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氧化特性

氧化特性

氧化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2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306601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材料工程、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6年APC联合学术年会、2015年APC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氧化特性的相关文献由631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维民、孟忠伟、刘正等。

氧化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06601 占比:99.95%

总计:306751篇

氧化特性—发文趋势图

氧化特性

-研究学者

  • 孙维民
  • 孟忠伟
  • 刘正
  • 徐东年
  • 郑卓
  • 方嘉
  • 王忠
  • 褚廷湘
  • 余明高
  • 刘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畅; 于洋; 王林; 张衍; 郭子峰; 吴新朗
    • 摘要: 为了分析硼元素对低碳铝镇静钢酸洗板的氧化特性、氧化激活能和界面作用特点,利用差热分析仪系统研究了硼元素对低碳铝系列镇静钢酸洗板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添加硼元素后,酸洗板抗氧化性明显降低;氧化激活能由12.02 kJ/mol降至8.52 kJ/mol,氧化增重速率由0.239%/min增至0.323%/min;高温条件下硼元素出现界面富集,并与硅氧化物形成复合氧化相,因此降低了氧化铁皮的黏附力。同时,含硼钢在1100°C附近存在氧化增重速率明显增大的趋势,抗氧化性不足,导致氧化铁皮厚度明显增加,当氧化铁皮厚度超过临界变形厚度时,易于发生氧化铁皮压入现象。可通过适当降低精轧入口温度以及适当添加硅元素,改善含硼钢表面麻点状氧化铁皮压入缺陷。
    • 沈双伟; 李登龙; 林伟玲; 张贤斌; 刘学铭; 林耀盛; 唐道邦; 王旭苹; 程镜蓉; 朱明军
    • 摘要: 该实验使用超声法将桑椹多酚(MP)包埋入β-环糊精中(β-CD),制备桑椹多酚-β-环糊精微胶囊(MPM),验证了β-环糊精对桑椹多酚的保护作用,并探究了桑椹多酚对肉脯的理化特性、抗氧化活性以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β-环糊精可以提高酚类物质的稳定性,实现酚类物质的缓释。添加有0.2%MPM的肉脯在贮藏28 d后总酚保留率达到54.55%,较对照组(添加0.2%MP)提高了71.06%。同时,β-环糊精的包合作用还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桑椹肉脯的质构和色泽。较空白对照组而言,以MPM部分替代MP制作的肉脯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升了1.05倍、20.99倍、1.04倍;产品的过氧化值、TBARS值和羰基含量分别下降了75.11%、19.16%、44.77%,巯基向二硫键的转化受到了抑制。该研究有助于推进桑椹多酚在功能性肉制品开发中的应用,为提高植物多酚在热加工食品中的稳定性提供技术参考。
    • 崔鹏; 刘军恒; 谈秉乾; 孙平; 嵇乾; 王攀
    • 摘要: 为深入探讨不同气氛下的热老化对碳烟表面各类官能团以及碳烟氧化特性的影响,首先,对柴油机碳烟进行热老化预处理;其次,通过热重试验和化学反应动力学计算分析不同热老化后碳烟的氧化特征;最后,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不同热老化后碳烟表面官能团分布规律和元素组成。结果表明,热老化后碳烟起燃温度和活化能明显增加,其中O_(2)/NO_(2)/N_(2)气氛中热老化的碳烟起燃温度和活化能最低,分别为842.15 K和165.29 kJ·mol^(-1);热老化后碳烟表面碳氢官能团的支链化程度和含量下降,NO_(2)参与热老化的碳烟表面碳氢官能团相对含量最高;热老化后的碳烟表面O元素含量下降,在O_(2)/NO_(2)/N_(2)气氛下热老化的碳烟O/C摩尔比值最高为0.15;热老化后碳烟碳原子杂化程度降低且表面—C—OH和—C=O官能团含量均有所降低,热老化气氛中依次加入O_(2)和NO_(2)后的—C—OH官能团含量分别下降到0.21%及0.53%,而—C=O官能团含量分别增加至4.98%及5.98%。
    • 高江涛; 冉小波; 杨博
    • 摘要: 为了研究氧气浓度对煤自燃极限参数的影响规律,采用自燃程序升温实验测试阜生煤矿煤样在氧气浓度分别为21%、17%、11%、9%和5%等5种条件下的低温氧化特性,得到了不同氧气浓度下煤样氧化耗氧速率及放热强度,计算得到煤样自燃极限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环境中氧气浓度减小会显著抑制煤活性结构的低温氧化反应,导致煤低温氧化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随氧气浓度减少而呈现降低趋势,控制采空区氧气浓度可显著提高煤自燃所需极限条件,降低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
    • 金永飞; 张光; 郭军; 刘荫; 闫浩
    • 摘要: 为研究硅化作用对煤低温氧化特性参数的影响,采用电镜扫描技术,分别对硅化煤与非硅化煤进行扫描电镜试验,观察其孔隙结构的差异;并利用煤自燃程序升温试验系统进行试验测试,得到不同温度下2种煤样低温氧化特征与标志气体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低温氧化进程中不同温度下的耗氧速率。结果表明:硅化作用使煤体孔隙变大,比表面积增加,一方面有利于气体在煤体中赋存,另一方面煤体与氧气的复合反应更充分,硅化煤更容易氧化自燃;硅化煤氧化过程中生成的标志气体体积分数始终高于非硅化煤,且在温度升高至110°C以后,2种煤样气体产物体积分数差异逐渐变大,可能是因为硅化作用使煤体及其分子结构产生物理化学变化,导致硅化煤更容易氧化裂解;硅化煤的耗氧速率和CO生成速率始终高于非硅化煤,说明硅化作用增强了煤的低温氧化特性
    • 贾长凯; 张登攀; 赵根锐; 苏力; 梅德清; 袁银男
    • 摘要: 应用EEPS粒径谱仪、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同步热分析仪等仪器分析了3种不同碘值生物柴油(大豆生物柴油、棕榈生物柴油和餐废油脂生物柴油)在高压共轨柴油机燃烧产生颗粒物的微观结构和氧化特性。结果表明:相较于柴油燃烧颗粒物,生物柴油燃烧颗粒物粒径偏小、聚集程度更高、基本碳粒子微晶碳层越发无序,起燃温度Ti、燃尽温度Te和氧化速率峰值温度Tp更低。大豆生物柴油、棕榈生物柴油和餐废油脂生物柴油燃烧颗粒物的盒维数比柴油颗粒分别变大0.8%、0.9%、1.1%;平均粒径分别降低5.1%、6.7%、13.9%;表观活化能分别降低12.4%、13.4%和16.9%,氧化反应所需能量降低。随着生物柴油碘值的降低,生物柴油燃烧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减小,盒维数增大,颗粒物内部碳层更短小、更弯曲,氧化活性升高。
    • 姜峰; 孙雯倩; 李珍宝; 梁瑞; 李雷; 梁秋悦
    • 摘要: 为解决单一阻化剂阻化效果弱、作用时间短的缺陷,基于2种物质不同阶段的阻化特性,选用碳酸氢钠作为物理阻化成分,高效抗氧化剂茶多酚作为化学阻化成分,开展复配阻化剂优选的实验研究。采用TG-DSC和FTIR实验,结合氧化动力学分析方法及分峰拟合技术,分析了复合阻化剂对煤氧化过程特性参数和微观基团的影响,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验证了复合阻化剂对煤自燃抑制的高效阻化效果,揭示其微观阻化机理。结果表明:阻化煤样的6个特征温度较原煤提高,质量损失减少,低温氧化过程煤体吸热量增加,高温阶段煤体放热量减少,可燃指数及综合燃烧指数均明显降低,阻化煤样在氧化过程4个阶段的表观活化能均得到提高,分析得到复合阻化剂的优选质量配比(碳酸氢钠∶茶多酚=3∶1)。通过定量分析原煤及阻化煤样的活性官能团在氧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得出复合阻化剂的添加减少了煤中的活性基团(羟基、甲基以及亚甲基)以及煤氧复合反应中间产物(羧基、羰基)的含量,稳定的官能团醚键的含量增加。在煤低温氧化过程中,碳酸氢钠热分解生成CO2,通过表面CO2-O2竞争吸附效应,物理惰化抑制煤自燃;煤在高温氧化过程中,茶多酚内部羟基消耗煤体表面活泼基团并生成醚键,通过中断化学反应进程起到抑制煤自燃的作用。
    • 张鸿
    • 摘要: 应用蒸馏法将原油分离为轻质、中质、重质3种馏分,通过FT-IR及TG-PDSC手段,对比稠油不同馏分的特征官能团,分析了注空气过程中其不同反应阶段的氧化特性.结果表明:轻质馏分官能团以直链烷烃为主,中质馏分官能团以含氧基团为主,重质馏分官能团以芳香环为主.轻质馏分蒸发阶段质量损失率最大,中质馏分主导低温氧化反应,对该阶段放热量贡献最大,重质馏分在高温氧化阶段质量损失及放热量最高.利用Coats-Redfern积分法计算低温氧化阶段活化能随馏分中轻质组分含量减少而增大,重质馏分活化能整体最高;对于稠油油样,重质馏分所占比例高,350°C以上重质馏分发生高温氧化对稠油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350°C以下主要是轻质馏分和中质馏分参与低温氧化.稠油油藏注空气火驱开采应以快速实现重质馏分高温氧化为主要目标.
    • 张炜; 高梓勋; 晁燕; 刘庆国; 王海涛
    • 摘要: 采用热分析法研究了柴油机工作过程中内碳基微粒的氧化温度、最大氧化速率温度和燃烧结束温度等氧化特性.通过非等温法对腔内不同时间段的碳基微粒取样,研究其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性,并分析共轨压力、发动机转速、柴油机腔内的燃空当量比等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 潘亚文; 吴春法; 李宏华; 蒋紫韵
    • 摘要: 发射率是一项重要的表征物体表面辐射特性的热物性参数,与温度、测量波长、表面氧化、表面粗糙度等多种因素相关,研究其变化特征对红外测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在大气条件下,温度为800~1160 K范围内,测量波长为1.5μm,带宽20 nm,钢SPHC样品的氧化特性对光谱发射率的影响.实验中每隔40 K为一个温度测量点,样品达到测量温度,持续加热3 h以上,每隔5 min记录一次光谱发射率的值.实验结果表明:①在相对低温阶段800 K、840 K铁与氧气生成三氧化二铁,该温度下氧化膜的增长主要来自这一反应过程;②在960 K左右三氧化二铁与铁反应生成氧化亚铁,这一阶段在测量温度下缓慢进行,需要较长时间样品表面光谱发射率才趋于稳定;③在1120 K以上,光谱发射率基本保持不变,样品表面氧化亚铁氧化膜快速形成.另一方面,我们拟合了在相同的加热时间里,温度对光谱发射率的影响,得出不同加热时间下温度与发射率之间的关系模型与实际模型之间描述非常准确一致.最后,实际应用中,在测量钢铁的温度时,应充分考虑由于空气中表面氧化对光谱发射率带来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