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溪黄草

溪黄草

溪黄草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2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6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韶关学院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广东省医学会第九次医学历史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岭南医学研讨会、2013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2012转化医学与中药现代化高峰论坛等;溪黄草的相关文献由48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德勤、赖小平、邓乔华等。

溪黄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 占比:64.3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1.96%

专利文献>

论文:86 占比:33.73%

总计:255篇

溪黄草—发文趋势图

溪黄草

-研究学者

  • 王德勤
  • 赖小平
  • 邓乔华
  • 李楚源
  • 张慧晔
  • 徐友阳
  • 不公告发明人
  • 段志芳
  • 梁惠瑜
  • 刘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文彬; 钟景斌; 王晖
    • 摘要: 目的:考察溪黄草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溪黄草组、阳性对照组。0.1 mL/10 g灌胃52°白酒建立酒精性肝损伤模型,连续给药10 d。末次给药,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试剂盒法测定血清指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溪黄草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的潜在有效物质成分和信号通路、分子靶点,Western-blot验证相关分子靶点。结果:溪黄草组AST、m-AST、GDH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溪黄草组ADH和CAT蛋白水平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溪黄草组SOD和GSH-Px、GSH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MD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网络药理分析显示咖啡酸、迷迭香酸、槲皮素、胡麻素、异鼠李素是最可能的活性物质,Nrf2、CYP2E1、PTGS2、MMP9、MMP2是最可能的治疗靶点。Western-bolt验证结果显示经溪黄草给药干预后,溪黄草组与模型组相比,Nrf2蛋白表达极显著上调(P<0.01),CYP2E1蛋白表达极显著下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溪黄草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中机制可能与溪黄草降低CYP2E1水平,激活Nrf2的表达,从而降低氧化应激造成的损伤相关。
    • 蔡幸婷; 任搏文; 李达谅
    • 摘要: 溪黄草[Isodon serra(Maxim.)Hara],为唇形科香茶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溪沟草,苦溪黄等,分布于福建、广西、广东、海南等地,长期以来作为民间中草药被广泛使用。研究表明,溪黄草除具有保肝作用外,还具有抗癌、抗菌、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本文系统综述了溪黄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为溪黄草在保健和医疗等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王吉文; 黄燕俊; 胡倩倩; 杨联林; 唐初红; 马宏亮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及贮藏方式对溪黄草种子活力的影响,为溪黄草规范化生产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发芽势、发芽率为评价指标,考察种子颜色、光照、化学方法、贮藏条件对溪黄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褐色溪黄草种子为成熟种子,萌发率高;光照对种子发芽无显著影响;0.05%高锰酸钾处理组可明显提高溪黄草种子发芽势,4 d内发芽势高达78.67%,发芽率为84.00%;溪黄草种子室温贮藏条件下发芽率迅速降低,贮藏180 d基本失活,发芽率仅为1.33%。-4°C与-20°C条件下,溪黄草种子贮藏360 d过程中发芽率基本稳定。[结论]溪黄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选择褐色成熟的种子,采用0.05%高锰酸钾浸种12 h。若需贮存至隔年种植,宜放入-4°C进行冷藏。
    • 陈紫莹; 张传平; 李俊伟; 陈永苗; 孔艺; 陈阿丽
    • 摘要: 目的 对溪黄草三种基源植物的成份进行比较,为评价溪黄草药材的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Boston Green ODS C18色谱柱(200×4.6 mm,5μm,Boston Green ODS),以乙腈-0.1%磷酸水(25:75)为流动相,等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330 nm,柱温为25°C,测定迷迭香素和咖啡酸的含量;以甲醇-0.1%磷酸水(90:10)为流动相,等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25°C,测定熊果酸和科罗索酸的含量.结果 HPLC方法简便,专属性强.迷迭香酸在0.010 mg·mL-1~0.060 mg·mL-1(r=0.9995)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RSD值为2.31%.咖啡酸在0.010 mg·mL-1~0.09 mg·mL-1(r=0.9996)范围内线性良好;咖啡酸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2%,RSD为1.91%.科罗索酸在0.037 mg·mL-1~0.294 mg·mL-1(r=0.9994)范围内线性良好;科罗索酸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2%,RSD值为1.91%.熊果酸在0.057 mg·mL-1~0.453 mg·mL-1(r=0.9991)范围内线性良好;熊果酸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4%,RSD值为2.64%.结论 溪黄草不同基源植物的成分含量有显著差异,溪黄草的质量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况伟; 许良政; 徐利玲; 廖志华; 蔡小宝
    • 摘要: 为利用客家地区丰富的药膳资源开发天然抗氧化剂,以总黄酮质量和DPPH清除率为指标,从溪黄草、蛇舌草、一点红、白头翁、针包草和鸡骨草中筛选出抗氧化活性较高的溪黄草.在花生油抗氧化加速试验中,添加0.05%溪黄草提取物能在6天内抑制花生油的氧化;通过D101大孔树脂的吸附、洗脱,75%乙醇洗脱液的抗氧化活性比其他浓度乙醇洗脱液的高,其对花生油的抗氧化效果明显提高,且抗氧化效果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添加0.05%溪黄草75%乙醇洗脱物的抗氧化效果与添加0.02%TBHQ的效果接近.
    • 马鹏文; 师庆媛; 朱昱澜; 任一杰
    • 摘要: 目的:研究溪黄草药材的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提升溪黄草药材现有质量控制标准。方法:用薄层色谱法鉴别溪黄草药材中的迷迭香酸,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齐墩果酸、熊果酸含量。结果:建立的薄层色谱方法能够准确定性溪黄草药材,HPLC方法能够准确测定溪黄草药材中齐墩果酸、熊果酸含量,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78%(RSD=0.56%)、100.68%(RSD=0.6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数据准确、重复性良好,可用于溪黄草药材的质量控制。
    • 马鹏文; 师庆媛; 朱昱澜; 任一杰
    • 摘要: 目的:研究溪黄草药材的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提升溪黄草药材现有质量控制标准.方法:用薄层色谱法鉴别溪黄草药材中的迷迭香酸,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齐墩果酸、熊果酸含量.结果:建立的薄层色谱方法能够准确定性溪黄草药材,HPLC方法能够准确测定溪黄草药材中齐墩果酸、熊果酸含量,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78%(RSD=0.56%)、100.68%(RSD=0.6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数据准确、重复性良好,可用于溪黄草药材的质量控制.
    • 廖梅香; 张小云
    •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提取法提取溪黄草中芦丁含量的工艺条件,并对溪黄草中芦丁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溪黄草中芦丁的最佳提取工艺,HPLC方法测定芦丁的含量.结果:溪黄草中芦丁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70%,药材超声提取时间为30min,超声功率为100W.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提取率高﹑结果可靠,为溪黄草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 张福平; 陈蔚辉; 张秋燕; 周燕芳; 刘博聪
    • 摘要: 本文介绍了溪黄草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植地选择、育苗(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分株繁殖)、土肥水管理(土壤耕作管理、合理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贮藏与运输等生产技术要求。期望为溪黄草的优质生产提供参考。
    • 王继华; 蔡时可; 梅瑜; 李汉章; 杨少海
    • 摘要: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溪黄草的转录组信息.[方法]溪黄草叶片总RNA经过提取、建库、测序,从头测序(de nove)组装,获得非冗余通用基因(unigene)序列,再进行注释和比对,得到溪黄草转录组的遗传信息.[结果]共获得37418条unigene,平均长度为1054.1 bp,N50为1840 bp.共有23978条(64.08%)unigene在至少1个数据库中获得功能注释,其中2429条(6.49%)unigene在所有数据库中均能获得注释.在真核生物蛋白质同源簇数据库/蛋白相邻的聚类(KOG/COG)数据库中注释到信号转导机制的unigene数目(1974条,15.35%)最多.20222条unigene在基因本体论(GO)数据库中获得注释,主要包括65个功能分类.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中共有3674条unigene得到注释,涉及289个代谢通路.还鉴定到大量unigene涉及信号转导、黄酮类物质合成、萜类物质合成和苯丙素生物合成.此外,采用微卫星识别工具(MISA)对组装的unigene进行简单重复序列(SSR)检测,共鉴定到9489个SSR位点,并使用Primer 3.0设计引物.[结论]这些转录组数据为进一步了解溪黄草的生物学过程、生长发育、次生代谢通路提供了相关资源信息,也为下一步功能基因组分析、分子标记开发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了基础数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