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混合工质

混合工质

混合工质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053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0篇、会议论文187篇、专利文献232413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低温工程、低温与特气等; 相关会议84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年会等;混合工质的相关文献由1591位作者贡献,包括公茂琼、陈光明、吴剑峰等。

混合工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0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87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232413 占比:99.75%

总计:232990篇

混合工质—发文趋势图

混合工质

-研究学者

  • 公茂琼
  • 陈光明
  • 吴剑峰
  • 王怀信
  • 王勤
  • 张华
  • 马利敏
  • 罗二仓
  • 郑臣明
  • 刘金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子睿; 孙瑞; 石凌峰; 田华; 王轩; 舒歌群
    • 摘要: O_(2)混合工质兼顾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特点,在新一代热功转化循环中受到广泛关注。混合工质气液相平衡性质是循环分析与计算的基础。为了提高O_(2)混合工质气液相平衡数据的计算精度,采用PR状态方程结合三种混合规则(vdW、MHV1、WS),对7种O_(2)+HFCs/HFOs及4种O_(2)+HCs混合工质的气液相平衡性质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对O_(2)+HCs混合工质,vdW混合规则可达较好的结果;对O_(2)+HFCs/HFOs混合工质,在亚临界区三者计算精度相近,但在超临界区,WS混合规则对计算精度提升明显。最后,提出了一种差值模型预测O_(2)混合工质气液相平衡性质,预测的AARD(p)值为2.03%,AAD(y)值为0.0120,预测精度较高。
    • 孙铭泽; 马宁; 李浩然; 姜海峰; 洪文鹏; 牛晓娟
    • 摘要: 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对超临界CO_(2)混合工质再压缩布雷顿循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重点讨论了在中低温热源下(200~400°C)加入气体种类及比例、透平入口温度、透平入口压力、分流比、主压缩机入口温度对循环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0~10%的丙烷、新戊烷、异丁烷、正丁烷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改善循环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在透平入口温度低于260°C时,加入乙烷的循环热效率低于单一工质CO_(2)。随着混合比例、透平入口温度和压力、分流比的增加,系统循环效率也随之提高。主压缩机入口温度增加,循环效率反而下降。
    • 梁俊伟; 罗向龙; 杨智; 梁颖宗; 陈健勇; 陈颖
    • 摘要: 混合工质在相变过程存在温度滑移现象,能与冷热源更好地匹配从而提高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性能,成为ORC工质研究热点。混合工质组合和数量巨大,常规方法用于混合工质筛选及与系统参数的同步优化难度较大。建立了基于Perturbed-Chain Statistical Associating Fluid Theory(PC-SAFT)状态方程计算物性的混合工质三级筛选与ORC系统同步优化模型,基于机器学习极端梯度提升预测气液平衡初值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实现工质筛选与系统参数的同步优化。从26种常用工质组成的纯工质库组合混合工质,根据温度滑移、压力初筛合适的混合工质,有效减少搜索范围。通过混合工质筛选与ORC系统参数同步优化,以净功和㶲效率为目标得到的工质分别为R12/perfluoro-pentane和R40/R160。分析对比了不同热源进口温度下不同目标时工质组合与ORC运行参数优化结果。
    • 平艳; 江生科
    • 摘要: 储能空气透平逐渐成为目前电力储能技术的研发热点,空气透平是整个储能空气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储能系统效率。通过自编程序对国内首台多级轴流透平进行设计研究,完成多级轴流透平设计,并对储能空气这种混合工质进行物性研究,开发混合工质生成程序,应用于真实流场分析。三维数值分析的结果表明,空气的物性参数和设计方案合理,可为后续储能空气透平的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 邓欣欣; 杨利; 吴闯; 刘朝
    • 摘要: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R32/R1234ze(E)混合工质在金属壁面上的冷凝行为,分析了5种质量分数对混合工质传热性能和冷凝行为的影响机制,从传热热阻、空间分布和分子间作用力的角度,对比了不同质量分数的混合工质冷凝行为。结果表明:在5种不同R32质量分数的混合工质体系中,混合工质的冷凝率随着R32含量的降低而降低;在模拟初期的混合工质液膜中,R32的冷凝量大于R1234ze(E)的冷凝量;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R32含量越高的体系,其凝结时放出的热量更大;在固液界面处,纯R1234ze(E)体系的密度峰值最大,固体表面对R1234ze(E)分子的作用力强于R32;混合工质中R1234ze(E)含量越高的体系,其固液界面的温度跳跃越小,但气液相界面的温度跳跃越大。热阻分析的结果表明,总热阻随着混合工质中R32含量的降低而增加,其中不同质量比体系中的固液界面热阻随R32含量的降低而降低,而液体热阻和气液相界面的热阻则随着混合工质中R32含量的减小而增大,气液相界面热阻占总热阻的主要部分是总热阻有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 曹健; 冯新; 吉晓燕; 吴惠英; 李春丰; 陆小华
    • 摘要: 在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有机朗肯循环(ORC)作为一种低温余热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得到广泛的研究及工业应用。混合工质作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能否提高ORC循环性能等问题上观点截然相悖。本文从工作原理、循环性能评价、工质筛选和工艺优化等方面对混合工质ORC展开分析及研究,以探究争议的核心及解决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工质ORC的争议主要源于缺乏统一的优化及评价基准,普遍采用的以尽可能大的相变温度滑移为约束条件,有可能降低混合工质性能;混合工质的组分调控特性表现出巨大潜力,结合组分调控的工艺设计、相变温度滑移的定量优化、实验及中试是未来应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 丁德锋; 陈武; 郑超瑜; 刘世杰
    • 摘要: 针对冷藏集装箱制冷机组普通HFCs(氢氟碳化物)存在的不环保、无法直接替代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混合工质DN01(R1234ze/R32的质量比为85∶15)。建立该工质的热力循环模型,基于Matlab计算平台,调用Refprop物性参数,编制混合工质计算程序,结合国家标准,对新的混合工质进行变工况计算,并与已有的工质R410A、R404A和R134a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混合工质的循环性能优于常用HFCs制冷工质,且环境性能优良:ODP(ozone depression potential)为0,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小于150;在变冷凝温度和变蒸发温度工况下,DN01的冷凝压力低于2.4 MPa,排气温度在120°C以下。DN01有望成为新型低GWP值替代工质。
    • 曹海山; 孟庆航; 童欣; 刘碧强; 王晓涛
    • 摘要: 很多电子器件在低温环境下工作具有更强的性能,但低温电子器件的广泛应用仍受到制冷技术微型化落后的牵制。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多元混合工质的闭式节流制冷系统,该系统由Hampson型微型节流制冷机与线性压缩机相结合,工质采用摩尔浓度为39%甲烷/20%乙烷/41%异丁烷三元混合物,实验研究了制冷机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降温性能。结果表明:制冷机在0.10~1.77 MPa和0.14~1.90 MPa压力条件下均可实现165 K的制冷温度,在0.36~1.73 MPa和0.18~1.36 MPa压力条件下均可实现198 K的制冷温度。该系统结构紧凑,有利于促进低温电子器件在国防军事、空间科学和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 朱珠
    • 摘要: 本文搭建一台两级自动复叠的制冷系统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平面压焓图变化关系分析机组降温、运行特性和得出机组的最佳运行工况。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制冷量随着冷凝温度的降低而增加,最佳工况:冷凝温度为10°C、制冷量为428W,COP为0.132,此时混合制冷剂R14/R23/R227的质量比为:30/55/15。
    • 周峰; 申超亚; 马国远; 晏祥慧
    • 摘要: 氟泵自然冷却技术可有效降低数据中心的冷却能耗,但单一工质系统在面对全年大温差跨度、多循环工作模式的情境下,难以满足数据中心动态高效运行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自然冷源利用率和氟泵系统能效,搭建了数据中心自然冷却用混合工质氟泵冷却系统实验装置,研究多种不同工况下R410A混合工质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系统制冷量和能效比ε均随冷热源温差的增大而增大;在泵频率5~30 Hz范围内,系统换热量先增加后略有下降,之后趋于平缓,峰值出现在10~15 Hz,而单一工质R22的峰值频率为25 Hz。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