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区域尺度

区域尺度

区域尺度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2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7856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生态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中国水利学会2014学术年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区域尺度的相关文献由76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宗俊、崔宁博、杨勤科等。

区域尺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7856 占比:99.73%

总计:58010篇

区域尺度—发文趋势图

区域尺度

-研究学者

  • 吴宗俊
  • 崔宁博
  • 杨勤科
  • 邵明安
  • 何紫玲
  • 刘凯
  • 张艺璇
  • 王纪华
  • 邢立文
  • 于贵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志文; 张文祥; 张贵良; 喻智勇; 莫明忠; 李巧; 陈又清
    • 摘要: 2019年7—10月在云南红河地区河口、金平、绿春3个县利用样线法对4种生境类型(天然林、人工林、农田和破碎生境)的甲虫多样性进行调查,采用网扫法和振落法采集甲虫,并对其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和指示物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甲虫多样性天然林显著高于人工林、农田和破碎生境。3个县不同生境类型甲虫的多度、物种丰富度和Chao-1估计值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为天然林>农田>破碎生境>人工林。科级水平上,叶甲科多样性天然林极显著高于其它3种生境;瓢虫科多样性农田和天然林显著高于人工林和破碎生境;象甲科多样性天然林显著高于人工林和破碎生境。(2)4种生境类型的甲虫群落结构极不相似,均低于0.05。(3)4种生境类型均有指示物种,天然林为黄猿叶甲(Phaedon fulvescens)、黄宝盘瓢虫(Pania luteopustulata)和云南长跗莹叶甲(Monolepta yunnanica),人工林为异负泥虫(Lilioceris impressa),农田为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和墨绿彩丽金龟(Mimela splendens),破碎生境为黄足黄守瓜(Aulacophora femoralis chinensi)和甘薯蜡龟甲(Laccoptera quadrimaculata)。结果表明,在较大空间尺度下,叶甲科和瓢虫科可以作为环境监测与生物多样性变化指示物种。
    • 黄金金; 刘晓彤; 张逸如; 李海奎
    • 摘要: 【目的】建立区域尺度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为预测未来某一时段广东省天然阔叶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提供方法学支持。【方法】基于广东省1997−2017年5期森林清查数据,选择栎类、木荷和其他软阔类等6个阔叶树种为优势树种的203个天然林样地,以参数分级反映立地质量差异,以竞争指数表示密度影响,以分步建模(一元非线性回归法)和联合建模(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法)区别建模方式,采用理论生长方程构建胸径生长模型估计林龄进而构建多种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以决定系数和平均预估误差等4个指标评价模型拟合优度;对拟合优度较高的模型,以2002−2017年4期连清的183块样地为检验样本,用总相对误差来验证其应用效果。【结果】对比模型拟合效果和区域尺度及样地水平上的估计精度,以探究林分密度、不同参数分级、分级方法和建模方法共4项影响因素对生物量生长模型的效果,结果表明: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法优于分步建模法;与生长速度有关的参数b分级模型优于与生长潜力有关的参数a分级模型;考虑林木竞争和分级方程中加入竞争指数对优化模型性能影响不大。参数b分级、自变量和分级方程皆不含竞争指数的联合模型(模型10)为最优模型,其生物量生长模型确定系数R^(2)为0.9701;预测4期生物量时,估计效果较好,后期估计误差明显低于前期,如采用模型10预估栎类2002−2017年区域尺度生物量时,4期的估计误差分别为6.22%、15.27%、4.80%、−1.84%。【结论】以Richards理论生长方程为基础构建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来估测区域尺度生物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为评估未来某一时段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区域的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研建提供参考。
    • 李瑾; 王雷光; 郑晨; 徐伟恒; 代沁伶
    • 摘要: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和Sentinel–2影像,通过多时相影像和地形特征的不同组合,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地区的森林类型进行3个层次上的识别和分类制图。结果表明:多时相特征结合地形信息在3个层次上分类精度最高;森林和非森林类型,总体精度为98.15%,Kappa系数为0.962 4;针叶林和阔叶林,总体精度为89.74%,Kappa系数为0.792 6;8种针叶林类型,总体精度为92.87%,Kappa系数为0.918 0。地形信息有利于森林类型信息的提取,多时相的Sentinel–2数据对于大范围精确识别森林类型具有较大的潜力。
    • 徐存东; 刘子金; 朱兴林; 谷丰佑; 赵志宏; 王鑫
    • 摘要: 针对干旱区人工绿洲水土环境脆弱性难以定量化描述的问题,以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灌区为研究区,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选取直接参与驱动区域水土环境分异的土壤盐分、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电导率、地表灌水量、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埋深、海拔、坡度、年均降水量、年均蒸发量、年均气温12个指标,基于云理论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ArcGIS软件为技术平台将各指标空间分布结果按相应权重进行空间叠加,实现研究区水土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的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土环境脆弱性基本保持在Ⅰ~Ⅲ级,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特征,重度脆弱、极度脆弱区域集中分布在灌区东部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土壤盐分、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地表灌水量是影响区域尺度水土环境脆弱性的主要因素。
    • 仲原; 王春梅; 庞国伟; 杨勤科; 郭紫甜; 刘欣; 苏建华
    • 摘要: 浅沟侵蚀是黄土高原重要的侵蚀类型之一,在区域尺度回答浅沟空间分布特征是浅沟治理的关键。基于系统抽样方法在黄土高原选取137个调查单元,综合运用亚米级影像目视解译方法和GNSS RTK野外高精度实测,并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取浅沟(特指瓦背状地形底部,下同)长度、密度、临界坡长、所在坡面土地利用等信息,阐明了目前黄土高原浅沟空间分布,分析了仍分布在耕地上的浅沟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基于亚米级影像目视解译的浅沟调查方法与野外实测方法得到的浅沟长度无显著性差异,前者可以用于区域尺度浅沟的快速调查;(2)黄土高原33.6%的调查单元存在浅沟,平均浅沟密度为3.41 km/km^(2),最大为21.92 km/km^(2),平均沟数密度约为65条/km^(2);平均沟长63.31 m^(2)发生浅沟的坡面临界坡长主要为40—60 m,平均为56.20 m^(2)延安市西北部吴起、志丹、榆林市靖边一带浅沟密度最大;在不同治理分区内,黄土丘陵沟壑区平均浅沟密度最大,为5.32 km/km^(2),浅沟侵蚀强度极强烈;黄土高塬沟壑区平均浅沟密度为2.07 km/km^(2),浅沟侵蚀强度为中度。(3)目前38.3%的浅沟分布在耕地,35.3%分布在草地,22.8%分布在林地。退耕还林(草)工程后,仍位于耕地坡面上的浅沟值得重点关注,在北洛河中上游陕西延安市中部与西北部,甘肃定西市、白银市会宁县交界处,无定河下游黄河两岸陕西绥德县、山西吕梁市一带耕地浅沟问题仍较突出。研究可为目前形势下黄土高原浅沟进一步治理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 杨建锋; 左力艳; 姚晓峰; 马腾
    • 摘要: 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对淡水循环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流域尺度。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不应只着眼于流域过程,而应从更大的空间尺度—全球尺度对地球系统过程加以研究。文章总结了人类活动对全球淡水循环的影响途径,论述了水行星边界方法框架与研究进展,分析了淡水利用管理从流域尺度到全球尺度的实现方法。水行星边界方法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保持地球系统稳定运行为目标,将淡水循环研究视野从流域尺度扩展至全球尺度,定量描述了全球淡水利用安全运行空间,成为评价全球水资源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水资源管理既要考虑流域尺度的水资源、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也要考虑全球尺度的水循环、地球系统稳定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关系。水行星边界是对现有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的重要补充,为全球与区域淡水资源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框架。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管理新制度下水资源管理需要,针对水行星边界评估,建议加强全球淡水循环过程研究,完善全球水文模型与模拟预测平台;加强水行星边界与土地、生物、大气等其他行星边界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研究;探索应用水行星边界框架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
    • 秦欢欢
    • 摘要: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亦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区域用水量不断增长,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已然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需水量预测是区域水资源规划、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依据,涉及复杂的经济、水文、气象、社会、工程、技术、产业结构、工农业发展等因素。系统动力学方法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在多因素耦合的复杂巨系统的动态变化、因果机制分析以及定量分析与模拟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区域需水量预测中。区域需水量预测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将复杂的社会用水系统分解成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各用水子系统的需水量动态变化过程,得到较精确的需水量预测结果。简要介绍了系统动力学方法的特点,随后从生活需水量、工业需水量、农业需水量和生态环境需水量等4个方面综述、分析了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区域需水量中的应用,归纳、总结了该方法的局限与不足之处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包括研究区域尺度的扩展以及加强与其他方法的结合与互补2个方面。
    • 王苏萱; 韩新生; 蔡进军
    • 摘要: 土壤水分是土壤学与水文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重点领域和热门话题,是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中水分循环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从小区、坡面、流域、区域四个空间尺度探讨土壤水分时空分布格局及主要影响因子,发现各空间尺度土壤水分的研究侧重点及主控因子均不相同,因此提出了不同空间尺度上土壤水分的未来研究方向,为多方位、多角度、多视野探索土壤水分变异及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孙义博; 张文宇; 苏德; 耿冰; 林兴稳; 陈琪婷; 姜鹏翰; 荆俊平; 全占军
    • 摘要: 陆地生态系统的水热循环与碳循环是陆地表层系统中物质能量循环的核心,其中区域尺度地表水、热、碳通量的直接观测是当下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与模拟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机载涡动相关方法能够直接观测区域尺度生态系统通量,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涡动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同时兼具了区域覆盖性与经济灵活性等优点,是机载通量观测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在介绍机载涡动相关通量观测方法的主要技术原理、观测特点以及无人机通量观测系统组成的基础上,通过在相对均匀的区域开展无人机与地面通量观测对比试验,采用谱分析、观测结果对比以及源区分析等方式对无人机通量观测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无人机通量观测系统能够实现对大气高频湍流信号的有效采样;无人机与地面观测的湍流通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是感热和CO_(2)通量出现了低估、潜热和摩擦风速出现了高估;观测平台与仪器的差异、垂直通量辐散、大气边界层条件、不同的地面源区及地表异质性的影响是造成二者差异的潜在主要因素。最后对未来研究目标进行了展望,以进一步推动该技术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 王荣兴; 李冬梅; 曾智; 高颖; 张淑霞; 肖文
    • 摘要: 随着全球湿地的退化和消失,水鸟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掌握水鸟分布格局的地区特异性信息是开展水鸟保护的重要前提.云贵高原湿地为中国水鸟六大分布区之一,过去的研究多限于该区域内单个湿地冬季水鸟的调查,为获知云贵高原湿地水鸟整体分布的时间和空间格局,采用文献数据收集法对云贵高原15个重要湿地的水鸟分布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云贵高原湿地共记录到水鸟128种,分属7目16科,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受胁物种17种;(2)春、夏、秋、冬季的物种数量分别为81种(85.3%)、48种(50.5%)、85种(89.5%)和73种(76.8%);(3)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可能是湿地面积、植被类型、湿地连通性、水深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建议管理部门优化云贵高原水鸟调查方案,重视对春季和秋季旅鸟的调查与保护,同时选择不同物种组成的湿地代表进行冬候鸟监测以提高效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