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石油降解菌

石油降解菌

石油降解菌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23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微生物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64312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物技术通报、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二届全国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会议、宁波市第五届学术大会等;石油降解菌的相关文献由74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秋、于基成、潘俊华等。

石油降解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4312 占比:99.91%

总计:164466篇

石油降解菌—发文趋势图

石油降解菌

-研究学者

  • 刘秋
  • 于基成
  • 潘俊华
  • 杨乐
  • 王斌
  • 何焕杰
  • 刘兆普
  • 刘长建
  • 单海霞
  • 张文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苏翔; 高宇; 乔延路; 薛建良
    • 摘要: 为了解抗生素对石油降解菌的生态效应及微生物对典型抗生素毒害作用的应激响应机制,通过开展不同浓度典型抗生素对高效石油降解菌铜绿假单胞菌(ZS1)的毒性试验,研究了菌体细胞在3种不同种类抗生素(土霉素、红霉素、磺胺嘧啶)作用下的生长及毒理指标.结果表明,3种抗生素对ZS1有不同的抑菌效果,其中土霉素对ZS1活性的抑制程度最强,抑制率随着土霉素浓度的增大而明显上升,有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研究了ZS1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对抗生素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ZS1受到污染时会通过产生抗氧化酶抵抗外界污染并维持细胞功能.
    • 孔萌; 邢献杰; 姜巧; 彭明国; 王晋; 张文艺
    • 摘要: 针对炼油厂含油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三泥”处置难题,从大庆油田含油污泥中分离出一株既产表面活性剂又能降解石油烃的菌株GJ,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GJ为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将菌株GJ应用于浮渣和生化污泥的降解试验,探讨GJ对浮渣和生化污泥的降解动力学。对菌株产物进行提取纯化、薄层层析初步判断、红外光谱分析,证实GJ菌产物为糖脂类表面活性剂。浮渣和生化污泥降解试验中,第7天时菌株GJ对石油烃的降解率最高,分别达到81.11%和83.21%。Logistic生长模型、Luedeking-Piret模型和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GJ菌体生长、表面活性产物合成和对石油烃的降解过程。初步推断GJ菌以石油烃为碳源,在生长过程中分泌表面活性剂,打破油水界面,增大菌株与石油烃的接触程度,促进GJ菌对石油烃的摄取、代谢并进行自我增殖。
    • 魏丹娜; 韦丹; 郭平; 曹宾霞; 林建国
    • 摘要: 冬季发生的溢油对海洋环境危害巨大。利用低温微生物进行石油污染物修复是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从石油污染的表层海水中筛选出一株能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并且在接近海水冰点的低温下依然能保持活性的低温菌,该菌株能产生表面活性物质促进石油烃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温下该菌株能利用多种碳源产生表面活性剂,其中以正十六烷和柴油为唯一碳源时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可分别降低到28和35 mN/m。在接近海水冰点的条件下,经过90 d的培养,该菌株可将海水中的柴油降解33%,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后可将降解率提高到39%。
    • 唐诗; 郭平; 韦丹; 魏丹娜; 曹宾霞
    • 摘要: 从船舶含油污水中筛选出2株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分别命名为YW-1和YW-2。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方法鉴定这两株菌分别属于交替假单胞菌和盐单胞菌。菌株YW-1在0°C、5°C和15°C的条件下降解培养15天后,可将初始浓度1%的柴油分别降解45%、65%和82%,而菌株YW-2降解38%、60%、75%。菌株YW-1和YW-2在4°C的条件下降解培养15天后,可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分别降低至31 mN/m和28 mN/m。
    • 孙妩娟; 王琴婷; 王历历; 柯从玉; 张群正; 王嗣昌
    • 摘要: 目的从油田含油土壤中筛选出了一株石油高效降解菌株—热带假丝酵母菌,实验对其降解石油的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红外光谱及薄层色谱对热带假丝酵母菌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及四组分实验对热带假丝酵母菌降解前后的石油含量及组成进行了检测。结果实验发现,该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30~35°C,当温度为32°C时,其在7天内对石油的降解率可以达到81.6%,而且对较难降解的芳香烃和沥青质也有良好的降解效果。针对初始含油率为5.21%的含油污泥,其在90天内对石油的降解率达到80.5%。结论实验所筛选的热带假丝酵母菌能够以葡萄糖和原油为唯一碳源代谢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该脂肽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对石油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作用,且该菌株对原油具有很高的降解效率。实验所筛选的热带假丝酵母菌在含油土壤的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 吴晶晶; 印霞棐; 梁国斌; 刘芳
    • 摘要: 目的:筛选、分离出可高效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质的菌株,为利用微生物修复海洋石油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从常州市某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投入模拟的含石油烃类污染物质的海水中,进行驯化、筛选,并分离得到两株具有降解石油功能的菌株,分别命名为菌株W01和菌株W02。优化不同环境下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结果:实验研究发现,依据生理生化和16rDNA特征,确定菌株W01为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菌株W02为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菌株W01在最适宜盐度为3%、温度为32°C、pH值为6.5、转速为140 r/min的条件下生长,测定此类菌株对石油烃类污染物质的除油率最高可达81.22%;菌株W02在最适宜盐度为3%、温度为32°C、pH值为7、转速为140 r/min的条件下生长,对石油烃类污染物质的除油率最高可达85.88%。混合菌对石油烃物质的除油率最高可达85.11%。结论:筛选、分离得到的菌株具有高效降解石油烃类物质的特性。
    • 沙晨燕
    • 摘要: 从受溢油污染的湿地采集土壤样本,通过富集、分离、筛选、纯化的方法获取2株石油降解菌,这2株菌制备的3种菌剂对于高浓度(15000mg/kg)、中浓度(10000mg/kg)、低浓度(2500mg/kg)污染石油烃均显示出优良的降解效果,总石油烃浓度在20d内可降低75%以上.其对不同碳链石油烃均显示出明显的降解活性,在20d内降解率达到50%~80%.通过分析土壤中能够指示石油烃降解活力的脱氢酶活性可以发现,加入3种菌剂后土壤的脱氢酶活性显著的提高,说明3种菌剂对于盐沼土壤石油烃污染有较强的耐受性和降解活力.研究获取的2株菌及其制备的3种菌剂可以为盐沼湿地石油烃的治理提供1种解决办法,为滩涂溢油污染的治理提供1种解决思路.
    • 张宝宝; 余天飞; 艾加敏; 王华; 柳晓东; 姜影影; 邓振山
    • 摘要: 从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分离得到3株石油降解菌HZ-01、HZ-02和HZ-03,通过对16S rDNA序列测定及生理生化实验,对3株菌进行初步鉴定,并通过石油降解率测定、排油圈大小测定等研究其石油降解特性.结果表明:3株石油降解菌均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并且HZ-01、HZ-02和HZ-03都能产生表面活性剂,排油圈直径分别为5.68 cm、4.50 cm和3.12 cm,HZ-01产表面活性剂能力最强;30 d石油降解率分别为72.18%、42.33%和69.54%;3株菌的pH耐受范围均为pH 4.0-pH 10.0,最适生长pH值HZ-01为8.0、HZ-02和HZ-03为7.0;盐度试验中,HZ-02和HZ-03最适盐度为2.0%,可耐受盐度分别5%和6%,而HZ-01仅能耐受最高3%的盐浓度.室内模拟修复试验中,30 d模拟修复,石油降解率分别为62.82%、49.52%和58.31%.对3株石油降解菌的初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陕北地区石油降解菌资源,为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提供参考.
    • 鄢雨朦
    • 摘要: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新的石油降解菌,对该石油降解菌进行了鉴定,经16SrDNA测序鉴定并结合生理生化实验结果确定其为阴沟肠杆菌.该菌可以将石油作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代谢,实验结果表明:在菌株投加量为1% 时降解效果最佳,降解率可达到26.41%.
    • 陈维墉; 胡林潮; 朱雷鸣; 贺晓江; 陈婕; 张文艺
    • 摘要: 利用活性碳增强微波热效应对某石油化工厂区石油烃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研究,在微波处理最佳条件下,考察场地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处理效果,通过三维荧光(3D-EEM)和气相色谱(GC)分析了石油烃污染物的组分和去除特性,并采用菌剂强化法对修复后的土壤进行深度生物降解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碳增强微波热修复技术对石油烃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微波功率700 W、辐照15 min、土壤含水率10%、添加5%活性碳的试验条件下,可将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由5700 mg/kg降至2800 mg/kg,去除率达50.9%;GC分析表明:土壤中污染组分主要为TPH(C 6—C 9)、TPH(C 15—C 28)和TPH(C 29—C 36),经微波热修复后,土壤中TPH(C 15—C 28)去除率较高,达到70.4%;3D-EEM解析表明:微波热消解对土壤中三环芳烃及其同系物去除效果较好;对微波热修复后的土壤进行工程菌剂深度生物降解14 d后,污染土壤中石油烃含量降至716.8 mg/kg,去除率提升至74.4%,达到《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的第一类用地筛选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