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盐分

盐分

盐分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203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008篇;相关期刊529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土壤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2014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2008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区域研讨会等;盐分的相关文献由4814位作者贡献,包括G·J·刘易斯、伍靖伟、杨劲松等。

盐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5 占比:50.0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1008 占比:49.66%

总计:2030篇

盐分—发文趋势图

盐分

-研究学者

  • G·J·刘易斯
  • 伍靖伟
  • 杨劲松
  • 黄介生
  • L·M·奈特
  • 加里·诺曼·朗
  • 张建飞
  • 朱尔·安东尼·拉博
  • 汪水吉
  • 王海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雅琴
    • 摘要: 为探究微地形特征下不同盐基离子对不同深度土壤盐分空间分布规律,本研究以黄河小白河段滨河地区为研究区,分析不同土壤深度各盐基离子(Ca2+、Mg2+、K+、Na+、NO3-、F-、Cl-、SO42-)及全盐量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 土壤中离子总含量浓度大小关系排序为:SO42- Ca2+ Cl- F- Na+ NO3- Mg2+ K+。研究地土壤中盐碱类物质主要是氯化钙和硫酸钙,小白河流域特有的土壤盐分组成结构特征为氯化物–硫酸性土壤。2) 对比不同部位离子含量可知,Na+、F-、SO42- 和 Ca2+各离子含量均表现出样地2 样地3 样地1,Na+、F-、SO42- 和 Ca2+主要聚集于盆地坡面中央;对比和浓度可知其浓度呈现样地1 样地2 样地3,Cl- 和 NO3- 主要聚集于海拔较低的盆地中央。3) 不同深度的土壤层离子浓度,除表面离子总含量极少之外,各层盐基离子含量均高于1500 mg/L,整体呈现出中间土层含量较高,20~30 cm之间离子总浓度值最高,两侧数值对称的势态。在土壤中各种阴阳离子主要以二价不易迁移的 Ca2+和 SO42-居多。
    • 李维弟; 史晓艳; 宋江辉; 田甜; 王海江
    • 摘要: 目的为明确不同地貌类型土壤剖面理化特征及盐分离子组成的差异,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3种典型地貌类型(冲积洪积扇缘、冲积平原、干三角洲)为研究对象,方法通过对不同地貌类型土壤样品的野外采集和室内测定,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土壤0~100 cm理化性状及盐分离子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由冲积洪积扇缘、冲积平原到干三角洲3种地貌,SOM和粘粒含量表现为降低趋势,但各地貌类型间差异不显著。SOM和粘粒含量分别为5.08~6.58 g·kg^(-1)和28.63%~39.19%。CEC在地貌类型间表现为冲积平原>干三角洲>冲积洪积扇缘,平均含量分别为23.58、19.53和19.01 cmol·kg^(-1),各地貌类型间差异显著。3种地貌类型下土壤剖面中CEC和SOM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粘粒含量则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流域土壤剖面0~100 cm土层平均盐分含量为3.481 g·kg^(-1),最大值为11.81 g·kg^(-1),最小值为3.06 g·kg^(-1),0~20 cm和80~100 cm土层盐分含量较高,中间层较低;土壤盐分中阳离子以Ca^(2+)和Na^(+)为主,阴离子以SO_(4)^(2-)和Cl;为主;冲积洪积扇缘剖面盐分类型为氯化物-硫酸盐型,冲积平原为氯化物型,干三角洲为硫酸盐-氯化物型。由土壤理化性质与盐基离子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壤粘粒含量与CEC、盐分含量、Na^(+)、SO_(4)^(2-)离子呈显著正相关,CEC与Na^(+)、Ca^(2+)呈显著正相关,SOM含量与各盐分离子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不同地貌类型土壤剖面理化特征、养分含量和盐分具有空间变异性,各指标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共同决定了该区域盐渍化类型和程度,研究结果可以为玛纳斯河流域农业生产管理和盐碱土改良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 王梦; 粟玲; 张继卫; 马伊琍; 何建霄; 麻浩
    • 摘要: 为了修复哈密大南湖二矿因采矿而破坏的区域,采用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于2018年在破坏区移栽植物(胡杨、竹柳、红柳、梭梭、枸杞、苜蓿、苏丹草、红豆草),于2019年在移栽植物周围(10 cm处记为A和20 cm处记为B)分别采集0~10 cm(A0—10和B0—10)和10~20 cm(A10—20和B10—20)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含水量、电导率、pH值,分析水盐分布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种植不同植物后,土壤含水量均较原始土壤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A10—20、B0—10、B10—20均以梭梭处理的增幅最大;土壤pH值和电导率均较原始土壤有不同程度的下降,A0—10、A10—20、B0—10、B10—20分别以胡杨、苏丹草、红柳、梭梭处理土壤pH值下降幅度最大,A0—20和B0—20分别以竹柳和苏丹草处理土壤电导率下降幅度最大。综合而言,本试验中的8种植物对采矿而破坏区域的土壤均有一定的改良效果。
    • 赵君涵; 佘冬立; 姚怀柱; 张俐
    • 摘要: 【目的】探究地下水矿化度和埋深的变化对番茄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土柱测桶试验,试验配制3种质量浓度(0、2、4 g/L)的NaCl溶液,设计3种地下水埋深(90、70、50 cm),用以模拟不同矿化度及不同埋深的地下水,并对番茄的产量及品质进行测定,且利用综合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番茄进行评价。【结果】番茄单株产量、收获指数、平均果质量及果色指数(TCI)均随地下水矿化度增加而显著减小,随地下水埋深增加而显著增加;而番茄Vc、可溶性糖、总酸和可溶性固形物量均随地下水矿化度增加而显著增加,随地下水埋深增加而显著减少。综合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番茄产量及品质在地下水埋深为90、70 cm及矿化度为0、2 g/L的情况下表现较优,90/0(地下水埋深:cm/矿化度:g/L)处理下得分最高。【结论】盐分和地下水埋深对番茄的产量及品质均有较大影响,低盐深埋有利于番茄产量提高,但高盐浅埋对于番茄营养品质改善有促进作用,适宜的矿化度和埋深促进番茄的生长发育,使产量和品质都能达到较优水平。
    • 王维刚; 史海滨; 李仙岳; 孙亚楠; 郑倩; 张文聪; 王国帅; 周慧; 闫妍; 窦旭
    • 摘要: 耕作方式与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河套灌区氮素流失及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与盐渍化水平下硝态氮运移量及作物产量的变化,可为制定合理的灌区耕作措施及盐渍化治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揭示灌区氮素流失控制及不同作物增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验证后的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以河套灌区2种主要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设置不耕作(指不添加耕作管理,CK)、免耕(T1)、少耕(T2)、常规春耕(T3)和模板犁(T4)5种耕作处理,非盐化土(S1)、轻度(S2)、中度(S3)、重度(S4)4种盐分水平,研究耕作方式与土壤盐分对灌区产水量、作物吸氮量、硝态氮淋溶量及运移量、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与土壤盐分对区域总产水量、作物吸氮量、硝态氮淋溶量、硝态氮运移及作物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区域产水量、硝态氮淋溶量、不同水文路径(地表、侧向和地下径流)硝态氮运移量及小麦产量均随耕作混合深度与混合效率的增加逐渐减少;作物吸氮量、玉米与葵花产量均随耕作混合深度与混合效率的增加逐渐增加。与CK相比,模板犁耕作作物吸氮量平均增加11.78%,硝态氮淋溶量平均减少16.5%,有效降低了土壤养分流失和地下水污染。增加土壤盐分通过降低土壤层有效持水量,显著增加了区域总产水量、硝态氮淋溶量(草甸盐土除外)及硝态氮地下运移量,减少了作物吸氮量和作物产量。与非盐化土相比,重度盐化土处理小麦、玉米、葵花产量平均显著减少19.15%、27.31%、26%(P<0.05)。增加土壤盐分相比转变耕作方式更能影响区域产水量、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因此,为更好解决灌区污染严重和作物产量下降等问题,仍需将区域土壤盐渍化防控与治理放在首要位置。
    • 徐君言; 马宁; 裘高扬; 郭彬; 刘琛; 林义成; 傅庆林
    • 摘要: 针对滨海盐土盐分高、肥力低和结构差等问题,通过施用沸石和腐殖酸等土壤调理剂,研究其对滨海盐土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沸石、腐殖酸和沸石-腐殖酸调理剂的施用可有效降低土壤pH、土壤电导率(EC)值,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比例,促进水稻增产。其中,施用沸石30 t·hm-2处理土壤pH下降0.31个单位,EC值下降22.7%,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等显著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比例提高2.21百分点,水稻增产36.4%。因此,施用沸石可作为滨海盐土改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 程勇; 周洪华; 陈世峰; 叶朝霞; 朱成刚
    • 摘要: 湖泊在干旱区水资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水质恶化是湖泊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威胁之一。本研究以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为例,分析了湖泊年内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博斯腾湖的主要污染物是TDS,COD和TP,且TDS年内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西南低、东北高的趋势,COD在空间上四月和六月表现为西南低、东北高,在八月和十月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TP在空间上四月表现为西南低、东北高,在十月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NH3-N含量较低,且空间分布均匀,不是威胁博斯腾湖水质的主要因素。博斯腾湖水质存在显著年内分布差异,六月和八月水体TDS和COD含量较高而TP含量较低,四月和十月TDS和COD含量较低而TP含量较高。相较于外源污染物,长期滞留湖区的内源污染物对博斯腾湖年内水质变化的影响更显著,而温度是加剧博斯腾湖水质年内差异的主要催化剂。因此,通过调节年内不同温度时段下的湖泊水位,可以有效调控博斯腾湖年内水质状况。
    • 邓晓; 武春媛; 杨桂生; 李怡; 李勤奋
    • 摘要: 选用椰壳生物炭为改良材料,海南滨海盐渍土壤为改良对象,设置5种不同椰壳生物炭与滨海土壤体积比处理,分别为0꞉20、1꞉20、2꞉20、3꞉20和4꞉20,采用盆栽试验种植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skal),研究椰壳生物炭不同施用量对滨海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1)添加1꞉20—4꞉20椰壳生物炭后,土壤pH得到明显改善,由酸性变为中性;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和速效K含量得到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42.4%—153%、32.1%—36.7%、35.0%—44.6%和70.0%—220%(P<0.01);空心菜的生长得到明显促进,平均每株叶片数、单株鲜重和地下部根重分别增加19.7%—29.6%、43.2%—59.7%和81.3%—119%(P<0.05)。(2)添加2꞉20—4꞉20椰壳生物炭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21.3%—71.1%(P<0.01);土壤盐度显著下降6.83%—14.9%(P<0.05)。(3)添加1꞉20—3꞉20椰壳生物炭提高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并优化了细菌群落结构,ACE、Chao1和Shannon指数分别提高了6.50%—14.4%、3.50%—11.9%和3.34%—3.56%;与碳氮循环能力相关的芽单胞菌科(Gemmatimonadaceae)和亚硝化单胞菌科(Nitrosomonadaceae)的丰度分别提高了44.3%—67.2%和229%—243%。(4)RDA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椰壳生物炭能通过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细菌多样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来降低土壤盐度。综上,添加体积比为2꞉20—3꞉20的椰壳生物炭可显著降低滨海土壤盐分、改善土壤pH、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和提高微生物多样性并优化其群落结构,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 毛威; 朱焱; 伍靖伟; 杨金忠
    • 摘要: 针对土壤盐分物理非平衡运移定量描述的问题,为了探究内蒙古河套灌区根系层盐分累积与淋洗规律及适宜秋灌定额,该研究考虑可动-不动水体假设,构建UBMOD水盐运移模型,模拟分析了河套灌区永联试验区根系层土壤盐分累积与淋洗规律,探究不同水文年型、不同灌溉定额、不同灌溉水矿化度与不同秋灌定额条件下永联试验区根系层土壤盐分的淋洗规律,得出该研究区的适宜秋灌定额。结果表明,2008年作物生育期根系层盐分存储指数(Salt StorageIndex,SSI)为5.3%,秋灌期SSI为-21.1%,土壤盐分主要被淋洗至100cm以下的深层土壤,2019年秋灌期SSI为-14.2%。对秋灌定额影响较大的因素为水文年型和灌溉水矿化度。对于永联试验区,当秋灌定额大于等于120 mm,灌溉水矿化度小于1.5 g/L时,可以将根系层全盐量淋洗至2 g/kg以下。研究可为河套灌区的水盐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 葛菲媛; 黄欢; 刘明柱
    • 摘要: 5TE传感器由于其可以同时测量土壤温度、体积含水率和体积电导率的优势,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土壤评估中。为了更好地将5TE应用到盐渍化及低温等区域,通过室内砂柱正交实验探究含水率、盐分、温度这3个因素对5TE体积介电常数和体积电导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5TE体积介电常数除受含水率影响外,温度和盐分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饱和砂中,当盐分浓度高于2.0 g/L时,温度和盐分的升高均会引起体积介电常数的增大,进而造成含水率的测量值偏大;当盐分浓度低于2.0 g/L时,温度和盐分的变化对体积介电常数影响较小,5TE可测得较为准确的含水率;(2)5TE体积电导率与含水率呈正比关系,与温度和盐分呈正比例线性关系。温度影响可以通过温度补偿消除,在含水率基本为定值的环境中(例如饱和土壤和地下水中),可利用孔隙溶液盐分浓度和5TE传感器体积电导率的良好线性关系,通过测量5TE传感器体积电导率来反算孔隙水溶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