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污染过程

污染过程

污染过程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40457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干旱气象、绿色科技、农业灾害研究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江苏省颗粒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江苏省化工环保技术2014研讨会等;污染过程的相关文献由420位作者贡献,包括姜永海、席北斗、廉新颖等。

污染过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0457 占比:99.92%

总计:140568篇

污染过程—发文趋势图

污染过程

-研究学者

  • 姜永海
  • 席北斗
  • 廉新颖
  • 李鸣晓
  • 杨昱
  • 薛莲
  • 马志飞
  • 丁卉
  • 余志
  • 刘岳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进; 李琛; 马志强; 马小会; 孙兆彬; 韩婷婷; 朱晓婉
    • 摘要: 基于2015~2019年北京生态环境监测和气象数据,分析了延庆地区山谷风对PM_(2.5)浓度的影响,揭示了含山谷风环流污染过程(事件1)与未有山谷风污染过程(事件2)初始阶段的异同及其气象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延庆持续性污染过程集中在9月~次年3月,共计63次,其中27次(43%)伴随1d或多天的山谷风日,39d山谷风中有32d(82%)出现在污染过程的初始阶段,18%出现在峰值阶段;36次过程未出现山谷风日.山谷风日逐时PM_(2.5)浓度大于非山谷风日4.5~15.4μg/m^(3),全日差值最大时段为谷风阶段(15:00~19:00)均大于13μg/m^(3),山谷风日存在SSE-ESE风频中心0.59%,15:00~16:00风速3.3m/s左右,非山谷风日风频中心在WSW-SW和SE-ESE,最大值为0.41%,风速较山谷风日小.事件1和2初始阶段PM_(2.5)浓度变化关键期为15:00~19:00,事件1风向E-SSE风速2~4m/s,PM_(2.5)增长速率大于事件2,与露点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3:00事件1PM_(2.5)浓度显著高于事件220μg/m^(3)左右,污染过程发展初期出现的山谷风环流谷风阶段的偏东南风形成气溶胶和绝对水汽的区域传输,对PM_(2.5)浓度的升高有正贡献.平原空气污染过程(延庆未出现)特殊污染型占比20%,该类污染型白天风频中心分布分散,NNW-WNW、SW-SSW和ENE-NNE均有0.7%左右的风频中心,未出现S-ESE的风频.
    • 曾鸣; 范茂清
    • 摘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发展,但环境空气污染问题依然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人体健康。本文深入剖析长沙市2020年12月19—28日空气污染过程,首先介绍污染特点,然后探究污染成因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取得一系列成效,最后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 张巍; 杜云松; 蒋燕; 饶芝菡; 赵豆豆; 母康生; 田赐
    • 摘要: 为探讨成都冬季污染过程成因,评估应急减排效果,以2019年12月成都发生的一次长时间污染过程为例,分析污染成因和典型污染物变化特征等,并对四川省启动预警的管控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污染期间四川省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77.9μg/m^(3),高出冬季常态浓度1倍左右,成都峰值浓度高达176.0μg/m^(3);盆地独特的地形和静稳小风的气象条件,加之高压脊控制影响,污染前期出现连续晴好天气,夜间逆温增强,污染物累积迅速,湿度增大导致污染物二次转化增强,是该次污染过程的重要外因;PM_(2.5)中硝酸根离子贡献最大(26.7%),NO_(x)及其二次转化的硝酸根离子是造成该次污染的主要原因;启动黄色预警后,NO_(2)及其转化后的硝酸根离子浓度以及PM_(2.5)浓度仍呈上升趋势,各类源贡献显著;升级橙色预警后,NO_(2)峰值浓度明显下降,硝酸根离子占PM_(2.5)的比例下降3.7个百分点,PM_(2.5)浓度上升趋势得到明显遏制;该次区域协同减排效果明显,区域PM_(2.5)日平均质量浓度下降9.1%~13.1%,区域性污染推迟1d出现,预警城市的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天数分别减少13、13、7 d;PM_(2.5)浓度下降主要来自于工业源、扬尘源和移动源的减排贡献,平均减排贡献比例分别为60.0%、31.3%和8.7%。
    • 侯乐; 王帅
    • 摘要: 利用2021年1月20—28日沈阳地区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和气象数据,综合分析本次重污染过程中环境空气的污染变化特征,利用后向轨迹分析法以及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分析颗粒物的传输路径以及潜在源贡献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污染过程的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PM_(2.5)和PM_(10)的最大日均浓度分别达到了142.9和181.3μg/m^(3)。沈阳地区的污染受到本地和区域传输共同影响。污染物传输路径分别来自内蒙古东北部、俄罗斯和辽宁南部3个方向,分别占空气团总量的19.4%、30.6%和50.0%。PSCF和CWT分析表明,此次污染过程中PM_(2.5)和PM_(10)的主要外来潜在源区为辽宁中南部地区的辽河下游平原地区。
    • 张媛媛; 翟宇虹; 黎俊杰; 方晓丹; 赵燕; 李文淑
    • 摘要: 2019年9月14日-30日,江门市出现了一次臭氧重污染过程,其中共发生了四天轻度污染,六天中度污染,五天重度污染。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台风外围天气条件影响,大气扩散条件较为不利;污染物浓度容易累积升高;高温、强光照有利于前体物的光化学反应迅速生成臭氧,进而推高臭氧浓度。15~30日江门市除了VOCs本地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外,也有受不同程度的外来传输影响。污染期间江门市主要特征物种有来源植物排放的2-甲基1,3-丁二烯,工业工艺源、溶剂涂料使用行业相关的甲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工业和机动车排放的乙烯,也包括油气挥发相关的低碳类烷烃等。建议加强江门与上风向地区的VOCs管控,以减轻秋季珠三角西南部的臭氧污染水平。
    • 程龙; 董昊; 王含月; 陈林昌; 邓学良; 朱余
    • 摘要: 利用滁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滁州市O_(3)污染基本特征,并着重分析了一次连续O_(3)污染过程中气象因素、VOCs以及其他污染物对于O_(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滁州市环境空气污染类型正由“PM_(2.5)型”向“PM_(2.5)和O_(3)混合型”转变,O_(3)污染程度呈现加重趋势,污染持续时间有所拉长。9月4—9日一次连续O_(3)污染过程中O_(3)呈单峰状;受到光化学生成和区域传输共同影响,峰值时气温大多在30°C以上,相对湿度较小,风速大多处于小风区(WS≤1 m/s),也有部分处于风速较大区域(WS>3 m/s);VOCs/NO_(x)比值法和O_(3)/NO_(x)比值法均反映此次连续O_(3)污染为VOCs控制;体积分数较大的VOCs物种主要为烷烃,其中单个体积分数最大的物种是乙烷;烯烃是对O_(3)生成贡献最大的关键活性组分,对O_(3)生成潜势的贡献为53.5%,控制1-戊烯、反2-戊烯、异戊二烯、间/对二甲苯等物种可以有效控制光化学生成对此次O_(3)污染过程的影响。
    • 叶晓新; 邵伟; 徐波; 钱晨晨; 张毅
    • 摘要: 通过了解冬季颗粒物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演变过程,为泰兴市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利用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结合颗粒物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和HYSPLIT气团后向轨迹模型等,对泰兴市2020年冬季较为典型的颗粒物污染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监测时间段中的PM_(2.5)/PM_(10)比值平均值均大于0.7,说明冬季颗粒物主要是PM_(2.5);泰兴市冬季颗粒物污染受到本地污染和外来传输共同影响,外来传输的来源主要为本市西北方周边省份以及省内周边区市的输入性污染;夜间颗粒物浓度上升与吸湿增长和风速降低等气象条件有关。
    • 任文杰; 滕应; 骆永明
    • 摘要: 除草剂是保障黑土粮仓粮食供给的重要生产资料。东北黑土区除草剂的高频高强度施用,可能导致其在土壤中残留累积,从而影响后茬作物生长,成为轮作换茬、种植结构调整的瓶颈。因此,开展黑土地除草剂污染过程与消减关键技术研究,对保障黑土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系统分析了黑土地农田除草剂污染过程与消减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指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提出了我国黑土地农田除草剂污染过程与消减技术的研究思路与重点方向,以推动我国黑土地农田除草剂污染修复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 张玲玲; 张亚一; 盛夏; 章许云; 吴剑
    • 摘要: 在深入大气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环境的大背景下,针对传统空气质量监测站受地理位置和数量限制,无法对整体区域的污染程度及过程进行全面评估的问题,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模拟多种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选择南京市北部区城进行空气污染过程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建立的多变量随机森林模型性能良好,模拟近地面PM_(2.5),PM_(10),NO_(2),O_(3)时均浓度的R^(2)值分别达到0.82,0.85,0.77和0.89,利用模型结果可更直观地展现区域污染变化过程,辨别观测区污染来源,为合理开展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 朱珠; 谭成好; 吴惬; 李萍
    • 摘要: 通过分析深圳市龙华区2018年大气环境承载力发现,NO2和PM10的实际大气环境承载量已经降到了理想大气环境容量范围内,而PM2.5的实际大气环境承载量则已超过理想大气环境容量近1 000 t,说明PM2.5仍是龙华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工作,利用科学手段精准、有效地指导PM2.5减排工作十分重要.基于相关监测数据,结合WRF-Chem大气化学模式,对深圳市龙华区2017年、2019年冷季大气中PM2.5污染日案例和2018年暖季大气中PM2.5相对清洁日案例的PM2.5污染与减排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为达到PM2.5浓度的控制目标,龙华区需在相对清洁时期的排放量上减排30%,污染时期的排放量上减排70%?75%,且减排工作在PM2.5浓度高峰时期开展能取得较好的减排效果;龙华区大气污染受周边区域传输污染的影响较大,减排任务较为严峻,需要其他地区协同参与,共同减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