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液态排渣

液态排渣

液态排渣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232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88394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洁净煤技术、煤炭科学技术、锅炉技术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金属学会2010年非高炉炼铁学术年会暨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研讨会、全国煤气科技信息网第九届全网大会、2008年冶金循环经济发展论坛等;液态排渣的相关文献由55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昊、房凡、刘强等。

液态排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8394 占比:99.95%

总计:188485篇

液态排渣—发文趋势图

液态排渣

-研究学者

  • 周昊
  • 房凡
  • 刘强
  • 刘涛
  • 楚灼夫
  • 郑西欧
  • 马翔
  • 孙会亮
  • 吴家桦
  • 张春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唐明图; 张芝昆; 马蒸钊; 王晶; 杨建成; 沈伯雄
    • 摘要: 液态排渣技术是解决高碱煤结渣、黏污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以典型准东煤-西黑山煤为研究对象,在原煤中负载不同比例的NaCl和Na_(2)CO_(3),对原煤和负载煤的煤灰进行高温(900~1400°C)燃烧实验来模拟液态排渣过程,研究煤灰中Na和S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钠化合物的负载可以减少煤灰高温燃烧过程中SO_(2)的释放,其中负载0.5%NaCl和3.0%Na_(2)CO_(3)的固硫作用明显;钠化合物的负载提高了煤灰的单位质量损失和煤灰中Na的含量,其中负载Na_(2)CO_(3)的作用强于NaCl;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煤灰的单位质量损失增加,而其中Na含量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规律。负载3.0%Na_(2)CO_(3)的煤灰在加热过程中Na_(2)SO_(4)和Na_(6)Ca_(2)Al_(6)Si_(6)O_(24)(SO_(4))_(2)的衍射强度较高,在1300~1400°C时新生成了KNa_(3)(AlSiO_(4))_(4);原煤灰在1200°C时出现熔融和团聚,负载3.0%Na_(2)CO_(3)的煤灰在1100°C时就出现了明显的熔融。
    • 薛慧峰; 姚田
    • 摘要: 煤气化技术是洁净高效利用煤炭的重要技术之一。近年来,流化床气化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流化床气化技术具有气化温度低、强度高、煤种适应性广、炉内传热传质好,均匀温度分布等优点,现代煤气化发展的方向为固态排渣向液态排渣方向发展,研究屯留下组煤的煤灰组成和煤灰熔融性特征,探讨通过添加助熔剂降低灰熔融性温度的可能性,为选择具体的液态排渣气流床气化工艺,即GSP、壳牌还是水煤浆德士古工艺,提供基础数据。试验数据表明,屯留下组煤通过添加氧化钙(CaO)的方法,可有效地降低煤灰熔融性温度。
    • 王为术; 罗晓宇; 熊翰林; 王秋红; 王涵
    • 摘要: 针对纯高碱煤在旋风液态排渣锅炉实际燃烧过程中存在的局部温度高及NO_(x)排放超标等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燃尽风的布置及风量配比等因素对炉内温度场、组分分布特性和NO_(x)排放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燃尽风喷口的布置形成了良好的空气分级燃烧效果,炉内温度整体降低。不同燃尽风工况下,炉内各组分分布规律一致,w(O_(2))质量分数高于无燃尽风的工况,w(CO)和w(CO_(2))低于无燃尽风的工况。确定了旋风锅炉纯燃高碱煤时最佳的主燃区过量空气系数为0.9,且总过量空气系数相同时,增大第一层燃尽风速可达到最佳低氮排放效果,炉膛出口NO_(x)浓度可降至398.3 mg/m^(3),炉膛出口烟气温度最低为900.4 K。
    • 蒲旸; 刘洋; 傅培舫; 娄春
    • 摘要: 我国新疆准东地区高碱煤储量丰富,但在燃烧利用过程中Na、K等碱金属以气相形式释放到烟气中会导致锅炉换热面积灰、结渣、腐蚀等,开展炉内气相碱金属释放的在线检测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火焰自发射光谱法研制了1套便携式火焰中气相碱金属浓度检测系统,使用该系统对液态排渣旋风锅炉高碱煤燃烧火焰进行在线检测,得到不同测点的火焰温度、气相Na质量浓度和波段热辐射能,同时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XRF)分析了灰渣样。结果表明:炉内气相Na质量浓度分布不均匀,燃烧哈密煤和神华煤的两渣室火焰平均温度分别为1415和1436°C,气相Na质量浓度分别为40.0和25.3 mg/m^(3)。气相Na质量浓度和波段热辐射能大小反映了炉内燃烧状态,同时在线检测结果与飞灰和液渣成分分析结果具有一定关联性,火焰气相Na质量浓度增加时,飞灰和液渣中Na质量浓度均增大,但更多的是向飞灰中迁移。
    • 龚宇森; 傅培舫; 刘洋; 别康
    • 摘要: 采用TGA-DSC分析确定了准东煤灰和其混合灰样(不同质量比的准东煤灰和耐火材料)燃烧过程中的特征温度,并分别采用XRD和FSEM-EDS对不同特征温度段灰样进行矿物识别和形貌、能谱分析,得到了原灰与混合灰的烧结温度、灰中主要矿物的转化和熔融过程,并对比了不同耐火材料含量的煤灰熔融温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耐火材料构型的极限热载荷概念评价其耐热性能.研究表明:碳化硅耐火材料降低了准东煤灰的变形温度DT(1130°C降低到1080°C),促进煤灰与耐火材料的烧结形成致密的挂渣保护层;同时灰的烧结会使耐火材料承受极限热载荷能力降低近1/3.1200°C之后,耐火材料中SiC在煤灰的作用下发生氧化,造成材料失效,故在锅炉运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挂渣与耐火材料交界面处的温度.耐火材料增加煤灰在高温下的黏度,提高了煤灰的流动温度TF,更加利于煤灰在耐火材料表面形成牢固稳定的熔渣保护层.
    • 杨丽超
    • 摘要: 研究晋城无烟煤用于液态排渣气化工艺时灰熔融温度的适应性及其助熔调控方法,可为其液态排渣气化技术的现场应用提供基础支撑.选取晋城10个矿区的无烟煤,探究煤灰化学组成及酸碱比等参数对晋城无烟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采用添加碱性助熔剂或掺配高碱性氧化物含量煤的方式研究晋城无烟煤的助熔调控方法.结果显示:晋城无烟煤灰熔融温度高的原因在于灰组分中酸性氧化物含量高(80% ~90%)、碱性氧化物含量低(9% ~18%)、酸碱比高(4.6~7.6);煤灰熔融流动温度均在1500°C以上,需添加石灰石类的碱性助熔剂或掺配高钙煤以用于晋城无烟煤的液态排渣气化技术.添加石灰石和配煤的实验显示:在晋城无烟煤中添加2% ~4%的石灰石或掺配40%的神木煤即可将流动温度降低至1400°C以下,从而满足液态排渣气化技术对晋城无烟煤灰熔融温度的要求.
    • 包婷婷; 徐迅; 刘姚君; 房晶瑞; 汪澜; 黄文
    • 摘要: 通过碱激发方式,以矿粉为原料,掺入不同比例的液态排渣制备地质聚合物,研究液态排渣掺量对地质聚合物强度、物相变化、微观形貌、比表面积的影响,并利用L-S相转化法制备条状地质聚合物吸附材料,研究其对水溶液中重金属离子吸附的影响.结果 表明:液态排渣掺量对强度有显著影响,液态排渣掺量(质量分数)为30%时28 d抗折强度最高,达8.7 MPa,28 d抗压强度较空白样仅损失8.9%,达60.3 MPa;XRD,FT-IR及SEM分析结果表明液态排渣掺量影响地质聚合物凝胶结构,液态排渣掺量为30%时凝胶结构为海绵状;BET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液态排渣掺量的增加,地质聚合物的比表面积呈明显递增趋势,液态排渣掺量为30%时,比表面积约为空白样的2倍,达21.069 m2/g;液态排渣掺量为30%时,条状地质聚合物具有较高的重金属吸附效率,其中Mn2+,Fe3+,Cu2+的最大吸附率分别高达70.8%,90.3%和58.6%.
    • 张向宇; 陆续; 张波; 向小凤; 徐宏杰
    • 摘要: 为降低旋风燃烧NOx排放,需要在保证稳定液态排渣的前提下研究合适的空气分级方式.本文结合准东煤的黏温特性建立液态排渣模型,计算确定主燃区过量空气系数,并在1台旋风炉上开展空气分级燃烧试验.结果 表明:液态排渣旋风炉燃用流变性好的准东煤时,主燃区过量空气系数可以减小到0.8;切向二次风采用“上大下小”配风,三级风率分别为20%、10%和10%,燃尽风率为30%~35%;主燃区到燃尽风喷口的停留时间应大于0.62 s;旋风炉采用深度空气分级燃烧时,NOx排放质量浓度可降低30%以上,锅炉热效率下降0.22%,主要由渣中未燃尽碳含量上升引起.
    • 陈赛; 贾明生; 郭明高; 刘高珍
    • 摘要: 为了检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技术在高效低NOx液态排渣煤粉工业锅炉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在一台8.4MW有机热载体锅炉炉膛内开展了SNCR脱硝技术工业化试验研究.选用尿素作为还原剂,搭建了工业化SNCR脱硝试验平台.在10%、15%、20%三种浓度尿素溶液下进行了不同尿素溶液喷射量、不同氧含量、不同锅炉负荷下的SNCR脱硝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低NOx燃烧+SNCR脱硝"耦合技术方案是可行的,SNCR脱硝效率在80%以上,完全能够达到烟气中NOx低于50mg/m3的超低排放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