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桩身轴力

桩身轴力

桩身轴力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3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36118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九届华东六省一市建筑施工技术交流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10学术年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等;桩身轴力的相关文献由35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永洪、张明义、白晓宇等。

桩身轴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6118 占比:99.97%

总计:336228篇

桩身轴力—发文趋势图

桩身轴力

-研究学者

  • 王永洪
  • 张明义
  • 白晓宇
  • 黄健
  • 刘俊伟
  • 李锋
  • 陈永辉
  • 刘春原
  • 包泽学
  • 吕述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立兴; 吴文兵; 梅国雄; 闻敏杰; 徐美娟
    • 摘要: 基于应力泡形虚土桩模型和考虑桩土界面初始临界摩阻力的改进双曲线模型,提出了一种可以考虑桩端应力扩散效应和桩土界面初始临界摩阻力影响的竖向受荷单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首先,利用该计算方法分析讨论了模型参数对单桩沉降的影响程度,并给出了合理的取值范围;其次,将用该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分析研究了不同桩顶荷载作用下竖向受荷桩的桩身压缩与桩端土体沉降所占比重关系、桩身轴力分布规律以及桩侧摩阻力发挥特性等.本文的计算方法参数明确,应用简便,可以为桩基础设计提供更为准确的沉降值,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
    • 胡立明
    • 摘要: 依托宁波某工程进行超长大直径桩的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得到桩顶荷载-沉降关系曲线,据此得出桩的极限承载力;桩身不同深度位置埋设有钢筋应力计,静载荷试验过程中记录不同荷载下不同深度钢筋应力计读数,通过换算得到桩身不同位置的轴力随荷载变化规律,并据此得到桩身极限侧摩阻力及极限端阻力;通过试验结果对超长大直径桩的承载特性进行分析,并将通过桩身轴力测试得到的桩基极限承载力与静载荷试验得到的桩基极限承载力进行对比,两者较为吻合,证明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 李国良; 王超慧; 沈政
    • 摘要: 与传统监测技术相比,光纤监测技术由于其长期稳定性好,不受电磁干扰等特点被逐渐应用于土木工程中.为研究垂直护岸在工作状态下的基本受力特性,借助光纤监测技术对桩身横向位移进行监测,获得护岸板桩在监测过程中的桩体应变情况,并通过公式推导桩身轴向应变及轴向应力,为垂直护岸受力特性研究提供依据.
    • 江杰; 张探; 欧孝夺; 付臣志
    • 摘要: 深基坑开挖卸荷会对坑底工程桩的桩身受力和位移特性产生影响,同时在实际工程中,软土在开挖情况下具有较为明显的蠕变效应,但较少有人研究蠕变对坑底工程桩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采用两阶段分析方法,第一阶段基于H-K三参量模型推导出Mindlin的时域解,提出了一种用于计算基坑开挖卸荷引起的坑底土体竖向附加应力的计算方法,并进一步解得坑底土体竖向位移场的时域解.第二阶段通过建立桩身控制方程,利用有限差分法得到开挖卸荷后考虑坑底土体蠕变变形的单桩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时域解能够较好地反映软土基坑开挖条件下考虑土体蠕变变形时坑底单桩的桩身轴力和位移特性发展趋势,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 常永浩; 许宇星; 丁洪亮; 何楚煌; 赵仕源
    • 摘要: 结合广州南沙某工程实例,探讨了2种不同静载试验支墩地基处理方式,进行了超大吨位桩基静载试验技术分析,并结合桩身轴力分析了承载力特征及荷载传递规律.通过"换填压实"处理支墩地基,静载测试中桩身轴力异常,桩侧出现负摩阻力,轴力增加幅度较大.而采用"桩+桩帽"处理支墩地基,轴力正常,未出现负摩阻力.结果 表明,在超厚层软土地区中,"换填压实"处理支墩地基不适用超大吨位桩基静载试验;"桩+桩帽"处理支墩地基,适用于此类软土地区.研究成果为类似软土地区的超大吨位静载检测试验提供参考.
    • 胡志承
    • 摘要: 嵌岩桩是一种常见的桩基础形式,具有稳定的承载能力、地层环境适应力强、沉降位移小、稳定性高等特点,然而,在倾斜岩层的不良地质条件下,以高层建筑作为上部结构,嵌岩桩需要承担更大的荷载,对其承载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为了研究嵌岩桩在倾斜岩层地质条件下的荷载传递规律,利用MIDAS GTS NX大型有限元软件建立倾斜岩层条件下的桩-土数值模型,验证数值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分析不同荷载作用下,嵌岩桩桩身轴力及桩身侧摩阻力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桩端阻力与桩身侧摩阻力的荷载分担比例,最终总结倾斜岩层下嵌岩桩的荷载传递规律.
    • 杨明雨; 刘宝
    • 摘要: 为研究高速铁路硅藻土地基处理挤土桩与非挤土桩桩型的适应性及加固效果,依托新建杭绍台铁路硅藻土路基试验段,通过螺杆桩、CFG、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试验、桩基小应变测试试验、正常及浸水单桩静载荷试验,分析了非挤土桩与挤土桩的成桩过程、桩身质量完整性及加固效果;通过不同桩型的正常及浸水单桩复合地基激振试验,分析了非挤土桩与挤土桩的动响应特性及长期稳定性.通过上述试验,获得了硅藻土桩身侧摩阻力参数,浸水对硅藻土地基加固效果影响较小;验证了非挤土桩工法的适用性,由于挤土桩施工易造成硅藻土结构丧失且不能实现挤土效应,承载力无法满足设计值,且施工工效低不适用硅藻土地基处理,优选钻孔灌注桩加固方案.
    • 王永洪; 张明义; 刘俊伟; 白晓宇
    • 摘要: 对于静压开口管桩,其沉桩过程中桩身受力复杂,尤其是桩身内侧由于土塞效应产生的土塞阻力,对桩侧阻力有着显著影响.因此,对静压沉桩的力学机制展开全面试验研究,将开口管桩桩侧阻力分离进行研究,对静压桩施工和承载力的确定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均质黏性土地层,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静压沉桩贯入力学机制进行研究,讨论了桩端形式对于其贯入力学机制的影响特征.通过研发双壁开口模型管桩,联合使用增敏微型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和双膜片温度自补偿型光纤光栅土压力传感器,分离沉桩阻力中的土塞阻力,获得开口管桩贯入过程中内管桩身轴力、桩内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桩端形式不仅关系到桩端阻力的发挥,且对桩侧摩阻力亦产生显著影响;随深度的增加,闭口桩桩身轴力不断减小,开口桩距离桩底远的桩身轴力递减的速率逐渐增大,接近桩顶处轴力基本为0;桩身单位侧摩阻力随深度持续增加,开口桩外管桩身单位侧摩阻力发挥程度小于闭口桩;在同一深度处,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桩身单位侧摩阻力不断减小,即侧阻退化现象,且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该位置处桩身单位侧摩阻力减小的越大,这与已有的关于静压沉桩贯入力学特性研究结论一致.研究成果可为黏性土中静压桩施工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 曹卫平; 赵呈; 李元; 张伟伟
    • 摘要: 斜桩在承受水平荷载的同时,往往会受到上拔荷载的作用.为研究上拔荷载对斜桩水平承载性状的影响,开展了10根直、斜桩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上拔荷载对斜桩桩顶水平位移和水平承载力的影响,对比了直桩与斜桩桩身弯矩和剪力的差异,并分析了上拔荷载对正、负斜桩桩身内力及桩侧摩阻力的影响规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上拔荷载从直桩水平极限承载力的12.5%增大到75%时,正斜桩水平承载力比增大21%,负斜桩水平承载力比减小25%.上拔荷载的存在会使正、负斜桩桩身轴力均增大,且上拔荷载越大,桩身轴力越大.上拔荷载能减小正斜桩桩身弯矩和剪力,使其抵抗弯矩和剪力的能力得到提高,而增大负斜桩桩身弯矩和剪力,使其抵抗弯矩和剪力的能力被削弱;不论正斜桩还是负斜桩,其上部区段桩身侧表面均出现了方向向上的摩阻力,而下部区段桩身侧表面均为方向向下的摩阻力,随着上拔荷载的增大,斜桩桩身侧摩阻力逐渐增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