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白马藏族

白马藏族

白马藏族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62篇,主要集中在民族学、中国文学、舞蹈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1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69篇;相关期刊178种,包括青海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第4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首届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研讨会等;白马藏族的相关文献由296位作者贡献,包括蒲向明、余永红、邵语平等。

白马藏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1 占比:81.44%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2.55%

专利文献>

论文:69 占比:16.01%

总计:431篇

白马藏族—发文趋势图

白马藏族

-研究学者

  • 蒲向明
  • 余永红
  • 邵语平
  • 权新宇
  • 张益琴
  • 杨军
  • 于丹
  • 冯作辉
  • 杨士宏
  • 格桑卓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思思; 罗涛
    • 摘要: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如同闪光的宝石,镶嵌在中华文化的艺术长河当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国家大力提倡青少年要积极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阵地,本应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民间美术资源虽然优势明显却始终无法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运用,这对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本文以白马藏族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为例,对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与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资源的互相转化以及融合发展展开详细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水平以及传承民族民间美术文化提供思路。
    • 武斌
    • 摘要: “朝盖”(ཁྲོ་རྒོད།)乐舞是白马寨藏族最为殊胜的原始祭祀活动,充分展示着古代西藏古朴、狂野的原始文化。各音乐和舞蹈要素在祭祀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如音高、时值、调性、舞态等元素与自然人文语境、族群信仰体系紧密相连,演绎出对历史族群传统文化的回忆和追寻,展现出白马藏族古老的文化内涵和理想信念,以及对族群历史记忆与音乐文化的认同,已成为白马藏族地域性文化的象征符号。
    • 黄小格; 韩超
    • 摘要: 川西北的白马藏族和嘉绒藏族都属于藏族的分支,地处“藏羌彝走廊”的关键节点,文化成分多元,表现出杂糅、多元、交融的文化面貌。虽然白马藏族和嘉绒藏族在地理位置上有一定距离,但二者的服饰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特征,尤其是在女性传统服饰设计表现上更为明显。主要对川西北的白马藏族和嘉绒藏族女性传统服饰进行了比较分析,因二者基于地缘关系所形成的自身文化特质和接受“他文化”影响的来源和程度的差异,呈现出各自族群特色的服饰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 符丹丹; 罗可可
    • 摘要: “池哥昼”是呈现白马舞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其中所涉及到的表演内容有奉神驱鬼、祈福、传承信仰、主要通过舞蹈的方式来进行叙述表达,再现出历史上的文化形态,池哥昼傩舞含有古朴、肃穆、情趣盎然,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
    • 曹忠文
    • 摘要: 白马藏族又称“白马人”,是生活在甘肃南部及川北接合地带的一支独特部族,由于地处汉藏之间,其部族文化呈现出多民族融合的鲜明特点。白马藏族每年正月都要举行隆重的池哥昼表演,其源头为苯教驱魔撵鬼的仪式,在3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完全融入本族文化的血脉之中,并赋予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2008年,池哥昼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扩展项目,进一步加强池哥昼的传承保护工作,意义重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 徐申菊
    • 摘要: 本文主要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知网数据库中1988—2019年主题为“白马藏族”的期刊论文,用数据来说明现在白马藏族舞蹈的研究进程,找出现有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方向,为今后的白马藏族舞蹈研究提供参考。对白马藏族舞蹈的研究从1988年开始步入正轨,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起始期、爆发期和平淡期。对白马藏族舞蹈研究贡献较大的机构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文量高达43篇,其次是兰州城市学院,发文10篇;对白马藏族舞蹈研究贡献较大的个人有邵语平、蒲向明、权新宇三位学者;白马藏族研究热点为池哥昼、麻昼、十二相舞等。
    • 包建强; 靳婷婷
    • 摘要: 白马藏族傩戏"池哥昼"是时代层累成的综合性艺术,须以跨学科的思维检讨,始能见其全貌."池哥昼"受丝路文化影响,带着浓郁的商业性和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具有对抗性强烈的题材和勇武刚健的审美风格.最初"池哥昼"是白马藏族先民用巫傩拟兽践行原始崇拜的仪式,至戏剧、民歌、民间传说、口传部族史等文化成分相继被纳入,其形态从傩仪向初级傩戏演进,诸成分间的关系亦由傩仪叙事转为多种文化成分在仪式语境中参互叙事,叙事主旨始终是宗教信仰."池哥昼"的形成与白马藏族民族形成密不可分.
    • 权新宇
    • 摘要: 人才培养是高校基本职能.陇南师专参与传承和保护白马藏族"非遗"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之一.把白马藏族"非遗"资源有效融入音乐与舞蹈专业的学科设置、课程体系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非遗"保护与传承意识,也有助于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冯雅可; 廉钢(摄影)
    • 摘要: 4月,绵阳市平武县木座藏族乡的白马藏族山寨迎来了最热闹的日子——清明歌会。身着民族盛装的白马人,唱起传统的酒歌,跳起古老的“曹盖”舞,热闹不已。跳曹盖是白马藏族的一种古老的祈福驱邪祭祀舞蹈,旨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无病无灾。“曹盖”是藏语音译,意为“面具”。曹盖面具是似人似兽的黑熊神神灵形象,由于流传地交通闭塞等原因,一直保持着古朴原始的特征,其中包含的大量白马藏族原始的文化信息是非常珍贵的。
    • 包建强; 张金生
    • 摘要: 白马藏族非遗"池哥昼"的出现年代非常久远,但文献阙如,它出现的具体时间很难确定.考察、明辨"池哥昼"的古老文化成分,可探得"池哥昼"悠久的发展历史轮廓和散佚的内容.在原始社会末期,白马藏族先民以巫术化的拟兽和狩猎模拟干预自然,产生最早的"池哥昼"仪式;他们崇拜自然,以"池哥昼"驱傩祭祀,形成原始宗教.商、周以降,受中原傩影响,"池哥昼"面具从植物和兽形向人形迈进.唐以后,"池哥昼"吸收佛、道、苯因素,本由古巫承担的职能出现分化,"池母"面具、表演内容与驱傩舞步也发生新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