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植被退化

植被退化

植被退化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7929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瞭望、山地学报、中国岩溶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二届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水·生态·绿色”分会场、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植被退化的相关文献由514位作者贡献,包括马维伟、李广、卓嘎等。

植被退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 占比:1.85%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7929 占比:97.94%

总计:8096篇

植被退化—发文趋势图

植被退化

-研究学者

  • 马维伟
  • 李广
  • 卓嘎
  • 索安宁
  • 魏兴琥
  • 吴江琪
  • 李新平
  • 李欣
  • 武秀娟
  • 王彩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晓静; 周淑琴; 王勇; 荆耀栋; 刘立文; 王贝贝
    • 摘要: 生态风险评价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安全研究的基础。当前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低效土地利用导致植被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弱化、区域生态风险加剧,生命共同体保护和建设面临新挑战。以吕梁山2000年、2010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数据为数据源,在ArcGIS、Fragstats及R的支持下构建自然-经济-景观多源评价体系,基于5 km×5 km格网核算19年以来区域植被退化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风险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及相关性,评价全域生态风险并提出保护建议。结果表明,吕梁山植被覆盖整体增加,植被变化具有显著性,显著区面积占比达84.94%。2000—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507.803×10^(8)元增至507.874×10^(8)元,增幅较小,2010—2018年降至499.761×10^(8)元,共减少1.597%,林地、草地、耕地为主要贡献类型。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上升趋势。风险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成负相关,聚集趋势有所增强。研究旨在为吕梁山更好发挥生态屏障作用,提高该地区风险预警和管控能力提供参考。
    • 林阳
    • 摘要: 为研究朝阳地区的植被退化现状,提供退化植被恢复及生态工程建设的参考依据,该文采用聚类分析法,在对朝阳市5个县市区不同植被退化阶段的植物群落特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植被生长指标划分出4个植被退化阶段,分别为未退化阶段、轻微退化阶段、轻度退化阶段和中度退化阶段。未退化阶段和轻微退化阶段的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乔木层,植被类型以天然次生混交林为主,立地条件较好的植物群落会出现山杨、白桦、椴树、落叶松、暴马丁香等树种,稍差些的主要以柞树、小叶白蜡、黄榆、油松、山杏、花曲柳等树种为主。轻度退化阶段和中度退化阶段的植物群落无明显的乔木层,植被类型以天然次生混交灌丛为主,乔木更新幼树混生于灌木层中。树种组成灌木主要以绣线菊、荆条、榛子、胡枝子为主,乔木更新幼树主要以黄榆、山杏、小叶白蜡、暴马丁香、花曲柳为主。不同植被退化阶段的植物群落,灌木和草本的生长差异不明显,尤其是草本层。未退化区和轻微退化区植被群落的显著差异在于乔木层整体的生长状态,最直观的区别在于乔木的密度和郁闭度,轻度退化区和中度退化区植物群落的显著差异在于灌木层的生长状态,最直观的区别在于灌木的盖度。
    • 赵晓伟; 储鼎; 吕剑峰; 黄杨; 汪永强
    • 摘要: 植被退化威胁着矿区的生态安全,能够反映出矿区环境的破坏程度,是环保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及时有效地监测植被退化是加强植被保护、改善植被生态的基础。本研究首先采用景观功能分析法(LFA)作为衡量和监测生态系统功能优劣和恢复程度的方法,再根据研究区实测数据、对比实验区LFA指数数据,建立起区域植被退化的监测标准,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光谱降维的精度进行了评价,然后利用多端元光谱混合分析法(MSESA)对陆地卫星影像进行了典型植被类型识别。该方法不仅使植被退化监测更加及时、便捷、有效,同时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王露; 陈光杰; 黄林培; 孔令阳; 李蕊; 韩桥花; 李平; 索旗; 周起
    • 摘要: 有机碳和无机碳的流域输出是湖泊碳埋藏的重要驱动因子,而喀斯特地区无机碳循环具有反应迅速且对人类活动影响敏感的特点.在流域开发持续增强的背景下,喀斯特地区湖泊有机碳和无机碳的来源、含量与埋藏通量可能会出现同步变化的协同模式.本文以云南省石林喀斯特地区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的两个中型湖泊(长湖、月湖)开展对比分析,通过对沉积物钻孔的土壤侵蚀强度(磁化率)、流域外源输入(C:N比值)、水动力(粒度)、营养盐(总氮、总磷)、藻类生产力(叶绿素色素)等代用指标的分析,结合监测数据和历史资料重建了两个湖泊环境变化的近百年历史,并定量识别了有机碳和无机碳埋藏响应流域开发的变化特征与协同模式.沉积物磁化率和C:N比值结果揭示了流域地表侵蚀和外源输入的阶段性特征,同时总氮和总磷含量记录了长湖和月湖营养水平上升的长期模式.在流域森林覆被较高(33.43%)的长湖中,全岩和有机质C:N比值分别与磁化率信号呈显著正相关(r=0.95和0.89,P0.05).两个湖泊中沉积通量的变化均与全岩C:N比值呈显著正相关(r=0.48和0.45,P≤0.001),且有机碳与无机碳埋藏通量均呈现同步变化的显著特征(r=0.72和0.85,P<0.001).其中长湖的无机碳埋藏通量显著高于有机碳埋藏通量,而月湖的有机碳埋藏通量略高于无机碳埋藏通量,反映了岩溶地区流域外源输入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差异性驱动影响.在流域开发增强的梯度下,森林退化会降低流域碳输出的负荷,而农业扩张和水体富营养化会促进藻类生长和内源有机碳的累积.因此,流域土地利用和水体营养水平对湖泊无机碳和有机碳埋藏变化的长期轨迹和协同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喀斯特地区的碳库评估需要考虑无机碳循环的重要性.
    • 赵超超; 杜家琪; 邱荣祖; 王爱军; 胡喜生
    • 摘要: 福建省是中国森林覆盖最多的省份,确定各类型公路对不同距离路域植被的影响程度及公路路域植被的恢复时期,可以为森林保护策略的制定和生态公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选取2000年、2010年和2016年3个时相的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以福建省莆田市典型的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镇村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对不同类型公路路域16年间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对生态保护和恢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 李成阳; 张文娟; 赖炽敏; 彭飞; 陈小杰; 薛娴; 王涛; 尤全刚; 杜鹤强
    • 摘要: 近些年来,气候暖干化和过度放牧导致黄河源区高寒草原发生明显退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畜牧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退化后,植被群落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生态系统持续恶化.以往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退化后群落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关系关注较多,但对退化过程中土壤要素变化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因此,探究不同退化程度下高寒草原群落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特性及其关系对于认识高寒草地退化过程及退化草地恢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黄河源区采用空间分布代替时间演替的方法,根据植被和土壤特征选取了未退化到严重退化5个退化梯度,探讨不同退化程度下高寒草原群落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特性及其关系.结果 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呈先稳定后降低的趋势,在轻度退化阶段达到最大值,重度和严重退化阶段显著降低;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轻度和中度退化阶段显著增加了20%和15%(P=0.025和P=0.039),均匀度指数从未退化到重度退化变化不明显,严重退化阶段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降低;3)土壤水分、各深度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均呈先稳定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土壤容重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而显著增加;4)群落生物量、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容重、硝态氮、有机碳是退化过程中驱动植被因子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针对不同退化阶段采取不同的恢复治理措施,尤其是改善土壤养分和物理性质,同时对中度和重度退化两个关键阶段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 付梦娣; 唐文家; 刘伟玮; 何跃君; 朱彦鹏
    • 摘要: 辨识生态修复空间是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前提.在流域尺度,以长江源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青藏高原生态修复空间辨识框架,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依次开展了区域主导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风险评估、植被退化评价,识别了生态修复优先区,提出了系统保护与修复建议.结果表明:①2000年、2015年长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呈现从西北部向东南部增加的趋势,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分别下降18.06%、22.9%,单位面积防风固沙量增加8.84%,NPP未发生显著变化.②生态风险以1、2、3级中低风险为主,面积占比共计74.41%;4级区面积占比19.35%;5级区面积占比仅6.24%,集中分布于称多、玉树和唐古拉山.不同风险等级呈圈层递减的分布格局.③2000-2015年NDVI增长率为0.013%/a.绝大部分草地未发生退化,轻度退化草地面积占比0.82%;中重度退化草地面积占比1.09%;④严格施行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辅以人工修复,治理黑土滩、沙化土地、水土流失.对于昂日曲、麻多乡北、加巧曲等9个地块(393.75 km2),严格封禁,针对性地实施沙化地修复、黑土滩修复、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工程等人工干预和保护措施.研究结果能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和提升、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仲秀娟; 高鹏; 孙忠晓; 王晓斌; 徐坚; 高之栋
    • 摘要: 以连云港市赣榆丘陵山区植被退化的太平山为依托,开展植被退化机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采取封禁修复措施,构建黑松—元宝枫群落、黑松—榉树群落、黑松—黄栌群落、黑松单一群落4种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封禁修复前3年,阳坡一些地带性多年生植物种逐渐增加,并占据优势,封禁修复第4年,乔、灌、草发生了新的变化,乔灌木及藤本品种随着人工补植树种的成林反而也减少了,乔木树种减少到5科6种,灌木减少到6科9种,藤本减少到3种,无论从数量还是生长量都呈减少的趋势,植被覆盖率由93.5%下降到92.4%.取得了采用营养钵育苗,在主汛期7月份造林,平均成活率达到96.2%,保存率达85.2%的技术经验;项目区的林草植被平均覆盖率为93.1%,群落结构呈正向演替.
    • 王蕙; 张心媛; 崔可宁; 贺同利; 马家乐; 孙淑霞; 张淑萍; 崔文强; 郑培明; 王仁卿
    • 摘要: 作为一种非地带性植被类型,砂生植被分布在沿海砂质海岸上,主要由耐贫瘠、干旱和轻度盐碱的砂生植物组成.我国山东省有较典型的砂生植被分布.砂生植被通常分布区域狭小,面积也较小,但由于其具有原生性,对砂质海岸起着防护作用,又有各种各样的珍稀和濒危植物,因而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区域生态意义.本团队通过长期野外调查和文献分析,研究了山东省砂质海岸的砂生植被种类组成、结构、分布和演替等基本特征;将山东省砂生植被划分成13个植物群落类型;分析了1985~2020年山东省海岸带砂生植被在种类组成、分布范围、植被类型等方面的变化及原因.由于城市化、房地产、沿海道路建设、采砂、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山东省海岸的砂生植被退化严重而普遍,在一些地段已经消失.因此,保护和恢复海岸砂生植被非常重要而迫切,包括加强砂生植被的基础理论研究、将砂生植被纳入特定保护和管理范围等措施.针对这一类型在中国植被分类中的地位以及植被制图等方面的意义,本文提出了将其作为单独的类型处理和列入植被制图图例的建议.
    • 倪海波
    • 摘要: "民以食为天",充足的粮食不仅是百姓生活所必需的条件,也是国家保持稳定发展的必备因素,如果社会经济是一台不断向前运转的机器,那么粮食就是这台机器在运转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能源。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日益加剧的活动使得地球环境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污染,并且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加剧了全球化的土壤盐渍化程度,使得大量的农作物生长面临威胁,以至于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生态植被退化的现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