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族志

民族志

民族志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6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民族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4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685篇;相关期刊508种,包括思想战线、贵州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教育和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第十三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首届中国边疆学论坛等;民族志的相关文献由104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银兵、彭兆荣、田广等。

民族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4 占比:58.68%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1.29%

专利文献>

论文:685 占比:40.04%

总计:1711篇

民族志—发文趋势图

民族志

-研究学者

  • 李银兵
  • 彭兆荣
  • 田广
  • 胡鸿保
  • 高丙中
  • 刘兴禄
  • 周兰芳
  • 王晴锋
  • 甘代军
  • 陈兴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樊亚明; 谢中山
    • 摘要: 小说中意象的使用是贾平凹对文学传统的继承,长篇小说《山本》中意象众多,研究其意象类型、意象特征及意象价值,探析这些意象所传递出的民间性与民族性特征,从而发掘出贾平凹创作《山本》的宗旨,即有关《山本》是贾平凹要写的一本秦岭志,这是一本秦岭地方志,更是一本中华民族志.
    • 才贝; 尼玛才让; 多吉夸卓; 陶嘉熙
    • 摘要: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语境中,玉树昂赛在国家、政府、公益性自然保护组织的多重建设和引导下,通过自然保护体验、野生动物监测等生态保护项目,塑造了以雪豹为主体的新景观,人与动物的关系由“神话”的联结走向互惠。本文采用参与观察、采访式访谈和结构化访谈等方式,从人类学内部视角出发,试图解释项目主导的生态保护模式如何在日常景观和人兽冲突中理解和实践,并提出一种合作民族志的可能性。
    • 王艺涵
    • 摘要: 在文学或影视作品中,作家、艺术家既关注着族群与文化表征,也关注着那些生活境遇中的个人面孔。石舒清的小说《清水里的刀子》及同名影片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它讲述了一个与祭祀仪式有关的故事,也是一部“感觉的寓言”,一部关于个人丰富的内心感受如何超越了外在信仰和文化符号、具有普遍伦理意义的“感觉的寓言”。
    • 王昕宇
    • 摘要: 肖江虹的贵州"民俗三部曲"通过文化人类学视角,将巫蛊之术、傩戏、悬棺葬仪等特殊民俗文化与"地方""族群"紧密结合,呈现出书写"地方性知识"的鲜明特色。作者通过民族志展现了万物有灵的民间俗信,再现了贵州的原始文化及人物的神性特质,最终达到重建文化图腾与民族精神档案的目的。而对地方风物的怀旧情绪、对乐观坚强民性的普遍关怀、渗透在史志书写中的现代性反思,组成了肖江虹民族志小说的丰富情感向度。
    • 倪依克
    • 摘要: 《作为文化块茎的传统武术:南部侗族黑虎拳的民族志研究》一书是民族传统体育学领域甚至整个体育研究领域中首部以文化块茎为理论主线的学术专著,预计会具有较为显著的创新价值。该书是跨越谱系和学科界限的经典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研究中与时俱进的试新与应用,可谓是“架骨明朗、肉血饱满”,难能可贵,亦是立新之举;该书在翔实的民族志田野调查中向我们展示了另外一种思考民族体育传承、发展的方式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体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
    • 张迎
    • 摘要: 后现代批判语境下,实验民族志开始具备“写文化”的自觉,小说与民族志的结合开始出现可能。从民族志与小说的关系来看,小说《尘埃落定》在民族志时空的角度具有民族志特征:叙事时间呈现概括性停顿、共时性特点,叙事空间感稳定性下降。作品所穿插的地方性知识的客观现实以及书写者个人痕迹均展现了实验民族志的“真实性”,不同于传统民族志追求的纯粹客观事实,也不同于小说虚构过程中的“体验真实”,《尘埃落定》所具有的民族志“真实性”更倾向为书写者还原现实时的主观真实,即经验事实的真实性。
    • 张越; 杜妍
    • 摘要: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最熟悉的生态场景。通过儿童图像世界的民族志研究,揭示了城镇儿童眼中“森林”的文化意义及其建构机制,发现家庭是城镇儿童建构生态文化意义的主要场域,间接接触是城镇儿童建构生态文化意义的行为基础,想象性是城镇儿童建构生态文化意义的思维特征。对儿童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应陷于形式化,应力图超越人类中心观。
    • 路菊芳
    • 摘要: 音乐民族志(Musical Ethnography)既是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重要的学术分支,也是民族音乐学的一种书写方式,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根源性地位。从词源流变看,民族志从德国学者探险之旅的考察手记中产生,几经变迁,成就了民族学学科;比较音乐学在多学科学者推动下开创,同时也带来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从书写方法看,由20世纪60年代音乐民族志方法确立,70年代解释人类学,逐渐与音乐人类学理念交互存在,形成了民族音乐学“双焦点”(音乐学和人类学两种倾向)的独特研究视野。中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民族音乐学理念,音乐民族志书写也由此而始,发展至今四十年有余,学者们孜孜不倦地在探索音乐民族志书写的中国经验。中国学者在民族志书写方法层和田野实践体验的探索基础上,借鉴西方前沿理论,亦形成了音乐民族志研究的中国实践。
    • Russell Belk; 钟妮
    • 摘要: 学术论著《工商人类学:来自中国的新发展》新近出版,该论著囊括了工商人类学在中国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中国西部省份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工商社会发展现况,对中国少数民族和西部省份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民俗流转等话题,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分析,同时对该地区农村农民和城镇居民的生活变迁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既发现了中国边民在生活各领域的文化选择和性别差异的特点,也绘制了理想的中国农村蓝图;既对比了中国边民与接壤他国居民的文化差异,也比较了中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经济生活的各项不同。该论著特点突出、观点鲜明、方向明确、指引性强,同时还以客观真实的态度正视民族志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用严谨的学术态度为学界提供了有关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 黄杰
    • 摘要: 影视人类学是随着媒介技术的科学发展出现的人类学重要学科分支之一,建立在电影技术与人类学思维相互渗透下服务于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区别于单纯的工具化属性,影视人类学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早期人类学成果主要以民族志写作为呈现方式,随着媒介技术的演进,影像化手段的应用使得人类学研究拓宽了新视野,出现民族志电影、人类学纪录片等新的研究人类学的媒介工具。影像媒介技术与人类学学科的交融并非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使人类学研究方式转变的影像化媒介,同样具有内容层面的研究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