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4981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67篇、会议论文85篇、专利文献5787篇;相关期刊2303种,包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党课、法制博览等; 相关会议66种,包括北京慢病防治管理协会2015年学术研讨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2届(2012)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学年会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学术研讨会等;社会调查的相关文献由5160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毛胜、潘绥铭等。

社会调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67 占比:45.32%

会议论文>

论文:85 占比:0.79%

专利文献>

论文:5787 占比:53.89%

总计:10739篇

社会调查—发文趋势图

社会调查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毛胜
  • 潘绥铭
  • 风笑天
  • 李慧
  • 黄盈盈
  • 东民
  • 朱四倍
  • 李萍
  • 佚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延中; 宁亚芳
    • 摘要: 始于2013年的“第三次民族大调查”是21世纪以来目前我国开展的最大规模的民族地区调查项目,该项目坚持“从地区看民族”的基本定位,描述和分析了21世纪初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小康图景,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和论证支撑。在前两次民族大调查的基础上,“第三次民族大调查”在项目定位、研究方法、调研方式、成果类型等方面做了很多新探索。总体来看,“第三次民族大调查”在记录民族地区发展状况、培养学科人才、服务国家决策、推动理论创新和对外传播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话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了坚实基础。
    • 王飞
    • 摘要: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开展的一系列社会调查,不仅反击了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进程,而且有效实现了理论和实际、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作为各抗日根据地社会调查的典范,陕甘宁边区实施的一系列社会调查使党中央进一步认清了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为党和政府制定相关方针、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在社会调查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立足解决实际问题,探索真知,归纳理论,寻求适合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和模式,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风笑天
    • 摘要: 结合现有二孩生育意愿的调查结果,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若干影响调查结果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因素后的研究表明,由于在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样本规模、测量问题等方面的不同,同一主题的众多调查结果并不一定能给出确切的、一致的答案;对于非常分散的数据结果,平均值的价值会受到影响;调查中给出"没想好"的答案符合实际情况,但统计时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处理;而测量指标的效度、调查关键变量及调查对象的界定,以及调查时间、调查对象、测量问题等因素之间的共同作用等,都会对调查结果的正确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 张凤
    • 摘要: “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从我国发展的历史看,调查研究一直是运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必要采取的社会问题研究方法。尤其是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导向下,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项工作都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来实现科学决策、规范执行,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各项工作开展的目标和要求。在新时代社会调查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秉承传统调查研究的成熟理论,同时依托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大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存储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大数据各项技术与社会调查工作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形成符合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和要求的创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为询证决策、科学决策、规范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以及文献支持。本文对基于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新时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进行浅要探讨,并探索构建大数据支持下的新时代社会调查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促进和提升新时代社会调查研究工作质量的建议。
    • 陈爱如; 钱瑜
    • 摘要: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社会调查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社会学类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是该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为实现新文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学类专业为例,从实践课程设置理念、实践课程结构与内容、实践课程教学、实践课程管理以及实践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优化,进而形成新时代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
    • 赵小勇
    • 摘要: 由于流动未成年人往往离开户籍地、脱离家人独自生活,缺乏经济来源和有效的监管,其涉嫌犯罪后,建立在户籍制度和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基础上的现有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致使涉罪流动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对此,应提高涉罪流动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涉罪流动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工作的规范性和实用性、发挥好法定代理人及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的作用、建立涉罪流动未成年人多元监管机制,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涉罪流动未成年人诉讼权利保障体系。
    • 杨涛; 黄斌
    • 摘要: 实践教学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以社会调查实践为载体,运用“三全育人”和协同育人理念,构建思政课社会调查和专业课社会调查同向同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新模式,既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深化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战略部署的必然选择,也是在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中实现政治导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四者有机统一,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能力教育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享发展、协同育人的应然逻辑。思政课社会调查与专业课社会调查虽然属于两类不同课程性质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类型,但课程思政的融入与要求,使得二者无论是在实践论、方法论还是在认识论和价值论上,都是同向同行和协同育人的关系。价值导向相同、教育目标协同、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以及德能并举、德业融合和德能并进的实践育人要求与互动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核心内容与理论逻辑。结合社会调查实践的特性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创建适合财经类高校特色的“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新模式,其实践逻辑需要扎根中国实践教学创新,坚持问题向度和目标向度,运用系统观念和“三全育人”理念,从观念转变、模式创新、内容整合、体系重构、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对该模式的构建进行整体把握,其中的关键是要结合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整体把握该模式“一体两翼三层四类多模块”的核心框架及其机制体制创新要求。
    • 张樊; 张怡璇
    • 摘要: 随着各地一系列构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一步向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发展。社会调查作为司法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涉罪未成年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通过对团伙作案中从犯进行个案研究,从微观系统(自我系统)、中观系统(家庭、学校、环境等)、宏观系统(社会系统)三个层面分析研究涉罪未成年人的社会生态系统网络,可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参与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过程提供借鉴意义。
    • 聂继凯
    • 摘要: 系统梳理、总结了师生共建《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研究性教学课程的若干经验,具体包括师生共建具有内在逻辑的教学目标体系、共建包含研究课题的教学设计方案、共建研究性教学时空、共建研究性教学方法、共建研究性教学中的知识生成和共建研究性教学评估,且整个共建以师生密切合作为基础。研究结论弥补了已有文献研究不足的同时为类似课程提升研究性教学效能提供了经验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孙翊铭
    •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新形势,我国于1984年建立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体系,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保证了党的农村政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时效性。随着乡村社会调查工作专业化发展,乡村社会调查员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知识面比较窄、工作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日益突出。对此,应重视乡村社会调查员素养提升、优化队伍结构、完善培训体系、强化工作责任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