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沉降通量

沉降通量

沉降通量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海洋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7036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地球化学、海洋与湖沼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庆典、第十一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第13届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等;沉降通量的相关文献由33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冉冉、张曼平、林远等。

沉降通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7036 占比:99.70%

总计:27116篇

沉降通量—发文趋势图

沉降通量

-研究学者

  • 刘冉冉
  • 张曼平
  • 林远
  • 王体健
  • 王自发
  • 董亚媛
  • 张岩松
  • 徐成凯
  • 章飞军
  • 胡正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张欢欢在导师唐明金研究员指导下,与山东大学薛丽坤教授、朱玉姣副研究员等合作,通过观测,揭示了气溶胶铁可溶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大气》。铁(Fe)是生命必需的关键微量营养元素之一,而全球大约有50%的海域处于不同程度的缺Fe状态。气溶胶沉降是开阔大洋表层海水中Fe的主要来源,从而对这些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初级生产力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气溶胶Fe可溶性的不确定性很大,是目前限制准确估算气溶胶中可溶性Fe沉降通量的主要瓶颈。
    • 黄明雨; 吕兴菊; 董琼蕃; 李航; 高登成
    • 摘要: 为了揭示洱海湖区大气氮磷湿沉降特征,于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以总氮(TN)、总磷(TP)为主要水化学指标,对湖区布设的4个站点进行雨水监测;结合同期降水数据和湖区水质监测资料分析,阐释了洱海湿沉降污染物浓度和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湿沉降直接入湖污染负荷量,并评估了其入湖负荷对湖区水环境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洱海流域年降水量由南向北、自西向东递减,降水主要集中在6~10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79%~96%;②降水中总氮浓度均值为(1.180±0.682)mg/L,总磷浓度均值为(0.072±0.021)mg/L,降水总氮、总磷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浓度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③总氮、总磷湿沉降通量7月份最大、5月份最小,沉降通量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④洱海湖面湿沉降总氮输入量约为183.32 t,总磷约为11.19 t,湖面湿沉降总氮直接入湖负荷占入湖河道年输入的20.01%,总磷占15.22%。
    • 杨耿介; 王文琳; 杨申; 李乐洲; 王玉龙; 周玮
    • 摘要: 在相邻且放养规格与密度及投喂等饲养方式相同的600 m×85 m×1.5 m常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中,分别采用3种水质调控方式:自然纳潮水质调控方式(自然池塘)、进水口底部配置微孔曝气增氧设备(微孔曝气池塘)和配置养水机设备的参池(养水机池塘),探究不同水质调控方式对参池沉降颗粒中碳氮磷沉降通量影响的季节变化。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期间,每月换水后1 d,在各池底部中轴线的进水口、中部、排水口分别用沉降颗粒收集装置(实用新型专利:CN 203178112 U)收集沉降颗粒物样品,测定总碳、总氮和总磷沉降通量。结果表明,夏季自然池塘水中总碳和总氮沉降通量显著低于另两种参池(P<0.05);秋季养水机池塘显著低于另两种参池(P<0.05);冬季养水机池塘总磷沉降通量显著低于另两种参池,与自然池塘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水质辅助设备有助于改善参池水质。
    • 卢俊平; 张晓晶; 刘廷玺; 张文瑞; 刘禹
    • 摘要: 以京蒙沙源区大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1月~12月对水库周围布设的12个大气沉降监测站点收集样品144个,测定大气干、湿沉降物中TN浓度,计算大气总氮干、湿沉降通量,分析大气TN干、湿沉降污染特征及季节性变化特征.另选取水库周边不同典型地块,布设14个采样点采集样品76个,测定土壤δ15N-TN含量水平,解析水库大气氮沉降主要来源,并借助HYSPLIT4气团后向轨迹模型分析各季节不同类型气团输移营养盐对大河口水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库全年大气TN干沉降通量变化范围为122.44~425.64kg/(km2·month),平均值为200.83kg/(km2·month);湿沉降通量变化范围1.23~188.89kg/(km2·month),平均值为66.33kg/(km2·month).大气总氮年沉降通量为3205.9kg/(km2·a),约为全国氮沉降平均水平(790kg/(km2·a))的4.06倍.从沉降类型上来看,大气沉降主要以干沉降为主,占沉降总量的75.17%,湿沉降占总沉降通量的24.83%.大气氮干沉降通量表现为春、秋季节明显高于夏、冬季节,湿沉降通量春、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节的季节性变化规律.通过对典型地块 δ15N-TN同位素数据分析,表明夏季有71.4%的大气沉降样品来源于不可分辨的混合源输入,春、秋、冬季大河口水库超过45%的样品来源于沙地,另一大污染源为研究区周围的耕地.运用HYSPLIT4后向轨迹模型证明,从蒙古国入境的气团对研究区污染物大气输移影响较大,冬季采暖期间的大气污染和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是造成北方沙区水体春季水环境变差的因素之一.
    • 吴家堡; 李涌; 刘国卿; 苏玲玲; 丁敏霞
    • 摘要: 2017年1月至12月,研究分析了深圳市大气气溶胶中210Pb的活度浓度、沉降通量和沉积速率.结果表明,深圳市大气210Pb比活度范围为0.59~4.72 mBq/m3(平均值为1.58 mBq/m3);沉降通量范围为0.45~1.31 Bq/(m2·d)(平均值为0.74 Bq/(m2·d));沉积速率范围为0.09~1.44 cm/s(平均值为0.71 cm/s).研究发现,深圳市大气210Pb比活度冬季高、夏季低,其季节变化受气象条件和不同气团来源综合影响.大气210Pb的沉降通量和沉积速率均与降水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提示降雨是大气中210Pb去除的有效途径.
    • 吴正; 邢润华; 陈富荣; 李明辉; 刘超; 李杨
    • 摘要: 以安徽旌德-宁国地区大气干湿沉降物为研究对象,共采集6处干湿沉降物样品24件,对大气干湿沉降元素含量特征、通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对干湿沉降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加以统计研究,并开展大气干湿沉降环境地球化学评价.结果显示:1)大气干湿沉降元素主要以矿物相形式存在或吸附在固体颗粒上,且受周边环境影响;2)干沉降中Cd、Se的高含量会对研究区土壤污染造成较大影响,湿沉降中部分样点pH超灌溉水水质标准,所有点均达到地表水Ⅱ类环境质量标准;3)区内重金属元素年沉降通量密度为,As年沉降通量低,Hg、Ni、Pb、Cr、Cu、Cd偏低,Zn偏高;4)大气干湿沉降重金属元素通量一般表现为丘陵山区小于城镇及工矿区,主要受燃煤燃烧、尾气排放及人为活动等影响;5)大气干湿沉降物环境地球化学单指标和综合指标评价结果均为一等.
    • 吴俊晖; 劳齐斌; 曾珍; 周欣; 骆惠洁; 陈法锦
    • 摘要: [目的]研究珠江口2000—2016年湿沉降的酸度、无机氮、SO42-及其他离子的浓度变化和发展趋势,阐明珠江口大气氮(N)、硫(S)等溶解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状况.[方法]利用东亚酸沉降监测网2000—2016年珠江口湿沉降浓度数据,分析其化学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结果]2001—2006年,珠江口雨水中的铵根(NH4+)、硝酸根(NO3-)和硫酸根(SO42-)浓度波动下降;2007—2016年,NO3-和NH4+浓度总体缓慢波动上升,SO42-浓度无明显变化.pH值在2000—2005年波动变化较大,2006—2016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低于酸雨值(pH<5.6);降雨酸度变化不仅受当地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广东省内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SO42-、NH4+、NO3-、钙离子(Ca2+)和氯离子(Cl-)的沉降通量在2000—2006年间呈下降趋势,2007—2016年总体波动上升,人为来源是N、S和Cl沉降通量升高的主要因素.与其他区域相比,N和S沉降通量高于南海其他近岸区域,但低于中国南方其他城市区域.[结论]N、S和Cl沉降通量的不断升高,会使珠江口雨水酸化加重,进一步危害其生态系统,需要加强对N、S和Cl排放的管控.
    • 解淑艳; 王胜杰; 于洋; 刘丽; 张凤英
    • 摘要: 基于2003—2018年全国291个城市降水监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全国降水酸度明显降低,其中,2003—2006年有所升高,2006年之后呈降低趋势;酸雨区面积呈减小趋势,共减少约97万km2,酸雨发生频率超过5%的面积减少了20.9个百分点;全国酸雨城市比例为21.3%~40.9%,2009年开始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降为21.6%,重酸雨城市比例在2005年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全国平均酸雨频率为11.7%~25.6%,2006年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酸雨频率在50%以上的城市比例较2006年下降了13.9个百分点.基于174个城市的降水离子组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降水中的主要阴离子为硫酸根,其离子当量浓度占比为19.4%~32.9%,2003年以来年平均降低0.6个百分点;降水中的主要阳离子为钙离子和铵离子;硫酸根沉降通量年平均下降0.68 t/km2,硝酸根沉降通量年平均降低0.05 t/km2,全国SO2浓度变化趋势与硫酸根沉降通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我国降水中的硝酸根与硫酸根离子当量浓度比值总体呈升高趋势,表明硝酸根离子对降水酸度的影响逐渐增加,酸雨类型正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
    • 崔琬琪; 邹红艳; 王中良
    • 摘要: 通过研究过去国内常用的两种有机氯农药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在沉积物岩芯中的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其在中国各地的历史沉积情况.结果表明:(1)Σ4DDTs(p,p'-DDT,o,p'-DDT, p,p'-DDD, p,p'-DDE)浓度在安徽巢湖北岸六岔河流域最高,在1965年达到最大值(457ng/gdw),∑6DDTs(p,p'-DDT, o,p'-DDT, p,p'-DDD,o,p'-DDD,p,p'-DDE, o,p'-DDE)浓度在广东省海陵湾最高,在2008~2010年达到最大值(3480ng/gdw),∑4HCHs(α-HCH,β-HCH,γ-HCH,8-HCH)浓度在澳门河口最高,在1993年达到最大值(82.3ng/g dw);(2)Σ4DDTs和∑4HCHs沉降通量在珠江三角洲最高,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5ng/(cm2·a)和32.5ng/(cm2·a),总体来说,DDTs和HCHs在中国沉积物岩芯中的浓度和沉降通量在南部地区要高于北部地区,平原地区和低纬度地区高于高寒地区(青藏高原)和高纬度地区(东北地区),水产养殖区或种植区高于非养殖区和非种植区;(3)从全国范围看,Σ4DDTs和Σ6DDTs浓度和沉降通量主要在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中期出现峰值,少数研究区域峰值年份早在20世纪60年代,∑4HCHs浓度和沉降通量峰值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初,少数研究区域峰值年份早在20世纪60年代;(4)从全国范围看,(DDD+DDE)/DDT比值没有可循的变化规律,DDTs可能来源于历史沉积、成岩作用以及外源土壤、三氯杀螨醇的使用等新输入,而很多地区在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中期均出现α-HCH/γ-HCH降低到小于3,表明这段时期HCHs主要来源于林丹的使用.
    • 张转玲; 林绍霞; 谢双; 李林; 陈亮; 何锦林; 黄合田
    • 摘要: 贵州草海是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对调节区域气候、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大气沉降重金属通量及污染特征,对于草海湿地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为分析贵州草海的重金属大气沉降特征,该研究利用苔藓植物对重金属的敏感性与耐受性作为生物监测指示植物,运用苔袋法(MossBag)监测贵州草海高原湿地系统湖泊大气沉降重金属污染状况,测定其中Cu、Pb、Zn、Cd、Cr、As、Hg七种重金属,用ICP-MS以及原子荧光检测了这七种元素含量,计算沉降通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解析污染特征与来源,用地积累污染指数法对其数据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草海各元素大气沉降通量存在明显的差异,Cu和Zn元素沉降通量远高于其他元素,达到21.43μg·m-2·d-1和102.82μg·m-2·d-1,占总沉降比重大.相关系分析表明,Cu与Zn、As与Cr、Cd与Pb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表明它们有相同来源,其他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表现不显著.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判断,七种重金属均属于严重污染,其中Cd尤为严重.根据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草海大气沉降重金属污染主要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包括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是已经关闭的土法炼锌遗留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