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湿陷性

湿陷性

湿陷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85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0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503868篇;相关期刊416种,包括工程地质学报、甘肃科技、西部探矿工程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非饱和土的应力— 强度理论与变形特性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第十三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等;湿陷性的相关文献由3848位作者贡献,包括邵生俊、张立新、朱彦鹏等。

湿陷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0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03868 占比:99.76%

总计:505082篇

湿陷性—发文趋势图

湿陷性

-研究学者

  • 邵生俊
  • 张立新
  • 朱彦鹏
  • 刘松玉
  • 李佳
  • 李鹏
  • 米维军
  • 陈天镭
  • 周仁
  • 安东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耀峰; 李涛; 张多宏; 丁建兴; 张彦洪; 贾生海
    • 摘要: 黄土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厚度大、而且具有结构疏松的特点,主要特性之一就是湿陷性。在总结相关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了湿陷性黄土增湿变形的基本特征,分析试验的原理以及湿陷性黄土的判定方法,并例举了湿陷性黄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对湿陷性黄土认识的基础上,为同类试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赵旭阳; 武鹏飞; 于文龙
    • 摘要: 结合白龙江引水工程,以陇西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分析湿陷系数与含水率、干密度、孔隙比、饱和度以及界限含水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能够直观反映湿陷系数与物性指标关系的相关指标主要有孔隙比、干密度及饱和度,而天然含水率以及界限含水率与黄土湿陷性的相关性较小,其中,湿陷系数与干密度、饱和度呈负相关性,与孔隙比呈线性正相关性。根据分析成果,通过黄土物性指标能够初步判断黄土的湿陷性特征,在工程前期提供一种简便的黄土湿陷性预测与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 张聚峰
    • 摘要: 该工程为引水式电站,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对工程区野外地质调查与勘探工作,收集了大量地质资料,对粉土湿陷性问题,冻胀性问题,低液限粉土及含土砾石高含盐和压缩变形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处理以上地质问题,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 孔德成; 孙治国; 贾方方
    • 摘要: 为有效降低黄土地区遇水产生的湿陷性,以兰州黄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对黄土湿陷性进行研究。首先对MICP处理前后黄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湿陷系数进行评价,然后利用CT扫描技术分析MICP改良后的黄土微观特征,进一步探究MICP改良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经MICP处理后的黄土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显著提高,最高可达150 kPa,黄土湿陷性有效降低;随着胶结液浓度不断增加,碳酸钙生成量持续增加,但在胶结液浓度大于1.25 mol/L时,碳酸钙生成量呈下降趋势;改良后黄土试样的孔隙率、孔隙等效直径等指标均降低。
    • 张照龙
    • 摘要: 在分析西韩城际铁路沿线黄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场地开展现场试坑浸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场地实测最大自重湿陷量为46 mm,仅为室内压缩试验计算值的0.23倍;湿陷土层厚度15 m,除Q;黄土全部具有湿陷性外,Q;上部黄土亦具有湿陷性;地表水自然入渗深度超过50 m,浸润角约为40°,浸润范围约为浸水试坑直径的1.7倍。对现场实测值和室内计算值差异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在黄土结构未完全破坏之前,发生过湿陷的土体在特定条件下还有可能再次湿陷的结论。
    • 张少军
    • 摘要: CFG桩复合地基是北方常用地基处理办法,具有成本低、成桩快的特点。文章以长治长子县东湖新区实际岩土工程勘察情况为例,结合工程实际详细介绍了CFG桩复合地基在地基处理中的优势,并进行了岩土工程评价,为相关建设的开展提供借鉴。
    • 颜康
    • 摘要: 为有效解决公路黄土地基问题,以某工程项目为例,对公路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以素土挤密桩施工技术为主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策略。而素土挤密桩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流程相对成熟且易于操作,具备很强的适应性,能够广泛应用到公路工程地基问题处理施工作业中,且具备较为明显的作用价值。
    • 魏亚妮; 范文; 麻广林
    • 摘要: 黄土微结构的认识和刻画在研究黄土宏观湿陷变形行为以及揭示其内在机理方面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选取黄土高原甘肃兰州、庆阳以及陕西横山、洛川、泾阳等5个地区马兰黄土试样,通过开展室内湿陷试验、微米级CT扫描以及压汞测试,厘清不同地区马兰黄土的微结构特征,分析对比湿陷过程中孔隙分布的变化规律,以此探讨马兰黄土的湿陷机理。结果表明:5个地区马兰黄土湿陷性在区域上整体表现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弱的趋势;兰州和横山地区马兰黄土的微结构以单粒架空/镶嵌为主,前者颗粒排列疏松,后者排列相对密实;庆阳、洛川和泾阳地区马兰黄土中黏粒支托结构相对明显;黄土湿陷过程中,孔径在3~60μm区间的粒间孔隙体积减小幅度最大,为湿陷提供主要空间。5组黄土微结构特征及湿陷前后孔隙分布变化表明,黄土湿陷与否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黄土内部需有发生湿陷的空间,孔隙分布特征对湿陷性强弱有重要影响,集中分布的粒间孔隙有利于湿陷发生;二是需有能够引起湿陷的动力因素,桥接形式的黏粒发生水化膨胀是引起颗粒滑移进而发生湿陷的重要动力之一。
    • 靳高明; 章海刚; 刘晓蕊
    • 摘要: 挤密石灰桩–土工格栅复合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力复杂多变。通过对挤密石灰桩–土工格栅复合结构的协同受力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并基于协同作用机理,提出了组合效应系数,给出了挤密石灰桩–土工格栅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公式。同时结合现场施工,验证了桩体对桩间土具有较好的挤密作用,挤密石灰桩–土工格栅复合结构能较好地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进一步验证了石灰桩、土工格栅及桩间土体的协同作用较好,较大地提高了地基的承载能力。
    • 于力昌; 张鹏; 李永靖; 王松
    • 摘要: 为研究湿陷性黄土公路隧道上跨施工对既有铁路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以崤函大道公路工程重丘2号隧道上跨蒙华铁路新乔隧道为工程背景,应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并模拟其施工过程。首先选用灰土挤密桩加固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以满足地基的承载力要求;然后,分析新建隧道上跨施工过程对既有隧道范围影响;最后,采用Midas GTS NX建立数值模型分析既有隧道结构受力与竖向位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灰土挤密桩可有效提高隧道基底承载力,满足施工要求;新建隧道上跨既有隧道施工要注重既有隧道各敏感部位隆起量,并需及时调整支护方案;所采用的重丘2号隧道施工方法合理可行,新乔隧道结构变形与沉降都在允许范围之内,既有隧道可正常运行,为类似空间结构隧道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