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击除颤

电击除颤

电击除颤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087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中国医疗设备、医疗卫生装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中国心电学论坛、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2008年全国临床医学新进展(昆明)学术研讨会等;电击除颤的相关文献由344位作者贡献,包括马永才、韩图亚、马承君等。

电击除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3.3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4087 占比:96.51%

总计:4235篇

电击除颤—发文趋势图

电击除颤

-研究学者

  • 马永才
  • 韩图亚
  • 马承君
  • 冯庚
  • 王栓宏
  • 蒋健
  • 马哲
  • 于兰芳
  • 侯丹
  • 刘小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文澜
    • 摘要: 近年来,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地铁站、火车站、大型商超等公共场所心跳呼吸骤停事件屡有发生,其中不乏“第一响应人”实施心肺复苏和AED电击除颤,成功挽救生命的案例。AED的身影不断冲上热搜榜,出现在普通百姓的视野中,它的作用慢慢被广大民众所知晓,不少人亲切地称其为“救命神器”。甚至有人提出在公共场所大量装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建议。
    • 袁晶; 李金玲; 陈国盛; 余明; 徐佳盟; 陈锋; 张广
    • 摘要: 目的:基于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波形构建电击除颤成功率预测模型,选择最佳的除颤时机进行电击除颤,以提高除颤成功率.方法:通过建立动物实验模型,测量动物室颤时心电数据,从时域、频域和相空间、联合域4个不同维度提取特征参数,选择4、8、10、12 s作为预测室颤时间长度,利用逻辑回归和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除颤成功率预测模型.采用5折交叉验证方式进行模型的训练和验证.结果:利用支持向量机算法,使用联合域参数构建模型,选择12 s作为预测时间窗口长度时,除颤成功率预测结果最佳,准确率为0.900,AUC为0.949.结论: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综合利用各维度特征参数,能够较好地对除颤成功率进行预测,可以为现场急救人员提供宝贵的辅助建议,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 黄忠毅; 李晓雷; 赵丹; 江丽斯; 韩姐婕
    •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呼吸心跳骤停行心肺复苏(CPR)抢救成功的因素,并探讨其干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行CPR抢救的60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抢救成功者22例,失败者38例.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呼吸心跳骤停行CPR抢救成功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CPR抢救成功的因素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与CPR开始时间、复苏地点、电击除颤、心源性疾病、肾上腺素用量、插管时间有关(P<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R开始时间、插管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心源性疾病、电击除颤、复苏地点为CPR救治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行CPR抢救会受较多因素影响,应及早采取规范的救治措施,提升救治成功率.
    • 摘要: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在黄金抢救的3~5分钟,现场的目击者是否掌握AED急救技能往往成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 摘要: 在医疗电子方面,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应用很广泛。AED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除颤的急救设备,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因其操作简单且内置语音提示,便于非专业人员使用,AED也被誉为"救命神器"。去年7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
    • 龚幼平; 杨贞文; 谢章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100例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心肺复苏术抢救,根据抢救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抢救成功的患者,对照组为失败的患者,比较分析影响抢救结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院前发病率、心肺复苏持续时间、首次检测可除颤心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发病率、开始复苏时间、首次检测可除颤心率是影响心肺复苏术成功的主要因素(P<0.05),其余因素均为心肺复苏术的危险因素.结论 发病地点、心脑复苏所用时间、电击除颤等诸多因素对心脑复苏是否成功有影响,为了提高救治成功率,施术者要尽早识别病情,在最佳的救治时间内,对原发疾病进行积极处理,也要做好心脏骤停的后期医治工作.
    • 方军; 张朝政
    • 摘要: 一、案件材料1、简要案情2013年1月4日10时许,白某(男,16岁,在校学生)在男生宿舍被人拳击胸部后倒地,呼之不应,经抢救无效死亡.案发当时有同学及老师在场.送到医院后,深静脉穿刺置管,以电击除颤等,持续抢救1小时,患者仍无自主呼吸、心跳,宣布临床死亡.
    • 赵欣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次体外电击除颤在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抢救方式不同,将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作者参与抢救的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103例分为心肺复苏组(51例)和电击除颤组(52例);心肺复苏组采取徒手心肺复苏法实施抢救,电击除颤组在徒手心肺复苏的基础上给予多次体外电击除颤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并发症发生率,抢救成功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及24 h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 心肺复苏组抢救成功率为7.84%(4/51),明显低于电击除颤组的23.08%(12/5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组抢救成功患者自主循环恢复24 h时NSE、NT-proBNP和cTnI水平明显高于同时期电击除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徒手心肺复苏的基础上,应用多次体外电击除颤复苏措施,可有效提高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抢救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心肌收缩泵血能力,促进心功能恢复,减轻循环暂停对机体其他重要脏器的损伤,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 秦平
    • 摘要: 目的 探讨 β 受体阻滞剂联合电击除颤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选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给予 β 受体阻滞剂联合电击除颤治疗,测定本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本次研究中本组患者显效5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87.5%.治疗有效的患者均给予半年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在维持倍他乐克口服剂量的情况下仅有2例患者由于过度劳累而出现心动过速症状,经过治疗好转,剩余患者均未出现心动过速症状.结论 β 受体阻滞剂联合电击除颤能迅速挽救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同时能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预后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