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887篇;相关期刊720种,包括求实、福建理论学习、党政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文献由1392位作者贡献,包括廖胜刚、李英田、何爱云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4 占比:12.5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887 占比:87.48%

总计:11302篇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文趋势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研究学者

  • 廖胜刚
  • 李英田
  • 何爱云
  • 刘霞
  • 郑永廷
  • 王永贵
  • 何林
  • 赵勇
  • 陈淑琼
  • 丁祥艳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楠; 祁峰
    • 摘要: 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与心理学融合而成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在政治方面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政治心理学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源于对人性的思考,随着学科的研究深入,基因遗传、宗教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均会对意识形态产生影响。意识形态在个人发展中既稳定又可塑,是不变性与可变性的有机统一。在面向青少年群体构建意识形态时,有必要吸取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制定科学、可行的教育和引导措施,以增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
    • 摘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对于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于彰显中国大学社会主义底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 史向军; 夏玉汉
    • 摘要: 全媒体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过程,需要在调动主体、客体、载体、环体等要素中形成意识形态理性实践的力量。这一过程需要以主体治理为统领,做好“管理—教育—学习”主体能动性的激发工作,强化责任、教育、学习主体的领导作用、教学能力、认知和实践自觉;以客体优化为核心,做好增强“思想—话语—行动”凝聚力的内容优化工作,提升思想、话语、行动凝聚力,创新理论、丰富议题、深化实践;以载体创新为支撑,做好“平台—手段—布局”传播体系的载体建构工作,推动传播平台、手段、布局的创新与优化;以机制保障为依托,制定“整合—协同—治理”综合举措,构建整合机制、协同机制、治理机制以形成合力。
    • 刘河山
    • 摘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决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代期刊出版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 严权纲
    • 摘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是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总称,“立德树人”是塑造人的理想、信念、信仰的过程,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是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印刻在个体身上并表现出来的过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任务,以思政课一体化为手段,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体化育人背景下德育需要统筹课程与课堂、统筹评价与过程、同步师资与教研、协同学段与区域。受传统观点对德育工作认知局限的制约,德育教研不如学科教研有序、长效,相对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德育教研应遵循“区域化”的思路,以求聚力育人、一体育人、高效育人。
    • 梁罡
    • 摘要: 红色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下形成的意识形态成果,在政治传播中具有特殊的理论语境。在政治传播视角下,要强化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力度、完善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内容、丰富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形式以及扩展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载体,从而实现从“信息输出”到“信息优化”的飞跃,促进从“政治符号”到“文化符号”的转化交融,推动从“物质形态”到“意识形态”的跨越,彰显从“话语建构”到“话语传播”的统一。
    • 郭红军
    • 摘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运用,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对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强国,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郭良瑞
    • 摘要: 小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的时代精神,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小岗精神从四个方面增进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诠释了党的领导的本质特征、彰显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导向、涵养了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强化了社会主义的情感认知。因而,在新时代要继续弘扬小岗精神在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凝聚力作用。
    • 宋健林
    •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界的研究主要从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如何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如何建构几方面展开。学界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概念、内容与结构等的探析,回答了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形成原理的探讨及历史经验的总结,回答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如何形成的问题;通过对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建构路径的考察,回答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如何建构的问题。今后的研究,从研究思路上看,应从理论进路扩展到现实进路、从国内研究走向国内外对比研究、从宏观研究走向宏微并举的体系化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要加强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内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形成规律机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建构历史与基本经验、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要从单一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从逻辑思辨研究走向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
    • 马聪
    • 摘要: 对高校网络文化作出概述,指出高校网络文化的重要作用,分析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原则,并提出实现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应当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导向,完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机制,丰富高校网络文化精品内容,以及加强高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