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王通

王通

王通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2674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晋阳学刊、齐鲁学刊、求是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等;王通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海燕、刘宽亮、王通化等。

王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2674 占比:99.75%

总计:62831篇

王通—发文趋势图

王通

-研究学者

  • 李海燕
  • 刘宽亮
  • 王通化
  • 孙望
  • 张沛
  • 方克立
  • 朱卫
  • 李小成
  • 段承校
  • 秦立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正君; 宋卫杰
    • 摘要: 《元经》是隋代王通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自宋代开始便产生了对《元经》真伪的质疑,有的学者认为《元经》为阮逸伪造。之后历代学者对这一问题多有讨论。近代以来,经过学者的精密考证,今传本《元经》的真实性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其确为王通所著。由于长期存在争议,对于《元经》的整理与研究整体上还远远不够。
    • 程源源
    • 摘要: 由于隋朝国运短祚,隋代的历史教育成就长期以来一直被学术界忽视。隋朝为了达到国家掌控历史教育的目的,实行禁绝私人修史和官修史书的政策,历史撰述内容蕴含了华夏正统、君臣大义和直书其事等历史教育思想,其中蕴含着国家掌控历史教育权力的强烈意愿。隋朝统治者积极推行文教政策,促使长期式微的官学得以复兴,亦经亦史的“五经”教育成为官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从事官学教育的经师在经学和史学上都有很高的修养并取得了突出成绩。私学教育在隋代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既有家学传授,也有名师讲学,私学名师的史学修养与教学内容,凸显了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而《汉书》学的兴盛则是私学重视历史教育的突出表现。隋代历史教育不仅继承了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私学教育的成就并有所发展,而且在官修史书和官学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对继之而起的盛唐历史教育有着诸多影响,既为唐初的历史教育做了人才储备,隋代经史教育也深深影响着唐初历史教育内容,因此,隋代的历史教育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重要一环,而且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 程海涛
    • 摘要: 在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思想中,一方面赞美禹、稷教民稼穑,一方面对农业生产持“君子不耕”的态度。这种儒家“耕教”思想的割裂认识在隋末大儒王通的思想中得到了完善与开新。王通对“耕教”思想的发展,既源于外在社会的发展变革又可归因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统治思想后的“下移”。
    • 郭创
    • 摘要: 王通教育思想作为其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时空性."'政治—教育'二位一体观""立德有为、入世治国观""以人为本实践教育观""学思并进、教研相辅观"是王通教育思想的四大核心.在当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大环境下,"言教、身教、熏教、心教"是一系列具有逻辑关联、传承与践行王通教育思想的具体化手段和主要方式.
    • 喻中
    • 摘要: 王通对中国固有法理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三代之法与两汉之制的二元划分.三代之法与两汉之制可以并称,分别代表了不同时代的两种规范.其中,三代之法即为王道,它在春秋时期是由孔子的《春秋》及六经来承载的,在隋代是由王通的《元经》及"续六经"来承载的.两汉之制亦即两汉时期的法度,其主要内容是"仁义公恕",具体表现为"役简"与"刑清".完善两汉之制的方向,在于"终之以礼乐".通过礼乐的复兴,有助于走向作为三代之法的王道.把三代之法与两汉之制结合起来,就是王通建构的二元规范理论.
    • 郭丽
    • 摘要: 隋前乐府习称古乐府,隋唐以来古乐府地位日高,甚至成为与《诗经》相提并论的经典。从经学化、学理化、高格化、楷式化四个方面可以清晰揭示古乐府的经典化过程:隋代王通《续诗》开启了古乐府经学化历程;唐代李白古乐府学从学理化、经学化、楷式化三个方面推进了古乐府经典化;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和郑樵《通志二十略·乐略》使古乐府经典地位获得了学理支撑;元代左克明《古乐府》为文人创作古乐府提供了简明读本,对古乐府的楷式化有所助益,杨维桢大量拟作古乐府彰显了古乐府的楷式地位;明代复古思潮兴盛,对古乐府经学化、学理化、高格化、楷式化四个方面均有推进,在揭示古乐府艺术成就、推尊古乐府体式方面均达到顶峰;清代朱嘉征《乐府广序》将古乐府经学化推向极致,朱乾《乐府正义》在义理阐发的同时兼顾史实考证,对朱嘉征的极端经学化又有所纠正。
    • 王聪
    • 摘要: "中道"是王通思想的核心,今本《中说》则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文本.王通的功夫论建立在对"道"逐步阐发的基础上,由"中以建人极"肯定人的地位,并规定了身心修炼"诫"的原则,继而内守以"静",外行以"恭",最终严格落实于日常生活的礼仪实践.这不仅是对先秦以来儒家精神的承续,也以鲜明的印记预示了后世新思想的开启.
    • 张明
    • 摘要: 隋代大儒王通的政治思想进路源自家传易学的“乘时通变”思想,展现于其具体方面则有不同表现.在宗教观上,王通秉持儒学在政治思想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又肯定了佛道二教在教化民心方面的补充作用,提出“三教可一”说;在制度论上,他舍弃玄远的“二帝三王”旧说,提出取法文献记载完备、参考价值更大的“两汉之制”,尊奉“七制之主”的观点;在民族观上,他恰当应对民族大融合的现实状况,抛开“夷夏之辨”的偏见,以能行仁政善治者为天命所归,认可少数民族汉化政权的正当性.王通的思想,是大分裂时代结束,隋唐大一统创建之时,儒学自身发展变革以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的理论高峰.
    • 王毓
    • 摘要: 王通在现代哲学史叙述中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色,但在宋明理学家视野中,他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从哲学史的角度看,王通思想承继儒家自孔予以来关心现实政治、注重德性修养的传统,整理典章制度、强调礼乐功能,并通过对儒学概念范畴的哲学诠释,建构起了独特的天人观、道命观、性情观,丰富深化了传统儒学思想体系.从思想史的角度说,王通对传统儒学范畴的诠释和儒学体系框架的重构具有理学意味,引起宋初思想家的广泛关注,对理学发生具有启发作用.梳理王通思想有助于加深对理学形成和初期发展过程的理解,亦对完善哲学史叙事具有补充作用.
    • 吴高歌
    • 摘要: 姚国瑾,字玉衡,又字伯瑜,号箪庐、又号南沙,以其舍后有一南沙河,因以为号焉。1958年夏历9月,南沙先生出生于山西河津通化镇,此镇后划归万荣。河津曾为卜子夏西河设教之地,故此方儒风由来已久。万荣古称汾阴,汉武帝时期祭祀后土即于此处。通化以王通而得名,取其淳朴之民风为王通所化之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