型裂缝—基质型储层,裂缝是制约火山岩油藏高效开发的关键因素.通过岩心观察、成像测井、常规测井和三维地震分析,建立红172井区石炭系火山岩高角度缝、低角度缝的测井识别模式,在三维地震和岩相的约束下进行裂缝密度随机反演,提取相干属性和曲率属性进行裂缝分布预测.研究认为:红172井区石炭系火山岩裂缝以构造缝为主,其次为成岩缝、风化缝;裂缝分布在近东西向、近南北向两组逆掩断层附近,集中于4个发育区;早期近东西向构造裂缝充填程度较高,以低角度缝为主,晚期近南北向高角度构造缝仍处于开启状态,是重要的渗流通道;红172井区北部以近南北向高角度裂缝为主,具有较好的渗流能力,是红172井区有利勘探目标区.裂缝分布预测为172井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 李王鹏; 刘忠群; 胡宗全; 金武军; 李朋威; 刘君龙; 徐士林; 马安来
    • 摘要: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砂岩储层具有埋藏深、致密的特点,天然裂缝的发育对储层至关重要.通过地表露头调查、岩心观察、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解释等手段分析新场须二段气藏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认为须二段储层裂缝可划分为网状缝、立缝、高角度缝、斜缝、低角度缝和平缝,以低角度缝和斜缝为主;裂缝主要发育在新场构造带中东部地区的须二段中、上亚段,走向主要为NE-SW向、NW-SE向和EW向,以EW向晚期构造裂缝最发育,并与区内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基于裂缝参数与产能参数交会分析,明确不同类型裂缝对产能的贡献度,认为新场须二段气藏有效裂缝为倾角大于30°的构造裂缝(立缝、高角度缝和斜缝).区内有效裂缝的发育受控于断裂、构造变形、岩石粒度、岩石成分和岩层厚度等多方面因素,但距离晚期SN向逆断层的距离是须二段天然构造裂缝发育的关键控制因素,其次是构造变形及构造组合样式.距离晚期SN向逆断层上盘200 m范围内的褶皱发育区可作为新场地区今后裂缝预测、评价及天然气开发的重点区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