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2年内共计292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71篇、会议论文57篇、专利文献2353篇;相关期刊1599种,包括法制与社会、中国统一战线、四川统一战线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决策论坛——企业精细化管理与决策研究学术研讨会等;社会阶层的相关文献由2977位作者贡献,包括陆学艺、李春玲、王伟宜等。

社会阶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71 占比:54.36%

会议论文>

论文:57 占比:1.08%

专利文献>

论文:2353 占比:44.56%

总计:5281篇

社会阶层—发文趋势图

社会阶层

-研究学者

  • 陆学艺
  • 李春玲
  • 王伟宜
  • 郭永玉
  • 青连斌
  • 李静
  • 谢作栩
  • 陈云卿
  • 辛鸣
  • 邓伟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彩云; 周欢
    • 摘要: “坚持统一战线”是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必须不断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百年统一战线历史告诉我们,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必须以社会阶层变化为依据,因此,分析社会阶层变化与统一战线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掌握社会阶层变化对统一战线产生的影响和挑战,对于坚持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齐昕
    • 摘要: 马克思社会阶层理论对社会阶层是怎样产生和消亡、划分的标准以及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这样几个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在我国社会结构不断变迁的背景下,我们依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阶层观,对其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这样才能指导我们正确处理可能出现的阶层问题,并构建合理、稳定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 王华
    • 摘要: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统一战线工作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工作承担的任务更重、难度加大。新时代社会阶层变化的特点对统一战线工作提出新要求:社会阶层复杂性特点要求统战工作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社会阶层分化流动特点要求统战工作要强化开放思维;社会阶层多样性特点要求统战工作要突出包容性;社会阶层差异性特点要求统战工作要努力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 刘跃志
    • 摘要: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阶层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因素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本研究基于CGSS2017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家庭因素中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务级别三个方面考察其对子代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对社会阶层向上流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父母受教育程度中,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代社会阶层向上流动具有积极作用;父母职务级别中,母亲职务级别对于子代社会阶层向上流动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对于引起社会大众重视家庭因素在社会阶层向上流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王智慧
    • 摘要: 基于社会学视角,从事件-过程的系统性考察和行动主体视角出发对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与东北冰雪产业振兴逻辑进行分析。研究认为(1)北京冬奥会期间,基于国家的政策制定、组织实践与个体的政策认知、文化表达和价值认同的高度一致性,民众实现了在认知、行为和意义层面上的冰雪文化启蒙。后冬奥时代,兴趣与动机激励是实现从具身体验到惯习行为的关键。以冰雪参与旅游为主体的消费阶层的培育和形成,是冰雪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稳定的标志。(2)由媒介营造的奥运喧嚣视觉景观,促使冠军和金牌经历了解码和编码的再生产过程,喧嚣过后,后冬奥时代集体意识与个体认知的秩序将面临重建。平衡集体意识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使“网红”变为“长红”将是赓续冬奥效应的关键。(3)东北所拥有的资源、人才和区域优势为纾解北京冬奥会的后续效应提供了可能,由于冰雪文化的参与存在社会阶层和经济资本等价值属性,因此在个体参与的行为选择上呈现出“选择性亲和”和“选择性疏离”的理论指向。(4)深耕冰雪旅游的内容与产品,实现冰雪旅游产业的优化供给,建立以冰雪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工具的治理模式,实现“旅游+”的发展,是后冬奥时代发展东北冰雪旅游产业的关键。需要我们从本质上构建文化涵养制度、制度决定观念、观念体现价值、价值决定行为的逻辑递进和循环关系。
    • 曾昭携; 白洁; 郭永玉; 张跃; 顾玉婷
    • 摘要: 社会阶层是影响再分配偏向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与低阶层者相比,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更低。基于以往研究,提出高社会阶层者低再分配偏向的作用机制及干预模型。依据该模型,动机方面的经济自利与系统合理信念,认知方面的经济不平等感知、贫富差距归因与刻板印象,情感方面的同情心与地位焦虑是影响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的中介因素;培育谦卑心态、进行反刻板印象干预、利用不平等框架效应、提高同情心、改变阶层文化价值观有助于提升高阶层者的再分配偏向。未来研究可对高阶层者的慈善行为及部分低阶层者拒绝再分配的现象加以关注,深入考察和完善该模型的作用机制,探索提升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的策略。
    • 陈涛
    • 摘要: “富民”、“富人”的概念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存在,“富民”原来只有“使民富”的含义,“富人”本意是指“富有之人”。其后,两词的含义逐渐趋同,“富人”也有“使民富”的含义,“富民”也可意指“富有之人”。至少在汉代,随着“富民”、“富人”两个概念的同义化,尤其是特指“富有之人”时,已然昭示出社会结构的变化,即“富民”阶层或群体的出现。正史中的历史书写反映了“富民”阶层从出现到崛起的发展历程,即春秋战国至秦、西汉时期,“富民”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富民”阶层出现了分化、重组与南北差异;隋唐五代时期,“富民”阶层逐渐崛起。
    • 廖江波; 李思媛
    • 摘要: 明代是棉织物崛起,麻葛服饰走向回落的节点。文章基于文献与文物的视角,追溯明代麻葛服饰演变的历程,考证其服饰形制特征。研究认为:明代初期,朝廷政令大力推广棉植业,加之棉织物功能性和经济价值同麻葛织物具有比较优势,使其在棉与麻的产业博弈中胜出。明代中晚期,市民阶层僭越逾矩,竞尚奢华之风盛行,在放弃麻葛布衣作为平民视觉符号的同时,加速了麻葛业的衰落。仅从有限的明代麻葛服饰实物考证来看,明代初期麻葛服饰品类广泛,明中晚期其仅局限于单衣夏服或赐服的范畴。
    • 尚利花
    • 摘要: 基于CGSS2015数据,实证分析了民生满意度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民生满意度正向显著影响居民幸福感,且社会公平感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同时,社会阶层负向调节了这一中介路径,既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前后路径,也调节了直接路径。结果表明,民生满意度直接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程度和通过社会公平感间接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程度在社会下层群体中更为明显。据此,提出新时期民生公共服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 邓琼
    • 摘要: 广州博物馆众多,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乐于参观学习的地方,利用博物馆建设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基地,通过文化的沟通,能够促进他们对中国文化、岭南文化的自豪感、归依感,增进对中国道路的自信,易于形成以博物馆为平台的多元文化朋友圈。通过对文物和史实的解读可进一步帮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解决理想信念、力量凝聚、精神塑造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把博物馆建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基地,要建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动参与的活动机制、方便快捷的服务机制和倾听呼声、反映诉求的联系机制,打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家园,形成共画“同心圆”的紧密关系和良好氛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