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3年内共计2015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9篇、会议论文69篇、专利文献24099篇;相关期刊335种,包括海洋与湖沼、水生生物学报、淡水渔业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上海海洋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论文报告会、2011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2009年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中华绒螯蟹的相关文献由3234位作者贡献,包括成永旭、吴旭干、陈立侨等。

中华绒螯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9 占比:6.21%

会议论文>

论文:69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24099 占比:93.53%

总计:25767篇

中华绒螯蟹—发文趋势图

中华绒螯蟹

-研究学者

  • 成永旭
  • 吴旭干
  • 陈立侨
  • 庄平
  • 冯广朋
  • 杨筱珍
  • 王成辉
  • 王锡昌
  • 杨志刚
  • 张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雨虹; 李明帅; 罗亮; 王世会; 张瑞; 郭坤; 刘金雨; 李海涛; 赵志刚
    • 摘要: 我国盐碱水资源丰富,通过渔业手段有效开发和利用盐碱水域资源,对拓展水产养殖空间、保障水产品供给、实现盐碱环境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测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氯化钠盐度、碳酸氢钠碱度及盐碱交互作用的耐受能力,探究中华绒螯蟹对盐碱水域环境的生理耐受性.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在24、48、72和96 h时氯化钠(NaCl)盐度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5.24、32.81、31.25和26.55 g·L-1,安全浓度为8.54 g·L-1;在24、48、72和96 h碳酸氢钠(NaHCO3)碱度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0.43、90.50、75.78和69.74 mmol·L-1,安全浓度为18.25 mmol·L-1.盐碱对中华绒螯蟹的毒害具有交互协同作用,盐碱交互时毒性强于单一盐度或碱度,交互系数除24 h外均随胁迫时间增加而增大.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对碳酸盐型盐碱水环境具有较强耐受性,适宜在盐度低于8.54 g·L-1或碳酸盐碱度低于18.25 mmol·L-1盐碱水域开展增养殖.
    • 刘真; 王玉梅
    • 摘要: 本研究通过乙酸钠-乙酸缓冲液提取,经过夜酶解及SCX净化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建立了中华绒螯蟹中β-受体激动剂西马特罗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内标法定量。实验结果表明,西马特罗在0.4980~199.2000 ng·mL^(-1)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方法测定低限为0.5μg·kg^(-1),在1倍、2倍、10倍方法测定低限3个加标水平下进行了方法学考察,中华绒螯蟹基质中西马特罗的平均回收率为87.06%~94.10%,相对标准偏差(n=6)≤8.03%,满足检验检测分析要求,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及前处理简便的特点。利用本研究构建的方法对57批次市售中华绒螯蟹实际样品进行检测分析,检出3批次阳性样本,含量范围为1.70~2.86μg·kg^(-1),表明市场中中华绒螯蟹有违规使用西马特罗禁用药物的风险,需要加以关注。
    • 李金龙
    • 摘要: 湖南地区淡水虾蟹养殖品种主要有克氏原鳌虾、南美白对虾、青虾、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等,据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湖南省克氏原螯虾产量为35.95万吨、南美白对虾产量为0.73万吨、青虾产量为0.29万吨、罗氏沼虾产量为0.09万吨、中华绒鳌蟹产量为0.67万吨,其中克氏原螯虾产量居全国第三,占全国养殖总产量的15.02%。
    • 张恒(文/图); 陈莉莉(文/图)
    • 摘要: 全球河蟹(中华绒螯蟹)的生产基本集中在中国。中国河蟹养殖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以及东北地区。据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在2020年我国大闸蟹总养殖产量为775,887t,江苏、湖北、安徽、辽宁、江西和山东六省占据前六位;其中,江苏大闸蟹产量占据半壁江山。中国盛产大闸蟹的11大湖区分别为阳澄湖、太湖、盘锦、洪泽湖、黄河口、洪湖、固城湖、大纵湖、芜湖、骆马湖、兴化。
    • 孙元琛; 徐冰洁; 曹艺筹; 许颖洁; 秦粉菊; 袁红霞
    • 摘要: 为探索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应对不良水环境胁迫的作用机制,该研究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纳米氧化铈(nCeO_(2)),探究其对氨氮(NH_(3)-N)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胁迫下中华绒螯蟹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用含不同剂量nCeO_(2)(0、0.2、0.4、0.8、1.6、3.2、6.4和12.8 mg·kg^(−1))的饲料连续饲喂中华绒螯蟹90 d后进行NH_(3)-N与嗜水气单胞菌胁迫实验。结果显示:1)NH_(3)-N单胁迫和NH_(3)-N与嗜水气单胞菌双胁迫(下文简称“双胁迫”)均显著降低了中华绒螯蟹的成活率(P<0.01),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均显著上升(P<0.01或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下降(P<0.01),丙二醛(MDA)显著上升(P<0.01或P<0.05);2)适量的nCeO_(2)可显著提升NH_(3)-N单胁迫和双胁迫下中华绒螯蟹的成活率(P<0.01或P<0.05),增强其SOD和CAT活性(P<0.01),降低MDA浓度(P<0.01或P<0.05),进一步提升LZM活性(P<0.01),但ACP和AKP活性仅在双胁迫下进一步增强(P<0.01)。综上,适量添加nCeO_(2)可改善NH_(3)-N单胁迫和双胁迫所造成的中华绒螯蟹成活率和抗氧化能力下降,提高其免疫酶活性,且添加0.8、1.6 mg·kg^(−1)nCeO_(2)分别对单胁迫和双胁迫下的蟹体保护作用最明显。
    • 郭宏慧; 杨方; 高沛; 余达威; 许艳顺; 姜启兴; 夏文水
    • 摘要: 本研究分析不同水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可食率和滋味差异,以期为挖掘消费者不同偏好性的内在原因提供参考。选取阳澄湖、固城湖、太湖和兴化大闸蟹为研究对象,测定可食率、整体滋味轮廓、滋味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太湖蟹可食率最高,雄蟹为(33.08±0.31)%,雌蟹为(37.65±1.09)%;在整体滋味轮廓方面,阳澄湖、固城湖蟹相似,甜味强度较高,而太湖、兴化蟹相似,鲜味强度更高,但苦涩味强度也较高;在游离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方面,阳澄湖蟹可食部位、雄蟹蟹肉、雌蟹蟹肉、蟹黄中的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为(676.65±1.30)、(899.00±2.88)、(950.34±4.78)和(309.86±0.73)mg/100 g,太湖蟹可食部位、雄蟹蟹肉的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为(98.06±4.07)和(123.76±6.72)mg/100g,且太湖蟹可食部位、雄蟹蟹肉味精当量值(EUC)也最高,分别为(11.62±0.66)和(15.29±2.58)g MSG/100 g;总游离脂肪酸中,湖泊养殖阳澄湖蟹、固城湖蟹、太湖蟹要高于池塘养殖兴化蟹。研究表明,不同养殖水域的大闸蟹可食率和滋味存在一定差异,太湖蟹可食率最高;阳澄湖蟹整体甜味属性最强,而太湖蟹整体更加鲜美却伴有一定的苦涩味;鲜味特征在阳澄湖和固城湖雌蟹的蟹肉和蟹黄、太湖蟹和兴化蟹雄蟹的蟹肉和蟹膏中强度也较大。
    • 钟梅英; 郭亚; 胡凯; 蒋永年; 蒲应燕
    • 摘要: 中华绒螯蟹凭借其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高的营养品质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各项研究,但缺乏世界范围的系统性文献计量学分析与知识图谱研究以帮助快速掌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该研究基于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 S)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根据科学计量学中的本地总引用分数和全球总引用分数等指标、以及共词网络、共被引网络、共同作者网络、期刊双图叠加分析、时间线图谱等知识图谱方法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领域属于活跃的研究领域,其中中国和美国是最活跃的国家,且最活跃的10所研究机构中有8所来自中国;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因表达、免疫反应等生物信息学研究,生长性能、营养成分分析等生物化学研究以及人工育苗、病虫害防治、养殖模式等生态养殖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有走向绿色化、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该研究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研究领域的整体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参考依据。
    • 彭飞; 方弟安; 周彦锋; 唐永凯; 徐东坡; 刘凯; 苏胜彦; 尤洋
    • 摘要: 中华绒螯蟹的自然繁殖洄游群体中有零星的未成熟个体存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低温环境可使未成熟个体比例显著增加并易于收集,本研究对其后续三龄阶段是否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开展了实验验证。于2018年春季采集青海省可鲁克湖的二龄未成熟个体作为蟹种,移回长江流域的池塘中试养,首次获得了人工培育的中华绒螯蟹三龄群体(暂定名"三龄蟹")。实验结果表明:1)经过渡驯化后,中华绒螯蟹群体在池塘中能够顺利完成蜕壳生长;生长性能与常规养殖蟹相当,养成规格大于可鲁克湖区成蟹。2)获得的三龄雌雄个体均可性成熟,繁殖力指标与常规蟹相似;通过土池育苗方式可以获得其子代。3)池塘养殖的三龄蟹营养组分完整,个别指标与常规蟹差异显著,这可能与其高原湖泊生活史有关。研究结果还显示,二龄未成熟蟹规格小于同龄的常规蟹,经三龄阶段的池塘养殖蟹规格又明显大于同期的可鲁克湖区蟹,说明中华绒螯蟹的生活史中存在着低温滞育和补偿生长的现象。综上所述,三龄蟹群体生活史较为复杂,其营养沉积特征、矿质元素含量、阶段性生长和积温差异等可为探究无脊椎动物低温滞育、生活史周期延长和补偿生长机制等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 方龙香; 陈曦; 黄铢玉; 单祥保; 邢路畅; 张聪; 宋超
    • 摘要: 为了探究广谱抗菌药恩诺沙星暴露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可食部位(蟹腿肉、蟹身肉、性腺和肝胰腺)的影响,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组和三个恩诺沙星浓度试验组(空白对照、50、500和5000μg/L)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各部位的富集系数与水环境中恩诺沙星的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在蟹身肉中的富集能力最强。恩诺沙星的蓄积量在各可食部位随着暴露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水环境中的暴露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各浓度组蓄积量最高部位均为蟹身肉,最高蓄积量分别为(33.02±2.21),(185.04±16.58),(1013.90±45.74)ng/g。此外3个试验组均检测到恩诺沙星的主要降解产物环丙沙星,其生成量与恩诺沙星的暴露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主要生成部位是肝胰腺,并且恩诺沙星及环丙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残留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通过暴露实验,探究了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不同可食部位的蓄积情况以及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生成情况,研究结果为中华绒螯蟹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
    • 阚可聪; 孟爽; 张鸣; 谷孝鸿; 訾鑫源; 曾庆飞
    • 摘要: 为了研究养殖环境中微塑料对生物生长代谢的影响,选取中华绒螯蟹为对象,研究不同粒径(5和50μm)、不同质量浓度(0.1、1.0和10.0 mg·L^(-1))的微塑料在不同暴露时间(28、35和42 d)对幼蟹生长、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塑料暴露对中华绒螯蟹的成活率没有影响,但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增重率有所下降。5μm微球添加组肝胰腺中SOD和CAT活性变化范围比50μm微球添加组更大。在相同处理浓度下,不同暴露时间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处理中期诱导作用最显著。SOD在暴露初期和后期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CAT活性随着暴露时间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MDA含量在暴露28 d达到最高,之后增加趋势逐渐减弱。在相同暴露时间下,暴露浓度越大,SOD和CAT活性变幅越大。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SOD和CAT活性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先上升再下降。上述结果表明,低浓度微塑料短时间会对中华绒螯蟹产生氧化应激,影响其肝胰腺抗氧化系统的活性,但高浓度下会明显抑制肝胰腺中抗氧化酶的活力,造成幼蟹体内氧化系统损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