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6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101697篇;相关期刊513种,包括创伤外科杂志、浙江创伤外科、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大会、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第四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经方论坛等;硬膜下血肿的相关文献由3489位作者贡献,包括范小璇、李刚、等等。

硬膜下血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6 占比:1.54%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01697 占比:98.42%

总计:103328篇

硬膜下血肿—发文趋势图

硬膜下血肿

-研究学者

  • 范小璇
  • 李刚
  • 刘正义
  • 张勇
  • 江荣才
  • 王凯
  • 赵晓平
  • 陈旭
  • 万力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娟
    • 摘要: 病例资料患者,男,32岁,头部外伤出血1月余。患者1月前晨起摔倒,后脑部着地,被发现后意识障碍约2 h,醒后持续头痛无缓解,当地医院急查头部CT提示右侧额颞顶部硬膜下出血。入院后查体示四肢腱反射减弱,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血沉升高(38 mm/H),血白细胞计数升高(9.55×10^(9)/L),脑脊液总蛋白(1321 mg/L)及白蛋白(528 mg/L)均升高,余无特殊。头颅CT平扫:右侧额顶颞部硬膜下/外出血,邻近脑组织水肿,伴右侧颞顶部颅骨骨质硬化及内板局灶性骨质破坏(图1a、b)。入院后51天内多次头颅CT复查示病变范围及密度较首次头颅CT检查变化不明显。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右侧额顶颞骨内板下新月形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慢性期血肿机化不完全除外,伴邻近骨质受累及脑组织水肿(图1c~1e)。头颈部CT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阴性,脑脊液流式免疫分型检测阴性。患者行经全麻开颅病灶切除术,术中可见右侧额顶颞颅板下白色鱼肉状组织,血供一般,与硬脑膜无明显分界;肿瘤沿脑表面广泛分布、蔓延性生长,侵入皮层约0.5 cm;并见局部颅骨内板被瘤体侵蚀。术后病理诊断:脑膜发生的结外Rosai-Dorfman病(图1f)。
    • 吴洁; 马艳辉; 齐得州; 王震; 李军杰; 王天龙
    • 摘要: 患者,男,53岁,170 cm,65 kg,BMI 22.5 kg/m^(2),ASAⅢ级。患者主诉“体位性头痛38天,反复加重20天”,于2020年10月28日以“低颅压性头痛”收入神经内科。患者于38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表现为双侧颞顶部闷痛,无视物模糊,无言语不清,无饮水呛咳,无听力下降,无肢体麻木无力,回家卧位休息后症状缓解。次日患者工作时出现双侧面部抽动,持续30 s后症状缓解,并再次出现头痛,疼痛性质较前无变化,躺下后头痛好转。
    • 汪保平
    • 摘要: 目的探讨CT平扫在老年颅脑外伤所致硬膜下血肿早期诊断和术后复查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89例疑似老年颅脑外伤所致硬膜下血肿患者,行CT平扫检查,将手术病理结果当作金标准,分析CT平扫对老年颅脑外伤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情况;统计CT平扫检出患者的血肿位置分布和形态以及血肿密度情况;术后复查对比CT平扫征象及血肿CT值改变情况。结果CT平扫的诊断准确度是91.01%,敏感度是92.94%,特异度是50.00%,阳性预测值是97.53%,阴性预测值是25.00%。CT平扫检出的81例患者中,血肿分布在单侧74例,占91.36%;血肿分布在双侧7例,占8.64%(7/81)。额颞顶枕硬膜下血肿77例,占95.06%;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2例,占2.47%,血肿处在大脑镰前部,呈现粗绳索样征象;小脑幕位置血肿2例,占2.47%,CT检查呈现为片状。术后30天内复查显示颅内高密度影全部消失或者明显吸收,密度和术前相比下降,血肿CT值均值为(6.78±1.42)HU,和术前(70.45±4.32)HU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CT平扫老年颅脑外伤能提供出血肿位置和形态以及密度等信息,将其用于术后复查能严密观察到患者术后的病情改变。
    • 程瑞麟; 徐高亮; 孙赛群
    • 摘要: 目的 探讨硬膜下血肿患者CT影像学特征及与术后疾病复发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120例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东阳市人民医院巍山分院和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硬膜下血肿患者,均行头颅CT,分析患者CT特征,给予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再次CT检查,据扫描结果判断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术前CT影像学特征,分析对疾病复发诊断价值。结果 术前CT扫描显示,血肿单侧92例,双侧28例;额颞顶部101例,额顶部19例;新月形85例,半月形21例,双凸形5例,不规则形9例;混杂密度21例,低或略低密度46例,等密度44例,略高密度9例;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血肿侧别、血肿部位、血肿形态、血肿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体积、中线移位距离、血肿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体积、中线移位距离、血肿宽度曲线下面积为0.781、0.768、0.840,对术后复发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结论 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前CT检查有助于判断血肿大小、位置,帮助医师制定安全有效手术方式,其影像学特征可有效预测术后血肿复发情况,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陆良其; 李旭文
    • 摘要: 目的:总结大脑镰旁和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的CT影像特征,提高大脑镰旁和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间收治的27例经手术证实为大脑镰旁及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颅脑CT平扫图像,查阅文献资料。结果: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CT平扫征象为沿大脑镰局限或弥漫分布的条状高密度影,血肿大脑镰邻接面边缘平直,脑组织邻接面呈弧形或波浪状;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CT平扫征象为岩锥以上层面小脑幕处局限性条片状高密度影,其外侧缘边界清晰,内侧缘边界略模糊,MPR冠状位重建表现为与小脑幕紧密相连的镰状高密度影像。结论:大脑镰旁及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CT平扫征象具有诊断意义,仔细分析CT平扫图像征象可以准确诊断。
    • 青格勒; 申强
    • 摘要: 为了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之后硬膜下血肿的因素以及可能性,从医院选择2019年6月-2020年5月之间进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的患者,进行研究与分析.对于颅内动脉瘤当中不同直径以及不同位置的动脉瘤,进行分析并指出在进行手术之后出现的硬膜下血肿的情况,对该类情况进行影响因素以及发生率的分析,为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术后并发症的研究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在医院收集的252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的患者当中,颅内动脉瘤直径在5以下的患者出现术后硬膜下血肿的情况要比5-25之内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低.根据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瘤直径越小,在进行栓塞手术之后,出现硬膜下血肿的概率越低;年龄越大,出现硬膜下血肿的概率也较大.
    • 陈焕林; 孟繁亮; 章学文; 许海军; 张建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并发症.方法 对10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出现并发症7例进行评价.结果 并发症7例,气颅2例、硬膜外血肿1例、血肿复发2例、脑脊液漏1例、脑挫裂伤1例.经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钻孔引流术操作得当,注重细节,极大避免了并发症发生.
    • 王鹏; 刘福增; 殷尚炯; 刘丽娜
    • 摘要: cqvip:大脑半球间纵裂血肿(interhemispheric subdural hematomas,ISH)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其确切的发病率并不清楚,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1]。ISH初期临床症状较轻或无任何表现,病情发展相对缓慢,加之部分基层医院临床经验不足,该病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导致预后不良[2]。我院收治了1例ISH重症患者,现结合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以供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
    • 蓝炎; 吕小玲; 王夕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循证医学的护理临床路径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经钻孔引流术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基于循证医学理论的临场路径护理方案干预.待两组患者出院时,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各项费用、疾病好转率等情况,并使用问卷调查表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更短,且平均住院费用更低,抗菌药物费用比例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愿意(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路径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的患者,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并减少抗菌类药物的使用占比,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患者术后更好地康复,具备一定的社会卫生学和经济学效益,值得推广使用.
    • 陈旭; 周雄波; 张毅; 侯文; 刘家维; 范天祥; 薛瑶瑶
    • 摘要: cqvip: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其发病隐匿、病程长,好发于老年人,颅内压增高、偏瘫、失语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1-2]。近年来,CSDH的发病机制研究成为热点,这也为建立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目前CSDH形成了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药物为辅的治疗模式,中西医结合治疗CSDH在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3]。本文通过对CSDH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进展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并综述,以期为提高CSDH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