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浓度

碳浓度

碳浓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园艺、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30802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生态学报、西北园艺(蔬菜)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0年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2007中国热处理行业厂长经理会议等;碳浓度的相关文献由290位作者贡献,包括佐俣秀一、江里口和隆、三次伯知等。

碳浓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0802 占比:99.93%

总计:130890篇

碳浓度—发文趋势图

碳浓度

-研究学者

  • 佐俣秀一
  • 江里口和隆
  • 三次伯知
  • 刘阁
  • 宋开山
  • 杜嘉
  • 温志丹
  • 丁红燕
  • 丛志远
  • 中川聪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周羲
    • 摘要: 在制造领域,工业互联网+5G+VR+数字孪生将带来怎样的改变?以热处理工厂为例,工业互联网实时获取炉内温度、气体浓度,温度及碳浓度等关键指标数据;5G+VR实现炉内温度场分布及渗碳过程的可视化;数字孪生开展碳势分布预测。技术人员无需到达现场,只需要戴上VR眼镜,就能对热处理炉进行可视化远程运维,实时调整炉内参数,提高工艺稳定性,降低产品报废率。
    • Vaclav Smil
    • 摘要: 1896年,瑞典的斯万特·阿列纽斯成为了第一个将人造二氧化碳对全球气温产生影响进行量化的科学家。经他计算,在他所处的时代,如果大气层中的二握拳化碳浓度加倍,地球中间纬度的平均温度会升高5至6摄氏度。
    • 陈静杰; 杜鹏; 陆道溢; 顾泽龙
    • 摘要: 碳浓度偏高是导致航站楼内空气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且航站楼内随旅客数量变化碳浓度呈现的非平稳性给其控制带了挑战.为了营造航站楼内良好的空气质量,本文设计基于数据驱动的碳浓度控制系统,该系统根据航站楼内碳浓度、新风量等环境数据组成的信息向量在基础数据库中选取邻元素,通过参数调节器对邻元素的PID参数进行有向学习修正,实现系统PID参数在线优化.利用MATLAB/Simulink平台根据航站楼实际环境建立碳浓度控制系统进行应用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通过参数在线优化实现了非平稳碳浓度的良好控制,可保证航站楼内碳浓度低于800ppm,系统稳态误差小于1%,与定风量系统相比节约风量约30%.该系统在为旅客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的同时可为航站楼节能设计提供参考.%Excessive CO2 density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poor air quality.CO2 density is non-stationary with passengers' number changing in terminal, which brings challenge for the CO2 control system.In order to make better air quality, this paper designs a data-driven CO2 control system, which chooses adjacent elements from database and optimizes PID parameters based on CO2 density, fresh air flow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data by using parameter optimizer.CO2 control system application model is built based on MATLAB/Simulink platform according to terminal environment.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achieves good control effect of the non-stationary CO2 density through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online, which ensures that CO2 density in terminal is lower than 800ppm.System's steady-stage error is less than 1%.Compared with constant air volume system, the system saves about 30% fresh air volume,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of terminal.
    • 陆金生; 吴庆春
    • 摘要: 研究了一种新的X射线衍射定量相分析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解决了铝电解质中阳极残渣(碳)浓度的测定困难问题.该方法分析数据准确度高、速度快,可以实现铝电解质中阳极残渣浓度的在线监控,降低了铝电解生产的成本.这种分析阳极残渣方法可以与全铝电解质分析技术共同组成一个软件包,在测试铝电解质中阳极残渣的同时,在3 min内还可以完成铝电解质中分子比、氧化铝、初晶温度、氟化锂、氟化钙、氟化镁、氟化钾、游离氟化钠、游离氟化钙以及亚冰晶石浓度的测定.
    • 李岩; 李进; 景华玉; 高昂; 高忙忙
    • 摘要: 本文利用CGSim晶体生长软件分析了不同磁场结构对直拉单晶硅中碳杂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氛中的碳原子主要通过熔体自由表面上靠近坩埚壁一侧区域扩散进熔体。通过调节对称磁场和非对称磁场的结构参数来抑制碳原子掺入区域的对流强度,增大碳原子扩散层的厚度,进而降低熔体中的碳原子浓度,最终获得低碳含量的直拉单晶硅。
    • 刘秀莲; 班君; 郑艳华; 赵强
    • 摘要: 为解决轴承套圈在密封箱式渗碳炉中渗碳表面浓度不达标和渗碳层不均匀的问题,进行SG13Cr4Mo4Ni4V钢预氧化工艺技术研究,建立预氧化处理与表面渗碳效果的关系,根据尺寸与装载量选择最佳的预氧化时间,改进原热处理工艺规范.结果表明:SG13Cr4Mo4Ni4V钢轴承套圈最佳预氧化处理工艺为(945±5)°C×(30 ~40) min.经该工艺处理后,套圈达到了技术指标要求,满足了轴承的使用性能.
    • J.F.Domgin; P.Gardin; H.Saint-Raymond; F.Stouvenot; D.Huin; 曹琛
    • 摘要: ARCELOR集团不仅使用RH而且还有真空槽脱气(VTD)来生产包装用或汽车用超低碳钢。根据不同工厂的不同设备的实际情况,工业生产研究中心(IORC:ex IRSID)开发了脱碳动力学模型。前几年这类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脱碳过程中调整生产控制条件。更进一步,为更好评估液态金属流动性对脱碳过程的影响,可以使用一种根据钢水流速和湍流来定性钢包流体动力学的流体分析软件与动力学模型相结合来进行分析,并从工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条件方面出发来进行数学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不论何种设备类型,超低碳钢在真空脱碳处理过程中碳浓度呈现不均匀性。最大的区别是在处理开始阶段可以达到80ppm,然后逐步降低。当标准处理时间15~20分钟之后,碳浓度的不均匀性仍然存在。根据搅拌和流场条件的不同,钢包中少碳区域和富碳区域最大差异可以达到5~10ppm。这种差异在RH中比VTD更为明显,且影响区域较大。但是,不论是RH还是VTD,在镇静3~4分钟之后,不均匀性完全消失,数据结果与现场实际测量结果保持一致。从化学角度分析钢水停留时间分布计算,对RH设备进行更精确的分析,可以大大改善数据结果,并能对RH生产过程给出更为详细充分的解释。
    • 卢日环; 刘相华; 闫述; 刘立忠
    • 摘要: The mechanism of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loW carbon steels Q195 and CR340 during flash processing Was studied by utilizing hot simulation devic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mplex microstructure consisting of martensite,bainite,ferrite and undissolved cementite Was observ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flash processing.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carbon increases oWing to the gradual dissolution of undissolved cementite,leading to the decrease of carbon concentration in austenite grain.Finally,the relative amount of martensite increases,and the microstructure is Wholly comprised of lath martensite.Compar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quenching process, flash processing can significantly refine grain size of experimental steels. Simultaneously,the role of grain refinement Will become more obvious by increasing heating rate.%为了探究瞬时淬火工艺下低碳钢组织的演变规律,在热模拟机上对 Q195和 CR340试样进行了瞬时淬火处理。结果表明,瞬时淬火工艺初期得到马氏体+贝氏体+铁素体+未溶渗碳体的复杂混合组织;保温足够时间后,未溶渗碳体逐渐溶解使奥氏体平均碳浓度升高,奥氏体晶粒内碳浓度梯度减小,从而增加组织中马氏体相对量,最终得到全部板条马氏体组织。瞬时淬火工艺与传统淬火工艺相比可明显细化试验钢晶粒尺寸,提高升温速率对试验钢晶粒细化作用更明显。
    • 姚利辉; 康文星; 赵仲辉; 何介南
    • 摘要: 为了探讨杉木人工林不同生长阶段的固碳功能,以会同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在定位连续测定林分生物量和碳素含量的基础上,研究了杉木林不同年龄阶段的储存碳量及在各组分的分配和植物固碳能力.结果表明:杉木各器官碳素含量树叶>树皮>树根>树干>树枝,且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杉木林植被储存碳量为22.93-86.98 t/hm2,各个层次储存碳量乔木层>林下植被层>枯死物层;乔木层碳素在器官间的相对分配大小依次为树干>树根>树叶>树皮>树枝;树干碳素分配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树枝、树叶随年龄增长而减少,树根和树皮虽有波动,但变化较平稳;树枝、树叶、树干、树皮和树根碳积累年均变化都呈单峰形曲线,但波峰出现林龄各有不同;杉木林固碳动态特征可分为固碳功能建立、固碳能力迅速增长、固碳能力最大、固碳能力相对平稳和固碳能力下降等5个阶段;杉木林的固碳能力,不仅受不同生长阶段生长发育生物学特性的制约,而且还受林分冠层结构特征以及土壤肥力条件的影响.
    • 于洋; 贾志清; 朱雅娟; 刘艳书; 刘海涛; 李清雪
    • 摘要: 植被恢复是改善脆弱生态系统的有效方式.长期的植被恢复能够提高沙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以青海共和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乌柳(Salix cheilophila)防护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碳库与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探讨乌柳防护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结果表明:随林龄增加,乌柳各组分碳浓度变化规律并不显著(P>0.05),而碳贮量显著增加(P<0.05),且不同林龄乌柳各组分碳库的分配比例不同,树干碳贮量占林分碳贮量的百分比最高.各林龄(6、11、16、21a)乌柳林碳贮量分别为4.95、9.93、14.67 t/hm2和21.99 t/hm2.土壤碳库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各林龄土壤碳库(0-200cm)分别为9.54、13.03、17.18和19.05 t/hm2.较之6、11a土壤碳库增加26.78%,16a较之11a提高24.16%,21a较16a提高9.82%.地被物层(植被残体)固碳量分别为0.27、0.29、0.33、0.43 t/hm2.不同林龄乌柳林生态系统碳库分别为14.76、23.25、32.18 t/hm2和41.48 t/hm2.各林龄乌柳植被层碳库分别占该林龄总碳库的33.54%、42.71%、45.59%和53.01%,土壤碳库分别占该林龄总碳库的64.63%、56.04%、53.39%和45.93%,而地被物层分别占该林龄总碳库的1.83%、1.25%、1.03%和1.03%.较之恢复前的,各林龄碳库依次增加57.05%、36.52%、27.75%和22.42%.植被恢复各阶段年净碳累积速率分别为1.41、1.70、1.79、1.86 tC hm-2a-1.乌柳防护林生态系统具有“碳汇”功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