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私塾先生

私塾先生

私塾先生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6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1篇、专利文献19篇;相关期刊278种,包括老年世界、同舟共进、文史月刊等; 私塾先生的相关文献由31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君燕、陈忠实、周奇辉等。

私塾先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1 占比:95.00%

专利文献>

论文:19 占比:5.00%

总计:380篇

私塾先生—发文趋势图

私塾先生

-研究学者

  • 张君燕
  • 陈忠实
  • 周奇辉
  • 佚名
  • 刘绍义
  • 严华银
  • 严言
  • 付秀宏
  • 代连华
  • 余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摘要: 李渔从小聪明好学,喜欢“钻牛角尖”。有一次,私塾先生教学生读《孟子》,在解释“虽褐宽博”一词时说:“宋朝朱熹讲,褐,即贫贱人所穿之衣;宽博,即肥长。”别的孩子听了,都咿咿呀呀地跟着念起来,唯有李渔紧锁眉头,一声不吭。他觉得朱熹的注解不符合实际:贫贱人的衣服应短瘦一些,省些布料才是,为何又肥又大呢?
    • 陶行知
    • 摘要: 一、认识小孩子有力量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我们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从前当晓庄学校停办的时候,晓庄的教师和师范生不能回晓庄小学任职,私塾先生又被小孩拒绝,农人不好勉强聘请,不得已,小孩自己组织出来,推举同学做校长当教员,自己教,自己学,自己办,并自称自动学校。这是中国破天荒的创造。我听见了这个消息以后,就写了一首诗去恭贺他们: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
    • 李书纬
    • 摘要: 在广州黄花岗公园内,有一座贴着照片的墓塔,这就是近代中国史上第一位航空飞行家冯如之墓。信步到此的游人在瞻仰七十二烈士的同时,也会向这位“以绝艺飨吾祖国”的航空科学家表达敬意。少小离家谋生海外1883年,正值中法战争爆发的时刻,冯如诞生在广东省恩平县一个贫穷的庄户人家。要说冯家生的孩子也不少,可是冯如的4个哥哥都先后死于饥荒或瘟疫,只有冯如存活。幸存下来的冯如自然得到父母的百般疼爱与呵护。虽然家境贫寒,但是父母还是节衣缩食供冯如读了几年私塾。学龄时的冯如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智慧,很得私塾先生喜爱。
    • 张在军
    • 摘要: 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董锄平就是其中一位。董锄平生于1894年,湖北京山人,原名方城,又名楚屏。投身五四运动6岁时,董方城师从乡人秦典元先生读书。秦先生是清末贡生,但和一般的私塾先生不同,他思想开明、反对科举,与孙铁人等革命党人相识,加入了同盟会。
    • 汪修荣
    • 摘要: 【从私塾子弟到留洋博士】1897年9月19日,朱光潜生于安徽省安庆桐城县岱鳌山下一个世代书香人家,父亲是个私塾先生。朱光潜在私塾一直读到15岁,1913年春考人安徽省最富盛名的桐城中学。这个学校由桐城派著名学者吴汝纶创办,是当时桐城唯一的中学。
    • 李水城
    • 摘要: 2020年3月30日是敬爱的父亲逝世一周年的日子,由于新冠疫情肆虐,原定3月上旬全家为老人举办人土为安的祭奠仪式只能延后了。回想起父亲动荡且不平凡的一生,总想写点文字纪念他,以表达我和家人对他的怀念.会打仗,也要会建设父亲于20世纪20年代出生在晋西北山阴县苑家辛庄-户普通农民家庭。他幼年丧母,小时候没钱读书,只能帮村里的私塾先生家里干点活,以换取旁听的资格。1944年,他离家参加了八路军,军旅生活他从未说起。我记得他大腿上有一块圆圆的伤疤,是战争年代受的枪伤。他离休多年以后,才在我的劝说下留下了一些文字,从中得以了解他的一些简历。
    • 摘要: 明太祖朱元璋不但喜欢写春联,而且号召百姓过年贴春联,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又是一年除夕夜,朱元漳带上文臣,微服出巡,察看百姓贴的春联。夜深人静,正好路过一家姓牛的牛贩子家门口,见这一家未贴春联,朱元璋便进屋问明缘由。原来,牛贩子因忙于做生意,归来己迟,此时,正请一位私塾先生为他写春联呢。
    • 张君燕
    • 摘要: 东汉末年有一家私塾,学生大多家世显赫,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不免沾染一些骄纵之气,因此有些学生贪玩,不肯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私塾先生十分气恼,想出了很多惩戒举措,如未能完成作业,轻则体罚,重则通报给学生的父亲--再顽劣的学生也会忌惮父亲。
    • 桂文亚
    • 摘要: 有一个学年,我们小班出现了一个“中古人”,他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中古人老师”看起来真的很“古”,同学打赌他至少有七十岁,因为他看起来比陈明才的爷爷还老,不但脸上有很多皱纹,眉毛也是白白的。“中古人老师”的衣着可“古”了,春、夏两季,穿的是两截式灰布唐装,料子薄薄的,感觉很凉快。大热天在蝉鸣声中手摇一把鹅毛扇,一边上课一边扇风,怪诗意的;到了秋冬季节换上一袭藏青色丝绵长袍马褂,头顶灰色毛帽,加上四季不变的一双灰布鞋,就像个来自清朝的正牌私塾先生
    • 夏太彪(整理)
    • 摘要: 钱崝泉,189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县一个农民家庭。少时家境贫寒无力上学,但他求知若渴,被私塾先生准许破格入学,后又经人推荐到教会学校免膳食费读书。1912年春,钱泉到励实中学学习,后因看透教会学校的伪善面目而愤然离校。1914年,他考人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今无锡师范)。就读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开阔视野,充实社会知识,革命觉悟开始萌芽。1916年毕业后,在江阴、丹阳等地任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