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650篇,主要集中在安全科学、化学工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5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11451篇;相关期刊290种,包括煤矿安全、爆炸与冲击、化工安全与环境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十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2012中国石油石化健康、安全、环保技术交流大会等;爆炸极限的相关文献由1326位作者贡献,包括谭迎新、吴江涛、张可等。

爆炸极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5 占比:4.45%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11451 占比:95.23%

总计:12024篇

爆炸极限—发文趋势图

爆炸极限

-研究学者

  • 谭迎新
  • 吴江涛
  • 张可
  • 程方明
  • 罗振敏
  • 蒋军成
  • 杨昭
  • 王双全
  • 田贯三
  • 毕胜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华杰; 孙云厚; 郑磊; 秦凯
    • 摘要: 可燃气体爆炸是现代公共安全事故中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针对可燃气体爆炸过程规律复杂,爆炸极限条件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基于爆炸极限理论与计算机神经网络算法,以氢气为研究对象,对氢气-氧气混合系统反应速率方程进行数值特征分析,建立相应的特征极限矩阵值,给出了爆炸极限预测条件,并借助深度计算机学习方法,通过不同混合比函数形式,利用有效的算法模型,对获取的爆炸数据进行分析,不断内推和外推爆炸极限曲线,拓展爆炸极限带宽,得到相应的预测结果与期望值吻合很好,可为军事工程和民用工程中的爆炸风险等级评估提供更好的预测方案。
    • 郭庆飞; 桑广泉; 王维民; 魏承磊
    • 摘要: 不溶性硫黄生产过程产生的工艺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二硫化碳气体。通过研究不同冷凝温度下不溶性硫黄工艺尾气中各气体组分的比例,模拟冷凝后二硫化碳尾气的气体组成,测试不同冷凝温度下尾气的爆炸极限,得到各爆炸下限氧含量。试验结果可以为不溶性硫黄安全生产,特别是涉及二硫化碳尾气的生产流程、安全设计和生产监控提供参考。
    • 罗振敏; 刘璐; 苏彬; 宋方智
    • 摘要: 为研究惰性气体对乙烯爆炸极限参数及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使用标准可燃气体爆炸极限装置和CHEMKIN软件,对比分析了N_(2)和CO_(2)对乙烯的爆炸极限、临界氧浓度和爆炸三角形的影响,通过模拟得到乙烯爆炸过程中温度、压力、·H、·O、·OH浓度变化,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N_(2)和CO_(2)都使乙烯爆炸极限缩小,爆炸危险度减小,达到爆炸临界点时,N添加量为60.1%,CO_(2)添加量为43.3%,此时CO_(2)惰化的临界氧浓度为11.1%,N惰化的临界氧体积分数为7.7%。通过分析爆炸三角形,CO_(2)惰化下的乙烯爆炸区和窒息比相比N惰化下的明显减小。此外,N_(2)和CO_(2)均使乙烯的点火延迟时间增加,且爆炸后的温度和压力及自由基浓度均有所减小,通过对两种惰化条件下的乙烯爆炸过程中关键自由基变化的敏感性分析,发现R38、R46、R112、R119、R285、R294对·H、·O、·OH的生成起促进作用,R25、R173对·H、·O、·OH的生成起抑制作用,在降低敏感性系数方面,CO_(2)抑制作用大于N抑制作用,也从一定程度说明CO_(2)的惰化效果优于N的惰化效果。
    • 周运志
    • 摘要: 爆炸极限是表征可燃气体爆炸特性的重要参数,掌握混合燃气的爆炸极限是防止混合燃气爆炸的关键。阐述了确定混合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意义;将混合燃气分成3种情况,并对每种情况下混合燃气爆炸极限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探究了可燃气体含量很低的混合气体易燃性的判定方法。
    • 王锦辉
    • 摘要: 对某瓦斯电厂瓦斯输气系统进行增压设备选型、管道水力计算以及对其安全输送进行了分析。本文的一些技术措施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为今后瓦斯的加压输送提供工程参考。
    • 范雨晗
    • 摘要: 从理论上分析了高温高压状态时混合气体爆炸极限的变化趋势,介绍了通过三元组分可燃性图表预测气体在纯氧中爆炸极限的方法,并将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针对某含氧烃类反应系统典型进料组成,计算出混合气体反应条件下的爆炸极限以及最高允许氧浓度值,对工艺方案设计、装置的本质安全以及燃爆的风险控制具有指导性意义。
    • 刘涛涛; 贾泉升; 刘成
    • 摘要: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多组分危险气体,一定条件下会造成火灾爆炸事故。为了有效预防多组分可燃气体的燃烧爆炸,需要对气体的爆炸极限进行研究。从理论、实验2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多组分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方面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常温常压下的甲烷、丙烷等烃类二元可燃气体,针对非标况下的三元及以上多组分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研究较少,要想有效控制可燃气体爆炸风险,需要对多组分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进一步研究。
    • 杨佳豪; 王北福; 朱根民; 聂立宏
    • 摘要: 针对浮顶储罐的“浮盘落底”的重大隐患,对浮盘落底后下方的油气进行采样监测,计算采样油气的爆炸极限,确认油气存在爆炸的危险。根据油气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相应的管控建议,以应对浮盘落底存在的安全隐患。
    • 王劲; 韩续增; 刘庆龙; 尹法波; 白明琪; 张洪玉
    • 摘要: 基于目前油气回收技术研究较少关注其工艺技术风险分析的现状,对已实际应用的冷凝+吸附组合法油气回收工艺技术进行研究,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稳态模拟流程,考察6种不同入口油气体积分数工况的气相物流体积分数变化规律,计算气相物流的爆炸极限.结果表明:二级冷凝器和三级冷凝器的冷凝贡献最大,油气体积分数从一个高于爆炸上限的体积分数逐步降至爆炸极限范围内,且最先在三级冷凝器出现爆炸性混合气体.以冷凝法为基础的油气回收工艺技术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和操作参数来达到安全运行的目的.
    • 兰祥云
    • 摘要: 爆炸极限是可燃气体爆炸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在预测爆炸风险、制定防爆措施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单组分可燃气体可通过完全燃烧反应所需的氧原子数、化学计量浓度、含碳原子数、北川徽三法计算爆炸极限值;多元混合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计算方法有Le Chatelier经验方程及其优化算法;常温下测量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有国标GB/T12474-2008、美标E681-09、美标E918-83、德国20L球形装置等四种实验方法;高温下测量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方法是在常温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在核心反应器外围采取空气浴、水浴或油浴对反应气预先升温这一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可归纳为"抽真空-充气-升温-点火-判定-改变浓度重复试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